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
Research on the Infil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o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s
DOI: 10.12677/ae.2024.143437, PDF, HTML, XML, 下载: 36  浏览: 50 
作者: 牛 倩:重庆化工职业学院,智能制造与汽车学院,重庆;艾 雲, 朱子墨:重庆化工职业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重庆;张 玲: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环境与质量检测学院,重庆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润心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raditional Moisturizing Heart
摘要: 本研究提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研究过程中采用了增设传统文化主题的课程内容、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课程改革方法。经过实践观察,发现学生的心理素质、道德修养有了显著提升,同时也加深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理解。研究结果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养学生的积极心态、提高自我认知、促进人际交往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Abstract: This study proposes the value and application methods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During the research process, curriculum reform methods such as adding traditional cultural themes, classroom discussions, and practical activities were adopted. Through practical observation, it was found that students hav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ir psych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ies, while also deepening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has significant effects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positive attitudes, improving self-awareness, and promot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文章引用:牛倩, 艾雲, 张玲, 朱子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研究[J]. 教育进展, 2024, 14(3): 722-729. https://doi.org/10.12677/ae.2024.143437

1. 引言

《2022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显示当前50%抑郁患者为学生 [1] ,空心病、纸片人、脆皮大学生等现象引发社会关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一起列为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部分。这对深化心理健康教育课的课程思政,提升心理育人质量提出新要求。以重庆化工职业学院的心理健康课程为例,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新架构课程(如图1所示),以“传统润心、让花成花、一路芬芳”为目标,强化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增强文化自信,涵养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Figure 1. Curriculum framework

图1. 课程架构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体做法

2.1. 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

1) 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元素有机融入课程内容、环节等(如图2所示),弥补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文本中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的现状 [2] ,构建“传统文化 + 心理健康”文化育人模式,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因启智润心,增强文化自信感,激发爱国情怀,强化民族自豪感,从而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2) 坚持专业化、创新式改革导向

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就业前景等,融入对应的传统文化典故,如面向制药专业学生结合《皇帝内径》中的“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讲述情绪调控方法;面向环工专业学生,在适应章节结合生态心理学理论、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点等,引导学生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中汲取智慧、适应大学生活。部分章节以细节叙事手法、剧本杀形式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自我觉察和发展潜能。

Figure 2.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al elements into curriculum design

图2. 课程设计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3) 分层设计各环节传统文化元素

第一层面:知识层面。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儒家文化、佛家修养等健康积极元素纳入到课程中,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道德素养。第二层面:实践层面。通过茶道体验、拓染创作、传统音乐赏析等活动,让学生在传统文化活动中疗愈身心、悦纳自我。第三层面:辅导层面。引入传统文化中的“师徒制”,遴选部分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承担心理咨询、成长导师、社团指导等工作,进行个性化辅导和群体性指导,了解学生内心需求和困惑,提供情感支持、学业指导和活动辅导。

2.2. 结合“传统文化育人规律”更新教学方法

1) 先贤启迪助推互动教学方法

向先贤孔子等哲人学习,注重言教、身教、示范和启发等,将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如注重措辞和语言表达的艺术,力求用精炼、准确的语言来传授知识,通过课堂讨论、辩论等激发学习兴趣;坚持“听其言,观其行”,讲解榜样人物、革命英烈等事迹,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思考人物优点运用到生活实践中;克服简单灌输行为,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图3所示)。

Figure 3. Carrying out mental health group support with the theme of “fighting against the epidemic”

图3. 以“抗击疫情”为主题开展心理健康团辅

2) 数智赋能助力文化浸润课堂

注重吸纳传统文化心理育人规律,如以“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孝子,上效仿天伦”谈亲子关系,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谈情绪等。同时有机融入数智平台,依托教研室所在部门公众号定期安利心理健康知识,开启“28天行为养成”“睡眠日打卡”“爱的抱抱”等线上线下结合的活动,用数智技术赋能爱的教育;选用“学习通”等云平台延申课堂,通过导入包含传统文化故事等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复习和觉察自我;利用现有心理健康测评系统,在课上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人格、依恋类型、爱的语言等趣味心理测试,同时在后台分析样本分布、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和思想行为倾向等,探讨传统文化在心理育人方面的规律、影响。

