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挑战与策略探究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of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DOI: 10.12677/ces.2024.124185, PDF, HTML, XML, 下载: 37  浏览: 51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武小花: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后脱贫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Post-Poverty Era Developmental Funding Education
摘要: 在绝对贫困完全消除之后,我国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入后脱贫时代,脱贫巩固期相对贫困的反复性、多样性和非地缘性特征赋予发展型资助育人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该研究首先分析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及特点,并结合新时代发展的趋势探索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最后提出强化发展型资助育人理念、纵深推进精准资助育人、搭建实践参与机制、探索有偿与无偿比例的策略,助力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Abstract: After the complete elimination of absolute poverty, the work of funding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 has entered the post-poverty alleviation era, and the recurrence, diversity and non-geograph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lative poverty in the consolidation period of poverty alleviation have given new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Firstly, the study analyzes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explores the dilemmas and challenges faced by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new era,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strengthening the concept of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promoting precise funding and education in depth, building a practical participation mechanism, and exploring the ratio of paid and unpaid, so as to help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development-oriented funding and education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文章引用:武小花. 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挑战与策略探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 102-108.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185

1. 引言

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向世界庄严宣告:“脱贫攻坚目标任务接近完成。” [1] 困扰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得到解决。然而,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开启脱贫摘帽后的“接力跑”。高校资助体系作为国家整体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17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详细规划了“十大育人体系”,其中明确指出全面推进资助育人,把“扶困”与“扶智”,“扶困”与“扶志”相结合,构建起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资助育人发展型长效机制,为新时代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的构建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2] 。2020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建设发展型资助体系,加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素养培育力度” [3] 。如今,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高校应主动担负起时代的重任,因地制宜构建科学合理的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充分发挥教育在人力资源培养、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作用。

2.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内涵与特征

“发展型资助”是相对于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保障型资助”而言,具体指通过心理关爱、资金扶持、发展支持等基本途径,让学生通过劳动付出获得相应回报、通过实践锻炼促进能力提升,以维护教育公平为基础、以优化资助效能为目标、以学生自我全面发展为归宿的资助体系。相对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发展型资助”不仅体现了资助理念的发展、资助内容的发展,还体现了资助载体的发展以及资助模式的发展,是对传统的“保障型资助”的发展和升华,其核心落脚于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其转变的模式是在保障型资助模式的基础上,将“教育公平、扶贫帮困,资助育人”的内涵进行了拓展和深化,上升至“兼顾教育公平,提升资助效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高度,在新时代新发展下,展现出不同于以往资助模式的内涵、特征和功能。

2.1. 资助理念的多层次性

传统资助模式的最终目标是保障每一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教育机会,通过缓解学生经济困难,进而助力高等教育的发展,保证高等教育的公平是保障型资助的过程与手段,这是一种就资助而论资助的单一工作理念。然而,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育人,人的需求是多层次性的,则要求资助工作既要正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求,又要聚焦不同学生个体不同阶段的发展需求。发展型资助则以发展理念为指导,着力受资助学生发展需求,以发展型资助的新理念科学统筹资助工作体制机制、工作方式、内容供给等体系建设,是“经济援助、精神激励、心理帮扶和能力培养”的复合体,资助理念层次性强,追求的价值诉求更高。

2.2. 受助学生的主体性突出

主体性特征是发展型资助的主要特征。传统的资助体系中,国家政府制定政策,提供资金支持,指导和规范学校的资助工作,学校负责落实与执行国家政策,发放资助金,无论是政府还是学校,均较少关注受资助对象的成长与发展,强调突出的是政府和高校主体性特点。发展型资助是更多关注每个经济困难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依据资助需求提供相适应的资助供给,突出学生在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一方面,发展型资助的顶层设计充分尊重、了解受资助者的发展性需求和意愿,聚焦经济困难学生教育培养过程中的特殊性,实施科学的、适宜的资助 [5] 。另一方面,在资助实施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受资助学生的主动参与性,激发受资助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持久的发展潜力。

