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引领,深度阅读——高中古典散文比较阅读教学课堂优化策略
Goal-Oriented, In-Depth Reading—High School Classical Prose Comparative Reading Teaching Classroom Optimization Strategy
摘要: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重难点之一,随着统编版教材的投入使用,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投入使用的大环境下有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比较阅读的比较情境、比较目标、比较时机、评价形式四个方面,制定出有参考价值的古典散文比较阅读优化策略,从教师“教”与学生“学”两个维度,提出了高中古典散文的有效教学策略,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实操性,对于系统提高教师古典散文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操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Abstract: Classical Chinese teaching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arts of Chinese teaching con-tent in senior high schools. At present, Chinese teach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higher requirements in the environment of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new teaching materials put into use. This paper formulates the strategies for optimizing the comparative reading of classical prose, and puts forward the effectiv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classical pro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from the two dimens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It has strong pertinence and practicability, and ha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improving the teaching level and practicability of teachers’ classical prose.
文章引用:郭萌. 目标引领,深度阅读——高中古典散文比较阅读教学课堂优化策略[J]. 教育进展, 2024, 14(3): 458-462.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397

1. 引言

文言文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学生的人文底蕴塑造、文化自信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阶段古典散文占据了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地位。但目前高中古典散文的教学仍然存在许多问题,语文教学在新课程改革、新教材投入使用的大环境下有了更高的要求。比较法作为中国语文教育的基本学习方法,应用历史悠久。我国古代教育学专著《学记》曾论述:“古之学者,比物类丑。鼓无当于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于五色,五色弗得不章;学无当于五官,五官弗得不治;师无当于五服,五服弗得不亲。” [1] 古代学生在研究事物时,通过比较来察觉事物间细微的差异,举一隅以三隅反,了解事物的全貌。比较是人类认识世界、发现思维能力的一种方法。自古就有通过比较的方法提升阅读品位,获得更为客观全面评价的读书方法 [2] 。

比较阅读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近几年被广泛运用于语文教学中。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学更注重综合性与实践性,当前学术界对高中古典散文的教学优化策略研究中,“比较阅读法”作为实践性较强的一种阅读策略,被众多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并对此进行了相关研究,有较多的阅读策略相关论述基于高中古典散文教学教法与学法的综合分析,以及古典散文的体裁特点,在高中古典散文阅读教学中引入比较阅读法并优化实施策略显得至关重要。比较阅读法在古典散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其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古典散文的学习兴趣,对新课改大背景下改善高中文言文教学的困境有巨大意义。

2. 优化比较情境:问题引领,深度阅读

高中语文应用情境化教学与情境化的课堂活动设计,体现《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的高考考查要求“四翼”中的综合性与应用性。其中综合性不仅针对本学科内容,同时也包括情境的复杂性,体现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之间的纵向整合能力以及综合运用水平能力。情境贴近生活能体现应用性“要求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为载体,将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的有机整合和运用作为考查目标,体现学习者迁移课堂所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水平的测量与评价”,因此教师在进行比较阅读时,首先需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一定的了解,分析学生的阅读水平与语文的理解能力,在此基础上选择适当的比较情境,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进行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大程度融入课堂。比较阅读法的学习特点就是还学于生,让学生在比较情境中自主思考、自主探究,完成对理解文本、分析文本特点、结合比较点发现异同、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基本学习过程。运用比较策略的课堂是思辨与理趣的结合。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古典散文比较阅读教学时,更应优化比较情境,兼顾课堂的兴趣与理趣 [3] 。

比较阅读策略下的高中古典散文教学中,教师在课堂的探究分析活动中,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引路人,引导性大于讲授性。教师的引导主要集中在比较点的选择与比较问题的设置上。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理解和分析探究,同时组织自己的学习收获,这时教师需要将比较的线索以一条清晰的脉络展现,帮助学生明确比较的方向,在比较文本中进行串联、搭建与迁移,情境中的问题设置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和倾向性。高中古典散文的文本理解对学生而言本就有一定难度,问题设置需要有明确的指向性,引导学生走向教学目标,否则学生比较的目标跑偏,无法生成良好的课堂成果,学生也无法真正达到深度的比较阅读。其次,在比较情境中,教师设置的问题难度需要从浅到深,层层深入,最大程度上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学生才能有方向地进行阅读并有所得。

