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经济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及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的背景下,城市口袋公园作为一种城市压缩下利用其空间碎片所创造出的小型绿地,已经成为城市公园改造与更新中改造形式存在的关注重点。城市人口不断堆叠产生的改造设计使城市口袋公园不仅需要考虑到空间设计的功能性与美观性,还要考虑空间的感知性与体验性。而从人的个体角度出发,充分分析其行为心理习惯,促使并推动参与者与环境产生互动与共鸣,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空间的发展与更新。因此,研究人类行为心理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成为改造设计中不可或缺的设计考量。格式塔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行为心理的一门学科,通过理论于设计中的运用实践能够创造出与人们心理需求相适应的城市空间,发挥设计心理学在对空间感知与体验方面的作用体现 [1] 。本文旨在探讨城市中运用格式塔空间知觉体验的理论方法来指导的城市口袋公园设计,分析其于设计中的作用体现与感知体验。
2. 设计心理学的发展及理论基础
设计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类行为心理与设计之间交互关系的学科,关注于用户的需求、偏好、情感与认知过程,为设计提供了深入的理论支持与方法论 [2] 。设计心理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探索,其强调人类对整体形式和结构思维的感知与理解,关注视觉感知的整体性和组织性,为设计心理学提供一个重要的感知原则来源和感知方法探索,产生有组织且有吸引力的视觉体验效果。格式塔心理学作为设计心理学在关于研究视知觉体验方面的知识补充,是形、象、意及其结构的高度整合,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用户偏好并指导设计实践,提高整体设计的质量与满意度 [3] 。因此,本文基于设计心理学下格式塔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基础,从整体论、异质同构论、组织律以及视觉力场四个基本原则进行分析与探讨。
2.1. 整体论
格式塔心理学中的整体论是一种强调心理现象完整性和组织性的观点,认为人对客观对象进行感知时,会优先于对事物的整体关系进行感知,而并非是对具体元素细节进行感知,即整体先于元素,知觉不是感觉元素的集合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部分之和不等于整体且局部元素的性质由整体的结构关系而决定——“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4] 。整体论的主体是形,在景观设计中通常以材料、色彩、要素、功能等方式来塑造景观空间的联系性,以增强整体的感染力并提升空间的凝聚力。所有的形通过不尽相同的联结关系,将分散无序且不完整的要素组织成有意义、有结构并完整的空间形式,对人的认知理解、空间创造、问题解决、艺术欣赏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2.2. 异质同构论
格式塔心理学将人和物的关系归结为“异质同构”,并以该理论将异质元素之间的相似性联系起来。异质同构论包括物与心的同构及物与物的同构两个方面。物与心的同构指通过不同的形式、材料等事物表征表达其相同的内在含义,从而以其内在的联系产生意境上的联想或是情感上的共鸣;而物与物的同构则是指将不同事物或外形或局部的相似之处进行组合以形成新的事物,使其基于形而产生共性联系,又称为形式同构 [5] 。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种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和动力性的心理学派,是由人的知觉、思维、情感等心理现象所产生的不同领域的“力”所构成的结构化整体。异质同构论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人的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存在一种对应关系,当这些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一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它不仅为设计审美现象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深刻的解释,也为艺术创作和欣赏提供了一种新颖而深刻的指导:艺术创作是不同领域形式之间对应关系的过程,而艺术欣赏是察觉与体验这种关系的过程,只有具备一定的视知觉能力才能发现并享受所构建的形式之美。
2.3. 组织律
组织律是指人们重视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寻求事物间关系形成的空间整体感,在知觉认知时认知主体总是按照以一定的完形组织法则将感觉刺激组织归纳为有意义的整体 [6] 。组织法则包括邻近性、相似性、完形性、简化性、图形–背景等完形律。其中,各组织律在人们进行知觉体验时不是被动地接受感觉刺激,而是主动地通过辨析各部分的同类化特征构建整体知觉对象。邻近性是指距离相近的各部分被视为一组;相似性是指形状、大小、颜色等相似的各部分被视为一组;完形性是指将有倾向于完成而尚未闭合或有缺口的部分依据人脑思考的完形倾向将其补全看作为一个完整的图形,构成整体认知的“主观轮廓”;简化性是指复杂环境中组成的各部分被简化处理,减少其信息量便于对环境的更准确认知;图形–背景是指依据环境的选择性感知,将显著凸显的、有意义且主动的部分感知为图形,而那些模糊混乱、无意义且被动的部分则退居为背景衬托,突出环境中的主次与等级,构建有序的环境组织关系,形成清晰明确的图底关系。
2.4. 视觉力场
视觉力场为空间环境对心理感受形成的场,指的是视觉刺激在人的知觉中所呈现出的结构化形式。人们通过视觉力场可以感知判断事物的位置、大小、距离等,依据外部式样在大脑生理电场的刺激下产生心理对应物,组织成有意义的整体。外部环境被称为外部力场,其对人的刺激越强烈,人对空间的知觉体验感就越强,对环境的感知也就越清晰。外部力场的刺激主要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部分:内力作用主要影响空间感知者的知觉体验,即主体的心理场;而外力作用主要体现为空间中所展现的美学力,即客体的环境场 [7] 。环境场由点、线、面为构成要素,景观作为客体环境在其没有被设计规划的条件下,其力是分散的,但是通过组织性的视觉力场构建,在力的有效引导下能够创造出宜人的主观且动态、有组织且有意义的秩序性景观。
3. 设计心理学于城市口袋公园的发展体现
城市公园作为城市社会生活和居民精神风貌展示的重要窗口,是居民日常生活感知的公共共享空间,其空间环境氛围的营造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人们能够通过其所营造的自然性氛围来感受自然、融入自然、享受自然。然而,在城市化快速发展下所带来的“城市病”等现状问题,城市现有公共绿地空间的有效利用逐渐成为城市更新设计的关注重点 [8] 。城市口袋公园以其城市边角的存在性,通过其占地面积小、选址特点灵活且不受限的特质,大量出现在城市里任何一个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中,有效地扩大了城市绿地面积,完善城市绿地功能,形成合理的衔接空间,增强公园边界的空间适应性,解决城市高密度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环境的需求 [9] 。
3.1. 城市口袋公园的研究现状
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公园的一种补充形式,因其规模小的特征存在很好地弥补了城市公园可达性差、便捷性弱的不足,使城市原本废弃、闲置的绿地空间有了“出门见园、开窗见绿”的功能用途。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数据,截止2022年8月全国各地已统筹利用城市中边角地、废弃地、闲置地、绿地等规模用地,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目标要求,因地制宜规划建设或改造“口袋公园”近3万个,建设绿道8万多公里,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约为15平方米,有效地解决城市老城区或人口高密度区域等公园绿化活动场地不足及空间分布不均衡等短板问题 [10] 。然而,目前从格式塔空间视知觉体验的感知角度出发来探讨城市口袋公园更新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少,如何从视知觉探索符合人们需求期望的口袋公园创造,提高其吸引力和使用率,或是运用理论的工具进行口袋公园更新效果的客观及主观评价,使其朝有益的方向发展以促进可持续城市发展的有效性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3.2. 设计心理学在城市口袋公园中的案例解析
设计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行为和感知的学科,它将人类的认知、情感、心理需求和行为等方面纳入到设计中,通过探索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以提高设计的效果和用户体验。而城市口袋公园通过适应且合理的空间规划、愉悦且放松的环境氛围营造以及便民且多样的基础设施配置等,在设计心理学的理论指导下能够更大程度的满足人的不同心理需求,提高人对环境的感知体验与认知归属。
1) 上海曹家渡花园口袋公园更新设计
曹家渡花园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康定路余姚路路口,原名康余绿地,占地约3000平方米,最初于2003年以日本设计师星野嘉郎的设计方案建成。然而,因其起初以偏传统园林的具体节点及路径营造,构建了大量曲线景墙下的复杂内向空间,在时间的演变下整体空间呈现老态并不再相符于当代市民的日常体验需求。
项目改造以类似“微更新”的方式对场地与绿化进行更新:在全面保留现场大树的前提下,放弃场地中偏园林的复杂折线手法,简化和梳理统治整体空间的大量曲线空间,并结合曲线空间将场地中隐含的“鹦鹉螺”曲线用更简洁的方式再现出来,从而基于场地记忆重构口袋公园的空间结构。在设计中结合“鹦鹉螺”曲线的空间设计,使功能空间景观化并融入整体景观结构的同时,强化“鹦鹉螺”曲线作为景观体验主轴的功能与趣味,在优化沿街感受、凸显三处主要入口景观的同时,也在恰当与必要之处设置一些更快捷的进入与行为连接路径,以满足场地中存在的不同行为需求(图1)。
曹家渡花园的更新设计,利用曲线等弧形形式打破原有公园的单调,通过组织律的运用既实现了“园”的重塑使其整体结构清晰、功能相对完善,也彻底改变了原花园在视线与行为关系上都过于内向、无序的整体感受,使之更好的融入城市街景与街道空间体验,达成了从传统街头绿地转变为当代“口袋公园”的更新目标。

