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源流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
Research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Source Flow
摘要: 公共管理专业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服务,输送综合型应用型的国家治理人才,注重培养人才的崇高修养与复合能力。因此在公共管理专业贯彻“立德树人”的要求尤其重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势在必行。本文从关键问题构成、政策方案来源与政治因素判析三条源流出发,分析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开启政策之窗的过程。借助对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访谈调查,探究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未开启政策之窗的制约性因素,并从政府、高校与专业课教师三重路径优化现存问题,加速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政策之窗的开启。推动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公共管理专业青年,为国家治理人才库增添后备力量。
Abstract: Public management majors serve government departments,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transport comprehensive and applied national governance talents, and pay attention to cultivating talents’ noble accomplishment and compound ability. Therefore,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implement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educating people” in public management majors, and it is imperative to promot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urses. Starting from the three sources of key problem composition, policy scheme source and political factor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cess of opening the policy windo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college courses. With the help of interviews and surveys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public manage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that have not opened the policy window, and optimi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from the triple path of government, universities and professional teachers to accelerate the opening of the policy windo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of public management courses.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youth majoring in public management with both political integrity and all-roun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and add reserve forces for the national governance talent pool.
文章引用:张淑涵. 多源流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研究[J]. 创新教育研究, 2024, 12(4): 215-22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4.124202

1. 引言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青年教育工作给予新关注,提出新任务,要求高等学校在立德树人的基本任务下,全面推进思政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2019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高校思政课改革意见的文件中,第一次正式提出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全面推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课程思政建设成为高校在新时代发展趋势中贯彻中央指示的重要课题,这构成了本文研究的时代背景。课程思政相关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为多源流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契机,这构成了本研究的实践背景。

课程思政是以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为主体的思政教育 [2] 。课程思政是专业学科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相互促进的过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作为将公共管理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相互融合的研究领域,目前研究的学者较少。为拓宽多源流理论的本土适用领域,落实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体系,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教师的立德为先意识,并加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本文以多源流理论为研究视阈,以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为研究对象,探究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情况、现存问题及优化路径。

2. 多源流理论适用性分析

美国著名学者金登建立多源流理论框架,阐述了公共问题是如何建立政策议程及政策制定的过程。金登认为项目之所以被列入议程是多种因素在某一时刻共同作用的结果 [3] 。共同作用是指该理论中的三个关键概念:问题源流、政策源流和政治源流。三大源流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与演进规律,特定的社会问题、相关联的政策文件和政治态势三者之间在某个偶然因素的影响下结合,就形成了三条源流的耦合,进而触发政策之窗,使社会问题受到决策者重视并最终进入政策议程。从多源流理论自身的特点来看,该理论的三条源流作为核心概念各自独立运行,从不同角度阐述具体社会问题的影响因素,强调因素的不确定性、过程与环境的模糊性,适用于动态和复杂的社会问题分析过程。关于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从上海展开试点,进而逐渐应用到全国,该问题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和发展性,涉及众多影响因素,决策过程与决策环境复杂,符合多源流理论的基本特点,运用多源流理论对高校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问题进行研究,是匹配且合适的。

3. 多源流视角下高校课程思政现状

3.1. 关键问题构成

第一,高校组织管理落实不到位。高校作为课程思政组织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但在课程思政建设初期,国家层面未出台正式文件,各高校对课程思政建设的关注度低,未形成具体建设模式,对课程思政的探索呈现零碎化、个别化、杂乱化的特点。各高校课程思政管理体系的完备程度与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横向实施效果差距悬殊。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成立课程思政教研中心,借助互联网平台开设课程思政工作网站,系统落实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但部分高校官网未提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未形成科学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管理体系,运行效率低,实施效果难以度量。在课程思政建设落实中,大部分高校缺少科学客观的实施标准体系与效果评价体系,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难以评价。

第二,各教师队伍质量参差不齐。部分高校教师对教学工作重视不足,未正确认识教学工作的重要性。由于高校教师兼负科研与教学的双重任务,面临着繁重的科研任务,一定程度上催化部分教师形成“重科研,轻教学”的工作态度,将大部分精力时间投入到科研项目中,把教学工作视为机械性重复工作,缺乏教学热情。另外,部分教师将思想政治教育视为思政理论课的职责任务,对思政教育认知偏差,不理解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未意识到教师教学中“立德为先”理念的重要性,忽略了专业课程中同样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组织管理主体中的直接实施者,对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起着奠基作用,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以上问题会降低课程思政建设效果。

