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经验的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路径
Rethinking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Career Guidanc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from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l of American Colleges
DOI: 10.12677/VE.2024.132087,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73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王 宏: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河南 郑州
关键词: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路径American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l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Employment Guidance Construction Path
摘要: 在毕业生数量逐年上升、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问题愈加凸显。作为就业指导思想的发源地,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所具有的优越性和发展性值得借鉴,同时也看到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存在的不足。在此基础上,从七个方面提出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构建路径。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that the number of graduates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As the birthplace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ideology, the superiority and development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 mode of America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worth learning,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mployment work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re also seen. On this basi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vocational college employment guidance from seven aspects.
文章引用:王宏. 基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经验的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路径[J]. 职业教育, 2024, 13(2): 528-533. https://doi.org/10.12677/VE.2024.132087

1.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要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 [1] 。大学生作为劳动力市场上的主要工作力量,该群体的就业工作应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2023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8万人,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人数为81.9万人,毕业生人数迅速增长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同时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也成为应届毕业生找工作的又一瓶颈。面对大学生就业压力逐年增加的现实,传统的就业模式已无法适应这种变化,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要想大有作为,就必须借鉴他国经验,去芜存菁,探索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路径。

2.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特点

众所周知,就业指导工作思想源于美国,最早表现为美国“职业指导之父”弗兰克·帕森斯提出的特质–因素论。之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就业指导工作由原来的就业安置短暂行为发展为关注自身长期发展的生涯活动,相关研究也更加系统化和科学性,对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也更加条理性和规范性。通过分析,发现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特点如下。

2.1.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具有健全性

2.1.1. 就业指导机构设置专门化

美国大多数高校设有专门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工作的机构,该机构由分管学生事务工作的副校长直接负责,是学生事务管理中非常重要的部门之一。根据学校规模和就业指导中心的职能需要,机构下设若干部门和职位,如主任、副主任、就业主管、对外联络员、就业助理、秘书员等等,各部门职责分明、各岗位各司其职,合力完成学校就业工作事宜。以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IT)和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UIUC)为例,“除了主校区的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在其肯特法学院、商学院都单独设立大型就业指导中心” [2] 。再以卡内基梅隆大学为例,该校同样设有职业生涯发展中心(CPDC),该中心作为学生事务部的下设机构,就业服务资源涵盖网站平台搭建、人脉关系构建、生涯项目服务等各个方面。在如此成熟健全的就业指导工作机构的运作下,学生的生涯咨询服务得到充分保障,就业需求得到充分满足。

2.1.2. 就业指导从业要求严格化

在美国,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因此美国高校对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具有严格的要求,主要表现为“职业化”、“专业化”和“高素质”特点。一般情况下,就业指导机构的主任必须达到辅导学、咨询学、高等教育学(即“三学”)硕士学位,甚至博士学位,其他就业工作人员都必须参加专业培训,经过专门的考试,获得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若有从业人员达不到资格要求,则由权威的美国生涯发展协会(NCDA)或美国高校咨询协会(ACCA)提供专业的辅导服务,使其达到从业要求。比如在卡内基梅隆大学,CPDC专业教师团队包括三个梯队:第一梯队是专业的教师团队,该团队成员大多具有教育学、心理学相关教育背景,拥有多年职业咨询经验和职业资格认定,能够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职业咨询;第二梯队和第三梯队是在校学生,该团队上岗前需经过认真筛选和培训,且工作过程中随时进行监督和评价 [3] 。由此可见,专业化的人员配备是美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保障。

2.1.3. 就业指导工作类型细致化

美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建立在需求理论基础上的,主要以学生需求和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一,有效利用朋辈资源。有研究显示,朋辈关系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师徒关系,可以更容易开展沟通交流和支持合作,因此美国大多数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会开展朋辈交流项目,为入校新生和低年级学生提供生涯指导和咨询服务,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生涯研讨会,激发学生的早期职业参与和准备意识,规划自身的生涯发展方向。第二,构建网络资源。就业指导作为美国高校尤为重视的一个环节,其网站平台的建设较为完善。如卡内基梅隆大学职业生涯发展中心(CPDC)网站除了界面设计视觉效果突出以外,网站内容被整合为八个维度的一级栏目,也有更为详细的二级栏目,同时发布的信息也具有实用性和时效性。第三,提供服务资源。美国高校会充分利用优秀校友和企业雇主资源,借以凸显就业指导工作的优势和特色。在维持校友关系方面,美国多数高校会设有专门的校友董事会,定期开展线上线下多元活动,为在校生分享工作经验;在联系企业雇主方面,美国高校会成立多样化招聘中心,举办学生与企业的联系活动,力求学生与目标企业雇主达成深度合作。细致化的就业指导工作类型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还增进了学生与校友、企业雇主的联系,拓展了在校生的人脉关系。

