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英文单词plagiarism在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与它相当的、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抄袭”与“剽窃”这两个词。在中国古代与近代,这两个词都有同义词,其中包括“剿(勦) chāo袭”。这三个词项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都有较高的出现频率。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分析它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的语义呈现,寻找它们的语义规律,为现今学术规范的探讨提供历史语言学语料证据。
在中国内地,20世纪90年代末展开的关于学术规范的大讨论 [1] 加强了学界的学术规范意识。在此后的二十年间,对抄袭、剽窃现象的鞭挞比以往更加严厉、公开。然而,此种学术不端现象仍然屡禁不止。中国当代学术界对抄袭、剽窃现象的关注度由“抄袭”、“剽窃”两个词在“中国知网”(https://www.cnki.net/)的检索结果可见一斑:以“抄袭”为主题词,搜索学术期刊和报纸两个子库,得到6290条结果;以“剽窃”为主题词,搜索同样两个子库,得到5255条结果(检索时间2021年10月1日)。这些文献大致上可以归结为几个类别:最大量的是报道、讨论抄袭、剽窃案例(涉及书籍、文章、学位论文等),其次有从法律角度对抄袭的界定进行的讨论,也有对学术规范教育的探讨,及以大学生为研究调查对象了解他们对抄袭这个概念的理解。除此之外,亦有一些文章搜集古代抄袭的例子 [2] ,或考证、辩驳某古籍是否为抄袭之作 [3] 。这些以中国古代、近代的抄袭事例为焦点的文章与我们的研究最为相关。然而,却未见有以大量出自典籍的语料为基础,分析“抄袭”、“剽窃”及它们的同义词的语义类别的研究。
英文出版物中,在网络上及《自然》《科学》杂志里历年来有相当数量的对中国科学界的学术不端的案例报道与评论。然而,对涉及中国语境的、关于抄袭这一问题的学术研究却相对较少。较多的是以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在英语国家学习的)中国学生(及其它国籍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的调查,了解他们如何在写作中使用、引用阅读材料,及他们对抄袭的理解(例如 [4] )。与中文文献里的情况相似的是,英文文献里亦未见有对中文词汇“抄袭”、“剽窃”进行历史语言学方面的研究。Li和Flowerdew [5] 遴选了几条源自古籍、但多取自《汉语大词典》《辞源》中“抄袭”、“剽窃”两个词项的例句,以简略说明抄袭、剽窃在中国自古以来就受到道德谴责并被视作是资质平庸、缺乏创新力的表现。
在本文报告的研究中,我们在系统性和研究方法上都寻求突破,以回答以下研究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抄袭”、“剽窃”这类词项表达什么样的语义?我们利用《中国基本古籍库》从历史语言学的角度回答这一问题。历史语言学作为传统学术文化中比较特殊的部分,它与现代学术的关系,正日益为语言学界所重视。历史传统和现代学术的关系,正可谓“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 (1857~1913)是现代理论语言学的创始人,而他的学生梅耶(Antoine Meillet) (1866~1936)则是历史语言学的坚定守护人,索绪尔的共时描写语言分析与梅耶的历时历史语言分析相得益彰。当前中国内地的理论语言学界正在提倡“新描写主义”,它强调“以演化的理论来看待语言学理论”、“反对把描写和解释对立起来” [6] 。“演化”、“解释”都是历史范畴。“新描写主义”的实质在一定程度上是从现代描写语言学向历史语言学的回归,从而发挥历史语言学的作用。确认和分析“抄袭”、“剿(勦) chāo袭”和“剽窃”的传统训诂义,列举其种种负面的表现,对弄清现代语境下的“抄袭”语义、文化表征、历史教训,都有深刻的穷原竟委的价值评估作用。
2. 研究方法
《中国基本古籍库》 [7] 收录由先秦至民国十七万卷典籍,共十八亿字;它“不但是世界最大的中文数字出版物,也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历代典籍总汇”(百度百科,“中国基本古籍库”)。《中国基本古籍库》工程,作为北京大学的重点项目,启动于1998年,至2001年3月基本完成 [8] 。相比与其它的数字化古籍库,如《国学宝典》《瀚堂典藏》《中国基本古籍库》在功能、使用方面有若干优势和劣势 [9] ,我们选择了《中国基本古籍库》作为研究语料的基础,除了它的海量内容,也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尽管我们研究团队成员分布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大学,《中国基本古籍库》(下称《古籍库》)是每一位成员通过他(她)所在的大学图书馆都能够使用的典籍库。
