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研究
Be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Practice Research
DOI: 10.12677/ASS.2024.133207,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4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连嘉慧, 姚冬玉:辽宁科技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辽宁 本溪
关键词: 本溪非遗文化融合创新实践Benxi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gration Innovations Practice
摘要: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大大削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传承正面临着困境。辽宁科技学院师生与本溪地区非遗传承人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以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为依托,创新提出“非遗 + 文创”设计思路,形成文化产业互动,通过实际行动活态传播本溪非遗项目,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助力本溪地区乡村振兴。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and new media, people’s interest in traditional folk art has been greatly weakened, and the survival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re facing difficulties.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Liaon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tively explore and innovate with the intangible heritage inheritor in Benxi area. Based on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training project—“red hands to help farmers Benxi intangible cultural products design experience workshop”, they innovatively put forward the idea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 cultural innovation”, form cultural industry interaction, spread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jects through practical actions, inheri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strengthen cultural confidence and self-improvement, and assist in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of Benxi region.
文章引用:连嘉慧, 姚冬玉. 本溪非遗文化传承创新实践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222-22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07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1] 截至目前,本溪地区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5个,省级非遗项目14个,市级非遗项目30个。其中,流传于辽宁省本溪市桓仁县的朝鲜族乞粒舞有悠久的历史,它源于祈求农业丰收的民俗活动,是农乐舞的一种;本溪社火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活动。也称“武社火”,当地俗称“武秧歌”;本溪松花石砚曾被皇室推为“群砚之首”,有“御砚”美誉;本溪桥头石雕始于明末清初,是历史悠久的民间雕刻艺术;本溪满族剪纸独树一帜,具有写形、写心、写神、写意的独特艺术风格。然而,随着互联网技术与新型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大大削弱,非遗的生存、传承正面临着困境。辽宁科技学院师生与本溪地区非遗传承人深入思考、创新实践,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创新提出“非遗 + 文创”思路,通过实际行动对非遗项目进行活态传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2. 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2.1. 本溪非遗项目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说、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礼仪、节庆、传统手工技能等,主要通过心手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它和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一起,共同成民族文化遗产的整体,缺一不可。本溪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地区,其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早在“七五”期间,本溪市就曾对本溪地区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过抢救性的搜集和整理,仅民间舞蹈就有6个项目被收入《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一书。2005年起,本溪市有关部门重新恢复和整理了桓仁朝鲜族舞蹈“乞粒舞”、本溪满族自治县“社火”和“寸跷秧歌”“田连元评书艺术”“毕谷云徐派京剧艺术”“本溪桥头石雕”“本溪县满族故事”“本溪满族剪纸”“辽东鼓乐”等,并一同作为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报市政府批准,分别申报国家级和省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桓仁朝鲜族农乐舞“乞粒舞”被列为国家级保护项目,本溪满族自治县“社火”田连元评书艺术、本溪桥头石雕、本溪满族剪纸等被列为省级保护项目。

与此同时,本溪还有一大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预备项目正在发掘、整理、研究和恢复之中。在全省开展的民间艺术家、优秀民间艺人推介评选工作中,本溪共有13人入选,在辽宁省内居于前列。近年来,本溪市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不断加强非物质文化进产的调查、整理、研究和保护工作,使本溪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较好的发掘和整理,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自乞粒舞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本溪桓仁满族自治县政府一直十分重视该项目的保护工作,桓仁县文化馆确定朝鲜族群众密集而又距县城较近的六河村作为乞粒舞活动基地,不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并为乞粒舞提供各种演出机会。乞粒舞第四代传承人金明焕将乞粒舞的音乐、舞蹈、服装等进行重新整理,将朝鲜族碟舞的技法融入乞粒舞中,使乞粒舞更具艺术感染力 [2] 。

本溪社火自从被批准为国家级保护名录后,本溪满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本溪社火投入十几万保护经费购置服装、道具、化妆品,使本溪社火成为本溪县地域文化品牌。

本溪满族剪纸历史悠久,在满族民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2012年本溪剪纸文化创意产业园成立,进行剪纸创意、展示、生产和销售,为满族剪纸的开发带来多种途径。本溪满族剪纸代表性人物目前有三人,分别是传统派代表刘桂芝、创新派代表马娇、民俗派代表王晓红 [3] 。

