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现状及相关研究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on Sensation Seeking and Anxiety, Risk-Tak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ss.2024.133245, PDF, HTML, XML, 下载: 27  浏览: 45 
作者: 吴荣婷: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学生处,重庆
关键词: 感觉寻求冒险行为焦虑情绪Sensation Seeking Risk-Taking Behavior Anxiety
摘要: 为探讨大学生感觉寻求、冒险行为与焦虑情绪之间的关系,本研究采用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特质焦虑量表和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对400名大一至大四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 大学生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2) 中国大学生感觉寻求特点同国外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男生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女生的感觉寻求水平,感觉寻求受到是否独生、年级等因素的影响。(3) 本研究探讨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关系,其中并不存在中介变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college students’ sensation seeking,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anxiety of the relationship, this research USES the Chinese vers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ensation seeking and trait anxiety scale and juvenile adventure questionnaire - risk-taking behavior scale for college students, 400 freshmen to senior reading college students by questionnaire survey.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college students’ sensation seeking, risk-taking behavior and its various dimension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2) The sensation-seeking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re generally consistent with the results of foreign studies. The level of feeling seeking of boy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Sensation seeking is also affected by factors such as whether the child is an only child, grade level, etc. (3)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tudents’ sensation-seeking and their anxiety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among which there was no mediating variable.
文章引用:吴荣婷. 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现状及相关研究[J]. 社会科学前沿, 2024, 13(3): 493-505.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4.133245

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 引言

随着社会进步发展,人才竞争日益激烈,身处此背景下的大学生承受着巨大压力。同时当今价值取向多元化,引发的观念冲突常使大学生产生焦虑、紧张和抑郁等心理问题。感觉寻求作为五种人格之一,时时刻刻影响着个体心理和行为,从感觉寻求特质的内容看,可以推测其与焦虑发生种种紧密联系。由此假设较强的感觉特质,会导致焦虑水平变低;感觉寻求特质较弱,人的焦虑水平就会升高。本文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调查感觉寻求强度来预测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水平,对于有效提供干预措施,防范心理问题的产生有重要意义。

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还处于发展时期,他们精力旺盛,情绪易激动。在这时期容易选择冒险举动,感觉寻求与青少年冒险行为之间的相关研究始终是国内外青少年冒险行为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本文研究目的之一是通过调查感觉寻求强度来预测大学生冒险行为。对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防范大学生因冒险行为而造成意外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1) 考察大学生感觉寻求在性别、文理科、年级等属性变量上的差异。

(2) 研究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关系,探讨其中是否存在中介变量。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通过分析大学生感觉寻求、焦虑情绪与冒险行为的关系,能够了解我国当代大学生感觉寻求的现状和特点,探讨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关系,补充相关研究。

1.3.2. 实践意义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大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关系,以帮助学校有效缓解大学生焦虑情绪,以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同时指导大学生冒险行为,对积极冒险行为,引导采取各种保护措施,进行一定的技能训练;对消极冒险行为,由于很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需进行有效干预。本次研究为科学化的教育与管理提供依据,进而推进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设。

2. 文献综述

2.1. 感觉寻求的内涵、量表与现状

2.1.1. 感觉寻求内涵

感觉寻求(Sensation seeking)是一种人格特质,Zuckerman的感觉剥夺实验(Experiment of Sensory deprivation)表明,人需要有不断变化的刺激输入,对贫乏的刺激会做出抗拒反应。人若长时间生活在缺乏刺激变化环境里,会感到无聊而去寻求一定的刺激 [1] 。Zuckerman在实验启发下,以刺激与觉醒的最佳水平为理论基础,首先提出了“感觉寻求”的概念。后来Zuckerman确定感觉寻求定义为“一种特质,是对多变化的、新异的、复杂的和强烈的感觉和体验的寻求,以及通过采取生理的、社会的、法律的和经济的冒险行为来获得这些体验的愿望” [1] 。