3) 优秀传统文化纳入评价体系

建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本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特点,并为其提供积极的引导和支持。将传统文化中注重的品德价值观(如诚信、尊重、团队合作等)、智慧思想(思维方式、创新意识、问题解决能力等)、情感管理(情感表达、共情能力、情感稳定等)、自我认知和生命意义(如自我发展、自我管理和寻求生命意义等)等纳入评价体系,通过课堂观察、评估工具、反馈对话、小组作业等形式开展自评、互评、他评,反映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发展倾向,引导其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目前效果良好并被相关媒体报道(如图4所示)。

Figure 4. Media reports: Chongqing universities provide psychological protec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图4. 媒体报道:渝高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护航

2.3. 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阵地拓展到日常生活

1) “传统文化融入园艺疗法”中西结合启心智

教研室核心成员组建“太阳花开”辅导员工作室、园艺社团,围绕“太阳花语”、“向阳而生”、“园艺疗法”、“阳光行动”等主题,关注大学生自我成长,用积极心理学塑造学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理性平和的阳光心态。通过植物种植、插花艺术、微景观等中华传统园艺课程及特色实践活动(如图5所示),使学生从快节奏的学习生活中走出来、慢下来,发现生命的美妙与精彩,增强活力、培养耐性、降低孤独感,提高社交能力,增强自信心、价值感与成就感,使他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对人生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Figure 5. Theme course on “Integrating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orticultural Therapy”

图5. “传统文化融入园艺疗法”主题课程

2) “传统文化 + 志愿服务 + 心理健康”三位一体

在课上讲述雷锋、屠呦呦、黄大年等事迹,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劳动的意义,涵养生命的韧性。同时,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如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师生合作面向留守儿童开展关心关爱、预防校园霸凌、人际关系引导等主题的团体辅导、个体沟通;校园活动中加强心理健康四级网络中“心理委员”的作用体现,组织心理委员比赛,开展相关培训,遴选适合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心连心”互助式心理健康志愿服务,具体包含日常工作辅助、朋辈辅导、信息反馈等工作。通过这些志愿服务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当中的劳动塑造品格、互助亦助己的精神等有机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达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

3) “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工作坊”两相促进

举办心理健康培训和工作坊,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元素指导学生提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 [3] 。培训涵盖压力管理、情绪调节、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将传统经典音乐(如春江花月夜等)运用到冥想放松技术中,引导学生在与自己对话的同时,体悟传统文化涵养个人品质的魅力,提升个人专注力、自我觉察和内省能力 [4] 。通过体验传统文化活动,如绘画练习、插画拓染、树叶贴画、汉服体验等,帮助学生缓解压力,促进自我觉察和平衡心态。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理念,如儒家思想中的“中庸”理念,引导学生养成平衡、适度和柔和的生活态度,促进情绪管理、人际关系、压力应对等;讲解经典爱情故事,如《与妻书》等,引导学员养成正确的爱情观、两性观。

2.4. 融合增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育人水平

1) 打造团结融合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各专业特色和传统文化育人理念,和学校各学院、各部门建立连接,打造一支以心理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为主、擅长传统文化育人和专业学科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学队伍,形成专兼结合、互帮互助的高素质、高水平、高团结的融合型教学矩阵(标志性成果如图6所示)。遵循系统性、专业性和传统文化育人性原则,与校园生活有机结合,开展心理课程、讲座、咨询、辅导和活动等,引导学生完善自我、健康发展。

Figure 6. Representative award for achievements of integrated team teaching and education competition