根据《辞源》和《汉语大词典》,我们已知“抄袭”的一个同义词是“剿chāo袭”。“剿chāo袭”在古汉语中又作“勦chāo袭”。“抄袭”的另一个同义词是“剿chāo说”,在古汉语中又作“勦chāo说”,在现代汉语中已不见使用。我们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对“抄袭”、“剿(勦)袭”、“剽窃”、“剿(勦) chāo说”四个词的所有用例进行了提取,得到检索行的数量如下:“抄袭”556条;“剿(勦) chāo及jiǎo袭”(“jiǎo袭”意为围剿袭击) 1030条;“剽窃”1722条;“剿(勦) chāo及jiǎo说”(“jiǎo说”意为阻断别人的话) 917条。为便于分析,基于提取的所有检索行,我们制定了一本用于此项研究的“PLAGIARISM关键词检索汇编”(下称“检索汇编”;共208页,所有条目按照提取结果在四个词项下分别按排序标序号)。
由于本文篇幅的限制,在本文中我们只报告对前三个词项的分析结果,而略去对“剿(勦)说”的分析。
图1从“检索汇编”中截取了“抄袭”、“剿(勦) chāo袭”、“剽窃”三个词项在《古籍库》里的

Figure 1.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Sample concordance lines of 抄袭 chaoxi, 剿(勦)袭 chaoxi, and 剽窃piaoqie
图1. 《中国基本古籍库》:“抄袭”、“剿(勦) chāo袭”及“剽窃”检索行举例
少量检索行,以示说明。
我们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其一(古汉语专家)利用打印出来的“检索汇编”,承担了全部分析任务。基础研究方法是将传统训诂学方法和现代语义分析方法相结合,对“检索汇编”里的所有检索行逐一训释,明确其上下文义,进而概括成词典义项,并将全部义项逐一置于不同时代,即上古(指先秦至汉末)、中近古(指魏晋至清末)、晚近(指民国至1949年前)的历史语义构架中,每个语言史时代都有用例情况的说明,往往是一例带数十例,形成传统语文学和数理统计及条分缕析的景观。在整个过程中,研究人员其一亦需要不断查阅各种古籍的纸质文本,包括确认作者信息、核对《古籍库》检索行的文字等。研究人员其一的这项分析、检查、确认工作进行了两月有余。在整理、写作阶段,我们研究团队的研究人员其二对研究人员其一所列出的语境上下文的分析例举进行了逐条核对,就不确定的条目,与研究人员其一进行了讨论与澄清,同时二人经过讨论对少量语义描述进行了文字上的调整。
3. 结果与分析
我们将依次说明“抄袭”、“剿(勦) chāo袭”及“剽窃”在《古籍库》里的语义。如上文提到的,我们使用区分上古、中近古、晚近的历史语义构架。但是在表1~3中报告例证的数量时,我们合并了中近古和晚近。这是因为《古籍库》里包括的晚近古籍较少,能找到的例证也少。若单独列出“晚近”例证数量,恐有误导之嫌。
(一) “抄袭”的语义
表1列出了“抄袭”在《古籍库》里的两个义项的分布。
1、“抄袭”的两个义项
义项一:绕道偷袭敌人。
《辞源》称此义为“抄袭”原义。在《古籍库》里,此义未有上古典籍例证。中近古及晚近则有409个用例。中近古如序号8 (指我们的“检索汇编”里“抄袭”条目下的序号;本节下文举例同)引明罗贯中

Table 1.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dictionary meanings of 抄袭 chaoxi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表1. “抄袭”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的两个义项的分布
《三国演义》卷十四:“却分轻骑抄袭其后,必胜贼矣。”(标点由我们所加,下文同,例证均引自《古籍库》。)晚近如序号546引(民国)《杭州府志》卷四十四:“乘胜逐北贼,分队抄袭。”
义项二: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
《辞源》称此义为“抄袭”原义的引申义。在《古籍库》里,此义亦未见上古典籍例证。中近古及晚近则有147个用例,如序号2引明蔡献臣《清白堂稿》卷三:“乃庸弱抄袭之徒,又不足论矣。”这一义项对应英文单词plagiarism的意义,因而我们对此义项作了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2、“抄袭”义项二的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对“抄袭”的义项二: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进行所有相关检索行的上下文语境义分析,发现其上下文语境义可以总结为十五类:
(1) 经旨多抄袭无己创意。序号5引明方弘静《千一录》卷二十三:“经旨亦未能翻典,仅抄袭障幻等字,而督学者喜。”
(2) 公文抄袭。序号6引明冯梦龙编撰《古今谭概·无术部》卷六:“唐阳滔在中书文,皆抄袭时令制敕甚急。”(中书指古代中央官僚机构中书省。)
(3) 以抄袭臭腐制作神奇。序号9引明毛堪撰《台中疏略》卷四:“人心良非虚语,今奈何抄袭臭腐而竟诧为神奇也。”
(4) 指责庸医抄袭。序号16引明汤宾尹着《睡庵稿·文集》卷二:“犹之不善切脉而徒抄袭方书,博安药味。”
(5) 抄袭非学问之道。序号17引明王在晋《越镌》卷十七:“窃其唾余,不免雷同抄袭者,学问之源机非袭取。”
(6) 无创新必抄袭。序号31引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八十四回:“不能自出心裁,每多抄袭。”
(7) 抄袭手段隐蔽。序号73引清崔述《考信录·古文尚书辨伪》卷二:“载尧命舜之语,而此乃抄袭之,却又分作三处用。”
(8) 抄袭类书。序号124引清何焯《义门先生集》卷三《书》:“读事事讲究,非宋潜溪抄袭类书,学问可望万一。”(宋潜溪,指明代宋濂。)
(9) 八股文是抄袭文字。序号241引《元明八大家古文》卷十二《序》:“执笔为八股文字,摹仿抄袭,有何差异?”