2.1.2. 感觉寻求量表

随着感觉寻求理论构想逐渐成熟,其测验工具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 SSS)也逐步完善起来。以Zuckerman为代表的四因素观点,为感觉寻求包含四个因子:兴奋与冒险寻求、体验寻求、去抑制和厌倦敏感性,先后已形成6个版本的感觉寻求量表(Sensation Seeking Scale, SSS) [2] 。自Zuckerman,Eysenck和Eysenck (1978)修订的感觉寻求量表第五版(SSS-V)出版以来,它成为了应用最广泛的感觉寻求量表形式。

我国对感觉寻求的研究开始于1988年,张雨青、陈仲庚首先把Zuckerman的感觉寻求量表引入并进行了修订。由于感觉寻求的特点受到文化的影响非常明显,相对于西方人,中国人谦退忍让,随遇而安,其感觉寻求特点可能会不同于国外的被试。本次研究采用赵闪的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主要包括兴奋与冒险寻求(TAS)和去抑制(Dis)两个因素,国内学者安桂花、赵宇等的一些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一定的信效度 [3] [4] 。

2.1.3. 感觉寻求现状

根据安桂花的研究发现大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性别差异显,男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女大学生,文科学生感觉寻求水平明显高于理科学生,独生子女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非独生子女,但二者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 [3] 。我们会发现性别和年龄是影响感觉寻求的重要因素。

感觉寻求与吸烟、酗酒等问题行为之间关系的研究:Nancy Comeau研究发现吸烟与不吸烟、饮酒与不饮酒个体之间的感觉寻求水平差异显著。感觉寻求与成瘾之间关系的研究:Lin和Tsai研究发现网络成瘾与药物成瘾者感觉寻求水平高于普通人 [5] 。感觉寻求与心理健康、心理治疗之间关系的研究:根据叶平枝研究发现大学生高感觉寻求组在躯体化、抑郁、恐怖三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低于中、低感觉寻求组,在敌意偏执两个因子上的均分显著高于中、低感觉寻求组 [6] 。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关于感觉寻求的研究多偏向的是感觉寻求与问题行为、犯罪行为、成瘾行为、冒险行为、心理健康、心理治疗等相关研究。但是关于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相关研究不多。

2.2. 焦虑的内涵、量表和感觉寻求的关系研究

2.2.1. 焦虑的内涵

焦虑(Anxiety)属于常见的情绪状态,是指个体预料将来可能会有某种威胁或者不良后果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焦虑、烦恼、害怕等方面的不愉快的情绪状态 [7] 。状态焦虑(State Anxiety)和特质焦虑(Trait Anxiety)是Spielberger根据焦虑的持久性和稳定性特点的不同进行划分:状态焦虑主要表现在特定的情境中,会伴随着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性的唤醒,是一种暂时的、具有个体差异的情绪状态或反应;特质焦虑主要表现在人格特征中,是相对稳定的,即一个人无论在何种情景中都预先具有的把外界刺激感知为危险或有威胁的倾向 [8] 。此时的焦虑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特质,并且具有个体差异,倾向于将环境刺激知觉为危险的或是有威胁的。已有较多研究从人格特质与认知态度两方面指出大五人格、归因风格、社会支持感等因素对焦虑的影响。

2.2.2. 焦虑的量表:特质焦虑问卷

目前应用较多的焦虑的测量工具主要是斯皮尔伯格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这一量表使得状态–特质性焦虑理论转化为实践研究,开启了对焦虑进行定量研究的新时代。Spielberger编制,并于1988年翻译成中文的《状态–特质焦虑问卷》(STAI)。含状态焦虑分量表(S-AI)和特质焦虑分量表(T-AI)的两个部分,可用于个人和集体测试,并无时间限制,受试者一般只需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就可。本研究采用其中的特质焦虑问卷,STAI中文版本的信效度进行检验后良好,该量表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2.3. 焦虑情绪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根据李宋研究发现高感觉寻求特质运动员的焦虑水平较低,而低感觉寻求特质运动员的焦虑水平则较高;低感觉寻求特质与中等感觉寻求特质运动员间、高感觉寻求特质与中等感觉寻求特质运动员间的焦虑水平差别不大 [9] 。