Figure 1. Overlook of Caojiadu garden pocket park, Shanghai
图1. 上海曹家渡花园口袋公园俯瞰图①
2) 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更新设计
项目位于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上,道路两旁布满高大茂密的梧桐和绿树掩映的洋房,因此被誉为“上海第一花园马路”。场地是新华路上两栋建筑之间一个长22米、最宽处不足4.2米的弄堂空间。项目设计以“满足持续展览的街头展廊”为设计定义,旨在创造一个自然且具有诗意的景观空间,通过连续性的场所体验激活城市的“边角料”空间,将人浸入一处静谧、可漫步、可闲坐、可观赏的自然花园。
在口袋公园的入口处以厚重的耐候钢为主材对新华路历史建筑的文化底蕴作为回应,自然地将空间介入城市街道界面。同时,在弄堂内部两侧的墙面上设置以镜面不锈钢系统,两边的镜面无限反射中间的小花园,在镜面系统正反翻转时可以观察以背面可更换展板,形成一处可以持续提供展示的街头画廊空间,成为一个无限的自然花园与可变的展览空间(图2)。
新华路口袋公园的更新设计,利用镜面不锈钢系统来反射变化公园的功能性质,以组织法则的不同运用如相似性的融合,让公园成为多层次且体验性强的创意感知空间,以互动关系作为支撑整体更新的基础空间关系和底层逻辑,凸显城市口袋公园的社会作用。