(10) 抄袭祸害时艺。序号369引《学政全书》卷六:“以为时艺咎,若今之抄袭腐烂,乃是积久生弊。”
(11) 以抄袭旧说为尊古。序号371引《学案小识》卷九《守道学案》:“求其端不讯其末,惟以抄袭旧说为尊古,以论辨析。”
(12) 抄袭的手段。序号417引《烟屿楼读书志》卷十二《史》上:“抄袭《尚书》以训诂代经文。”
(13) 抄袭之于舞弊。序号441引《科场条例》卷二十九:“仅予罚科,以致竞为抄袭,较之舞弊者尤为可恶。”
(14) 解说词中的抄袭失实。序号547引《何氏公羊解诂三十论·再续十论》:“诂之浮词衍说,半本于抄袭而少所征实。”
(15) 抄袭的文字、文风恶果。序号549引《清史稿》之《志》九十《选举》三:“辗转抄袭,肤词诡说,蔓衍支离。”
以上十五条语境义由词义核心概念义项拓展至于外延种种,揭示抄袭的可恶行为及其后果。它们有:无己创意、猎取神奇、庸医害人、失学问之道、祸害时艺、手段卑劣、甚于舞弊、造成文字文风的双重恶果等。
(二) “剿(勦) chāo袭”的语义
在《古籍库》里搜索“剿袭”,所得检索结果自动也包含了“剿袭”(“剿”与“剿”音义相同,在行文中可以互换)。但“剿(勦)袭”的检索行包括两种读音:“剿(勦) chāo袭”与“剿(勦) jiǎo袭”。“剿(勦) jiǎo袭”意为围剿袭击,征讨偷袭,在《古籍库》里共有42例。如序号6引宋释文莹《玉壶清话》卷第五:“引兵剿袭,大破之。”表2只列“剿(勦) chāo袭”(988例)的(唯一)义项(即同“抄袭”义项二)的分布。

Table 2. Distribution of the only dictionary meaning of 剿(勦)袭chaoxi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表2. “剿(勦) chāo袭”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的唯一义项的分布
1、“剿(勦) chāo袭”的唯一义项: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
在《古籍库》的上古典籍里未发现有“剿(勦) chāo袭”条。但《汉语大词典》“剿说”(chāo shuō)下引《礼记·曲礼上》:“毋剿说。毋雷同。”“剿说”与“剿(勦) chāo袭”同义。
中近古与晚近典籍里则有“剿(勦) chāo袭”988例。如序号1 (指我们的“检索汇编”里“剿(勦)袭”条目下的序号;本节下文举例同)引北魏·卢辩《大戴礼记注》卷一:“王肃私定《家语》,多剿袭此书,仍作《王言》篇。”(《家语》指《孔子家语》;《王言》指《大戴礼记》卷一《主言》篇。)又如序号4引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七十一:“涉猎钞节,怀挟剿袭,以取科名。”有一些检索行失“剿(勦)”字。如序号9引《石隐园藏稿》卷六疏二:“申成说而非为0袭,穷搜刮而非议。”失一“剿”字,作“剿袭”计入,同其它失“剿(勦)”字处。综合之,“剿(勦) chāo袭”总引例共有988例。
这一义项对应英文单词plagiarism的意义,因而我们对此义项作了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2、“剿(勦) chāo袭”的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对“剿(勦) chāo袭”的所有检索行进行上下文语境义分析,总结出二十四类语境义如下,与“抄袭”义项二的上下文语境义有所不同:
(1) 抄袭大言以唬人。序号3引清代佚名《杜诗言志》卷十四:“视今人作诗,只解剿袭几句宽帽子大头话者。”
(2) 抄袭为猎取功名。序号25引明孙继皋《宗伯集》卷五十七:“或前场摘拟科题,剿袭时套而幸中者。”
(3) 不言己志而抄袭旧说旧闻往迹虚论。序号26引明孙继皋《宗伯集》卷六十五:“亦各其志也,惟剿袭旧说无取焉。”
(4) 抄袭时文。序号14引明陈懿典着《陈学士先生初集》卷二:“旨与之指,而谓时文剿袭为可厌。”
(5) 应付差使,欺骗上级而抄袭造假。序号16引明陈子龙《安雅堂稿》卷七:“以应上命,其荒陋剿袭,每篇不满一二百字。”
(6) 抄袭佛道语。序号30引明耿定向撰《耿天台先生文集》卷十《绎书》:“学人或剿袭佛说喜谈,要而不知。”又序号32引该书卷十五《传》:“学道者不能自信本心,剿袭纸上陈言,挨傍别人。”
(7) 小范围内的移用。序号86引明骆问礼《万一楼集》卷二十三:“周官之法,适莫于一隅剿袭。夫众说漫然,曰……”
(8) 剿袭无实学。序号87引明毛勘《台中疏略》卷四:“窃笑假元进则真才失,剿袭售则实学灰。”
(9) 剿袭无新见。序号95引明沈长卿《沈氏日旦》卷九:“经史传记,腐儒剿袭,笔端绝少变化。”
(10) 造像剿袭。序号98引明沈德符编撰《万历野获编》卷十四:“至造其像鞭朴之,则又剿袭风闻仇口也。”
(11) 抄袭平庸常见者。序号104引明陶望龄撰《陶文简公集》卷四:“上所谓剿袭庸熟,而下反谓奇。”
(12) 抄袭民歌。序号107引《由拳集》卷十七《书》:“尝见作乐府者好递相剿袭,《陌上桑》云……”
(13) 抄袭法式根本。序号126引明邢大道撰《白云巢集》卷九:“句不务古文词,间有所剿袭诗法,中晚唐文落。”
(14) 以抄袭为复古。序号147引明袁宏道《袁中郎全集》卷一:“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