国内学者顾宇莲,何成森,张玉等研究表明初中生学习焦虑水平与兴奋与冒险感觉寻求显著负相关,初中生学习焦虑水平与感觉寻求总分显著负相关 [10] 。李敬阳,张明与刘桂英有研究显示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分与学习焦虑呈现负相关,去抑制也对学习焦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11] 。

如上文所述,现有研究已探讨不同感觉寻求水平的运动员的焦虑水平、不同感觉寻求水平下的学习焦虑等,但少有研究同时探讨状态与特质焦虑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2.3. 冒险行为的内涵、量表和感觉寻求的关系,焦虑和冒险行为的关系

2.3.1. 冒险行为的内涵

研究者对于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定义提出各自的看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冒险行为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其中的一种分类方式由Hansen和Breivik提出,认为可按冒险行为的性质将其分为积极冒险行为和消极冒险行为,积极冒险行为是指那些被社会广泛接受和认可的,经过一定训练,采取一定保护措施,能够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冒险性行为,主要指带有冒险性的体育运动。而消极冒险行为是指那些带有犯罪性质或不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的冒险性行为。本研究采取积极与消极的冒险行为分类。

2.3.2. 冒险行为的量表: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

青少年冒险行为问卷(ARQ)由Gullone编制,其中包括了青少年冒险行为量表(Risk Behavior Scale, ARQ-RB)和风险知觉量表(Risk Perception Scale, ARQ-RP)。本研究采用张晨等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ARQ-RB),共17个项目,包括刺激寻求、叛逆、反社会和鲁莽4个维度,每个项目5级计分,量表信效度良好。

2.3.3. 冒险行为与感觉寻求的关系

根据Stanford等研究表明,对于大学生高冲动性与冒险行为的高发生率相关非常显著,感觉寻求水平对青少年各种消极冒险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大学生的冒险行为更加倾向于积极的冒险行为,而较少有消极的冒险行为 [12] 。Zuckerman在调查大学生人格与冒险行为的关系时发现,冲动、感觉寻求、攻击性和社会性与冒险行为相关 [13] 。而且在五项人格特征中,感觉寻求对青少年吸烟饮酒行为影响作用最大 [14] 。Arnett研究发现,青少年感觉寻求水平与以下不良行为呈显著高相关,这四种行为包括违规冒险、性冒险、健康冒险(酗酒和吸毒)、犯罪冒险 [15] 。

如上文所述,现有研究已探讨了感觉寻求水平能对各种冒险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其次感觉寻求已经被证实是对冒险行为有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情绪可能是对冒险行为有影响的一种重要原因,研究又已证实焦虑情绪与感觉寻求具有相关,那么可以推测焦虑情绪对冒险行为的影响至少部分是通过影响感觉寻求实现的。

2.3.4. 焦虑和冒险行为的关系

根据赵闪的研究发现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与不安总分存在负相关。也就是说兴奋与冒险寻求得分较高的大学生其心理健康水平更好。他们往往能够通过健康的有益的冒险性活动、体育运动来满足自己对多变化、高强度刺激的需要。大学生偏好冒险性运动可能能够降低他们的抑郁和焦虑,且他们的不安感也较低 [16] 。张方圆的研究发现形成自我感是中学生应对焦虑的一种有效途径,而一些中学生正是通过冒险行为来寻求自我感的,积极冒险行为有助于中学生自我感的寻求,同时这种冒险的方式也是健康的、相对较为安全的,消极冒险行为是化解焦虑的不良手段 [17] 。根据Isen和Patric提出的情绪维持假说,这一假说指出消极情绪状态下,决策者为了改变自己当前的消极状态,会尝试采取冒险行为,以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18] 。

综上所述,个体采取冒险行为可能会降低个体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在国内外有关于情绪和风险决策之间的关系研究居多,我们可以发现情绪与冒险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

2.4. 冒险行为、焦虑与冒险行为的中介作用

根据王笑妍的研究发现情绪和人格对风险决策的交互作用情绪和人格对于冒险得分和风险倾向得分均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 [19] 。魏军峰研究发现感觉寻求的去抑制因子在共同活动和网络成瘾之间扮演中介变量的作用,中介作用为部分中介效应 [20] 。国外研究者发现一个利用感觉寻求和安全态度作为调节的模型,感觉寻求和安全态度在二轮驱动车的司机年龄和危险驾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21] 。

