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基于创业专用性经验视角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Based on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ity Experience Perspective
摘要: 创业是促进社会经济活力、解决就业问题的重要工具。在创业初期,创业者过往经验是其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主要来源之一。本研究基于创业专用性经验视角,考查其与创业机会之间的逻辑联系,探讨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的作用机理,构建一个以创业烙印、创业意图、创业氛围为调节变量的理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专用性经验和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有显著正向影响;在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作用机理中,创业烙印和创业意图发挥正向调节作用;此外,创业氛围正向调节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之间的关系。因此,创业专用性人力资本对创业机会有着重要影响。
Abstract: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tool to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vitality and solve employment problems. In the early stage of entrepreneurship, entrepreneurs’ past experience is one of the main sources of identif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ity experience,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it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explores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families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and constructs a theoretical model with entrepreneurial brand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atmosphere as moderating variabl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ity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family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in the mechanism of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ity experience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entrepreneurial branding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play a positive regulatory role; in addition, entrepreneurial climate positively regul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families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Therefore,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 human capital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文章引用:杨柳, 周勇涛. 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基于创业专用性经验视角[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202-214.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05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并强调要“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农民工多渠道就业创业”。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实现的重要前提,也是创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并且,当前我国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产业转型、科技革新并建设创新型强国是经济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创业作为维持市场微观主体存量动态平衡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动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重要路径 [1] 。随着经济的发展,创业已然成为越来越多普通劳动者的一项职业选择。创业对于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有重要作用。创业是由一系列的创业认知和创业行为所组成的过程,是创业者识别、评估和开发创业机会的过程,理解创业的关键在于探查影响创业者认知结构、创业意图和创业行动的各种因素 [2] 。既有研究从人力资本视角以及创业者社会资本视角对创业进行研究,揭示创业经验对创业结果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3] [4] [5] ,但是对创业专用性经验及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却鲜有涉及。

创业者在创业初期往往没有充足的资金、缺乏完善的商业计划,并需要在动荡的市场中采取行动。在缺乏资源禀赋的前提下,潜在创业者的增值作用就尤为关键。因此,创业行为需要依赖创业者的能力和资源禀赋,而是否拥有创业经验是评判创业者是否拥有资源禀赋的依据之一 [2] 。以往文献主要研究了创业经验与创业绩效之间的关系 [6] ,但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有什么影响?这种影响机制是什么?以往文献并没有进行深入探讨和充分分析。因此,本研究首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创业专用性经验是如何影响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其次,家庭作为每一个人的“第一所学校”会严重影响人的一切行为。以往研究表明,创业家庭会通过经济渠道、人力资源渠道和偏好渠道影响创业倾向 [7] ,也就是说有创业家庭背景的人更有可能选择创业。因此,本研究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开发与识别的作用机理。

此外,以往文献多研究创业烙印与行业专业性问题 [8] 、创业经验对创业意愿的作用机理 [9] ,尚未探讨创业烙印与创业意图在创业实现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因此,本研究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是创业烙印和创业意图是否调节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作用。最后,氛围作为影响一个人工作生活开心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良好的创业氛围会带来更积极的创业态度和行为 [10] 。因此,在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作用路径中,创业氛围是否起到了调节作用?这是本研究探讨的第四个问题。本研究的整体理论模型如图1所示。

Figure 1. Research framework

图1. 研究框架

2. 文献综述与研究假设

2.1. 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机会开发

经验的本质就是个体在经历各种事件的过程中,与外界环境交互的结果 [11] 。同样的,企业家在间接或直接的参与创业活动的过程中积累创业者经验,其本质是企业家在创业学习的过程中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和能力 [12] 。Politis and Diamanto [12] 对创业者的先前经历进行了归纳总结,得出创业经验、管理经验以及行业经验均与创业学习有关的结论。他文中的创业经验(prior start-up experiences)等同于我们所说的创业专用性经验(entrepreneurship-specific experience),也就是创业者所参与的创办企业的经历,是与创业过程联系最紧密的经验。创业专用性经验会为潜在的创业者带来各方面的影响,这种影响贯穿创业的整个过程。

