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历史流变、现代诱因与破除路径——以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例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Modern Incentives and Breakthrough Paths of the Phenomenon of “Refined Egoism”—Taking th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cpp.2024.133092, PDF, HTML, XML, 下载: 45  浏览: 138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桂泽堃:东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南京
关键词: 精致利己主义伦理责任感青年大学生Exquisite Egoism Ethic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Young College Students
摘要: 随着大学生群体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其“精致利己主义”现象逐渐被暴露。“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植根于生产力和所有制的发展变迁中,是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期的产物,经历了发端时期、嬗变时期和稳定时期的历史流变,形成其现代样态。物质基础勃兴与思想建设入侵形塑了这一思潮生成的外部环境,个人经验不足与主体环境乏力构成了这一思潮生成的内部因素。积极推动价值引导、观念建构、实践养成,将有助于促进新时代青年群体实现对精致利己主义的有效引导及超越。
Abstract: With the widespread attention given to the college student group by society, the phenomenon of “elitism for self-interest” has gradually emerged. The phenomenon of “elitism for self-interest” is rooted in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of production and ownership, and is a product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It has gone through historical changes from its inception, transformation, and stabilization, and has formed its modern form. The rise of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the invasion of ideological construction shape the external environment for this trend’s emergence, while personal experience deficiency and weak subject environment constitute the internal factors for its emergence. Actively promoting value guidance, concept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al cultivation will help to effectively guide and transcend the phenomenon of elitism for self-interest among young people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桂泽堃. “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历史流变、现代诱因与破除路径——以青年大学生群体为例[J]. 哲学进展, 2024, 13(3): 619-625.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4.133092

1. 引言

1994年,杨净麟认为“个人的道德追求在动机上不能存有丝毫为己的念头,否则就沦为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了。” [1] 2008年,钱理群在《寻找失去了的“大学精神”——北大110周年民间纪念会上的讲话》中提出“精致利己主义者” [2] ,将“精致利己主义”与个人特征有机结合。“精致利己主义者”一经提出,引发了学术界的洞察与反思。2012年,钱理群又指出:“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3]

经过梳理,国内学术界对“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内涵界定研究;王小青(2018)分析了从2012年至2017年官媒简化版、民间“原文”版和民间升级版的相关描述,认为“精致利己主义者”的对立面描述缺失,即“理想中的精英素养”——独立、自由、创造,这一缺失导致了人们对这一名词的想象力无序扩张 [4] ;林滨和夏银平(2018)认为其与利己主义的内涵并无实质之别,皆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的需要和利益作为思想、行为的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5] 。二是外在表征研究;齐发(2022)等人认为,精致利己主义思想的侵蚀会使年轻干部利用职务之便满足自身膨胀的物质欲望和渴望名利的精神欲望,从而导致其贪腐行为 [6] 。三是生成机理研究;刘铁芳和刘艳侠(2012)认为过分强调竞争和功利化的应试教育是精致利己主义产生的重要原因,黎晓琳(2018)认为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思潮以及用人单位重技术轻品德的导向为精致利己主义的滋生提供土壤 [7] 。

高校作为培养和教育青年的主阵地,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使命。大学生群体作为青少年群体中知识程度最高、最有生气、最活泼的群体,不仅身处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线前沿,也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中坚力量。因此,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精致利己主义的现象与强国建设的要求相悖、与民族复兴的重任相离、与社会发展的轨迹相左,有必要予以澄清和祛魅,引导大学生群体的价值体系向着正确方向航行。本文首先厘清“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历史流变,进而根据其外在表征透视其生成诱因,以新形势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育为落脚点对这一现象展开审视反思,构建理论网络。

2. 肇端与演进:“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历史流变

对“精致利己主义”现象寻根溯源,厘清这一思潮的历史流变,是准确把握其时代定位,研究其对青年作用的必由之路。“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生成植根于生产力和所有制的发展变迁中,是资本主义形成发展时期的产物。根据其发展程度,大致可以将其分为发端时期、嬗变时期和稳定时期。