(15) 抄袭致误。序号233引清陈启源《毛诗稽古编》卷三十:“义已辨其误,《诗经大全》剿袭疏义成书,竟不改正。”
(16) 抄袭受惩。序号234引清陈寿祺《左海文集》卷十:“以示惩儆,一惩剿袭雷同文字。”(惩儆,惩警,惩罚以示警戒。)
(17) 抄袭诉讼案件的判决。序号267引《听秋声馆词话》卷六:“今乃知折狱之名,亦可以剿袭得也。”
(18) 程序化文字多抄袭。序号287引清方浚师《蕉轩随录》卷六:“康熙三年,以八比文多剿袭,乡试会试改用策论。”(八比文,犹八股文。)
(19) 工商界的抄袭仿造。序号310引清贺长龄辑,魏源参订《清经世文续编》卷一百十六《洋务》十六:“以杜通国工商剿袭仿造,即国家欲仿其新。”
(20) 抄袭沦于自欺欺人。序号334引清张廷玉《清文献通考》卷二百二十六《经籍考》:“敢以心之所不安者,徒剿袭雷同,以蹈于自欺欺人。”
(21) 抄袭史迁班固。序号418引清金之俊《金文通公集》卷一:“草窃之流,割裂经子,剿袭迁固,心溺齐梁陈隋之文。”
(22) 抄袭违反真性情,失却个性,败坏诗风。序号556引清齐学龚《见闻续笔》卷九:“有真性情是解,作诗者剿袭以为诗,毋奈风斯下。”序924引袁枚《随园诗话》卷七:“诗不可以无我,无我则剿袭敷衍之弊大。”
(23) 抄袭无揭示本质可言。序号804引清徐干学《憺园文集》卷二十七:“而尤恶近日之雷同剿袭,浮蔓支离。”
(24) 杜绝抄袭的办法。序号1029引《清史稿·列传》一百六十二:“禁坊刻类典等书,以杜剿袭。”
由以上可知,“剿(勦) chāo袭”的核心义项同“抄袭”义项二,都是“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的意思。两个词项的意义不同处在上下文的语境义。“剿(勦) chāo袭”的语境义所提示的此种行为的种种恶行恶果促人反思:大言唬人、猎取功名、污损佛道、丧失自我、毁弃实学、弃绝创新、改窜古书、违逆个性、败坏诗风等。
(三) “剽窃”的语义
相比“抄袭”与“剿(勦) chāo袭”,“剽(piāo)窃”在《古籍库》里出现频率最高,共有1722条检索行。如表3所示,“剽窃”一词有两个义项,以义项二居多。

Table 3. Distribution of the two dictionary meanings of 剽窃 piaoqie in The Database of Chinese Classic Ancient Books
表3. “剽窃”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的两个义项的分布
1、“剽窃”的义项分析
义项一:偷窃钱财,掠夺财富
“剽窃”的此义项,《古籍库》未显示有上古的用例。中近古及晚近则有132例,如序号5 (指我们的“检索汇编”里“剽窃”条目下的序号;本节下文举例同)引《晋书》卷一百二十一《载记》第二十一:“厥类实繁资剽窃以全生,习犷悍而成俗。”
义项二: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
“剽窃”的此义项,“窃取他人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在《古籍库》里亦未发现有上古用例。此义项开始出现在中近古的典籍。如序号9引《诂训柳先生文集》卷四“凡孟、管辈数家,皆见(按:被)剽窃。”又如序号42引宋朱熹《朱子语类》卷第一百二十一:“见做得好底时文,只是剽窃乱道之文而已。”
“剽窃”的此义项在《古籍库》里晚近有较少用例。如序号1697引民国《杭州府志》卷十七:“慕西学,窃恐规摹形似,剽窃绪余。”中近古及晚近的用例共计1590例。
这一义项对应英文单词plagiarism的意义,因而我们对此义项作了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2、“剽窃”义项二的上下文语境义分析
相比“抄袭”义项二及“剿(勦) chāo袭”的上下文语境义,“剽窃”的上下文意义更凸显对窃取他人成果之不端行为的强烈谴责。对所有相关检索行进行上下文语境义分析,总结出如下三十三类语境义:
(1) 剽窃可厌。序号2引清杨伦撰《杜诗镜铨》卷五:“慕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2) 剽窃取悦于人。序号18引宋陈淳《北溪大全集》卷二十九:“科举之儒,专事涉猎,剽窃以妆点时样,取妍于人。”
(3) 肤浅者多剽窃。序号22引宋陈藻《乐轩集》卷三《诗》:“从来剽窃者为场屋,直是无繇识古。”(场屋,指代乡村贫陋浅薄之儒。)
(4) 小才无器识者剽窃。序号61引宋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九十一:“剽窃小才,殊无器识。”
(5) 剽窃为哗众取宠,欺世盗名。序号93引南宋魏了翁《鹤山全集》卷五十七:“世之剽窃语言,为哗世诬民计也。”
(6) 不懂古人思想而导致抄袭。序号164引元胡祗遹《紫山大全集》卷二十六:“今人慕古人,只是剽窃皮表,不得心思,务外而忘内。”
(7) 虚构王道。序号218引《明经世文编》卷三百二十八:“学术不明,高谈无实,剽窃仁义,谓之王道。”
(8) 程序规矩的抄袭。序号280引明贺复征《文章辨体汇选》卷四百四十一:“属题比类,纂摘畧简,剽窃程序,传之口耳。”
(9) 不知经术,仅袭词句。序号319引《国朝献征录》卷九十四《陕西》:“常病俗儒不知经术,剽窃为词藻耳。”