创业活动通常始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因此,创业机会深刻影响着创业活动 [13]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是创业者将识别的创业机会加以利用的过程。以往研究大多将创业机会识别、开发这一概念笼统使用 [14] ,如在创业项目选择研究中探究创业机会识别、开发的作用,由于创业数据采样的特殊性,最终选取样本往往是成功的公司,存在幸存者偏差,其创业机会识别、开发效果较好,系统变异程度较低无疑影响了实证结果的准确性。尽管从逻辑上讲,人们期望识别先于开发,但一些开发活动可能发生在创业者察觉(识别)机会之前。另外,在开发过程中机会也可能被多次识别 [15] 。基于此,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是一个动态演进过程,因此分别探讨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影响因素。

创业机会识别是创业企业产生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 [16] ,是创业行为产生的先前条件。创业机会识别是通过识别出一个好的创意,将其转化为商业概念(或对现有企业做相当程度的改进),从而增加顾客或社会价值,并且能够给创业者带来回报的能力 [17] 。在当前有关创业机会识别的众多研究文献中,我们发现,主要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解释,分别是Schumpeter [18] 的创造理论和Kirzner [19] 的发现理论。最近的研究表明,创造理论和发现理论都能够出现在创业实践中,并且研究朝着中立的方向发展。

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作为创业研究的关键问题,创业活动主要通过机会“识别”与“开发”体现其过程性。现有研究从先前的知识储备、社会资本等视角解释了创业机会开发的前因,这些理论视角都强调信息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但缺少对这些信息来源的讨论。因为机会开发贯穿于创业的整个过程,对组织惯例和治理结构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20] 。

因此,对于那些拥有创业专用性经验的人来说,更能够将资源进行整合,也更有能力与经验参与创业行为。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a: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1b: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开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2. 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识别和创业机会开发

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发现,不同学者基于不同研究视角,对创业家庭的定义侧重点不同。Sequeira [21] 等认为创业家庭是指某个企业被一个家族联盟所控制,而这一联盟由同一家庭或少数几个家庭的成员所构成,其愿景是保证这一联盟可持续的主导地位 [22] ,也就是说其对创业家庭解释侧重于企业的所有权。而Chlosta [23] 等将创业家庭定义为传承了企业家精神或继承了企业所有权的家庭 [24] ,这一定义增加了企业家精神这一要素。

本文的研究则更加侧重于创业家庭的学习作用,将其视作一种环境或一种背景。因此我们认为: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父母中有一个人创业,或者是亲近的亲戚里有人创业,就可以称为具备创业家庭背景。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人在塑造环境的同时也深受环境影响。个体行为、认知以及其所处环境共同决定着人类活动,并且这三种因素发挥的作用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发展变化。家庭作为每个个体生存成长的第一个场所,强烈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也就是说,一般情况下,个人的行为往往会受其家庭背景的影响。创业家庭会影响子女的创业态度,进而潜移默化影响其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过程。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2: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a: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识别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b: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开发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2.3创业烙印与创业意图的调节作用

通过系统地梳理当前诠释跨情境中个人认知和能力形成与持续影响作用的相关理论,烙印理论(Imprinting Theory)或可为探究创业经历在创业活动结束后对个体的持续影响与作用机理提供适宜的理论视角 [25] 。烙印理论指出,个体在一段特定的短暂敏感时期内,为了降低不确定性,会形成与敏感时期环境相适应的内在特质,即为烙印 [26] 。因此,与之前的工作一致,我们将印记定义为一个时间敏感的(即发生在生命的敏感阶段)学习过程(即焦点实体反映其环境要素的冲压过程),它启动了一个发展轨迹(即,产生持久的结果) [27] 。烙印的形成也被视作一种对敏感阶段的特殊学习过程:这种学习仅发生在特定的年龄或人生阶段,并且通常是潜移默化且独立于个体行为后果的。形成的烙印将产生持久性的影响:即使后续环境发生了变化,敏感时期形成的深刻烙印依然会对个体行为发挥持续的作用 [28] 。具体而言,创业时期属于创业者人生的敏感时期:创业者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以开发新产品或服务为目的设立新企业,不拘泥于当前资源条件的限制追寻机会,组合不同的资源以利用和开发机会并创造价值。而一个人是否拥有创业经验是体现创业烙印是否存在的重要因素之一。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3:创业烙印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间的关系。