2.1. 发端时期:封建专制时期的萌生

在原始社会时期,个人与集体具有同一性,都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个人是社会的基本单位,集体则是多个个人组成的共同体。“这种简单的组织,是同它所由产生的社会状态完全适应的”( [8] p. 386),在此阶段,生产力的水平相当薄弱,家庭主导的生产资料所有权模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式,促使氏族内部必须结成有机统一整体,否则就难以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故而,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思想尚未形成,也不存在其生成的土壤和条件。生产力大幅提升后,人类社会随着私有制的产生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私有制的萌生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社会财富在生产力的发展中不断被积累,社会结构也伴生地发生了深层次的改变。马克思指出:“在中世纪,政治制度是私有财产的制度,但这只是因为私有财产的制度就是政治制度。”( [9] pp. 42-43)随着政治生活与物质生活进入交织状态,政治形式的个人价值的实现逐渐成为“虚假的共同体”这一政治国家的底层元素。政治文明催生了“政治人”和“经济人”的形成,无法掩盖日益拓宽的个人与集体的裂隙,促使利己主义用特殊话语开始表达,依然逃不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总的来说,封建专制时期,个人逐步脱离集体而呈现为一种“原子式”的存在,存在体之间是通过伦理道德来联结的虚幻实体,导致了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悄然出现。

2.2. 嬗变时期:政治革命时期的构型

作为私有制摆脱束缚的外在表征,政治革命时期,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分离。“政治改革第一次宣布:人类今后不应该再通过强制即政治的手段,而应该通过利益即社会的手段联合起来。它以这个新原则为社会的运动奠定了基础。”( [9] p. 433)由此,集体的联合本质上成为利益的追逐,个人主体与集体联合彻底瓦解,且个人主体日益登上社会舞台的中心,个人主义思想日渐萌芽。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英国、美国、法国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先后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10] pp. 402-404)。资本主义制度是以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实质是资本剥削劳动的制度( [11] p. 244)。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决定着其中的商品生产具有资本导向性,因此,在其中的个体很难摆脱资本逻辑的支配。在其支配下,资本逻辑进一步作用于个体潜在的个人主义观念,进而产生出特有的极端利己主义,致使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马克思指出:“实际需要、利己主义是市民社会的原则。”( [10] p. 52)市民社会中,个人对金钱这一财富形式的高度向往,使得生产抛弃了其原有本质,转而被具有现实目标的个人所主导,演变为从个人利益出发,甚至不惜损害集体利益的社会活动。

2.3. 稳定时期:战后现代时期的成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现在,是“精致利己主义”现象披上现代性外衣,逐步与人类现代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成熟时期。从大国博弈环境来看,资本主义武力扩张倾向日渐消失,全球资本主义发展进入相对稳定时期,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广泛而迅速的发展。从意识形态领域来看,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和发展起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资源的普及,意识形态的构建得到资本主义当权者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从社会规约因素来看,社会契约与道德自由受到广泛关注,伦理道德规约的针对性、有效性不断增强,社会公共秩序和公共利益逐渐受到重视。然而,作为本性追逐利益的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下的“利己主义”,自然难以被伦理学层面“温情脉脉的面纱”所彻底掩盖并消弭实际分歧,转而通过重新包装和改头换面,以全新的模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在此时期,“精致”一词的意义逐渐被凸显,“利己主义”披上了隐蔽、精致、模糊的外衣,甚至被进行合法化掩盖,即“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 [3] 。这一论述即可视为其资本主义在相对稳定阶段所呈现的特殊形态。尽管其包装如何精致、引人注目,但利己属性仍为其绝对无法摆脱的本质特征。

3. 伪装与衍化:“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现代诱因

3.1. “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现实承载

作为现代社会中高度关注的议题,“精致利己主义”的出场伴随着人们对这一现象的粗浅性认知。因此,需要厘清的是,“精致利己主义”并不等同于“高双商(IQ/EQ)”,更不能直接与“欺骗性利己”画等号。“精致利己主义”是一种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现象,是这两种性格特征的综合呈现(如表1所示)。