(10) 芥末之类。序号377引明孟思《孟龙川文集》卷九:“谶纬之驳杂,雕虫词赋,剽窃括帖,世以为芥。”
(11) 剽窃成风,当以为戒惧。序号398引《(康熙)泰安州志》卷四:“风为之一变,近世士尚剽窃,以从师亲友为耻。”
(12) 剽窃之心理分析。序号502引《国朝典汇》卷一百三十二《礼部》:“满其欲而济其私,于是剽窃浮词,谈虚论寂。”
(13) 剽窃拂逆身心情性。序号508引明薛甲《艺文类稿》卷七《序》:“舍其身心情性之蕴,而剽窃于耳目见闻之末。”
(14) 剽窃自沉性情乖戾诡异。序号555引明张吉《古城集·补遗》:“以泄其胸臆之私见,或剽窃老佛之绪余,甘心自佹。”(佹ɡuǐ,乖戾)
(15) 失去正道主心骨。序号561引明张时彻《芝园集》定集卷二十五《书启》:“皇皇曾无谋夕之计,剽窃流离,殆徧所部。”徧,遍。
(16) 重复堆砌和剽窃。序号688引《沅湘耆旧集》卷四十九:“俗学浸淫,以襞积剽窃为能事。”(浸淫:蔓衍,泛滥。 襞(bì)积:重复,堆砌。)
(17) 弃剽窃而可图新。序号815引清华希闵《延绿阁集》卷七:“不以剽窃涂泽为能,如春风发而百卉新。”
(18) 宋人实学与剽窃之对。序号921引清李慈铭《越缦堂诗话》卷上:“宋人尚实学而明人多剽窃,故究竟不及宋语。”
(19) 剽窃灭绝诗意创意。序号952引《国朝文录》载清刘大绅《刘寄庵文录》卷一:“如诗人之旨,一切揣摩剽窃之习,视之蔑如也。”
(20) 并非淹博。序号1008引清陆陇其《三鱼堂集》外集卷四《策》:“以其似于淹博也。夫剽窃之与淹博易明也。” 淹博,广博。
(21) 剽窃不能窃其神。序号1009引清陆陇其《三鱼堂集》外集卷四《策》:“精粗悉备而不嫌其杂,剽窃者窃其貌,不能窃其神。”神,精神。
(22) 以载道之本斥剽窃。序号1017引清陆嵩撰《意苕山馆诗稿》卷三:“杜陵羞雷同,退之戒剽窃,文本载道器,非求世苟。”
(23) 两种学风的对立。序号1027、1028引《柽(chēnɡ)华馆文集》卷二《序》二:“思学人之病,莫甚于喜剽窃而惮实学,实学不废,真才愈多,欲拔真才,须斥剽窃。”
(24) 体现文风,可识别著作者真伪。序号1068引《柏枧(jiǎn)山房全集·文集》卷四《书序》:“《淮南子》剽窃曼衍,与(刘)安所为文不类。”
(25) 经史务实,剽窃欺世。序号1082引清潘衍桐辑《两浙輶轩续录》卷二十:“先经后史,务为实学,耻剽窃剿袭以欺世盗名。”
(26) 无非自我炫耀。序号1170引《独学庐稿》四稿卷四:“后生蚤慧之士,剽窃故纸中隐辞僻事以炫。”蚤,通“早”。
(27) 本体认知和工夫的缺失与剽窃。序号1216引清汤斌撰《汤子遗书》卷五《书》:“本体不明,工夫无序,虽剽窃前言往行,终是不着。”
(28) 剽窃最无生机,最需戒除。序号1237引清汤贻汾《琴隐园诗集》卷十四:“悟枕中诀:虎卧龙跳嫌剽窃,埋却千枝万枝笔。”
(29) 力阻剽窃横流。序号1321引清王韬《弢园文录外编》卷九:“震川(归有光)当横流之际,摹拟剽窃,文体大坏,而能力矫之。”
(30) 剽窃无助于研究工具、方法的发现。序号1481引《四库全书总目》卷四十《经部》四十:“艺林之津筏,非俗儒剽窃之书所能彷佛也。”
(31) 类书之于剽窃。序号1510引《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三十六《子部》四十六:“明代类书,大抵剽窃饾饤,无资实用。”
(32) 生搬经论中的剽窃。序号1637引《四书温故录》:“其本于圣人之经,而务剽窃揣摩,以希合一时者……”
(33) 术语无关剽窃。序号1722引《清史稿·列传》二百六十八引惠周剔语:“假借深为有功,非俗儒剽窃所能彷佛也。”
由上可知,对剽窃造成的恶果重在主体心理上的分析,如:取悦、无器识、取宠、务外忘内、济私、性情乖戾、失主心骨、灭绝诗意、损害学风文风、无非自炫、无生机等。对剽窃的谴责也已经在理性分析的层面上进行。如:窃取程序规矩、虚构王道、灭绝经术而沦为芥末、扼杀创新、弃绝实学、并非淹博、不及语言文字之文化精神、反载道之本、反经史务实而欺世盗名、缺失本体认知工夫、无法发现发明研究工具和方法、行类书而荒学术等。
4. 讨论
前文根据“抄袭”、“剿(勦) chāo袭”、“剽窃”在《中国基本古籍库》(本文略称为《古籍库》)里的检索行对它们的语义进行了历史语言学分析,概括了它们的义项在上古(先秦至汉末)、中近古(魏晋至清末)和晚近(民国至1949年前)的分布,列举了它们的上下文语境义。这三个词项在《古籍库》中,总计“抄袭”的义项二(147)、“剿(勦) chāo袭”的唯一义项(988)及“剽窃”的义项二(1590),共有2725例(即在2725个检索行里)表达“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这一义项,即表达与英文单词plagiarism相对应的意义。在下面的讨论里,我们首先对前文的分析略作解释、拓展,然后指出当今中国学术规范的讨论和教育有必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启示,同时应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反思当下。
(一) “抄袭”、“剿(勦) chāo袭”及“剽窃”的历史语言学意义