H3a:创业烙印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识别间的关系。

H3b:创业烙印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开发间的关系。

创业意图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主观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对创业态度、能力的一般描述 [29] 。不难理解,创业经验越丰富的创业者,其创业成功信心越强,二次创业的意图也越强烈。从社会创

业的角度来看,社会创业对创业者的一个重大考验就是资源获取能力。在社会创业的情境下,创业者需要花费更多的努力说服投资者和支持者们接受他们的社会创新理念,从而获得创业资源。根据社会资本理论,个体的社会资本积累是创业者获取资源的重要来源,它通常嵌入在个体的社会网络结构中。同时,不难理解,创业意图是否强烈折射着一个人参与创业活动的行为。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4:创业意图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间的关系。

H3c:创业意图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识别间的关系。

H3d:创业意图调节了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开发间的关系。

2.4. 创业氛围的调节作用

创业氛围是区域范围内的创业文化环境,即人们形成的关于创业的价值判断、主观规范和态度 [30] 。它代表着该区域人们关于创业的价值判断、社会规范,社会公众对于创业活动和创业者的态度和评价会影响潜在创业者的风险规避程度,进而影响他们的创业倾向 [31] 。而创业氛围是政府、高校、企业、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共同作用而形成的。已有研究引入环境因素发现其对预测个体创业意向有增量效度,能够在个体特质水平之外解释个体创业意向的变异 [10] 。一个地区的创业氛围影响该地区人对创业的态度 [31] ,因此,在个体特征与创业的关系中,创业氛围起到了调节作用。据此,可以猜想创业家庭作为影响个体性格的主要场所之一,其与创业机会的关系也会受到创业氛围的影响。也就是说在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的作用中,良好的创业氛围能够使个体更加认可自己对于创业的看法,从而更容易引发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

由此提出以下假设:

H5:创业氛围调节了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间的关系。

H5a:创业氛围调节了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识别间的关系。

H5b:创业氛围调节了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开发间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样本及程序

本研究以创业者(由于时间和资源限制,本文暂将湖北大学商学院在读及毕业学生中有创业行为或者创业意向的人视为创业者)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搜集数据。我们根据先前的研究确定了初步的量表题项,对于英文题项,我们采用翻译与回翻的程序,以确保问卷题项在不同语言环境下的含义相同。根据相关专家的指导意见,我们对问卷的题项设置和措辞做了修改。

随后,我们选取了本人家属及家属朋友中有创业行为的创业者进行了预测试,这些结果没有包含在最终的调查样本中,根据这些预测试的反馈,我们对量表题项的相关措辞进行最后一轮的修改,使之更加符合中国的语境,便于应答者的理解和填写。

本研究调研时间从2023年5月持续到2023年11月。本研究采用两阶段的调查方法,问卷发放方式包括投递信件和发送电子邮件等。为了确保样本质量,本研究通过向湖北大学本科毕业和MBA的创业学员直接发放问卷的方式搜集数据。我们在课题组团队的帮助下,发放问卷。同时,我们记录下所有填写问卷的学员的联系方式,以便第二轮问卷的发放。

通过上述渠道,我们总计发放问卷150份问卷。第一轮问卷回收持续到2023年8月31日,总计收到134份问卷。接下来,我们将第二部分问卷通过信件或邮件的方式发放给这134位创业者。到2023年11月份,总计收到89份问卷,剔除其中缺失项大于20%的13份问卷,最终有效问卷达76份,有效率为50.67%。表1是样本特征的分布情况。

Table 1. Basic statistics of samples (N = 76)

表1. 样本基本统计信息(N = 76)

3.2. 测量工具

本研究使用量表均为在国内外研究广泛使用且信效度良好的权威量表,为了保证翻译过后的英文量表与其原始量表的一致性,我们严格遵循了双译程序原则。同时,在大规模调研之前,进行了小规模的预测试,通过预测试的反馈信息对问卷的措辞进行了微调。预测试和两次调研变量测量皆采用Likert5点计分法,1表示“完全不符合”,5表示“完全符合”。