2.2. 美国就业指导模式具有发展性

2.2.1. 就业指导教育全程化

美国促进高等教育标准化委员会(CAS)规定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内容:职业课程、人才市场、计算机职业指导、就业咨询、就业信息公告、实习面试和求职活动、校内外工作岗位、资金咨询服务以及简历撰写服务等。按照此标准,美国高校设置了丰富多样的、贯穿大学生涯的、连续的就业指导课程,包括大学生自我评价、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择业教育、职前技能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等方面 [4] 。大一年级进行生涯启蒙教育,使学生一入校就了解就业市场状况;大二年级帮助学生探索自我,了解自身兴趣爱好,挖掘自身能力特长,参加感兴趣的社团活动;大三年级引导学生搜集劳动力市场和企业雇主的信息,学生参加企业实践,通过工作跟随获取对目标职业的感受;大四年级指导学生撰写求职信和简历,举办面试专题训练和各种规模的就业活动,学生获取想要的就业信息。与此同时,就业指导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在校学生,还包括已经毕业的校友。就业指导教育作为美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谓真正做到了全程化。

2.2.2. 就业指导方式个性化

美国高校历来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和差异性,在长期实践中建立“全人”的辅导模式,强调自我概念和发展潜能 [5] ,因此开展大学生职业心理健康测试是美国高校开展就业指导活动最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设计客观的、标准化的问卷以及全体辅导、个别谈话等方法,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心理测试,了解大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气质、能力倾向、职业取向、职业期待和职业适应等方面的信息,帮助学生了解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优良的个性心理,正确进行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美国大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设有“求职门诊”服务,毕业生在求职择业过程中如遇到职业目标选择、求职信息搜集和获取、面试礼仪和应聘策略、就业心理调适等方面的问题与困惑,都可以去“求职门诊”寻求指导和咨询服务。科学化的职业心理测评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的择业需求,便于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

2.2.3. 就业指导内容多样化

美国高等学校是培养创业者的熔炉,因此就业指导中心除了提供指导和咨询服务以外,还尤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让学生在校就具备独立创业的能力。美国高校要求学生不仅了解劳动力市场需求,还鼓励学生进行创业,认为创业不仅可以解决学生的个人就业问题,还能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学校还经常邀请校友企业家或知名企业家到学校开办讲座,开展联谊活动,他们会把产品设计、质量管理、资金筹措、销售策略、人脉关系、商业法规、事业策划、企业管理及政府法律章程作为讲座或培训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意识和企业家精神。创新创业融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21世纪开展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崭新途径,在丰富就业指导内容的同时,也拓宽了毕业生的就业渠道。

3. 反思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不足

3.1. 就业工作“重”模式指导“轻”素质培养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被称为“程序式”指导模式,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认为就业指导是一次性就业安置的短暂行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采取被动式、经验式就业工作方法,忽略了学生实际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第二,认为就业指导内容是简单的就业政策灌输,“临时抱佛脚”,认为毕业前教会学生如何写简历、如何找工作即可,没有意识到就业指导工作是连续性的教育行为;第三,认为就业指导方法仅局限于团体咨询和开办讲座,通过“大众指导式”方法,给予学生就业政策和择业技巧方面的答疑解惑,不重视学生的个性心理研究,不预测劳动力市场变化。高职院校的职责在于培养高技能人才以适应社会所需,应承认学生的不同特性,把就业指导工作的重心放在综合素质培养和生存技能发展上面,发挥高职教育的实际效用。

3.2. 就业指导师资结构失衡

就业指导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学生找工作这一“头等大事”,故就业指导教学师资力量不容小觑。就目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结构来看,往往由就业办事人员、辅导员和职能部门的行政人员组成,此类人员并无心理学、教育学或管理学教育背景,甚至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也没有考取到相关资格证书,他们无法给予学生专业化的就业咨询和精准化的工具施测,由此导致就业指导内容浮于表面,没有满足学生实际需要。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师资结构应提高准入门槛,选拔具有相关学科背景的专兼职教师,从根源上优化就业指导服务工作。

3.3. 就业指导教育理念有失偏颇

就业指导并非单纯的职业指导,是独具特色的贯穿大学生活的生涯教育。受传统的高职教育体制的影响,现有的就业指导服务理念和模式趋同,在课程内容、活动方式、服务模式等方面“整齐划一”,缺乏特色与创新。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流于形式,生涯教育理念被架空,缺乏实用价值。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适应各行各业的技术性人才,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在专业之间和学科之间必然有所差异,在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等方面也必然会有所不同,应立足办学特色,形成独树一帜的就业指导教育理念。

4. 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看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构建路径