Table 1. Contrasts “exquisite egoism” with two phenomena

表1. “精致利己主义”与两种现象对比

“精致”作为“利己主义”现代演进时期的附加物,精准作用到当代青年群体身上,重塑了部分青年的社会认知与价值体系,产生了独特的时代特征。一是高超的认知理性与狂热的成就动机相结合;当代青年中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擅长把握和解析规则,并善于利用规则,通过发掘法律和规则的瑕疵来实现个人目标,甚至会产生“为己损他”的行为,沉浸在用外在的掌声与片刻的享受营造的虚幻满足中。二是矛盾的外在行为与统一的内在目的相结合;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行为表现出明显的权变性特征,在结果实现前后往往大相径庭,特别是在考试成绩、入党入团、提拔任用上巧言令色、口蜜腹剑、前倨后恭,但其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却始终坚持为个人利益“有利可图”,甚至运用社会规则的漏洞来达成自私自利的目的。三是伪装的交往能力与低劣的道德水平相结合;当代青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以“利他”的视角,阐述一些“漂亮话”,表面上似乎致力于实现个人利益与社群、集体利益的“和谐共生” [12] ,但实际上仍是对个人私利的维护进行“包装”,先人后己、仁义道德,内在改头换面、知行不一。

3.2. “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生成诱因

3.2.1. 外部因素:物质基础勃兴与思想建设入侵

从外部因素来说,社会物质基础作为社会思潮的基础性因素,生产力水平与所有制变迁是“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生成的根本诱因,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市场经济推动了多元化的所有制格局,形成了众多利益主体,为“精致”利己主义的滋生提供了经济基石。一方面,原有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环节从以集体为基础演变为以个人为中心,并通过循环辐射至更多社会群体,促使集体利益在生产环节无法得到有效建构;另一方面,追逐资本和个人利益的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伦理规约与经济基础,促使个人利益向着更隐蔽的方向发展。同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日渐下沉,西方非意识形态化思潮以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消费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普世价值等多重面孔渗入 [13] ,传统的价值观念遭受了强烈的冲击,集体主义观念受到个人主义的熏陶,利他主义在利己主义的影响下也开始产生动摇,促使越来越多的青年向精致利己主义的方向发展,表现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特征。

3.2.2. 内部因素:个人经验不足与主体环境乏力

思想体系的塑造并非仅依赖于外部环境,主体个体在其中同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从青年个人来说,其在强烈的“社会化”进程中,在从“自然人”向“社会人”过渡的过程中,个人与集体的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滋生了利己主义渗透的土壤。若青年人在这个阶段未能妥善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便有可能陷入利己主义的泥潭。同时,青年尝到甜头后,继而会用变本加厉的手段为自己争夺利益。从家庭群体来说,部分家庭采用极不正常的供养模式抚养青年,导致一部分青年人以自我为中心,在激烈的人才素质竞争中只讲“成功”的世俗关联,塑造成严重功利化的倾向,忽略了对品德、道德和社会责任的培养,甚至自己也开始利用熟知的社会规则来谋取私利。从高校层面来说,部分大学被实用主义所主导,为满足经济和市场的需求导致教育产业化、就业政绩化、制度功利化,进而滋生了“精致利己主义”的土壤,正所谓“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肆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14] p. 333)。

4. 祛魅与批判:“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破除路径

4.1. 价值引导:自我价值实现的多元探索

我国传统伦理规范在传统社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发展和传承 [15] ,传统美德得以积淀,其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了丰富多元的人生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观念之一是“尊道崇德”,先贤“以天下为己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生价值取向,“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的道德准则,“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社会抱负等,都是对青年进行价值引导的生动教材。当代语境下,中国公民道德建设产生的历史哲学话语,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所要承载的历史哲学使命 [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 [17]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建构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持正确的义利观念和利益观念,在义利观方面,主张义优于利或义利相互融合;在利益观方面,强调国家、民族和集体利益优于个人利益,同时并不排斥个人利益。由此观之,“帮助集体就是帮助自己”,个人价值的实现非但不与集体价值的实现自相矛盾,而且“利他”与“利己”的价值旨归是相同的。同时,“集体利益”也不一定意味着“自我牺牲”,只要不触及侵犯他人或社会利益,个体追求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都应符合道德准则。这样方能符合“己”与“人”均为平等利益主体的规定,有助于正确引导精致利己主义的利己心态。

4.2. 观念建构:社会关系联结的互促机制

在当代社会,由于人类心理层面的感性化发展趋势,使得欲望贪婪趋于片面化,加之自然资源相对稀缺,从而导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紧张和对立,导致了“精致利己主义”现象的生成。众所周知,个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在社会中实现社会关系的联结,满足了个人社会性交往与价值提升的需求;同时,社会关系的联结也是由个体组成的,社会为每个个体提供相应的发展资源和情感空间。二者在相互促进中形成了强有力的相互依存关系。“精致利己主义者”正是仅仅具有以自己为中心的冲动,忽视了社会为每个个体提供的社会性内容。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10] p. 501)。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过程与人的社会属性之间的紧密关系。人的社会属性,包括人的思想、行为、情感等方面。人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都需要在社会中完成情感建构,即人的社会属性不断显现的过程。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与地球上其他生物共同面临着无法回避的共生问题。由此观之,成就自己和成就其他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促进的。人类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其他生物的利益。