(1) 创业专用性经验。为了保证题项能够更准确的量化变量,以确保预测结果的可靠性,在设计题项时主要考量了个人是否已经具备这种创业专用性经验所带来的创业知识,这一考量的题项出处是张秀娥等 [32] ,最终采用三个题目来测度创业专用性经验。

(2) 创业家庭。创业家庭采取了Carr and Sequeira [33] 的创业家庭测度方法。

(3) 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识别主要借鉴Ozgen等 [34] 的研究,用三个题目来测度。

(4) 创业机会开发。创业机会开发主要借鉴Simon等 [35] 的研究,用三个题目来测度。

(5) 创业烙印。在对印记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都考虑了印记的三个要素:敏感期、印记和持久性 [36] [37] [38] 。在借鉴前人研究基础上,用三个题目来测度。

(6) 创业意图。创业意图采用krueger的测量题项 [39] ,并结合所用场景行业进行适当调整 [2] 。

(7) 创业氛围。对于创业氛围的测量,目前没有比较成熟的量表。根据已有的相关文献,本文选取公众对失败的宽容度 [40] 、当地社会对创业者的尊重程度 [41] 、鼓励人们有新的想法和做法 [42] 、勇于承担创业风险 [43] 等测量项目构成量表。对于网络支持的测量,本文借鉴Grundsten的测量项目 [31] 。

(8) 控制变量。本文选取了创业者的性别、年龄、企业所在地以及企业所属行业四个控制变量。创业者的性别和年龄均设置为哑变量;地区划分为东南沿海、华北及东北、中部和西部四个区域。

4. 研究结果

4.1. 验证性因子分析

本研究采用AMOS 24.0对所有研究变量做验证性因子分析以测量模拟拟合度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备选模型中七因子模型拟合效果最好(Χ2/df = 2.97, RMSEA = 0.05, CFI = 0.94, TLI = 0.93),表明样本中各变量间的区分效度良好。

Table 2. Results of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

表2.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4.2. 信效度检验

本研究运用SPSS软件进行信效度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显示,创业专用性经验、创业家庭、创业机会识别、创业机会开发、创业烙印、创业意图及创业氛围量表的Cronbach’s alpha系数分别为0.83、0.77、0.83、0.76、0.82、0.86、0.88,均高于0.7的标准,说明量表信度较好。各条目的标准因子载荷值均高于0.65,一致性系数均高于0.7,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聚合效度。

Table 3. Measurement items and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s

表3. 测量条目和信效度检验

4.3. 描述性统计分析

各变量间的描述性统计及相关系数矩阵如表4所示。创业专用性经验及创业家庭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均存在相关性,具有研究价值。根据表4可知,创业专用性经验与创业机会开发的相关系数为0.14,p < 0.05,存在相关性。以上结果为本文研究假设关系的验证提供了初步数据支持。

Table 4. Shows the mean value, standard deviation an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of the main study variables

表4. 主要研究变量的均值、标准差和相关系数

注:*表示p < 0.05;**表示p < 0.01;***表示p < 0.001。

4.4. 假设检验

(1) 主效应检验。为了验证假设H1和假设H2两个主效应假设,首先依次将创业专用性经验和创业家庭引入作为自变量,将性别、年龄、所在地作为控制变量纳入模型中,由表5数据可知,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β = 0.566, p < 0.001; β = 0.354, p < 0.001),因此,H1得到验证。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有显著正向影响(β = 0.478, p < 0.001; β = 0.425, p < 0.001),因此,H2得到验证。

Table 5. Main effect test

表5. 主效应检验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5。

(2)调节效应检验。本研究采用Atsan [44] 等人推荐的交互项构建来检验调节效应。为了降低多重共线性对研究结果的影响,本研究在计算交互项前对各变量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首先,将创业烙印和创业意图分别作为独立的调节变量构建模型5和模型6,运用SPSS软件检验两者的调节作用。同时,采用Bootstrap法重复抽样5000次检验两者的调节效果。结果显示,创业烙印显著调节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开发与识别(β = 0.436, p < 0.001; β = 0.386, p < 0.001),因此,H3得到验证。同理,根据表6数据可得,创业意图在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开发与识别作用机理中发挥着显著的调节作用(β = 0.548, p < 0.001; β = 0.473, p < 0.001),因此,H4得到验证。