2.3. 资助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

发展型资助过程中内容是实施的关键,方式是成效的载体,两者均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发展型资助对象是独立的个体,受成长背景、生活环境、个性特征以及能力水平的影响,学生的需求具有差异化和个性化,给资助的内容及方式提出多样化的要求;另一方面,政府和高校结合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兴媒体的发展也不断地探索精准资助的标准、过程、内容与方法,建立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形成资助动态监测与管理、通过移动支付简化资金发放的程序等等,均为资助内容及方式的多样性提供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2.4. 资助育人的全程性

发展型资助模式的最终目标是育人,是经物质支持促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社会责任、综合素养和就业能力等方面的全面发展。资助工作的重心是育人,要求建立专项的资助工作制度,动员全体教师在保障经济支持的基础上实现学生责任、能力、心理、视野的全过程全方位的帮扶,在帮扶的各个环节与实施过程中充分地挖掘、把握教育的元素,教育并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成才观,把培养拥有健全人格的学生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任务。

3. 后脱贫时代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现实意义

在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绝对贫困完全消除之后,今后一段时期我国贫困治理的重点将转移到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上,这标志着脱贫攻坚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即后脱贫时代,即贫困地区在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的帮助下扶贫攻坚,成功摘掉贫穷的帽子后所处的一段巩固时期,此时期存在相对贫困的反复性、多样性和非地缘性特征 [6] ,要求高校资助育人必须赋予新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3.1. 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

农村的脱贫事业虽取得胜利,但是从外界输血的政策措施较多,而从产业经济带动、就业力返乡发展、内生资源挖掘等内部造血的源动力偏小,经济困难群体自身拥有持续发展的思想、创业的能力以及产业发展的视野有限,致使脱贫后返贫的概率普遍增高。学生是家庭经济困难传递的直接承受者,短暂的经济帮扶能缓解学习期间的生活压力,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某个家庭发展的困境,高校的发展型资助不仅为困难学生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更需要提升学生的自我开发的综合能力与素养,帮助其快速地融入社会,在个体价值满足实现的同时从视野、物质、责任、能力等方面影响、带动、发展一个家庭,彻底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风险。

3.2. 应对返贫复杂性的有力抓手

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初步摸底,受疫情影响,今年已脱贫人口中有近200万人存在返贫风险,边缘人口中还有近300万人存在致贫风险,在贫困线周围的人群达500万余人,这部分应是当下脱贫巩固期工作的重点对象。他们存在一定的共性:普遍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还面临着老、弱、病等困难程度不一,外围情况复杂、主体思想多变等的问题,需要更多的有情怀、有能力、有智慧的人才俯下身子全身心地投入至经济困难家庭的可持续发展中。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从小生长在这样的困境下,切身地了解经济困难的根源与本质,他们既是贫困的直接承受者,又是家庭困境的破解者。资助育人的落脚点在于“育”的功能上,是能从内心情感上与困难学生达到共情共鸣状态,激励学生将自我的全面成长发展与解决家庭实际困难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成为从内而外破解家庭经济困难的专家能手。

3.3.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 [7] 。围绕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资助育人首先要回答“什么是资助育人”、“为什么要资助育人”“怎样资助育人”的三个逻辑性问题,资助育人工作在整个高校教育过程中具有战略性地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资助育人工作中更容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责任教育、荣辱史观、感恩励志教育,诚信教育等活动融入进来,为高校“立德树人”培养工作提供重要的活动载体,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提供重要保障。

3.4.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生动实践

全面发展的内涵在于实现学生个性发展、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个人需求和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培养富有创新力、竞争力、合作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8] 。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长期受到经济状况、成长环境、教育资源有限的影响,在自信自立、沟通协调、团队合作、创新发展以及个人视野上均存在明显的不足,把资助育人纳入十大育人体系中,把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宽广的视野、创新的能力的学生作为资助育人的重要任务,意味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将拥有更多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锻炼平台,用以提升自我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进而实现个人全面发展的目标。

4.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017年发展型资助育人概念首次在国家文件中提出后,多个高校率先开始探索与尝试,但仍处于初步实践阶段,与实际成效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未来,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的构建与运行势必会面临着传统型资助模式的历史遗留问题与后脱贫时代发展变化带来的多重挑战。