4.3. 实践养成:道德品质建构的现实路径

如前所述,“精致利己主义”表面上提升了个人的主体地位,但实际上将集体剥离于个人之外,转而以无限的自身欲望填充了集体的空虚与缺位。需要明确的是,激发个人的主体性地位,促使青年远离“精致利己主义”现象,不仅仅需要个人主体的价值引导与观念建构,更应置身于“真正的共同体”实践中,置身于“在一起”的真实距离中 [18] 。实践是人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自我实现重要的途径,人们“不仅仅靠面包生活,而是通过实际的询问、言语和行动生活,在其中人们表达他们对人处境的理解”( [19] p. 16)。个人要在实践中深入了解社会和他人的需求,将个人价值实现与集体价值实现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养成良好道德基质、养成遵纪守法习惯,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有机结合起来,在自我和他人的关系中实现全面发展。高校中存在的广泛社团组织是实践养成的良好载体。从主要目标上说,社团组织致力于帮助有需要的弱势群体,能够有效克服“精致利己主义者”只考量自己利益的自私做法;从外在表征来看,社团使“他人的目标”成为“我的目标”,在交流互动、协作配合中关注社会的公共利益和他人的需求;从价值取向上来看,社团的价值取向上属于单纯利他,与道德的义务性相契合,强调的是有责任的人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而不是为了获得回报或个人利益。在参与各类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实际行动成为表达大学生对生命理解与感悟的载体,并通过实践善举探讨义务与权利之间的联系 [20] ,自觉选择不计权利地履行某些义务,进而形成美德和崇高这种较高层次的德性。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江苏省教育系统党的建设研究会一般课题《立德树人背景下红色精神叙事方式的现代转型研究》(项目编号:2021JSJYDJ02002);2023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江苏地区数字技术赋能红色资源利用现状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2310286101Z)。

参考文献

[1] 杨净鳞. 毛泽东伦理思想探源[J]. 玉溪师专学报, 1994(Z1): 13-21.
[2] 李静. 马克思主义批判视角下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问题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东营: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2021.
[3] 谢湘, 堵力. 北大清华再争状元就没有希望[N]. 中国青年报, 2012-05-03(003).
[4] 王小青. 我们真的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吗? [J]. 北京教育(高教), 2018(3): 24-27.
[5] 林滨, 夏银平. 选拔干部需慎防精致利己主义者[J]. 人民论坛, 2018(28): 41-43.
[6] 齐发, 陈静, 胡传武. 精致利己主义诱发腐败年轻化的应对之策[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22(3): 26-31.
[7] 黎晓琳. 大学生“精致利己主义者”现象分析[J]. 改革与开放, 2018(15): 90-92.
[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8.
[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1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12.
[11] 杨娟. 马克思主义分配正义视域下中国贫富差距问题研究[M]. 上海: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21.
[12] 史文祺, 穆佳滢. 伪装与展演: 青年“精致”利己主义审思与探幽[J]. 理论导刊, 2021(3): 105-111.
[13] 岳奎. “不忘初心”与自觉抵制西方非意识形态化错误思潮[J]. 马克思主义研究, 2018(9): 132-140.
[14] 邓小平文选(第2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4.
[15] 郑晓玲. 生命伦理学视域下大学生道德建设谫论[J]. 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 31(4): 109-112.
[16] 庞俊来. 当代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三重哲学话语生态分析[J]. 南京社会科学, 2014(3): 74-80, 94.
[17] 习近平.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 人民日报, 2014-05-05(002).
[18] 樊浩. “后山河时代”的精神家园[J].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0, 22(1): 15-27.
[19] [英]迈克尔∙欧克肖特. 人文学习之声[M]. 孙磊, 译.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2: 16.
[20] 张曙光, 陈占友. 个人自由、社会公正、人际友善——论现代社会的和谐[J].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3(3): 141-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