由前文的分析可见,“抄袭”的义项二、“剿(勦) chāo袭”及“剽窃”的义项二的使用都开始出现在中近古。关于上古时期,首先需要强调的是,正如前文提到的,《礼记·曲礼上》有“毋剿说。毋雷同”。“剿说”与“抄袭”及“剿(勦) chāo袭”同义。另外,上古虽未形成“抄袭”一词,但不等于说无“窃取;抄袭”行为及对此行为的谴责。《汉语大词典》“袭”字下引《榖梁传·哀公四年》:“辟中国之正道以袭利谓之盗”。杨士勋疏:“袭,掩也,谓求利之心不以礼义为意也”。辟,违背。中国之正道:指上古中原诸侯国的礼制。利,私利。袭利,犹言谋求私利。“袭”字由求、谋求引申为抄袭。上古既有抄袭舞弊行为,对此要严加防范,当然也是应当遭受惩处的。《韩非子·八奸》的第六奸“流行”大概是包括抄袭在内的。韩非说:“何谓‘流行’?人主者,固壅其言谈,希于听论议,易移以辩说”。既然帝王蔽塞不听,改为听辩说家的夸夸其谈,就有人出来“袭”辩家之说,“为人臣者求诸侯之辩士,养国中之能说者,使之以语其私”,那些“能说者”就炮制“巧文之言”,抄袭编织些现成的华美“流行之辞”,“示之以利势”,用有利好听的话假惺惺地开导君主,“惧之以患害”,用抄袭瞎编的话来恐吓国君,“施属(嘱文)虚辞以坏其主”,抄编一些虚无缥缈的言辞来搅乱君主的心思。以上做法叫“流行”。作为篡夺君权的“八奸”第六“奸”,借抄袭造假以搅局,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前文指出,《古籍库》的语料显示“抄袭”有两个义项:绕道偷袭敌人,及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事实上,超出《古籍库》之外,我们还可以列举“抄袭”的义项三:不顾实际情况照搬照抄他人的思想、方法或经验。虽《古籍库》里未见例证,但《汉语大词典》用例胡适“《国学季刊》发刊宣言”(1923年):“甚至有人竟想抄袭基督教的制度来光复孔教”。我们在浏览中文文献的过程中亦收集了一些用例。其中有两例是1920、1930年代关于对教育现状的批评。一例是“今日之所谓职业教育,实系‘闭门造车’的职业,而非真正社会化的职业。其故由于抄袭西洋者太多。”(“中小学之教育社会化”,《教育与职业》1927年第5期,第214页)。另一例是:“谓目下分崩之局面,皆受个人主义及抄袭美国所赐。”(“最近职业教育消息”,《教育与职业》1932年第10期,第565页)。另有两例出自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的早期),特指照搬不切中国实际的西方经济学思想。一例是:“我们主张‘洋为中用’,但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既不能因噎废食,更不应盲目抄袭。”(“不抄袭,宜创新”,《社会科学战线》1983年第1期,第70页)。另一例是:“即使是先进的东西,是成功的经验,也只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适当借鉴,不能囫囵吞枣式地抄袭。”(“借鉴与抄袭”,《瞭望周刊》1989年第49期,第35页)。这些现当代的用例显示,“抄袭”一词的语境义丰富灵活,社会政治环境可以赋予它新的语境义。但它一定是贬义词,其行为的后果在古代可以关乎君权政治,而在现当代则可以关乎教育与经济民生。
在《古籍库》的语料中,“抄袭”与“剿(勦) chāo袭”在晚近的例证很少(虽然我们未单独列出),似乎令人有些疑惑,这可能与《古籍库》里收录的晚近文本数量较少有关。在现代汉语中,“抄袭”无疑已经成了一个高频词。此外,如果说“剿(chāo)袭”在现代汉语中不见了踪影,“剿(chāo)袭”却偶有使用。例如有“现代学人涉嫌剿袭举例”一文 [10] (该文标题中的“现代”指“近代”,作者并且提到他在文中“有意未使用辞气较重的‘剽窃’,而使用辞气较轻的‘剿袭’”)。另外,我们对《古籍库》的语料分析也显示,“抄袭”(义项二)与“剿(勦) chāo袭”的上下文语境义有所不同。但是,综观而言,这两个词项的语境义(分别为十五类与二十四类)的区别并不是本质意义上的区别。
至于“剽窃”一词,如前文的分析所示,在《古籍库》中亦有两个义项:偷窃钱财,掠夺财富;及窃取他人的语言文字成果据为己有。义项二(语境义为三十三类)是“抄袭”与“剿(勦) chāo袭”的同义词,但同中有异,异在程度深,行为更恶劣。这一特征与现代汉语里“抄袭”与“剽窃”这两个词在一般意义上的使用的异同是一致的。“剽窃”同义同根词,《汉语大词典》收录了“剽取、剽拾、剽剥、剽剟、剽掠、剽掇、剽略、剽敚、剽裂、剽盗、剽贼、剽模、剽夺、剽缀、剽拟、剽攘、剽袭”等,它们大多产生在唐宋之后。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同义同根词,原因是词根语素“剽”本身就有“抄袭”、“剽窃他人成果”义。前文亦提到,“剽窃”一词在《古籍库》的中近古典籍里开始出现,并举例《古籍库》里引《诂训柳先生文集》卷四“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有当代作者引此例并提出:“‘剽窃’一词正式出现在唐代:‘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 [2] 。