在课例《劝学》《师说》联读中,比较点的设置主要是围绕单元主题与文本内容的“学习之道”,设置的学习情境为校园文学社征稿,问题的设置由浅入深,首先摘录有关“学习”的名句或警句,考察学生对课堂文本的熟悉程度;其次,通过分享好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在文本中化旧为新,将古典散文提供的学习方法迁移到现实生活中;最后,剖析学习的内在品质,使学生在学习两篇文章后有针对性的表达观点,在潜移默化中将阅读走向了深处。

3. 优化比较目标:指向思维,求同存异

比较阅读的形式多样,范围不受限制,教师设置古典散文比较阅读环节时有单篇文本的内部比较,多篇文本的横向比较,也有跨媒介跨学科的比较。比较的形式也是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灵活运用。在古典散文阅读的比较中,求同的教学目标是在比较文本中寻求文本内容或形式上的共性,掌握语言艺术的共性规律,在比较中总结出关于阅读与写作任务的规律性知识,在积累与运用中使学生的阅读思维变得敏捷、深刻,最终提高阅读力。提高阅读的审美鉴赏能力。求异,则寻求差异,认识对比材料中存在的语言(语修逻文)个性,掌握个性背后特有的语言现象。在进行文本比较时,思维应有条理性,不能只是引导发现内容上的异同,比较要有侧重点,为既定的教学目标服务。例如,在体裁、语言风格等语言艺术类比较点中,可以选择“求同”原则进行比较,“写景抒情散文的语言美”“论说雄辩,谁与争锋”就是根据各自问题与语言艺术的共性来设置比较目标,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分析共性,将学习到的表达规律应用于写作实践和生活实践中。求异性比较则更为细节,例如,同为奏疏,《谏太宗十思疏》与《谏逐客书》的语言风格、文字气势完全不同,学生可以通过知人论世的分析,得出两位作者在创作此文时完全不同的政治地位,从而得出他们写作此文的真实目的,进一步体会在不同地位下如何使君主采纳建议的语言艺术。

4. 优化比较时机:精准投放,灵活运用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比较阅读的策略是教师丰富课堂手段的一种措施,应该为课堂主线服务,不能为了比较而比较,比较内容的选择,比较环节的设置,比较环节的时机与创设都需要教师运用比较阅读策略灵活掌握课堂的环节设置,在学生的思维停滞处适当提供比较阅读策略,及时补充文本,帮助学生思维搭建联系。恰当的时机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堂的把握。比较时机的优化主要体现在单篇文本的内部比较中,例如,在学习韩愈的《师说》时,学生只能通过教师介绍的知人论世的历史背景了解当时中唐时期浮躁的学习之风,并没有太多深切的感触。教师便可以在知人论世的背景资料扩充环节,选择新旧唐书的《韩愈传》进行比较阅读,可以令学生更加真切的体会到韩愈的个人志向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格格不入,因而对李蟠这个青年人寄予厚望,这又何尝不是对他青年的另一种劝慰。教师在教授古典散文时,选择知人论世环节投放比较阅读文本,也是教学比较环节的灵活运用。学生学到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哲学流派时,如果文本没有深切的理解,不利于对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人生感悟和哲学思辨进行分析探究,例如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庄子》的《五石之瓠》,这篇文章通过对“大”故事与“小”故事的主客问答,凸显了庄子的超然见识与惠子的浅薄固陋,在进行“小”功利与“大”作用的主题时,我们可以将《五石之瓠》与《庖丁解牛》进行比较阅读,庖丁在不断提升的实践经验中领悟了“依乎天理”“因其固然”的道理,说明了“无用之用”才是“大用”的道家哲学,学生对五石之瓠的处置方式与用处有了更深的理解。面对基础知识储备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可以将《五石之瓠》的小大作用之辩与《逍遥游》的小大之辩进行比较,学生就更能体会庄子的道家思想与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差异,感受到诸子百家时代思想交锋的绝妙之处 [4] 。