第三,学生对思政教育兴趣不足。当今社会大众对高校学生的期待普遍为:大学生应当具有正确的价值引领、树立积极向上的思想觉悟、掌握熟练的专业知识。但与这一社会期待不同的是,当今部分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不强,对精神教育的重视不够,思想觉悟有待提高。一项针对北京10所大学不同年级学生的调查发现:对思政课程不感兴趣的占51.61%,在这之中有71.37%认为其实际作用少、教学内容与中学重复、教学方式宽泛枯燥 [4] 。这体现了高校学生忽略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对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有一定影响。另外,在如今的网络信息化时代,“95后”、“00后”大学生受到互联网、新媒体的深刻影响,每天被动接受着质量参差不齐的碎片化信息,网络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宣传信息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们的价值判断,阻碍其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3.2. 政策方案来源

第一,政策共同体倡导建议。政策共同体收集公众对具体政策的建议,立足自身关注领域提出创新想法,通过各大会议凝练成书面提案,推动提案的通过及具体实施过程。政协委员通过政协会议向上级政府递交课程思政建设的提案。2018年3月,全国政协委员马珺处长提交政策建议:《关于加快推进高校“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的提案》,教育部在2018年8月刊发答复函积极回应。该提案体现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民意所向,教育部的正面回应反映出该建议具有实施可行性。高校学者早在2017年开始结合自身兴趣对课程思政进行探索研究,截至2024年2月,中国知网数据库共有课程思政主题文献5.24万余篇。自2017年的303篇,到2023年爆发式增长的1.86万篇,课程思政主题研究发展迅速。高校学者借助自身的任课教师身份,将实际教学活动嵌入课程思政建设,拓宽建设落实的具体路径。

第二,新政重要性意见指导。高校作为培育各领域专业人才的主阵地,要全面加强立德树人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迈入新阶段。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强调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2019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栽培学生,抓住青少年的“拔节孕穗期”。2022年教育部等十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多次政策文件与重要讲话的精神内涵共同指向立德树人的目标,反映出加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与重要性,也为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提供了意见指导。

第三,各高校试点工作示范。上海市作为“课程思政”的改革试点地区,率先在高校中推行课程思政建设。在专业课与通识课中强调德育功能,涌现众多优秀课程思政实践案例。复旦大学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历史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人体解剖学》开课前举行默哀仪式,感受大体老师的奉献精神,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众多实践案例为推进高校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思路和方向,使各高校从中汲取经验,依托专业特点,打造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工作。

3.3. 政治因素分析

第一,基于党和政府立德树人执政意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学生的德育工作。2018年五四青年节,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5] 。2020年4月习总书记考察调研西安交大,勉励其继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西迁精神 [6]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大学考察调研时强调,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寄语同学们好好努力,好好干,真正成为国家有用之才 [7] 。以上均体现了党中央和政府对于立德树人这一理念的重视程度。

第二,国民情绪催化课程思政改革政策。高校教师学者凭借独特的教育理念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复旦大学思政课老师陈果从社交、独处等角度阐述独到见解,太原理工大学书记郑强演讲幽默风趣、内容深邃,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知识的兴趣。高校教师的走红引发广大公众对高校立德树人任务的关注,推动专家学者对课程思政的建设工作。另外,在新冠疫情时期部分学子不配合高校防疫政策私自外出,感染新冠后甚至瞒报行程。这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疫情防控工作,还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公众对于此现象反映较大,情绪高涨,对加强疫情下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有迫切需求,催发了课程思政工作推进的现实需求。

3.4. 三流耦合开启政策之窗

第一,“立德树人”战略任务推动政治源流与问题源流初步融合。问题源流中从高校、教师、学生三个主体出发分析了现存问题,对开展高校立德树人建设工作的阻碍作用引起了决策者的高度重视。中国具有独特的领导决策体制,这体现了我国决策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政治源流的发展。政党领导人的执政意愿是促使政治源流认识和认同课程思政问题源流的根源。习总书记的多次讲话,使我们党始终将立德树人置于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教育部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指导委员会,并不断健全课程思政制度,这体现了政治源流对问题源流的影响作用。

第二,政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助推政策源流与问题源流初步嵌套。政策企业家愿意投入自身精力、时间来促成自身所偏好的政策得以实施,他们通过政协会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途径发表关于对课程思政的理性观点,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政策建议,将社会热点问题转化为政策议题。具有多元身份的政策企业家以其自身的优势提出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构想,形成了政治源流的源头,并形成了三条源流联结的关键,通过政策源流助推问题源流中具体问题的解决,形成两条源流的初步嵌套。

第三,各教育会议的召开加速政治源流与政策源流深度融合。近年来关于高校教育问题召开多次会议,这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见支撑,为出台课程思政的制度文件奠定了坚实基础。另外,各教育会议的召开反映出政策决策者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反映到了具体会议讲话内容上,为出台课程思政建设的文件提供了官方指导,进一步加速了政治源流与政策源流的深度融合。