研究已证实兴奋与冒险寻求可以预测焦虑和抑郁水平,并且标准回归系数为负,也就是说,兴奋与冒险寻求水平越高,焦虑和抑郁水平越低 [22] 。大学生偏好冒险性运动可能能够降低他们的抑郁和焦虑,并且他们的不安感也较低 [16] 。同时感觉寻求已经被证实对各种冒险行为有良好的预测作用,感觉寻求得分越高,其冒险行为呈上升趋势 [3] [12] 。由此本研究假设:通过感觉寻求调节冒险行为的同时影响着个体焦虑情绪。本研究新引进了焦虑情绪与冒险行为这两个变量,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提出假设:感觉寻求在冒险行为对焦虑情绪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

2.5. 已有研究的不足

第一,目前国内对感觉寻求研究较晚,并且国内对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的关系研究较少。本文研究目的之一就是能否通过调查感觉寻求强度来预测大学生的焦虑情绪水平,以补充这一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二,已有研究对于感觉寻求与焦虑的研究比较少,更多是关注与学习焦虑,比赛前的焦虑等等,对于感觉寻求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研究更少。本文研究通过同时探讨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与感觉寻求。

第三,对于已有研究,对于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三者之间的交叉研究非常少,本文探讨其三者变量之间的关系和是否有中介效应。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取样主要面向重庆师范大学和重庆人文科技学院的部分在读本科生,通过实地随机发放和网络取样结合的方式共同面向在校的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获取有效问卷份400份,回收有效率为86%,有效样本的人口统计学变量如下(见表1):

Table 1. Basic information distribution of subjects

表1. 被试基本情况分布

3.2. 研究工具

3.2.1. 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量表

中国版大学生感觉寻求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该量表有36个项目。包括兴奋与冒险寻求、去抑制2个维度,该量表分半信度和Cronbach α系数都在0.8以上 [3] 。要求被试进行三项选择:A) 不想做;B) 想做,但不一定去做;C) 想做,若有机会一定去做。原始分计分时,选A计1分,选B计2分,选C计3分。标准分转化后20~38分属于低感觉寻求群体;38~51属于普通感觉寻求群体;52分以上属于高感觉寻求群体。兴奋与冒险寻求的得分高,说明大学生的主要冒险行为体现在一些可以提供速度或生理上冒险的活动,去抑制因子的得分高,说明大学生较多有一些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

3.2.2. 特质焦虑量表

本研究采用由Spielberger等人(1970)编制,并1988年翻译成中文的《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I)中的特质焦虑问卷。可用于个人和集体测试,测量时采用被试自我报告的形式,特质焦虑量表,这个数值用来评价与个人有关的情绪等心理特征。两个分量表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重测信度。各部分有20个项目,其中1、2、5、8、10、11、15、16、19、20、21、23、24、26、27、30、33、34、36、39题项为反向计分,其余题项为正向计分。采用4级评分,从“完全没有”到“非常明显”,一半为描述负性情绪的项目,一半为描述正性情绪的项目,凡正性情绪项目均为反向计分,项目累加得分越高,焦虑程度越严重。

3.2.3. 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

采用张晨(2011)等修订的青少年冒险问卷–冒险行为量表(ARQ-RB),共17个项目,包括刺激寻求、叛逆、反社会和鲁莽4个维度。其中刺激寻求项目(滑雪、武术、滑旱冰、跳伞、参加竞赛)属于积极冒险行为,鲁莽、叛逆、反社会三个维度属于消极冒险行为,信效度良好,总问卷的Cronbach α系数为0.734,刺激寻求、叛逆、鲁莽和反社会冒险各维度的α系数分别为0.52、0.81、0.08、0.65,重测信度为0.76。每个项目0“从不”到4“总是”5级计分。

3.3. 数据收集与处理

3.3.1. 施测方法

将三个量表合并编排,严格按照心理测量的程序,发放问卷进行施测,对收回的问卷进行回答完整性欲真实性的检查,为了方便资料的统计分析,如有以下几种情况出现时,问卷作废,予以剔除,作答有明显反应倾向(比如答案以某种规律出现)。