5. 优化评价形式:交流展示,激发动力

教师在适当的时机设置比较环节后,学生通过补充文本,思维搭建,成果建构之后,会有属于自己的阅读收获。在此时,教师一定要设置教学评价环节,为学生提供分享思考成果的机会与平台。在古典散文阅读课堂中营造一种自由、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为枯燥的古典散文课堂注入活力,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如果课堂容量不够,无法当堂进行多位同学的成果展示,教师可以利用项目学习,布置为课后任务,不限展示形式,在下一课时进行集中交流评价。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多样的媒介进行成果组织,PPT、视频、图片、图表、研究报告都可以是学生的交流形式,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通过交流展示,促进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在班级内营造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促进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古典散文的动力。例如在写景抒情散文的比较阅读中,教师可以提供多篇写景抒情散文,例如《登泰山记》《赤壁赋》《石钟山记》《游褒禅山记》等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游览经历,感悟写景散文的画面美,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的形式真实观看这些景物的全貌,从而体会古典散文文字与实际之间的距离。其次也可以通过课件展示,来分享自己对语言艺术的感悟与思考,形式多样,激发动力。学生通过多样化、多维度的评价反馈,时刻反思自己的学习成果,在自己学习实际情况的基础上,不断地调整学习进度,优化学习方法,调整学习目标,从而实现学习成果 [5] 。

6. 优化比较主体:集体建构,共读共议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倡议教师教学时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言梳理和建构能力,同时要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个性化体悟能力,这也是比较阅读有别于传统教学的理念创新之处。比较阅读法的实施要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同时要注重师生共同参与,学生合作探究总结生成答案的“集体建构”。这一原则需贯穿在课堂的始终,教师导引、学生之间以合作形式,各自提出对比较点的文本分析看法,学生在小组内集体建构,对问题的看法进行整合,将不同层次的看法融为一体,既能够体现教学的分层性,也能用多种方法交流展示,体现课堂的学生主体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地融入课堂,而不是形式化的小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集体建构,则体现在交流展示环节中对无法解决问题的共同探讨,这时教师可以依据课堂生成的结果及时调整学生思路,帮助学生完成比较目标,实现以班级为单位的师生集体建构,促进学生进一步深入理解文本、拓展阅读思维,实现知识的深度内化与外在迁移。例如教师在比较阅读中引入课外比较文本时,可以以项目化学习的形式,安排学生不同的比较任务,例如《滕王阁序》与《王勃传》的比较,可以令不同小组完成不同的比较目标,在交流、集体建构的过程中,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知识方向迁移,在交流合作展示环节对疑难问题共同解决,既拓展了课堂的内容,又加深了课堂的深度。

7. 总结

比较阅读法作为高中古典散文教学的一种优化方式,并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课堂中实施比较阅读法时,并非需要将比较阅读作为课堂的全部内容,课堂中同样需要知人论世、赏析探究等能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文本的精读环节。在高中古典散文教学课堂中引入比较阅读法时必须注意比较的形式、比较文本的选择与比较时机的投放,比较阅读法的使用目标是优化课堂,而非局限课堂。以比较目标为导向,以比较时机和评价形式为手段,实现比较主体的建构,本篇论文是针对当前古典散文教学现状的策略性分析,希望本论文能为中国古典散文教学中的方法策略优化提供一定的方向指引,帮助比较阅读法更好地在一线教学中实践运用,为学生的古典散文学习提供更加多样化的学习实践方法 [6] 。

参考文献

[1] 顾树森. 学记今译[M].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57.
[2] 傅永安. 比较教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5.
[3] 杨惠玉. 借比较阅读之策 促深度学习之效[J]. 教师, 2021(4): 27-28.
[4] 宋莺. 比较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5(12): 93-94.
[5] 孙良. 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比较阅读方法的应用[J]. 汉字文化, 2018(S2): 96-97.
[6] 林庆章. 高中语文比较式阅读教学法的运用探究[J]. 当代教研论丛, 2018(10): 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