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病理学》课程为例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Professional Cours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Rate” Construction—Taking the Course of Pathology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4.143396, PDF, HTML, XML, 下载: 46  浏览: 8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郭慧东, 刘彦权, 肖 海:赣南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江西 赣州
关键词: 双一流医学专业课程思政教育课程思政Double First-Class Medic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摘要: 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地展开。在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融入思政教育,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本文以“病理学”课程为例,从课程的教学体系设计、教学实践开展、教学效果评价和教学反思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医学专业开展课程思政提供参考和借鉴。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first-class” constructio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is in full swing.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medical courses and the integration of value molding, knowledge imparting and ability training are beneficial to the promotion of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with both moral and talent. Taking the course of “Patholog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explores and practices the design of teaching system, the development of teaching practice,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 and the reflection on teaching. It provides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medical specialty to develop course ideology and politics.
文章引用:郭慧东, 刘彦权, 肖海.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以《病理学》课程为例[J]. 教育进展, 2024, 14(3): 452-45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96

1. 引言

“双一流”是指世界一流大学与世界一流学科,是国家在高等学校教育继“985”“211”之后的又一关键战略。大学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辅相成,学科建设是大学建设和发展工作的主线 [1] 。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把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作为“双一流”建设监测与成效评价、学科评估、本科教学评估、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专业认证、“双高计划”评价、高校或院系教学绩效考核等的重要内容。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就是在做学科建设 [2] 。

1.1. 课程介绍

病理学作为基础和临床的桥梁学科,在医学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德国病理学家Virchow曾如是评价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As is our pathology, so is our medicine (病理乃医学之本)。病理学聚焦形态,研究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培养学生对于疾病本质的认识,为学生将来从事临床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要培养有医者精神、医者仁心、精湛医术的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医生,病理学科的建设至关重要。

1.2. 现状分析

但在《病理学》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忽视德育;另一方面,大多数病理教师仅有医学教育背景,缺乏课程思政实施能力,常常是应付式,为了思政而思政;此外,由于思政案例的挖掘不够,缺乏设计,教学过程中往往是知识点对应的所谓“思政点”,呈现“碎片化”现象。相关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2. 设计教学体系

2.1. 理清《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设计思路

《病理学》课程思政的设计应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系统化、生动化的教学方式,实现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系统梳理《病理学》课程内容,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如生命伦理、社会责任感、科研诚信、医学人文精神等,结合国家健康战略和社会需求,明确课程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目标,并将其纳入教学大纲,确保思政教育有计划、有目的地实施。科学合理地拓展《病理学》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和趣味性 [3] 。

2.2. 明确《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旨在将专业知识传授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促进医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造就既有深厚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医学专门人才。因此,除了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病理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外,还着重于价值观教育、人文关怀精神、职业道德建设、社会责任担当、综合素质培养等。

2.3. 修订《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大纲

从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修订《病理学》的教学大纲,在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体现价值引领的具体思政教育目标。将课程思政建设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环节,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标准修订、教学设计、课件编写、教学评价等各个方面。

2.4. 充实《病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

仔细分析《病理学》教学大纲和教材,立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背景,对课程内容进行全面分析,找到合适的切入点,将思政元素融入《病理学》课程的各个章节和教学环节中,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机统一,在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全面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开展教学实践

3.1. 以学生为中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大学阶段重在形成理论思维,实现从学理认知到信念生成的转化,增强使命担当。要积极做好学情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能力和思想状况,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教学的知识、能力和价值目标。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采用专题讲授和专题研讨相结合、现场展示和线上交流相结合、学生展示和教师点评相结合、团队教学和团队学习相结合等实践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例一:案例研讨式教学

选择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和道德伦理内涵的病理学案例,比如在讲授“呼吸系统疾病”章节时,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为例,针对传染病大流行期间的公共卫生应对措施、医患关系中的伦理困境等,在课堂上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这些案例,引导他们从病理学原理出发,分析事件背后的科学逻辑和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学生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例二:角色扮演与模拟实践

设计情境模拟活动,如模拟一场需要进行术中冰冻病理检查的肺部择期手术,就如何对患者及其家属交代病情展开讨论,让学生分别扮演手术医生、病理医生、病人及其家属等角色,通过体验不同角色所面临的选择和担当,培养医德医风和人文关怀精神。

例三:自主学习与项目驱动

鼓励学生围绕《病理学》主题,结合思政教育元素开展自主研究或小组项目。例如,在讲授“感性性疾病”章节时候,指导学生研究“结核病”、“天花”、“细菌性痢疾”等疾病的防治历史变迁,联系国家医疗卫生政策的变化来理解其背后的社会价值取向;或者通过制作科普视频,传播病理知识的同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和科学态度。

此外,还要注重反馈机制与个性化指导,通过建立完善的反馈渠道,关注每个学生对思政内容的理解和接纳程度,针对学生个体差昇提供个性化指导。例如,在实验报告中要求学生反思病理观察过程中的严谨性、公平性和人道主义原则的体现。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加入过程性评价,不仅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同时将思政教育的相关表现纳入评价标准,如团队合作能力、解決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面对伦理难题时的决策合理性等。通过以上方式,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互促进,帮助学生在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强化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

3.2. 以教师为关键,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教师队伍作为“主力军”,要牢牢抓住课程建设“主战场”,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坚持课堂建设与队伍培养相结合,开展集体备课,共同建设课程 [4] 。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注重德育,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思政育人的无缝衔接和无痕渗透,使《病理学》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