2.2. 本溪非遗项目传承遇到的问题

当前乞粒舞传承的最大困难是人员接续艰难,活动组织不正规。当地虽然喜爱此项活动的人较多,但大多年龄较大,年轻人不愿把主要精力投到乞粒舞上,传承工作可谓前景堪忧。本溪社火表演方式多为武打,演出者一般为当地男青壮年,他们常年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期间才能进行表演和传习。此外,当地处于山谷之中,地域狭窄,场地有限,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火的传承。本溪满族剪纸文化产业园如今存在主要问题是,从业人员的培训工作略显不足,缺乏特色品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低。因此,非遗要发展,关键是传承,而创新是非遗技艺传承的重要推手。

3. 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

“‘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是2024年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组成员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出发,基于所学广告学专业知识与技能,将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相融合,创新提出“非遗 + 文创”思路,做好“本溪礼物”,讲好“本溪故事”,助力本溪地区文化产业互动。本溪社火、乞粒舞、松花石砚、桥头石雕、满族剪纸、评书等是本溪地区的文创名片,将这些非遗项目元素加以提炼,以艺术化语言体现在本溪文创产品设计中。此项目一方面弘扬优秀民间文化,讲好本溪故事,另一方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树立文化自信。在“非遗 + 文创”文化互动中,以非遗元素的深厚底蕴吸引旅游消费者对文创产品的兴趣,提高旅游产品销量;同时以文创产品的新颖时尚,吸引青少年关注本溪非遗文化,丰富研学内容。二者优势互补,形成产业互动,服务社会。在“非遗 + 文创”产品制作过程中,项目成员聚焦“三农”,带动当地农村群众参与制作,助力本溪地区乡村振兴。本项目具体研究实践内容如下:

3.1. 前期准备工作

前期项目组成员对本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社火、乞粒舞、松花石砚、桥头石雕、满族剪纸的历史与现状开展深入调查,目的是寻找最佳传承途径。在调查过程中发现,满族剪纸等非遗项目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但是青少年对其知之甚少。基于这种情况,项目成员想到以青少年群体感兴趣的旅游文创产品为载体,融入非遗元素,以此保护和传承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此,项目成员对本溪各旅游景区文创产品的设计、销售、消费者情况进行调研,调查方式包括一对一访谈、座谈会、电话调查、腾讯会议等方式,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同时,也采用互联网查找和图书馆实地查找相结合方式,收集整理本溪非遗项目资料和文创产品相关情况。随后,项目组成员对所获得的调查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和研究,初步形成“非遗 + 文创”本溪礼物设计理念。随后,项目成员多次开展头脑风暴,进行集体研讨、论证,集思广益,最终确定“非遗 + 文创”文化产品设计思路。

3.2. “红心巧手”设计

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头脑风暴基础之上,项目成员以“非遗 + 文创”文化互动为抓手,用“红心”弘扬民间文化,凭“巧手”传承非遗技艺,将社火、乞粒舞、松花石砚、桥头石雕、满族剪纸等非遗元素融入本溪文创产品,打造“本溪礼物”,实现物质形态和精神形态的有效融合,提升本溪文创产品内涵和品位,保护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本溪满族剪纸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将枫叶之都、本溪水洞、关门山、五女山等创意元素融入满族剪纸设计中,形成带有本溪特色的剪纸文创产品,实现非遗技艺与本溪元素的自然融合,提高本溪非遗文化影响力,弘扬优秀民间文化。再如,针对青少年旅游者、文创产品爱好者的喜好,将社火、乞粒舞场景进行现代艺术创作,将其印在盖章本、帆布包等广受欢迎的文创产品上,用心打造独特的“本溪礼物”。

为使文创产品最大限度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在“红心巧手”设计过程中,项目成员保持与非遗传承人、当地群众、目标受众进行沟通,让他们对作品设计分别从艺术性、思想性、观赏性的角度进行评价,及时获取反馈,从而不断改进“非遗 + 文创”产品艺术设计。

3.3. 打造体验工坊

本项目通过打造本溪地区独具特色的“非遗 + 文创”产品设计体验工坊等模式,以优秀民间文化内涵带动本溪文创产品销量。此工坊包括“产品设计”与“制作体验”两大主题区,在产品设计区,参观者可近距离观看工作人员设计非遗文创产品,感受非遗文化元素融入“本溪礼物”的过程,了解传统民间艺术,深化爱国情怀;在制作体验区,参观者不仅可观看满族剪纸等文创产品的制作过程,也可在工作人员指导下学习剪纸,制作自己专属的剪纸作品,沉浸式体验非遗文化产品带来的艺术魅力,汲取本溪民间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2024年寒假期间,项目组成员到艺术培训机构、幼儿园等场所进行满族剪纸展示,受到中小学生、学龄前儿童及教师、家长的热烈欢迎,提高了本溪满族剪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3.4. 新型媒体推广