3.3.2. 数据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21.0进行统计处理。进行描述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事后检验以及回归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学生感觉寻求特点的分析

4.1.1. 感觉寻求的描述分析

表2可知,学生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水平平均值1.87,去抑制分量表平均值为1.31。兴奋与冒险寻求水平比去抑制水平略高一些。

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al results of sensation seeking level of college students N = 400

表2. 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的描述统计结果N = 400

4.1.2.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的差异分析

表3可知被调查大学生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分量表的分数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显著,但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生没有表现出差异,大学生中男生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女生,男生去抑制水平高于女生。是独生子女的大学生的感觉寻求高于非独生子女,独生子女的去抑制得分高于非独生子女。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兴奋与冒险行为分量表的得分和感觉寻求量表的得分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去抑制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经过LSD检验,发现大三和大四的大学生去抑制得分略高于大一的学生。

大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在来源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感觉寻求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其他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感觉寻求总分量表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

Table 3. Difference analysis of sensory seeking level among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college students

表3. 不同类别大学生感觉寻求水平的差异分析

注:*p < 0.05,**p < 0.01,***p < 0.001。

4.2. 大学生冒险行为的基本情况

4.2.1. 冒险行为的描述分析

表4可知,大学生在冒险行为量表的总的得分平均分低于中等水平,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冒险行为整体比较低。但在鲁莽因子上的得分平均分较高于中等水平。

Table 4. Description of risk-tak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N = 400

表4. 大学生冒险行为的描述统计结果N = 400

4.2.2.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冒险行为的差异比较

表5可知生总的冒险行为及各维度在科别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被调查的大学生总的冒险行为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来源地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其他各维度在各个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总的冒险行为高于女生,独生子女的冒险行为略高于非独生子女,生源地为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的冒险行为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

Table 5. Comparison of risk-taking behavior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different categories M(SD)

表5. 不同类别的大学生冒险行为的差异比较M(SD)

注:*p < 0.05,**p < 0.01,***p < 0.001。

4.3. 大学生特质焦虑的特点分析

表6可知被调查的大学生状态焦虑低分组和状态焦虑高分组学生,在总的特质焦虑的份上的平均值分别2.69和1.81,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达到差异的显著性水平。焦虑分数低分组在兴奋与冒险寻求量表和鲁莽因子上平均数高于焦虑分数高分组,并存在显著差异。同时焦虑分数低分组在去抑制量表和叛逆量表上明显低于焦虑得分高分组,并存在显著的差异。

Table 6. Comparison between high and low trait anxiety groups in terms of risk taking and sensation seeking

表6. 特质焦虑高分组与低分组在冒险行和感觉寻求各细目上比较

注:焦虑组分数高的人数119,焦虑组分数低的人数115。

4.4. 大学生感觉寻求、冒险行为与特质性焦虑三者的关系研究

表7可知,去抑制水平与总的冒险行为、刺激寻求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鲁莽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兴奋与冒险行为水平与刺激寻求行为、鲁莽行为与总的冒险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总的感觉寻求水平与刺激行为、总的冒险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Table 7. Relationship between sensation seeking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表7. 大学生的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的关系

注:*p < 0.05,**p < 0.01,***p < 0.001。

4.5. 分析大学生焦虑水平对感觉寻求和冒险行为之间的预测

表8可知焦虑水平对感觉寻求和冒险行为预测低,没有中介效应。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相关。

Table 8.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anxiety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 level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表8. 大学生焦虑水平对感觉寻求水平和冒险行为之间的预测

注:自变量为感觉寻求、特质焦虑,因变量为冒险行为。

5. 讨论

5.1. 大学生感觉寻求的情况分析

5.1.1. 大学生感觉寻求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学生兴奋与冒险寻求水平的得分比去抑制水平的得分略高一些。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的主要冒险行为体现在一些可以提供速度或生理上冒险的活动,较少有一些不被社会所认可的行为,较少的采取不积极的行为。

