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OI: 10.12677/ap.2024.143167, PDF, HTML, XML, 下载: 19  浏览: 68 
作者: 唐铭含: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激励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教育Incentive The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centive Education
摘要: 激励理论属于管理心理学的范畴,是关于满足人的各种需要、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原则和方法的概括总结。近年来,激励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了社会管理的各个方面,其中就包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将激励理论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的精神理念。当前,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着激励主客体互动欠佳、忽视引导教育、忽视自我激励等诸多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进一步发展。针对上述问题,文章创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机制,确保激励理论能够有效地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Abstract: Incentive theory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anagement psychology, which is a summary of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o meet people’s various needs and mobilize people’s enthusiasm. In recent years, incentive theory has been widely used in all aspect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clud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lects the people-oriented spiri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t present, the application of incentive theor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achieved some results, but there are still many problems such as poor interaction between subject and object of incentive, neglect of guidance education, neglect of self-motivation, which greatly restricts its further development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iew of the above problems, this paper innovatively explores the incentive mechanis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ensure that the incentive theory can be effectively applied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唐铭含 (2024).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研究. 心理学进展, 14(3), 351-357. https://doi.org/10.12677/ap.2024.143167

1. 引言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的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因此,符合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激励理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并逐渐成为教育的一种趋势。将激励理论应用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将激励理论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满足了现代高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2. 激励理论概述

2.1. 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

根据不同科学家对激励理论的研究角度的差异,可以把激励理论划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内容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和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首先是内容型激励理论。内容型激励理论也被称为需要理论,这种理论主要是探索人们的内在需要以及产生激励诱因的具体内在因素。内容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代表有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激励–保健双因素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等。其次是过程型激励理论。过程型激励理论则是以需要动机的生成到实践动机的全过程为研究对象。过程型激励理论的主要代表包括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弗洛姆的期望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等。最后是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关注的是个人行动结果产生的对期望目标行为选择的反作用,并对实际行动结果的科学归因来进行激励,从而增加与组织目标相符的行为动机的频率。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最具代表性的是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凯利的归因理论等等。

总而言之,高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可以充分利用激励理论,通过内容性激励、过程型激励、行为改造型激励等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给学生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2.2. 激励理论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同时也是激励理论的理论依据。尽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并未涉及到激励的问题,但马克思主义中人的能动性和人的需要理论是激励理论重要的理论依据。

2.2.1. 人的能动性理论

首先,激励是人类所特有活动,激励的作用对象只能是现实生活中的人。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他所指的人是存在于社会交往关系中的人,而人也是有意识的存在物。因此激励理论是以此为基础,研究的对象是社会交往关系中的活生生的人。其次,人类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因此激励具有目标指向性。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以达到某种目标为目的的活动,马克思指出,一切激励都具有目的性。同时,激励理论应用到教育时也有着明确的目标指向,因此教育者要充分运用激励理论的目标指向性这一特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教育活动更具有针对性。最后,人的能动性是激励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的关键。在马克思看来,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来使自然界来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而这种区别是由劳动引起的。这说明了意识是从实践中产生出来的,而人也可以通过意识的反作用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由此得出,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行动的结果也会对人的思想产生影响。这也表明,教育者在进行激励的时候,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思想,并得到相应的行为结果,而这些行为结果又会对受教育者的思想产生更深刻的影响。总之,人的能动性理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以人为本”的原则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即要考虑到在一定的条件下,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内部驱动力。

2.2.2. 人的需要理论

首先,需要是人类的本性,人类行动的动力来自于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阐述了唯物史观,并指出人的需要是人的本质,需要是人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和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其次,人的需要具有社会历史性。人的需要产生于并发展于社会,如果人脱离了社会生活,那么需要也就丧失了意义。此外,人们的需要也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的,是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的需要的对象、内容存在差异,人的需要就具有了社会的历史性。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激励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都要随着大学生需要的转变而不断更新。最后,人的需要具有层次性。人的需要主要包括三种,即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从低到高,生存需要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也就是人对生存资源的需要,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享受需要是人类在基本满足了生存需要后逐渐形成的,是人类对高质量生活和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发展需要是人的需要层次中的最高层次的需要,是人们为了实现自我价值、最求理想而存在的,而人类的终极目标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对激励理论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启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需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并充分调动他们的高层次需要,帮助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为社会作出更多贡献(庞雨荟,2021)。