4.1.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生涯发展理念

职业生涯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理念趋同,最终都是引导学生将“小我融入大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职业抉择时刻是毕业生思想反应最为冲突的时刻,因为它既关系到个人理想和切身利益,也和国家发展、社会需要相连,因此如何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科学理性地做出正确的职业选择是就业指导工作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生涯动态发展的理念,在传授生涯理论、解析就业政策的同时,探讨人才市场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通过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奋发向上、全面发展、立强国志的信念,使其对职业目标进行合理的设定,能够将个人抱负与时代需求和民族振兴完美结合,进而在未来的职业生涯道路上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

4.2. 设立就业指导机构,加大经费投入

“无规矩不成方圆”。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想一帆风顺,设立专门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是重要前提。美国几乎所有的大学都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并指定专人负责。反观我国,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或与招生部门合并,或与创新创业工作交织,没有成立专门领导下的工作机构。在经费投入方面,相比之下,拨到就业工作的预算明显不足,导致部分就业活动难以发挥实际效用甚至无法开展。而在美国,高校对就业机构的人员配备、办公条件、经费保障等方面都给予重点扶持。我国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想稳步运行,就必须组建一个配备充足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门机构,并让该机构成为高职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

4.3. 遵循学生本位观,实现个性化指导

高职教育并非单纯的高深学问教育,而应该更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和个性化教育。从人本主义思想出发,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遵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树立“学生本位观”,做到“想学生之所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学生是单一的个体,应倡导个性化指导和帮扶,但我国高职院校更加关注群体就业,故把大学生就业视为群体就业而非个体就业。在“学生本位观”理念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要关注学生的不同个性、考虑专业的不同特点,进行细致的、有针对性的就业服务,实现因材施教。

4.4. 开设全程化、系统化的就业指导

职业生涯教育的动态性、整合性和独特性要求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要贯穿整个大学阶段。从美国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来看,从学生入校开始,生涯教育工作从未间断,我国高校只关注学生的就业率高不高,却忽略了就业指导工作的连续性和全程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应结合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将生涯教育内容贯穿大学三年:大一年级的职业规划教育要与入学教育和素质拓展教育相结合,学生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提高社交能力;大二年级的就业指导教育需与专业特色和行业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参加专业实训实践,认知行业行情,提升专业素养;大三年级的就业指导教育应与求职技能和面试技巧相结合,指导学生撰写求职材料,精准匹配心仪企业和岗位。

4.5. 丰富就业指导内容和形式

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是临时性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课程内容设置和开展形式要能够引起领导的重视和学生的关注。就内容而言,应从学生入校就建立个人生涯档案,之后每个学期应作为必修课开展职业规划教育、职业素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职业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形势分析、求职材料撰写和面试技巧礼仪等内容。就形式而言,高职院校的生涯教育多通过课堂教学或培训讲座的方式开展,生涯咨询也是以团体辅导进行,需要探索建立在职业生涯理论基础上的符合高职学生身心特点和专业特色的全方位、个性化指导。

4.6. 优化就业指导师资队伍

拥有一支专业化、专家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是高职院校开展就业指导工作的关键。教育部文件规定,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专职人员与应届毕业生的比例不能低于1:500,而且就业指导工作人员在“质”和“量”上都得达到理想标准。为了保证有效的就业指导工作,高职院校就业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参加培训、提升学历和考察交流等方式补充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能够对职业生涯教育发展前景做出前瞻性预测,同时对有志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优秀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机会。就业指导工作人员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应团结合作、密切配合、相互学习,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共同服务学生高质量就业。

4.7. 促进与企业和行业协会的合作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离不开政府、社会等多方的联动力量,要架构起与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桥梁。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机制已较为成熟,但企业参与度尚缺,因此要立足专业学科,在就业指导教材开发、内容建设和学生见习方面加深与雇主企业间的合作力度。在美国,生涯教育行业协会作为第三方机构,在政府的引导下,为高校就业工作锦上添花。我国也应成立就业指导行业协会,为学校就业指导教师提供专业培训,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形成“以学校为中心、政府为引导、行业协会有效参与”的就业指导服务新局面。

基金项目

2023年河南省教育厅全省大中专院校就业创业课题“构建高校全程化就业指导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YB2023251)。

参考文献

[1] https://www.163.com/money/article/HKID3MC900258105.html
[2] 闵翠翠. 美国高校就业指导实践及启示——以伊利诺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和伊利诺伊理工学院为例[J]. 教育文化论坛, 2018(4): 48.
[3] 杨连生, 曲秀钰. 聚焦学生自我: 美国高校职业指导模式[J]. 当代职业教育, 2021(3): 21.
[4] 周雪. 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国家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国的启示——以美国、韩国、古巴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9(54): 61.
[5] 李畅. 美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特点及启示[J]. 科技资讯, 2019(7): 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