4.1. 资助育人的理念有待进一步强化

传统的资助模式下负责执行与落实的高校更多地将资助看成是一种工具理性,即将其作为一种操作方法、实施途径或常规业务,存在就资助而论资助的现象,甚至为了完成任务而将非困难人员纳入其中,存在非理性的价值判断,这种事务性的资助理念缺乏工作的导向性和育人的系统性。另外,党和国家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各个高校虽从观念意识上有所认识,进一步提高贫困生认定与资助的精度与效率,定期召开诚信主题教育班会,强化励志、责任与感恩的意识教育,然而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体系未完全建立之时,资助工作仅仅由人手紧张、事务繁杂的学生部门独挑重担,资助育人的理念传播力度小,成效差强人意。

4.2. 资助育人的内容与方式有待创新

大量高校实践者表明,现有的资助工作因多类因素的阻碍,仍旧存在“重物质资助,轻资助精神育人”的现象。当前,高校根据学生所在的基层政府开具的家庭经济情况资料,经班级评议,院系审核,学校审批的程序确定受资助的学生及金额,这种自上而下的资金分配方式体现高校的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唯有接受和被约束,主导地位丧失,精神诉求也往往被忽视,心理需求更无法得到满足,虽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但却较少的解决个人发展需求,从此过程中得到的成长锻炼自然较弱。另外,各个高校均按照相关规定设有“勤工助学”岗位,尝试通过劳动锻炼达到“能力提升”和“视野拓展”的双重目的,然而,大部分岗位工作内容枯燥,实践锻炼要求低,学生无法得到较快的能力提升与视野拓展,单一的资助方式势必成为发展型资助的瓶颈。

4.3. 资助过程监督与成效反馈机制有待完善

传统资助过程监督的重点放在程序的规范与资金的发放上,对于资助对象情况的真实性、需求的针对性和资助的实效性方面的督查比较欠缺,缺乏经济困难学生信息预警机制导致重复资助、过度资助、错误资助的现象也是时常发生,受利益的驱使部分学生制造伪证明取得资助,这大大影响经济困难学生的自尊心甚至放弃国家的资助,由此国家资助金额不断增加与资助成效逐步减少的矛盾愈演愈烈。再有,少量高校利用大数据实时监测校园一卡通的消费情况,期待能真实地反映学生经济消费状况,由此来判定资助的育人成效,然而,在移动支付多样化的当前,学生在校内消费的频率远远低于线上及校外消费,数据化监督的过程仍然存在较大的片面性。监督过程及成效反馈机制的弱化导致资助范围过宽、比例过高、成效不明等问题,甚至部分学生产生“等靠要”依赖思想。

4.4. 资助育人的社会协作效应有待增强

以相对贫困为主要形式的后脱贫时代,单纯经济援助带来的解困成效将越来越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阻碍已经逐步由经济问题转变为由经济问题引发的个人能力发展问题 [9] ,资助育人工作亟待需要结合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努力地培养创新、应用、复合型人才。然而一直以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自然也成为资助育人的主体,作为教育的多样主体如家庭、社区、企业与社会团队等多方未能主动地参与其中,资助育人的社会协作效应有待进一步增强。

5. 后脱贫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的实践与路径思考

5.1. 强化全面发展的新理念,建立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

后脱贫时代,我国的扶贫将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精准衔接,建立健全相对贫困治理长效机制为工作重心。面对着时代发展的新特点,高校应当从教育公平、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巩固脱贫成果的大局上,自觉地担负起教育扶贫的重任,用全面、辩证的思维思考资助的问题,既要聚焦矛盾、认清现实,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改变纯事务性资助思路,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地将资助与育人有机地融合起来,用科学的理论带动资助育人工作的新局面 [10] 。再者,培养一支新发展理念的专业化资助队伍。人力资源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资源,长期以来专业资助队伍人员少、资历不足、育人经验不够等问题是阻碍发展型资助育人转化的直接原因,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首先需要培养一支由专业资助人员、党委书记、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生干部等组成的专业资助队伍,以点带线、以线带面逐步转变全员资助育人的工作理念。最后,全面培养经济困难学生自我发展的理念。发展型资助模式是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旨在通过多种育人载体和方法提升学生学习、技能、心理方面的素养,进而获得持续“自助”的意识和能力,育人的高效性和持续性聚集在“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上,自我发展的自信和信念越强,主动参与实践发展的内生动力便越足。