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理论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使人逐步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贯穿于其中的激励理论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首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理论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潜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理论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适当的激励方式,使学生由内化于心转向外化于行,由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吸纳,由思维自发转变为思维自觉,从而使个体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发挥,激励理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探索。其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理论有助于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内涵,增强其针对性、有效性,进而促进其教学质量的提高。再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成效。激励理论以学生为中心,并与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发展需要相适应,运用多种激励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转变,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成效。最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激励理论有助于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要想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合理的利用激励理论,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独立人格给予足够的尊重,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促进激励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由此师生就会建立起一种感情上的联系,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轻乃至消除部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感和厌倦。

2.4.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研究现状

近几年来,关于激励理论应用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涉及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等多个领域。通过对国内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分析,当前研究的主要内容为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中的价值、内容和方法等。

一是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价值。学者李辉在《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中认为激励理论对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价值。学者郝文军在文章《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建设》认为激励机制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更多的是重视学生的个性与情感因素,提倡个性化教育,这对我们改变教育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学者庞晶等在《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激励教育法的运用》中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面,提出了激励理论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拉近师生距离,便于师生之间的平等交流,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是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内容。学者刘红宁等在《高校多元化梯度激励新机制探索》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激励内容,即激励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激励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励学生拥有坚强的意志、健康的体魄、阳光的心理、高尚的人格。学者孙艳淮在《激励理论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中从高校学生工作的主体地位出发,提出了高校教师激励内容应包含三个方面的激励,分别为思想政治激励、学习激励、创新激励。学者丁永健在《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模式创新》中认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模式,首先应以爱国主义激励为主,其次是道德教育激励,最后是学习目标与兴趣激励。

三是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的方法。学者陈秉公在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做到激励教育,要根据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发生发展的特征和规律,根据学生的需要,运用多种有效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积极的心理动力,使他们在学习、工作和劳动中都能发挥出较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者刘新庚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中提出了激励理论的应用要立足于学生的客观需求与主体动力,并以达到某种预期为目标,采取物质与精神两种激励方式。

3. 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3.1. 角色认知偏差,激励互动不畅

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激励双方的角色认知偏差,激励互动不畅的问题。这是因为在激励的过程中,激励主体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为自己居于主导地位,而激励客体也就是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导致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经意间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当激励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时,就会出现激励主体占主导地位的情况,这就不利于促进激励主客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造成激励双方对自己的角色认识出现了偏差,影响到了激励的效果。

3.1.1. 激励主体过分强调自身权威性

激励的过程中,激励双方存在着主体和客体的关系,当角色认知发生偏离时,很可能会导致双方的关系出现单向性、支配性的特征。由于激励主体拥有大量激励资源,这种优势会让激励主体过分强调自身权威性,并将激励客体看作接受者,从而形成激励主体主导的单向度激励。这种激励主体的支配态度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无视学生的内心需要和主观情感,给学生施加激励刺激,进入一种不注重内容,只注重形式的错误状态。这样的激励不仅效果不明显,而且还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在这种单向支配的激励关系中,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受到很大的影响。

3.1.2. 激励客体未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在激励理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激励主体是一种权威性的主导者,而激励客体是一种消极的接受者,激发客体也就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激励的刺激。在大多数情况下,学生对激励的内容只是停留在表面,没有及时地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动,这就不可避免地削弱了激励的作用。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激励客体对激励的认识还不够深入,激励的内容离大学生的内心需求存在差距。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激励工作时,大多数教育者都是以自己的主观想象和教育管理经验为依据,自上而下对学生进行支配,从而使学生无法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刘晓玲,2019)。

3.2. 偏向问题管理,忽视引导教育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偏向问题管理,忽视引导教育的问题,正确处理好管理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才能提升激励的效果。教育最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导向性,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以此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与规范;而管理具有强制性的特征,主要通过规章制度等外部力量对行为进行规范与限制。虽然高校的教育与管理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是二者均是为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因此,激励效果的充分发挥需要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和有机结合。激励通过激发人的内在动力,让人们的行为朝着自己的理想而前进,它离不开教育的柔性引导和管理的刚性约束。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偏向问题管理,忽视引导教育的现象,这极大地压缩了激励的发挥空间。