其实,“剽”字在上古的意思已经明确。《汉语大字典》“剽”字义项“抢劫;掠夺”下引《说文·刀部》:“剽,一曰剽,劫人也”。并引《史记·梁孝王世家》“行剽杀人,取财物以为好”为证。剽窃亦劫夺,虽非劫夺财物,但抢夺他人的语言文字之“剽窃”,亦由“抢劫”财物义发展而来。为何由《古籍库》的语料看,“剽窃”与财富、钱财的组合(义项一)甚少(132例),而与语言文字、文献、学术成果的组合(义项二)甚多(1590例),一个原因是“财富、钱财”等是具体可感的直观的事物,属于客体世界的、经验世界的,易直接说出,易显性表达诠释之,而文字、文献、学术是语言世界的,主体、心理特征的烙印较深,非直接陈述可明,往往需要具体陈述、描摹、说明、征实之;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组合不轨于财富、钱财的词很多,有抢劫、偷盗、侵占、占有、贪盗等,而不轨于文字、文献、学术的词甚少,因而“剽窃”所带表达窃取他人成果之意的宾语词语数量必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古人对剽窃行为的划界很宽。上文提及《古籍库》引《诂训柳先生文集》卷四“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汉语大词典》里亦引柳宗元《辨文子》:“其浑而类者少,窃取他书以合之者多,凡孟管辈数家,皆见剽窃。”这是说《文子》抄袭了《孟子》和《管子》。又唐代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惟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由韩愈、柳宗元用例,可知古人对剽窃行为的划界宽,凡言不由己出,用别人的言语都可叫作“剽窃”,鞭挞此类行为作“剽贼”、“剽盗”。切齿痛恨,莫过于此。划界宽,以至于《文子》《吕氏春秋》等都被看作剽窃作品,这恐怕是有失偏颇的。对剽窃、抄袭划界宽,正说明古人对为文要求很严,真正属于本人的创新成果才称得上是“作文”、“文章”。
同时,不难注意到,中国古代典籍中几乎没有对抄袭作一番形上性的逻辑分析,指出达到什么样的程度,什么状况属于抄袭。中国古代强调熟读、背诵;而“引用”(包括明用和暗用)在古文中又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由于未划定“抄袭”或“剽窃”与“引用”的界限,加上古人对剽窃行为的划界很宽,可能在古时即造成两种后果:一是往往某种引用也被视作抄袭(又见下文指出,“引用”在现代汉语里的使用中,意义是含混的);二是对抄袭、剽窃的实际表现的探究反而淡化了,更谈不上此种行为至于极严重时,是否要绳之以法。从《古籍库》的语料可以看出,古人对“抄袭”、“剿(勦) chāo袭”、“剽窃”行为主要是进行文责,虽然对这些行为给予了无数次无情的挞伐。
(二) 借古鉴今:反思当下关于中国学术规范的讨论和教育
由上文可知,在中国历史上,与“抄袭”、“剿(勦) chāo袭”、“剽窃”相关的语义的表达在汉语里的出现以及对这些行为的谴责、鞭挞可以追溯至上古,并且正如《古籍库》所显示的,中国历史几千年来对这些行为的态度一以贯之,从未改变。遗憾的是,这样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似乎被当代社会遗忘了。在目前所见的中文、英文文献中,几乎看不见从历史或历史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抄袭、剽窃在中国文化史上向来被谴责的事实。与此相对照的,是人们熟知的、英美国家的写作手册(如《MLA论文写作手册》) [11] 在定义“抄袭”plagiarism时常常提到的该单词的字源:拉丁文plagiarius (“绑架者”kidnapper)。再加上网络、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等杂志对中国学生、学术界、科学界的不端现象的频频曝光,以至于在外界看来,当代中国社会的抄袭、剽窃现象可以归因于“中国文化”。隐含之意是:中国传统文化容忍(甚至鼓励)抄袭,而知识产权意识阙如。本文的历史语言学研究清楚地表明,抄袭、剽窃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从来不是被容忍、鼓励的;相反,一直受到无情的挞伐。至于中国传统文化里是否缺乏知识产权意识,这一研究课题不在本文探讨的范围之内,但是可以指出的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版权是随着南宋时期印刷术在国内的广泛传播,出版、学术事业空前繁荣而开始出现,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比现代版权在欧洲随着新式印刷术的出现而兴起还要早五百多年 [12] 。此外,从明末的实学到清代的考据学传统形成了严谨的治学风格,包括严谨的引文规范 [13] 。张舜徽在《文献学论著辑要》里 [14] 辑录了顾炎武(1613~1682)的“论引书(四则)”,及陈澧(1810~1882)的“引书法示端溪书院诸生”。顾与陈提出的引文规范与当代学术界所宣扬的引文规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简而言之,在我们看来,当今中国学术规范的讨论和教育有必要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启示。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部、出版署及各所大学出台了数量众多的关于学术规范的指南、指导意见,但这些文件很少从教学的角度具体、明白地定义抄袭。