5.2.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纵深持续推进精准资助育人

一直以来,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识别是资助育人的前提,后脱贫时代相对贫困的复杂性、多维性、动态性和相对性进一步加剧这一问题的复杂程度。为应对新的时代变化,首先,高校需要以最快的速度建立起经济困难学生的大数据平台,积极地将数据信息适时地与地方民政、残联、征兵办等部门进行信息对接,精准地认定和识别经济困难学生,转变以往模糊认定、资助重复、错助漏助的情况,促使学生资助工作信度和效度双高。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全方位地收集经济困难学生的学业进展、心理状态、发展规划、个人能力、消费习惯等多种信息,对学生相对贫困程度给予准确的量化评估和等级划分,同时制定针对性强的资助育人措施,推动精准资助往精细化资助方向纵深发展。最后,加大资助育人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比重,如扩大各类资助政策、资助过程及先进榜样的网络宣传,积极地传递感恩、节约、励志等好声音、好故事,积极搭建网络资助育人宣传教育平台。

5.3. 整合校内外各类资源,搭建多样资助育人实践平台

高校是高质量教育资源的核心,拥有强大的智能团及雄厚的科研力量,理当从全局考虑整合各类教育资源,搭建多层次的资助育人实践平台。首先,整合校内一切教育资源,如科研助理、后勤管理、创新创业、社会实践、出国留学等多种教育资源,搭建多个实践锻炼平台,助力困难学生沟通交流、心理素养、创新意识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其次,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模式。整合现有优质企业资源,建立经济困难学生专有的兼职、实习与就业平台,拓宽学生社会实践锻炼的渠道,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受助、自助过程中锤炼意志、增长技能、提升素质。最后,拓宽经济资助渠道。借助学校基金会、校友会、企业、教职工等多方力量,广泛争取经济支持,以项目化的形式设立奖助学金,将物质支持与项目创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完成项目作为物质回报的前提,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

5.4. 探索有偿与无偿资助比例,构筑实践参与机制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资助的结构类型以无偿资助为主,有偿资助为辅。无偿资助包括各类助学金、特殊基金和困难补贴等,有偿资助主要是勤工助学和助学贷款两种类型,各种类型的资助方式共同促进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完善。后脱贫时代应该首先保障无偿资助的保障性地位,持续地做好物质层面的直接支持,其中加大对家庭成员病亡或伤残、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等所致的返贫学生的资助力度,建立完整的应急援助管理机制。其次,结合学校实际增设有偿资助。建议将有偿资助和无偿资助的比例设置为“黄金分割率”,即0.618左右。一方面增设信息收集、管理助理、安全协查等勤工助学的岗位,逐步替换现有的简单、低效、虚设的工作岗位,提高勤工助学岗位的内涵引导学生自愿参与到劳动实践中;另一方面大力地发挥高校双创基地或校企合作资源平台的作用,创建经济困难学生专有工作岗位,鼓励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综上所述,高校应结合后脱贫时代发展的特点,将资助育人工作与就业优先、乡村振兴等一系列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地强化发展型资助育人的理念、功能,多渠道、多途径、多载体广泛调查研究经济困难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在深化精准资助的基础上丰富育人的载体和方式,使高校的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更加科学有效。

基金项目

2023年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数字人文”基金项目《数字化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体系探析》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20-03-07(002).
[2] 教育部发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 62号) [N].光明日报, 2017-12-07(12).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 1号) [EB/OL].
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2012-01-10.
[4] 许翠梅. 我国大学生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政教育, 2016(9): 57-59.
[5] 陈荣桂. 高校学生发展型资助内涵特征、动因及构建路径[J].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0, 37(10): 160-164.
[6] 肖兴政, 肖钰琪. 后脱贫时代农村人力资源配置研究——以S省B市柳林镇为例[J]. 中国软科学增刊(上), 2017(4): 23-31.
[7] 徐星美. 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涵及其诠释[J]. 江苏高教, 2014(6): 125-127.
[8] 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08/c_1120082577.htm, 2016-12-08.
[9] 牛磊磊. “大学生资助-自助”体系构建理念与路径的双重变革[J]. 教育与职业, 2015(22): 44-46.
[10] 潘雯婷. 脱贫攻坚视角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体系构建路径[J]. 教育观察, 2020, 9(18): 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