5.1.2. 大学生感觉寻求的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差异分析

本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感觉寻求总分和去抑制分量表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差异显著,男性和独生子女的感觉寻求水平与去抑制水平分别高于女性和非独生子女。这可能是由于社会的传统观念对男女生的要求是不同,男生通常较喜欢去探索新事物,且常受到鼓励去参加活动。女生常被教导要避免过早接触社会。独生子女受到父母的关注程度比较多,家庭会给他们比较多支持,更以孩子意愿为主,所以孩子变的更大胆好奇,这使得他们更愿追求有风险的行为。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兴奋与冒险行为分量表和总体感觉寻求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在去抑制分量表上存在显著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大三和大四的大学生去抑制得分略高于大一的学生,这可能是与大一相比高年级学生已适应大学的生活,相较于大学前期有更多的不被社会认可的行为,比如大三和大四比较多的学生开始了逃课,不做作业等行为。同时本测验各个年级大学生的年龄分布不均匀,这也可能对年级差异的结果产生影响。

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在感觉寻求水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经LSD事后检验,得出其他专业类别的大学生在感觉寻求总分高于文史类和理工类的学生。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测验女生比较多,而大多数文史类的学生是女生,女生性格可能更加的谨慎,不选择冒险。

被调查的大学生的感觉寻求水平在来源地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而根据赵闪的研究结果表示,来自农村的大学生兴奋与冒险寻求分量表水平明显高于来自城市和城镇的学生,可能原因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城乡差距逐渐缩小,教育资源差距逐渐的缩小,所以并不存在显著的差距。

5.2. 大学生冒险行为的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说明被调查的大学生冒险行为整体比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生比较多,大多数文史类的学生是女生,女生性格可能更加的谨慎,不选择冒险。

5.2.1. 大学生冒险行为的总体情况分析

本研究结果说明总体的冒险行为及各维度在性别和年级上没有显著差异,其他各维度在各个变量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与刘金平等人的研究青少年的冒险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不断上升有所不同,这可能是女生比较多,冒险行为的变化浮动比较小。

5.2.2. 大学生冒险行为的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差异分析

被调查大学生总的冒险行为在性别存在显著的差异,男生冒险行为水平高于女生,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社会对男女生的要求是不同的,男生通常喜欢并被鼓励去探索社会中的新事物,而对女生来说,通常被教导要避免过早接触社会。

被调查大学生总的冒险行为在是否独生子女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独生子女的冒险行为略多于非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对孩子比较在意,要求也尽量满足,因此他们更大胆的选择寻求刺激行为。

生源地为城镇和城市的大学生的冒险行为高于生源地为农村的。地处于城镇和城市的学生他们更愿意去追求刺激行为,同时有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去参与冒险性的行为。

5.3. 大学生特质焦虑的特点分析

被调查大学生焦虑分数低分组在兴奋与冒险寻求量表和鲁莽行为维度上的得分高于焦虑分数高分组的得分,并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焦虑水平比较低的人会选择的冒险行为更多的体现在一些可以提供速度或生理上冒险的活动。

被调查大学生焦虑得分高分组在去抑制量表和叛逆行为维度上的焦虑得分高分组明显高于焦虑得分低分组。说明焦虑水平比较高的人们会更加倾向于选择违规行为和叛逆行为,由此来降低焦虑水平。

5.4. 大学生感觉寻求、冒险行为的关系讨论

依据调查结果,随着感觉寻求得分的增加,冒险行为也呈增加趋势,而且去抑制因子和感觉寻求总分对冒险行为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这与国内外的研究基本一致。去抑制水平与总的冒险行为、刺激寻求行为、叛逆行为、反社会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与鲁莽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负相关。兴奋与冒险行为水平与刺激寻求行为、鲁莽行为与总的冒险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总的感觉寻求水平与刺激行为、总的冒险行为存在一定程度的正相关。

6. 结论、建议与不足讨论

6.1. 结论

(1) 大学生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及其各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2) 中国大学生感觉寻求特点同国外研究结果大体一致。男生的感觉寻求水平高于女生的感觉寻求水平。感觉寻求还受到是否独生、年级等因素的影响。