Table 6. Test of adjustment effect

表6. 调节效应检验

注:***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1;*表示显著性水平p < 0.05。

其次,将创业氛围作为调节变量引入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作用机制中,结果显示,其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β = 0.616, p < 0.001; β = 0.648, p < 0.001),因此,H5得到验证。

为了具体展示交互作用的影响效果,根据Atsan [44] 等人的建议,本研究用调节变量的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进行了调节示意图的绘制。根据图2可以看出,创业烙印在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的识别中发挥着显著调节作用。

Figure 2. The regulation of entrepreneurial branding on entrepreneurial specific experi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y identification

图2. 创业烙印对创业专用性经验和创业机会识别的调节

5. 结论和启示

5.1. 研究结论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企业往往处于比以往更动荡、不确定和难以把握的竞争环境,企业的发展又严重影响着大众就业。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后,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解决自身就业问题的同时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创业在社会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是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创业专用性经验视角探讨其与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之间的联系,并考查创业家庭和创业机会之间的逻辑联系,同时探讨创业烙印、创业意图、创业氛围在该机制中发挥的调节作用。通过理论梳理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创业专用性资本不仅是创业实践的重要来源,而且在创业机会的识别和开发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不难得出,创业专用性经验可以直接作用于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同时,在此作用机理过程中,创业烙印和创业意图均发挥了正向调节作用。其次,创业家庭作为创业者重要的创业背景以及生活和学习的场所,正向影响着创业机会的识别与开发,并且,在这一作用机理中,创业氛围发挥着正向调节作用。

5.2. 实践启示

首先,本文对于业界正确认识与理解创业专用性经验具有重要实践意义。以往研究大多将创业经验、创业者经验以及先前经验混用,本文将对创业专用性经验的概念进行辨析,这有利于创业者以及孵化器经理更好地评估创业者的能力水平,从而选择合适的创业项目及方法,对创业者达成创业意愿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其次,本研究对于创业机会影响因素的相关探讨对于疫情常态化的大背景下激发创业活动、促进市场活力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本文对影响创业机会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有利于促进创业成功,从而活跃市场。

最后,本研究重点分析了创业烙印、创业意图、创业氛围的调节作用对于管理创业企业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对各调节变量的清晰认知有利于管理过程中了解企业成员的想法与行为,从而制定适宜的管理方法,为管理者提供实际性的指导。

5.3. 理论贡献

本文主要探讨创业专用性经验及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的影响机理,并将创业机会细分为创业机会识别与创业机会开发,拓展了现有文献对创业专用性经验、创业家庭和创业机会之间关系的认识。另外,本研究不仅探讨了创业烙印、创业意图的调节作用,还深入考虑了创业氛围在创业家庭对创业机会影响路径中的调节作用,对创业机会的影响因素的研究领域具有一定的拓展意义。最后,与传统研究不同,本文将常见的创业机会研究进行了细分,丰富了创业机会领域的研究内容。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创业专用性经验对创业机会影响研究的理论体系。

5.4.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也存在着不足和局限,亟待后续研究中进一步完善。首先,本文只关注于创业机会识别期和开发期,并没有检验自变量对创业成长或新企业成功的影响,然而创业者家庭关系的发展情况可能会发生改变,在企业的发展的不同时期可能会有所不同。未来研究可以考虑关注企业的发展时期。其次,本文的研究样本来源于湖北大学在读及已毕业学生,尽管其中具有创业经历的个体样本量相对较大,但其分布较为集中,代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未来研究可以在多地进行数据收集,利用更多渠道获取信息。最后,基于我们对当前文献的梳理与了解,对于创业专用性经验的研究在国内尚不够深入,甚至仍存在概念歧义,更多的是探讨创业经历及创业过程。在此,呼吁学者关注创业专用性经验这一领域的研究,进一步丰富创业理论体系。