媒体时代背景下,各种新兴的通信技术工具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项目成员针对不同受众群体,合理运用新型媒体宣传推广“本溪礼物”。利用自有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型媒体图文并茂的特点,向青少年群体传递“非遗 + 文创”产品的历史背景、产品特色、深远意义等内容;利用快手、抖音、今日头条等视频类平台,向青少年以及中老年群体传播“本溪礼物”的设计、制作过程,吸引更多的受众走近非遗文化活态传承,成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

3.5. 拓宽增收渠道

本项目聚焦“三农”问题,关注本溪乡村振兴,拓宽农村群众增收渠道。辽宁科技学院项目成员以寒暑假社会实践、校外实习的方式深入本溪当地农村,将满族剪纸、电脑软件、创意设计等内容教给当地群众,丰富他们业余精神生活,也为后续带动村民从事“非遗 + 文创”产品制作做好准备。待时机成熟再进行产品转化,以新媒体为平台进行广告宣传,通过短视频引流、直播卖货,进行经济效益转化,为当地农村群众带来经济收入。

3.6. 丰富红色研学

本项目为本溪地区红色研学旅游增添新内容,大、中、小学生可在学校组织下或者家长陪同下,到“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参观、实践,沉浸式体验“非遗 + 文创”产品设计、制作过程。这一过程跨越时空与古代工匠进行特殊的“对话”,继承工匠精神,领会本溪民间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坚定青少年文化自信,深化爱国情怀。

4. 本溪非遗产品创新设计与制作的意义

4.1. 保护、传承本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缩影,是一种无形的精神食粮,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作为一种“活态”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人们对其进行大力保护、积极传承,使其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发展文化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5] 。本项目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秉持创新性原则,进行非遗文创产品设计与制作,产品满足受众群体需求的同时,唤起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提高非遗文化在年轻一代人群中的影响力。

4.2. 弘扬优秀文化,讲好本溪故事

本溪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丰富,创新“非遗 + 文创”产品设计,可充分唤起本溪地区青少年对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使青少年群体在参观和体验中树立自觉传承优秀文化,讲好“本溪故事”,打造“本溪礼物”的意识。

4.3. 丰富研学旅行内容,坚定文化自信自强

随着大旅游时代的到来,有着突出教育功能的研学旅行应运而生。青少年可在工坊参观与体验中,近距离、沉浸式感受到优秀非遗文化的思想价值、艺术魅力,加深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到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来。

4.4. 形成“非遗 + 文创”产业互动

红心巧手助农,带动群众制作、销售文化融合产品,拓宽当地农村群众增收渠道。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非遗赋能作用越发显著 [6] 。“‘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项目立足本溪满族剪纸等本溪非遗特色文化资源,传承弘扬本溪非遗文化,探索“农旅 + 文旅”融合发展之路。村民不用出门打工,经过项目工作人员的满族剪纸、平面设计培训,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就业。“文创 + 非遗”这一思路,可为本溪地区乡村振兴注入新生机、新活力。

5. 结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历史文化的记忆和传承民族文化基因不可替代的载体。应加大力度保护、利用、传承本溪地区非遗文化资源,以文创产品为载体,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在人民群众中增强爱国情感、培育民族精神 [7]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通过“非遗 + 文创”文化产品设计、制作,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本溪非遗的活态传承和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在项目后续过程中,还将着力思考与实践如何将其他本溪非遗项目如乞粒舞、社火等进行创新传承。传承和弘扬非遗文化任重而道远,每一个人都应行动起来,共同保护和利用好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

基金项目

辽宁科技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红心巧手助农’本溪非遗文化产品设计体验工坊”(202411430133);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三全育人’视域下基于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的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30804602293454)。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 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 https://www.gov.cn/xinwen/2022-12/12/content_5731508.htm, 2022-12-12.
[2] 高明达. 本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情况调研报告[EB/OL]. http://www.360doc.com/document/14/0320/22/13092991_362293149.shtml, 2024-02-18.
[3] 刘健, 李艾, 刘宇鹤. 本溪满族剪纸艺术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研究[J]. 设计, 2016(3): 78-79.
[4] 赵贝贝. 辽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J]. 教学与研究, 2021(28): 15-18.
[5] 刘芳.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传承路径研究[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2023(12): 102-105.
[6] 张楠, 王纯. 乡村振兴视域下非遗传播策略新思路——以湖北纺织刺绣为例[J]. 传播与版权, 2023(17): 71-74.
[7] 王岗飞, 左赞. 非遗加红色美育激发中石林振兴的无限活力[N]. 大河美术报, 2024-01-05(T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