(3) 本研究探讨学生感觉寻求与焦虑情绪、冒险行为的关系,其中并不存在中介效应。

6.2. 建议

(1) 对大学生积极冒险行为的引导

积极冒险行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有利于大学生自我感的寻求和自我同一性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焦虑。消极冒险行为可能对个体、他人和社会都可能造成伤害,因此应鼓励和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的冒险方式。

(2) 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运动和活动

一是采取社会许可的多是高强度的体育运动形式。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给他们提供参与丰富多彩的形式多样健康的运动或活动的机会,就有可能能够减少他们去参与一些不被社会所认可的活动。

6.3. 不足

(1) 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采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的题目数量较多,受到疲劳等效应的影响很容易产生误差。

(2) 样本问题

本研究采样较少,在一些人口学变量上没有做到很好的人数平均,男生被试的数量少。

参考文献

[1] Zuckerman, M. (1994) Behavioral Expressions and Biosocial Bases of Sensation Seek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Cambridge.
[2] 陈丽娜, 张明, 金志成, 赵闪, 梅松丽. 中小学生感觉寻求量表的编制与运用[J].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06(4): 103-108.
[3] 安桂花. 大学生感觉寻求与冒险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干预研究[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2): 45-52.
[4] 赵宇. 大学生无聊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情绪提藕节自我效能感、感觉寻求的中介作用[D]: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大学, 2016.
[5] Lin, S.J. and Tsai, C.C. (2002) Sensation Seeking and Internet Dependence of Taiwanese High School Adolescents.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18, 411-426.
https://doi.org/10.1016/S0747-5632(01)00056-5
[6] 叶平枝. 大学生感觉寻求特质与身心症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1996, 5(3): 146-168.
[7] 黄希庭. 简明心理学辞典[M]. 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4.
[8] Spielberger, C.D. (1972) Anxiety: Current Trends in Theory and Research. Academic Press, New York.
https://doi.org/10.1016/B978-0-12-657401-2.50008-3
[9] 李宋. 大超联赛运动员感觉寻求特质与焦虑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7.
[10] 顾宇莲, 何成森, 张玉. 初中生感觉寻求、学习焦虑及其相关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2, 20(6): 897-899.
[11] 李敬阳, 张明, 刘桂英. 应对方式和感觉寻求人格特质与学习焦虑的相关性[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46): 44-46.
[12] Stanford, M.S., et al. (1996) Impulsiveness and Risk-Taking Behavior: Comparison of High-School and College Students Using the Barratt Impulsiveness Scal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1, 1073-1075.
https://doi.org/10.1016/S0191-8869(96)00151-1
[13] Zuckerman, M. and Michael Kuhlman, D. (2000) Personality and Risk-Taking Common Biosocial Facto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68, 999-1029.
https://doi.org/10.1111/1467-6494.00124
[14] 方晓义. 青少年的吸烟饮酒行为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6(2): 49-54.
[15] Arnett, J.J. (1996) Sensation Seeking, Aggressiveness, and Adolescent Reckless Behavior.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 693-702.
https://doi.org/10.1016/0191-8869(96)00027-X
[16] 赵闪. 大学生感觉寻求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长春: 东北师范大学, 2004.
[17] 张方圆. 中学生冒险行为的解读——基于罗洛-梅存在主义心理学的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首都师范大学, 2012.
[18] Isen, A.M. and Patrik, R. (1993) The Effects of Positive Affect on Risk-Taking: When the Chips Are Dow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31, 261-227.
[19] 王笑妍. 人格和情绪对大学生风险决策的影响[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4, 22(12): 1804-1807.
[20] 魏军峰. 感觉寻求亲子关系及同伴交往对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D]: [硕士学位论文]. 郑州: 河南大学, 2007.
[21] Hassan, T., Vinodkumar, M.N. and Vinod, N. (2017) Role of Sensation Seeking and Attitudes as Mediators between Age of Driver and Risky Driving of Powered Two Wheelers. Journal of Safety Research, 62, 209-215.
https://doi.org/10.1016/j.jsr.2017.06.019
[22] 蔡文丰. 高三学生感觉寻求、应对方式与高考前消极情绪的关系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天津: 天津师范大学,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