基金项目

湖北人才发展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专项。

参考文献

[1] 张杨勋, 谢林林, 马子程. 创业经验与再创业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J]. 调研世界, 2022(9): 63-71.
[2] 张爱丽. 创业经验一定能促进创业机会开发吗? [J]. 科学学研究, 2020, 38(2): 288-295, 333.
[3] 赵文红, 孙万清. 创业者的先前经验、创业学习和创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 软科学, 2013, 27(11): 53-57.
[4] 谷盟, 张晓洁, 王栋晗. 创业团队行业经验异质性、治理模式与创业企业成长绩效关系研究[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1, 38(6): 11-19.
[5] 谢佩洪, 方鑫. 创业团队经验对创业企业绩效的影响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1(7): 20-24.
[6] 郑刚, 梅景瑶, 郭艳婷, 等. 创业教育、创业经验和创业企业绩效[J]. 科学学研究, 2018, 36(6): 1087-1095.
[7] Hoffmann, A., Junge, M. and Malchow-Møller, N. (2015) Running in the Family: Parental Role Models in Entrepreneurship.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44, 79-104.
https://doi.org/10.1007/s11187-014-9586-0
[8] 田莉, 张劼浩. CEO创业经验与企业资源配置——基于烙印理论的实证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2(6): 1-21.
[9] 张秀娥, 张坤. 先前经验与社会创业意愿——自我超越价值观和风险倾向的中介作用[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18, 39(2): 142-156.
[10] 孙雨霖, 欧阳晨宇.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对创业意向的影响: 创业氛围的调节效应[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0, 11(1): 92-98.
[11] 汤淑琴. 创业者经验、双元机会识别与新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2015.
[12] Politis, D. (2005) The Process of Entrepreneurial Learning: A Conceptual Framework.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9, 399-424.
https://doi.org/10.1111/j.1540-6520.2005.00091.x
[13] Robert, A. and Baron, J.T. (2011)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 in Firm-Level Innovation: Joint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Creativity, and Environmental Dynamism.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6, 49-60.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09.06.002
[14] 许小艳, 李华晶. 基于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过程研究——以桑德集团为例[J]. 中国科技论坛, 2017(2): 178-185.
[15] 刘泓辰, 王兴元. 创业者网络管理能力与创业机会识别及开发——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0, 37(21): 1-9.
[16] Chandler, G.N. and Hanks, S.H. (1998) An Examination of the Substitutability of Founders Human and Financial Capital in Emerging Business Ventur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3, 353-369.
https://doi.org/10.1016/S0883-9026(97)00034-7
[17] Le Roux, A.B.A.I. (2020) Which Types of Experience Matter in Fostering Youth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71, 190-198.
[18] Sobirin, A. and Rosid, A. (2016)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Family Firm within Maturity Industry: A Multi-Case Study in Rice Milling Industry in Indonesia.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19, 710-716.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6.05.055
[19] Krueger Jr., N.F. (2007) What Lies Beneath? The Experiential Es-sence of Entrepreneurial Thinking.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1, 123-138.
https://doi.org/10.1111/j.1540-6520.2007.00166.x
[20] 李晓华, 李纪珍, 高旭东. 角色认同与创业机会开发: 基于扎根理论的技术创业研究[J]. 南开管理评论, 2022, 25(3): 73-84.
[21] Singal, M. and Batra, S. (2021) The Role of Socioemotional Wealth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Family-Managed Hotels. Journal of Hospitality and Tourism Management, 49, 204-213.
https://doi.org/10.1016/j.jhtm.2021.09.012
[22] Carr, J.C. and Sequeira, J.M. (2007) Prior Family Business Exposure as Intergenerational Influence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 A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Approach.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60, 1090-1098.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06.12.016
[23] Chen, S., Wu, B., Liao, Z., et al. (2022) Does Familial Decision Control Affect the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of Family Firms? The Moderating Role of Family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 152, 60-69.
https://doi.org/10.1016/j.jbusres.2022.07.014
[24] Chlosta, S., Patzelt, H., Klein, S.B. and Dormann, C. (2012) Pa-rental Role Models and the Decision to Become Self-Employe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Personality.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38, 121-138.
https://doi.org/10.1007/s11187-010-9270-y
[25] 周怀康, 姜军辉, 葛淳棉, 等. 创业归来再出发: 创业烙印如何影响工作绩效? [J]. 管理世界, 2021, 37(7): 145-161.