学术规范教育也在越来越多的大学里开展,但是具有实际操作性的、关于怎样避免抄袭的教学内容却在目前的中文学术写作课本或指导书中很少见到。这种存在于政策实践、写作教学领域的不明确性与上文指出的中国古代缺乏对抄袭、剽窃严格的定义似乎是“一脉相承”的。人人都知道全文照抄或大面积照抄是抄袭,或重合率达到一定的百分比是抄袭(如中国大学普遍从对学位论文的抄袭自动检测的角度进行的说明)。但同时,显然有两个问题存在着。一是在各种“抄袭门”事件(或影响范围小些、但同样被期刊或媒体报道的事件),抄袭者往往找各种借口,为自己诡辩、开脱,说什么他们的行为是“引用”而不是“抄袭”;换言之,有可能某些人真的以为只要稍许对原文作些修改,搬用原文就不是“抄袭”而是“引用”。(事实上,从它在中文写作指导书籍、学术规范指南或条例、期刊论文、媒体中的使用,我们认为“引用”一词本身意义极其模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概念上和实践中的混乱。)另一个问题也很突出,并且具有普遍性:即中文学术写作中的“引文失范”问题。这一问题反映的情况是:可能很多人(学生及教师、研究者)不了解引文(citation)的不规范也会导致“抄袭”的发生,因为“抄袭”可以体现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观点上,而不仅仅是在大面积照搬原文时才会发生——严谨的学者们一向是明确这一点的;而另一些治学不严谨的作者以及不少学生,似乎长期以来都未认识到这一点,更不用说在研究和论文写作中认真贯彻了。(与“引用”一词的情况类似,我们注意到“引文”一词在使用中意义也很含混。)
鉴于上述讨论,我们认为,当今关于中国学术规范的探讨和教育在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和启示的同时,也应该以批判的眼光审视传统,反思当下。值得肯定的是,目前中国内地的很多一流期刊都在积极致力于学术规范的建设。例如,一本新制定的《法学引注手册》 [15] 正开始在法学期刊中被普通采用。在语言学领域,《语言科学》(Linguistic Sciences)杂志关于“刊发论文的学术规范”的详细说明 [16] 令人印象深刻。我们注意到,在国家层面的条例中,变化也在悄然发生着。2019年5月发布的《学术出版规范——期刊学术不端行为界定》 [17] 这一文件中,第一次出现了“文字表述剽窃”这一节内容,列举了七种文字表述剽窃表现形式。例如,其中一种形式是:“不加引注、不改变其本意地转述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包括概括、删减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或者改变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的句式,或者用类似词语对他人已发表文献中的文字表述进行同义替换”。比起过往的条例、指南通常局限于对抄袭、剽窃进行道德指责,指出惩罚措施却不具体定义抄袭的种种可能的形式,这一文件实现了突破。从规范的制定,到论文作者们、学生们普遍严格遵循引文规范,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自觉的学术规范学习以及融入必修课程的学术规范教育将必不可少。这是一个继承中国传统学术规范的精髓,反思当下不足,追求并建立中国当今学术规范的必由之路,也必将能进一步增强中国学术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和话语权。
5. 结论
在本文报告的研究中,我们的研究目的是回答这一研究问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抄袭”、“剽窃”这类词项表达什么样的语义?结合传统训诂学方法和现代语义分析方法,我们对“抄袭”、“剿(勦) chāo袭”、“剽窃”三个词项在《中国基本古籍库》里的语义表现进行了历史语言学分析,概括了它们的义项,列举了它们的上下文语境义。以往的中、英文文献未对抄袭、剽窃在中国历史上向来受到谴责和鞭挞这一事实提出系统、明确的语言学证据,而我们的研究朝此方向作了积极的探索。由于文章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包括我们对“剿(勦) chāo说”(抄袭他人言论为己说)在《古籍库》里的语义表现进行的分析。当然,可能还有一些其它的同义词项值得分析,而本文列举的三个词项的上下文语境义类别也有作进一步概括的空间。
本研究既有训诂学、语义学的研究角度,也有借古鉴今的历史语言学的角度。从古籍中追溯、审思前人对抄袭、剽窃的态度和意义建构可以为今天的学者提供借鉴,甚至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基金项目
本文报告的研究由香港研资局(Research Grants Council)的优配研究金(General Research Fund)资助。项目资助号:17610019。感谢冯火清先生在数据提取与准备过程中提供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