Figure 2. Shanghai Xinhua road pocket park reversible panel map
图2. 上海新华路口袋公园可翻转展板图②
4. 设计心理学在城市口袋公园中的实例探讨 ——以昆山市“昆小薇”城市微更新项目为例
伴随时代背景下的现代化发展,时间与空间变化的客观需求也日益凸显。昆山在高度城市化发展的因应条件下,于2018年初提出为期三年提升工程的“美丽昆山”建设,旨在通过美丽家园工程、美丽街巷工程及美丽镇村这三项美丽工程的要点聚焦,全面推动城市精致化发展并实现城市美观程度的“全新一跃”。随后又于2020年初启动以“昆小薇,共享鹿城”为主题的城市微更新专项行动,践行以提升百姓获得感与幸福感的评判标准,引导美化并全面展示“有温度”的城区公共空间,提升城市温度和文化底蕴,在“公园城市”的建设理念下补足城市公园空间复合功能,实行“针灸式”的小微空间更新。
“昆小薇”是昆山人对昆山“城市微更新”拟人化的认知,其微更新项目主要聚焦于口袋公园、街头小游园以及老旧小区改造等具有精致小空间特征的景观项目,旨在探索借助景观提升及公共服务功能植入等方式优化的城市空间,连接城市绿道并重塑生态绿廊的功能,打造“全要素、精致化、人本化”下的老城区口袋公园、活力街巷、健身环道、魅力街角、特色花道等微更新项目,荣获“2021年江苏人居环境范例奖”“省级首批城市更新试点”等称号。另外,昆小薇项目还获得了国际大奖的认可,其中“花意街巷”、“稚趣街角”和“耘圃”三个项目分别荣获了2021年国际景观设计师联盟(IFLA)亚太地区景观设计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
4.1. 整体论原则下的系统性设计
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通过统一的色彩、材质、风格等形式构建,创造了一个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的城市空间。首先,设计师根据昆山老城区的历史文化特色、社区需求、空间资源等因素,从城市层面制定了“昆小薇·共享鹿城”微更新行动计划,确定了多个微更新项目的位置、类型、主题等。设计师以“点”带“面”的方式,将这些微更新项目作为一个整体,串联起来并形成了连贯且有魅力的城市空间网络(图3)。同时,这些微更新项目并不是静止不变的,通过项目间空间视觉力场与组织关系的相互

Figure 3. “Kun Xiaowei” urban space network
图3. “昆小薇”城市空间网络③
呼应,根据周围环境和使用人群的变化而变化的,最终打造出一个具有适应性和灵活性的动态城市空间系统。
其次,设计师根据每个微更新项目的具体场地条件、功能需求、文化内涵等因素,从项目层面以“针灸式”的更新方式,将每个微更新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注入江南文化元素、互动趣味元素、生态绿化元素等进行细致化设计。
最后,设计师关注了每个微更新项目的使用人群、使用场景、使用效果等因素,从用户层面以“共建共享共治”的理念进行人本化设计。设计师将每个微更新项目作为单个相关整体,邀请场地周边社区居民、开发利益相关者、专业人士等参与到设计过程中,精准把握居民的需求,充分考虑空间更新后的感受度与满意度,实现“建筑可阅读、街区宜漫步、城市有温度、社区更和谐”的建设目标。
4.2. 异质同构论下的元素体现
小桥流水人家承载着老昆山人最深刻的记忆,是昆山这座城市的浓缩精华。在项目中设计师以不同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将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空间之间形成差异并相互联系,形成同主题下的城市多样空间营造,保留历史文化特色并保证整体项目的统一性。例如,“花意街巷”项目中,设计师使用了白色、灰色、木色等简洁的色调,以及竹子、水榭、月洞门等江南文化元素,结合曲线、弧线的波浪线铺装,模拟了水流的效果营造了一个兼具传统昆韵与互动趣味的开放型城市生活街道。通过将与江南风格有关的要素以建筑立面或墙体或边角灰空间的形象化利用,构建特色表征性空间体验,使居民或游客通过意向感知江南文化的美好氛围(图4)。