第四,高校课程思政“政策之窗”成功开启。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文件的出台标志着课程思政建设政策之窗的开启。在这一过程中,政协委员的提案建议推动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议题进入决策者视野中;高校立德树人的建设工作支撑政策共同体通过各种途径建言献策,推动其成为正式的政策方案;国家领导人的执政意愿是《纲要》出台的关键性因素,也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层层贯彻、步步落实的政治保障。

4. 多源流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制约性因素

虽然《纲要》的出台标志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政策之窗的开启,但是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仍存在许多问题,三条源流并未实现耦合,政策之窗尚未开启。通过访谈调查与文本资料收集分析,得出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阻滞性因素。

4.1. 阻滞性问题

第一,高校实施工作不完善。在政策宣传方面,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官网对于课程思政的通知公告等线上数字宣传较少,校园中对于课程思政的条幅、海报等实体宣传也十分少见,宣传工作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们对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了解,甚至对概念认识错误,误将校园德育活动与课程思政建设混为一谈。“在学校中见过一些课程思政的宣传工作,比如雷锋精神、雷锋月活动。”在政策落实方面,各高校缺少具有操作性的实施政策,导致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浮于空中,内容过于理论化和空洞化,未能下沉落到实处。在政策评价方面,各高校缺少规范化和体系化的评价标准,无法客观地用具体指标评价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第二,教师教学方式偏僵化。对于公共管理专业而言,其实践性与应用性较强,专业课程多适用于理论知识联系实际案例、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但在实际的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教学方式更多取决于授课教师自身教学风格。“我认为不同科目的授课老师教学风格差异很大。课程教学方式与老师自身关系密切,有些老师讲课比较随意,为了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很影响课堂效果。”部分教师授课态度不够端正,以致教学方案长期不变动,授课内容更新缓慢。且创新意识较弱,在课上只关注专业理论知识,忽略了对公共管理学生价值观念的指引。

第三,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弱。在访谈调查中,绝大多数公共管理学生均认可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同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必要性。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学生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政治方向。“我认为思政课程非常重要。思政理论知识在学生工作、学习方面都给了我很大指导,使我形成科学理性的世界观、做人做事以及日常工作的方法论,对公管知识的理解掌握也有一定帮助”然而在实践教学中,部分学生学习思政理论知识的态度不够端正,常有不认真听讲、不做笔记的情况。在学习与生活中,对发挥高尚品德作用的实际行动也较少。这一现象体现了其认知与行动之间的矛盾,意识上认同思政教育的重要作用,但实际行动上并未重视思想政治教育。

4.2. 限制性政策

第一,制度性保障不足。目前缺乏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官方指导性文件,没有国家层面的文件支持。在2020年出台的《纲要》中规定了管理学类专业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要求,但制度性保障过于宽泛,并未提及关于公共管理专业具体清晰的政策指导,未能构建科学系统的制度要求。第二,操作性文件空缺。现有的课程思政文件从宏观的角度出发指导,缺乏实践性。《纲要》对于管理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从建立中国特色专业学科体系、帮助学生了解专业政策法规、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三个方面提出要求,但未能形成操作性的政策建议。此外,管理学门类中包含众多具体专业,不同类别有不同的侧重与重点,不可混为一谈,对于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思政要根据其专业特点和风格来进行建设。

4.3. 约束性政治

第一,立德树人建设评价指标模糊。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未建立完备的立德树人建设评价体系,建设效果难以反馈。在教学过程中,立德树人的文化建设通过理论知识与具体案例的融合得以落实。由于未建立完整的评价体系,立德树人建设的实施效果难以准确评价,这不仅无法判断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程度,也无法从实施情况中吸取教训。第二,课程思政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教育部出台了关于课程思政的政策文件,但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整体建设环境不够充分。作为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的面向对象,高校学生对课程思政的了解过少。在访谈调查对象中,70%的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对于课程思政的概念十分陌生。这一现象反映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缺乏宣传力度,未能引起学生们的关注,建设环境较为薄弱。

5. 多源流视角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优化路径

5.1. 政府完善制度保障与指导文件

第一,夯实课程思政理论基础,优化理论体系建设。将公共管理专业学科特色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深入融合,梳理公共管理课程思政的发展历史、课程与教学论内容、评价监督体系等内容,建立科学完备的理论体系框架。第二,统一课程思政实施标准,完善管理体系建设。明确高校公共管理学科课程思政建设的准入门槛,提高其教学质量。建立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委员会,定期开展研讨会,探讨具有操作性的教学意见。第三,立足多元评价主体特点,落实评价体系建设。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组织管理者、政策执行者、政策实施对象进行评价。