图6. 融合型团队教学育人赛事成果代表奖项

2) 明确统一和谐的团队教育教学目标愿景

结合课程要求、传统文化中的心理学基因及本校学生特点,团队成员群策群力、共同制定具有实效性、前瞻性的教学方案,包含课程大纲、教学目标、教改目标、课程建设、思政教育元素等,共同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育人模式,引导学生培育健康心态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同时将传统文化中的注重修养、内外调和、智慧谦虚等理念融入团队建设工作中,引导团队教师由内而外肩负起教育使命,提供全面负责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3) 拓展“心理 + 传统文化”的育人广度深度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学科,授课方式、效果与辐射影响不仅限于课堂范围,更应在生活实践中体现。本教研室根据当前师资队伍现状,制定个性化、多层次的培训计划,如面向全体教师加强传统文化在心理学方面的应用学习、针对兼职教师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针对专任教师开展提升性、融合性专业培训等,全面提升团队的综合素养和育人深度。同时推动开展综合实践教学,通过心理咨询、团体讲座、微信公众号等方式扩大育人广度;鼓励成员参与教学比赛、学术科研等工作,提升育人实效性。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效果启示

3.1. 特色、亮点和创新点

1)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

正如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所谈“心理学有个短暂的历史,但却有一个漫长的过去”,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学内涵,比如在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情绪情感等方面。从中国传统文化入手,发掘与心理健康相关的优秀文化内涵来补足现有心理健康教育文本中缺乏中国优秀文化要素的现状,让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

2) 让西式心理健康疗法“中国本土化”展文化自信

园艺疗法是一种贴近自然的辅助治疗方法,通过植物以及与植物有关的各种活动,改善身心状态,促进身体健康的疗法。园艺疗法与我国传统种植文化中的劳动涵养品格特色不谋而合,在传统植物种植、中式插花艺术、微景观等中华传统园艺课程及特色实践活动中,学生亲身体验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养成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自我疗愈的过程中更加坚定了文化自信。

3.2. 可推广经验做法

1) 以“大心理”的观念扩大心理健康工作辐射范围

在队伍建设层面,不拘泥于心理学专业教师,应更具融合心态,打造一支以心理学专业的专职教师为主、擅长传统文化育人和专业学科思政教育的兼职教师为辅的教学队伍,全方位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课程实效层面,不仅限于课堂空间,应更具多元思维,将“心理健康教育”课堂阵地拓展到日常生活,通过“传统文化 + 志愿服务 + 心理健康”三位一体、“传统文化浸润心理健康工作坊”两相促进等思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理解运用课上学到的知识、技能,达到认识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自我的目标。

2) 让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发挥协同效应

在教学方法方面,学习传统文化当中的育人规律,注重言传、身教、示范和启发等,克服简单灌输行为,通过提问启发思考,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建立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以人本发展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引导其理解传统文化的智慧和价值观,促进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方面,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从知识、实践和辅导等分层设计传统文化教学元素,用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基因启智润心,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结合不同专业学科特点、就业前景等,融入对应的传统文化典故,部分章节以细节叙事手法、剧本杀形式开展教学,提升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拓展自我觉察和发展潜能。

4. 结语

通过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学生们更好地了解、传承优秀文化,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增强心理素质。同时能够满足当代教育需求,促进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但同时要注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课程体系、教学方法、阵地扩展、队伍建设一体化改革,以“大心理”的观念扩大心理健康工作辐射范围,让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发挥协同效应,才能更好地发挥传统文化的心理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洪雨. 努力构建生机勃勃的“一方池塘”——浅谈基于班级建设预防中学生心理问题[J]. 天津教育, 2023(10): 41-42.
[2] 毛淑芳, 叶星. “知情意行四维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 职教发展研究, 2022(2): 104-108.
https://doi.org/10.19796/j.cnki.2096-6555.2022.02.012
[3] 龚艳, 李桦. 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探索[J]. 黑龙江教育, 2023(12): 57-60.
[4] 薛春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探赜[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0(9): 72-73, 79.
https://doi.org/10.3969/j.issn.1007-5968.2020.09.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