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华萍, 吕虎, 原林, 唐雷. 经络研究的四大主流学派及其分析[J]. 中国针灸, 2006, 26(6): 407-412.
|
[2]
|
邓海平, 沈学勇, 丁光宏, 张海蒙, 赵玲, 应荐. 太渊穴自发红外辐射的相对特性[J]. 中华中医学学刊, 2008, 3: 494-495.
|
[3]
|
魏鹏绪, 辛随成. 经络和穴位的皮肤温度测量[J]. 针灸临床杂志, 2005, 21(7): 61-63.
|
[4]
|
杨威生. 低阻经络研究[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78, 1: 128-131.
|
[5]
|
马晓彤. 脏腑经络系统相关规律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3.
|
[6]
|
祝总骧, 郝金凯. 针灸生物物理学[M]. 北京: 北京出版社, 1989.
|
[7]
|
张人骥, 潘其丽. 经络科学论[J].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 39(1): 134-143.
|
[8]
|
赵平平. 建国以来“经络的实质”研究概况[J]. 中国中医药学报, 2001, 16(3): 55-61.
|
[9]
|
刘澄中. 中医经络现象研究现状与前瞻[J]. 医学与哲学, 1996, 6: 292-295.
|
[10]
|
韩金祥. 生物电磁辐射形成中医经络[J]. 中华中医药学刊, 2011, 6: 1200-1203.
|
[11]
|
王玉玲. 中医经络生物电实质探讨[J]. 前沿科学, 2007, 1: 85- 91.
|
[12]
|
孟超威. 第三平衡系统: 经络系统[J]. 中国针灸, 1983, 1: 25- 28.
|
[13]
|
谢浩然. 对发现经络的不同见解[J]. 中国气功, 2000, 3: 30- 31.
|
[14]
|
谢浩然. 经穴由间隙物质构成[J]. 中国针灸, 2003, 23(8): 463-465.
|
[15]
|
谢浩然. 经络气道的验证研究[J]. 中国针灸, 2002, 22(9): 599-602.
|
[16]
|
高博, 代新虎. 经络本质及生物物理学特性研究进展[J]. 中国水运, 2006, 6: 229-230.
|
[17]
|
梁启军. 经络和穴位的结构本义及针刺基本机理[J].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 24(3): 239-240.
|
[18]
|
祝总骧. 揭开千古经络之谜[J]. 中国气功科学, 2000, 1: 22- 24.
|
[19]
|
张维波. 古代经络概念与现代经络研究[J].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3, 9(12): 44-47.
|
[20]
|
尉迟静. 经络与结缔组织相关说[J]. 南京中医学院学报, 1986, 3: 36-39.
|
[21]
|
郭义, 陈进生. 家兔经穴钙离子浓度特异性的研究[J]. 针刺研究, 1991, 16(1): 66-69.
|
[22]
|
黄景贤. 经络与穴位的关系及其意义初探[J]. 国医论坛, 1988, 13(1): 16-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