3.2.1. 教师示范引领与教学设计

教师在课程设计阶段,应主动挖掘《病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科学精神、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等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大纲和教案中。例如,在讲授“肿瘤”章节时,可以结合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以及国家对公共卫生投入的重要性进行思政引导。设计讨论“全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实施方案的推行对降低肝癌发病率的影响”、妇女“两癌筛查”等。

3.2.2. 专题讲座与案例分析

教师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国绕疾病防控历史事件(如SARS、COVID-19等)、医学伦理问题(如遗传病筛查、临终关怀)等进行深度剖析,通过具体案例展现医学科技发展背后的社会责任和道德伦理要求。

3.2.3. 混合式教学与课堂互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发表个人观点。比如,在介绍病毒性疾病时,除了专业知识的讲授,还可以引导学生探讨科研诚信、信息传播的社会责任感等问题。

3.2.4. 实践教学环节嵌入思政内容

在实验课或临床见习环节,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病理标本制作、显微镜观察等技能,还要强化实践过程中的职业道德和社会服务意识。如让学生体验病理诊断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谨性,培养他们尊重生命、关爱患者的医者情怀。

当然,任课教师也应注重自我提升与团队协作。教师作为推进思政教育的核心力量,需要不断自我学习、更新观念,参加相关的思政教育培训和研讨会,提升自身在课程思政方面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同时,加强与其他教研室,尤其是专业思政课教师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将思政教育贯穿于《病理学》等专业课程之中。通过以上措施,教师不仅扮演了专业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还成为思政教育的积极推动者和践行者,确保思政教育在《病理学》课程中得到全面而深入的融入。

3.3. 以效果为核心,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

目前,课程思政教学以传统的讲座式教学法为主。因此在设计各个章节的教案时,便可将思政教育目标与专业技能目标紧密结合,明确规定在掌握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临床病理联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和公民素质。结合案例教学、引入法、讨论法或“翻转课堂”等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改革尝试。同时,培训任课教师使用微课、超星学习通、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工具和数字化教学手段进行探索。尝试新的教学模式,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利用多媒体资源丰富思政元素呈现方式,定期组织专题研讨,邀请行业专家、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讲座交流,确保思政教育与时俱进,富有实效性。鼓励学生将所学思政理念应用于学习成果汇报和见习、实习等医疗实践中,同时通过自我反思、同学互评以及教师点评,检验思政教育融入《病理学》课程的效果,及时调整优化教学策略。总之,坚持以效果为核心,意味着教师需要不断评估和改进教学方法,确保思政教育与病理学专业知识教学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将课程思政融入《病理学》课堂教学建设全过程

高校课程思政要融入课堂教学建设,作为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核准和教案评价的重要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教学研讨、实验实训等各环节。要综合运用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组织开展系列讲堂、医院见习和实习等活动,设计合适的问卷,课前调查和课后反馈相结合,不断拓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方法和途径。将课程思政融入《病理学》课堂建设全过程,要求教师具备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深厚的教育情怀,积极创新教学模式,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从而培养出既有扎实专业知识又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医学人才。

4. 评价教学效果

4.1. 评价内容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医学人才的培养要关注学生整体素质的成长,从多个方面来加以把握,以实现课程的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与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5] 。

4.2. 评价方式

将知识和能力考试作为终结性评价;同时建立对情感与价值的全过程、多元化的过程性评价;最后综合两种评价作为学生学业成绩的总评。知识和能力的考试以笔试为主,而情感与价值的评价主要是通过提交课程作业作品、学习心得体会、课堂教学观察工具(LICC)、阶段性问卷调查来实现。在探索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评价体系。

4.3. 评价角度

除授课教师执行评价外,还可以引入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软件评价等多种评价角度,从而形成对学生更加全面、客观的评价,让学生对自身学习情况有一个更具体的了解,帮助教师在提升学生专业知识与技能成绩的同时,思考如何更好地对其进行德育。

4.4. 同行评价

同行评价是对教师在《病理学》课程教学中的表现和教学质量的同行间相互评估。可以邀请学校教学督导组专家听课,听取其对《病理学》课程思政教学实施效果的意见反馈,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课程组织与设计、教学效果、教师素养、持续改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也可开展教师座谈会,进行互评,交流相关教学经验。真实的同行评价能帮助教师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5. 做好教学反思

全面收集课题研究材料,认真分析,形成研究报告。对照“双一流”建设的具体标准,对思政教学融入《病理学》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如教学目标与内容融合、教学方法创新、课堂互动与讨论、实践环节设计等各个方面进行总结与持续改进。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情调整和优化教学策略,确保思政教育既能够贴合专业实际,又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6.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总的目标就是立足于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探索与实践显得尤为重要。《病理学》课程作为医学专业教育的重要部分,通过课程设计改革、教学方法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和评价体系完善等多方面的探索与实践,初步进行思政教育与医学专业教育的融合,有助于促进医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奠定基础。

基金项目

2022年赣南医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gkt202249。

2022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项目编号:JXJG-22-13-5。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 2016-12-09(001).
[2] 赵继伟. “课程思政”: 涵义, 理念, 问题与对策[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9, 17(2): 114-119.
[3] 徐静, 王超, 王爱萍. 思政教育融入高职临床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1, 48(14): 303-304.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1865.2021.14.126
[4] 邹李. 药学类专业《无机化学》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 广东化工, 2021, 48(7): 197-198.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1865.2021.07.081
[5] 梁肖. 高校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实践与探索——以《电子商务网站建设与开发》课程为例[J].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1, 20(2): 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