3.3. 注重外部激励,忽视自我激励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而内因是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根本因素,外因只是促进因素,外因需要依靠内因发挥作用。激励理论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大学生进行某种激励刺激,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如果激励没有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效果。因此,要使激励教育真正有效,就需要得到学生的心理认同,将外部的刺激因素转变为内在的动力。学生的自我激励并不是无缘由的产生,它需要外部的引导,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激励时,外部激励和自我激励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过去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过分注重外部激励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激励,不利于学生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钱玉婷,胡新宇,2023)。

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的创新探索

4.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增强激励科学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中指出,做好思政课的关键是教师。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条件和重要保障。要想把激励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第一,要提高教师的激励意识,努力学习激励教育法。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要善用激励理论,能够针对学生的具体需要发挥激励的最大效用,这是激励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一步。第二,要明晰科学的激励原则。激励原则是教育者在长期的激励实践中总结和归纳出来的,它是激励教育法发挥作用的重要保障。在激励理论运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要强调激励的公平性、针对性等原则,以增强激励教育法效果。第三,把握好教育和管理的关系。要想充分发挥激励的效果,就必须把管理和教育相结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握好教育和管理协同发展的逻辑关系,实现二者的有效融合,发挥教育的柔性引导和管理的刚性约束的作用,增强激励科学性。

4.2.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激励的针对性

将激励理论融入各项教育的方法即激励教育法是目前一种常见而新颖的教学方式,它能够直接击中学生的内在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要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主线,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提高激励的针对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提到,思政教学工作要因事而化、因势利导、因势而新,这对做好大学生的激励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因事而化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的真正需要,学会关怀与帮助学生,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求学、择业、交友等与大学生有着紧密联系的话题进行选取,从与生活紧密联系的人生理想和职业理想出发来指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理想信念,并且积极采用探究讨论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实际的引导和帮助。第二,因时而进就是要抓住恰当的时机与把握关键的机会。只有善于抓住时机,趁热打铁,才能事半功倍,提高激励的时效性。第三,因势而新就是要勇于创新发展。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媒体的交互性和开放性对当代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形成了自己的思维模式与话语系统,因此这对激励平台载体提出了新要求,激励也要通过多种新兴载体来满足大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培养自己的互联网思维,灵活地利用各种多媒体技术,消除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提高激励的针对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及时更新自己的话语体系,实现与学生的平等沟通,真正使激励落到实处。

4.3. 探索各类激励方法,讲求激励的多样性

激励方法是为了实现激励目标而采取的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励方法的恰当运用直接影响到激励的效果。第一,把握关键需要,加强情感激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握好当前大学生强烈的情感需要,加强激励理论的运用。情感激励是指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其学习动机。情感激励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正确意识观念的内化为理想信念、内化为具体行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教育过程中注入情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第二,挖掘身边典型,发挥榜样的激励作用。榜样激励是指通过对榜样的崇敬和仰慕,使学生不断地向榜样看齐,从而达到学习的目的。榜样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力量,具有价值导向和行动示范的功能,青年人需要心有榜样。社会道德模范、革命英雄人物、社会成功人士、优秀学生代表都可以称为榜样,由此,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结合当代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地选择最能激励他们的榜样。第三,拓宽活动平台,促进实践激励。实践激励指的是将实践活动作为一个载体,让学生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和校园活动中,并从中有所收获,以此持续提升自己的能力。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他对学生的实践活动十分关注,他主张“人生处处有教育,全社会皆是教育之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重点,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拓宽各种活动平台,在实践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第四,规范制度设计,提高奖励激励的有效性。奖励激励就是对激励对象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因素给予物质上或在精神上奖励。合理运用奖励激励可以让学生的积极的因素得到持续的加强,最终达到鼓励先进,提高激励的有效性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把外部的奖励激励转变为内部的行动动力,充分发挥奖励激励的积极效果(李辉,2016)。

5. 结语

激励理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促进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分析激励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探索各类激励方法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激励的科学性、针对性、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对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辉(2016). 激励理论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教学与管理, (12), 76-78.
[2] 刘晓玲(2019). 论激励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13), 31-34.
[3] 庞雨荟(2021).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长春: 吉林大学.
[4] 钱玉婷, 胡新宇(2023). 试析激励教育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4), 7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