Figure 4.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node elements of Huayi Street and Alley
图4. 花意街巷节点元素示意图④
4.3. 组织律下的空间营造
基于组织律以邻近性、相似性、完形性、简化性、图形–背景的理论指导,“昆小薇”项目中涉及到隐园、耘圃及富春苑口袋公园的项目改造,稚趣街角及花意街巷的城市碎片化街角街巷更新设计。邻近性是指人们倾向于将彼此接近的视觉元素成组结合在一起,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通过调整视觉元素之间的距离、方向、对齐等方式,创造了不同的空间分区和功能区域。例如,稚趣街角项目中,设计师利用方言文字铺装,明确了场地的分区,同时增加了空间的趣味性(图5)。相似性是指人们倾向于将相似的视觉元素成组结合在一起,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通过使用相似的色彩、形状、大小、方向等特征,创造了一致性和节奏感。例如,耘圃口袋公园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使用了相似的圆形元素,如圆形花坛、圆形凳子、圆形灯具等,将现代与古韵结合以文化记忆融入小微空间,创建一个互动和谐的场所空间,营造点石成景的江南园林意境(图6)。完形性是指人们倾向于将不完整或不清晰的视觉元素补全或清晰化,形成一个完整或清晰的组。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通过使用虚实结合、留白处理、透视效果等手法,创造了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空间效果。例如,花意街巷项目中,设计师使用了镂空景墙与竹林背景,加以江南特色屋檐交互构架,营造出一种水墨画般的意境(图7)。简化性是指人们倾向于将复杂或杂乱的视觉元素简化或规整化,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多以灰白及木类的简洁淡雅色调,形成整体空间的统一风格。图底与背景则指人们根据不同的视觉线索将视觉元素进行切换。在昆小薇项目中,设计师通过使用对比度、明暗度、大小比例等方式,创造了不同的视觉焦点和层次感。例如,富春苑口袋公园改造项目中,设计师使用了连续的波浪线铺装作为图,模拟了水流的效果;而周围的绿植和建筑作为底,提供了背景支撑,构成交流与体验空间(图8)。

Figure 5. Dialectal text paving on childish street corners
图5. 稚趣街角的方言文字铺装⑤

Figure 7. Flowery Alley Space Creation
图7. 花意街巷空间营造⑦

Figure 8. Fuchun Yuan Pocket Park map bottom effect
图8. 富春苑口袋公园图底效果⑧
5. 结语
人作为环境空间的活动主体,是空间体验的主要使用者与最大受益者。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社会性的行为活动,空间中的各项交互由人的行为心理所支配并成为设计中的行为习惯因素考量。在城市口袋公园的设计中从点线面的基本元素出发,考虑以不同人群的体验需求,通过设计心理学中的具体方式方法将其融汇于景观设计中,以特定环境中的感知、认知等情感反应为城市口袋公园的更新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创造与人的感知习惯相契合的景观设计实践,提高城市空间的可用性与参与度,为往后的城市微更新设计提供一定的实例参照。
注释
①图1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gooood.cn/caojiadu-garden-renovation-shanghai-by-viascape-design.htm
②图2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gooood.cn/pocket-park-on-xinhua-road-by-shuishi.htm
③图3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9112
④图4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gooood.cn/the-huayi-street-kun-xiaowei-renewal-design-of-south-bank-of-zhihe-tang-in-kunshan-city-shanghai-edging-ala.htm
⑤图5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gooood.cn/the-huayi-street-kun-xiaowei-renewal-design-of-south-bank-of-zhihe-tang-in-kunshan-city-shanghai-edging-ala.htm
⑥图6来源,网页引用,http://www.edging.sh.cn/workShow.html?id=342
⑦图7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gooood.cn/the-huayi-street-kun-xiaowei-renewal-design-of-south-bank-of-zhihe-tang-in-kunshan-city-shanghai-edging-ala.htm
⑧图8来源,网页引用,https://www.ksrmtzx.com/news/detail/11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