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陈钊(2004). 解析”蔡元培现象”. 渭南师范学院学报, 11期, 39-40.
|
|
[2]
|
崔志海(2002). 蔡元培的为人与风范. 炎黄春秋, 11期, 23-28.
|
|
[3]
|
崔志海(2009). 蔡元培传. 北京: 红旗出版社.
|
|
[4]
|
窦刚, 黄希庭(2006). 当代大学生自比型价值观数据的潜在结构. 心理科学, 6期, 1331-1335.
|
|
[5]
|
高平叔(1986). 蔡元培的家世与家庭生活. 晋阳学刊, 1期, 52-60.
|
|
[6]
|
高平叔(1995). 蔡元培的游学生涯. 群言, 3期, 31-32.
|
|
[7]
|
高平叔(1998). 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时代.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期, 42-55.
|
|
[8]
|
郭永玉(2005). 人格心理学: 人性及其差异的研究.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
[9]
|
郭永玉(2007). 人格心理学导论.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
|
|
[10]
|
何俊华, 魏会茹(2004).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浅析. 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5期, 76-81.
|
|
[11]
|
胡波(1993). 历史心理学的价值与意义. 广东社会科学, 1期, 100- 105.
|
|
[12]
|
黄长健(2005). 蔡元培健全人格教育思想研究. 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
|
|
[13]
|
金林祥(2004).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济南: 山东教育出版社.
|
|
[14]
|
靖新巧, 赵守盈(2008). 多维尺度的效度和结构信度评述. 学术前沿, 1期, 40-44.
|
|
[15]
|
刘晓玲(2007). 试用人格理论解读蔡元培人格魅力. 益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期, 160-164.
|
|
[16]
|
骆文淑, 赵守盈(2005). 多维尺度法及其在心理学领域中的应用. 考试研究, 4期, 27-30.
|
|
[17]
|
孙战河, 高贵军(2006). 蔡元培人格精神. 滨州学院学报, 1期, 72- 76.
|
|
[18]
|
童富勇(2005). 论蔡元培的人格魅力. 浙江社会科学, 2期, 148-155.
|
|
[19]
|
王登峰, 方林, 左衍涛(1995). 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 心理学报, 4期, 400-406.
|
|
[20]
|
吴继霞, 曹丽萍, 朱浚溢(2012). 大学名校长之唐文治: 一种心理传记学的探索.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集刊, 台湾.
|
|
[21]
|
吴继霞, 赵子真(2008). 竺可桢人格特质初探.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5期, 117-120.
|
|
[22]
|
夏建中(1997). 文化人类理论学派——文化研究的历史.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23]
|
叶隽(2003). 中国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于蔡元培留学德国. 德国研究, 4期, 38-45.
|
|
[24]
|
易琴(2009). 蔡元培的人格与北大的校格——“北大精神”的另一种诠释. 教育学术月刊, 7期, 32-34.
|
|
[25]
|
余子侠(2004). 工科先驱, 国学大师——南洋大学校长唐文治. 山东: 山东教育出版社.
|
|
[26]
|
张积家, 和秀梅(2004). 纳西族亲属词的概念结构——兼与汉族亲属词概念结构比较. 心理学报, 6期, 654-662.
|
|
[27]
|
张景焕, 金盛华(2007). 具有创造成就的科学家关于创造的概念结构. 心理学报, 1期, 135-145.
|
|
[28]
|
张晓唯(2004). 蔡元培与胡适.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29]
|
赵正林(1991). 简论蔡元培的完全人格教育.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3期, 74-76.
|
|
[30]
|
郑剑虹, 黄希庭, 张进辅(2002). 梁漱溟人格的心理传记研究. 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下), 北京.
|
|
[31]
|
郑剑虹, 黄希庭, 张进辅(2003). 梁漱溟人格的初步探索. 心理科学, 1期, 9-12.
|
|
[32]
|
周东升(2007). 蔡元培独特的人格魅力及其现实启迪. 商业经济, 11期, 9-11.
|
|
[33]
|
周宁, 刘将(2008). 心理传记学探析.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期, 79-82.
|
|
[34]
|
周淑清(2005). 论蔡元培的“大学观”——蔡元培的“大学观”及其对现代大学理念的反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4期, 78-81.
|
|
[35]
|
周雁(2009). 论蔡元培的创新精神.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期, 11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