[26] Jaskiewicz, P., Combs, J.G. and Rau, S.B. (2015) Entrepreneurial Legacy: Toward a Theory of How Some Family Firms Nurture Transgener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0, 29-49.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14.07.001
[27] Staniewski, M.W., Awruk, K. and Leonardi, G. (2023) Entrepreneur’s Family Communication Questionnaire—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Tool.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90, Article ID: 122418.
https://doi.org/10.1016/j.techfore.2023.122418
[28] Morris, M.H., Kuratko, D.F., Schindehutte, M., et al. (2012) Framing the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36, 11-40.
https://doi.org/10.1111/j.1540-6520.2011.00471.x
[29] 宾幕容. 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研究综述[J]. 教育观察(上半月), 2015, 4(10): 28-29, 38.
[30] Gimmon, E. and Levie, J. (2010) Founder’s Human Capital, External Investment, and the Survival of New High-Technology Ventures. Research Policy, 39, 1214-1226.
https://doi.org/10.1016/j.respol.2010.05.017
[31] 蒋剑勇. 创业氛围、社会网络和农民创业意向[J]. 中国农村观察, 2012, 20(2): 27.
[32] 张秀娥, 祁伟宏, 李泽卉. 创业者经验对创业机会识别的影响机制研究[J]. 科学学研究, 2017, 35(3): 419-427.
[33] Cherchem, N. (2017)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in Family Firms: Does Generational Involvement Matter? Journal of Family Business Strategy, 8, 87-98.
https://doi.org/10.1016/j.jfbs.2017.04.001
[34] Ozgen, E. and Baron, R.A. (2007) Social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n Opportunity Recognition: Effects of Mentors, Industry Networks, and Professional Forum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174-192.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05.12.001
[35] Simon, M., Houghton, S.M. and Aquino, K. (2000) Cognitive Biases, Risk Perception, and Venture Formation: How Individuals Decide to Start Compan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15, 113-134.
https://doi.org/10.1016/S0883-9026(98)00003-2
[36] Mathias, B.D., Williams, D.W. and Smith, A.R. (2015) Entrepreneurial Inception: The Role of Imprinting in Entrepreneurial Action.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30, 11-28.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14.07.004
[37] Liu, W., Xu, Y., Wu, C., et al. (2023) Fortune Favors the Expe-rienced: Entrepreneurs’ Internet-Era Imprint, Digital Entrepreneurship and Venture Capit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60, Article ID: 103406.
https://doi.org/10.1016/j.ipm.2023.103406
[38] Maksimov, V., Wang, S.L. and Luo, Y. (2017) Institutional Imprinting, Entrepreneurial Agency, and Private Firm Innovation in Transition Economies.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 52, 854-865.
https://doi.org/10.1016/j.jwb.2017.06.002
[39] Klingler-Vidra, R., Tran, B.L. and Chalmers, A.W. (2021) Transnational Experience and High-Performing Entrepreneurs in Emerging Economies: Evidence from Vietnam. Technology in Society, 66, Article ID: 101605.
https://doi.org/10.1016/j.techsoc.2021.101605
[40] Corbett, A.C. (2007) Learning Asymmetries and the Discovery of Entrepreneurial Opportunitie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2, 97-118.
https://doi.org/10.1016/j.jbusvent.2005.10.001
[41] Cui, Y., Sun, C., Xiao, H., et al. (2016) How to Become an Excellent Entrepreneur: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Risk Propensity on Alertness to Business Ideas and Entrepreneurial Capabilities.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112, 171-177.
https://doi.org/10.1016/j.techfore.2016.08.002
[42] Uy, M.A., Chan, K., Sam, Y.L., et al. (2015) Proactivity, Adaptability and Boundaryless Career Attitudes: The Mediating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86, 115-123.
https://doi.org/10.1016/j.jvb.2014.11.005
[43] Indrawati, N.K., Salim, U., Djumahir, and Djawahir, A.H. (2015) Moderation Effects of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in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Dimensions and Entrepreneurial Alertness and the Effect on Entrepreneurial Commitment.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169, 13-22.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5.01.281
[44] Atsan, N. (2016) Failure Experiences of Entrepreneurs: Caus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35, 435-442.
https://doi.org/10.1016/j.sbspro.2016.11.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