5.2. 高校切实加强宣传与实施工作

第一,加强立德树人任务的文化宣传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 [8] 。高校要发挥自身引领方向的作用,抓住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特点,以“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为公共管理专业的课程建设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各高校公共管理学院可加强宣传,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虚拟与实体相结合的方式创新宣传模式,在官网、公众号和微博等学院官方账号定期推送课程思政推文,营造课程思政的建设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举办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系列讲座,使广大师生学习课程思政的发展历程、存在的重要性。也可采用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多元形式,增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文化环境,进一步推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工作的建设。

第二,结合自身特点制定课程思政政策。首先,广泛学习优秀课程思政示范。教育部于2021年公布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名单,各示范中心围绕高校自身独特文化与校史精神,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和内容,对其他高校具有借鉴意义。该项目中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共699门,普通高等教育公共管理专业获评共3个,具体如表1所示。其次,创新课程思政建设模式。高校作为课程思政实施的重要阵地,应认真解读教育部门政策文件,积极响应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结合各高校自身办学特色,制定独特的课程思政实施方案。各高校可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中体现校史源远流长的精神;可根据校训进行课程思政建设;也可创新课程思政的模式和结构。

Table 1. Demonstration cours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scienc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 majors

表1. 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资料来源: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106/W020210610501661319690.pdf

第三,组建公共管理专业优秀教学队伍。首先,加强高校教学工作质量管理。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工作的积极性。其次,对教师队伍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专题培训讲座。邀请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的代表教师传授经验,学习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再次,提高公共管理专业教师的育人意识。通过“教师教学座谈会”等形式,强调教书育人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将爱国情怀、公共服务意识、社会责任感等多方面内容融入到课堂中,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5.3. 教师与时俱进教育理念与设计

第一,树立“立德为先”教书育人观念。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主体,立德树人的效果与任课教师授课效果密切相关。所谓律人先律己,教师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不仅有助于自我价值观的树立,更有助于找准育人的侧重点,增强教书育人效果。公共管理专业课教师要主动树立“立德为先”的价值导向,加强对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视,为课程思政建设汇入新理念新思想,将课程思政建设落实到教学计划与备课方案中。

第二,深度挖掘课程特色中的思政要素。要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思政要素和公共管理专业知识融会贯通。需以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科属性为出发点,把握公共管理专业教学规律,深入挖掘每门专业课程中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并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呈现,让学生深入了解其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与社会意义,由此进行情感熏陶、精神培育,最终达到融盐于水的效果。

第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课程思政教学。公共管理专业作为一门实践性与综合性并重的专业,需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任课教师应明确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在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通过实地考察、参观调研等实践活动,使学生感悟专业中的人文精神。

5.4. 各方汇聚合力,开启政策之窗

第一,政府决策与高校政策科学衔接。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决策者,其政策建议是政策源流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推进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具有保障作用。高校作为具体政策文件的推进落实者,在政府与专业教师间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高校专家学者作为政策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政治源流的发展建言献策。政府与高校两个主体之间应相互协作,政府参考高校学者的政策建议制定决策,高校以政府决策结果为指导制定课程思政实施政策,推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政策源流与政治源流的相互作用和嵌套,加速两者耦合。

第二,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会贯通。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是联系紧密又区别较大的两个概念,思政课程为静态名词,形容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理论课程,而课程思政为动态词语,形容将思政灵活运用到各专业课程中的动态过程。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融合作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放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双重育人格局中,在思政课程中学习思政理论知识,补充完善知识体系;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中加入育人元素,使学生无时无刻接受思想熏陶和教育,加速解决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知行合一能力弱的问题。

第三,授课教师与听课学生双向互动。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实施者和实施对象,授课教师与听课学生之间是传达与接受、教育与领悟的关系,两者对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都发挥着巨大作用,缺一不可。既要激发授课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树立多元育人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培养模式;又要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课堂多互动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最大限度推动公共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22: 34.
[2] 刘建军. 课程思政: 内涵、特点与路径[J]. 教育研究, 2020(9): 28-33.
[3] 约翰∙W∙金登. 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M]. 第2版.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7: 90-92.
[4] 杨春花.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吸引力、感染力现状分析——基于师生双方视角的调查研究[EB/OL].
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804/c40537-28611489.html, 2023-03-16.
[5]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8-05-03(002).
[6] 陈锡喜. 深入理解西迁精神的核心与精髓[N]. 光明日报, 2020-04-27(06).
[7] “我一直关心新疆的建设发展”——记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考察[N]. 人民日报, 2022-07-17(01).
[8]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 第1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