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提出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席卷全国,截至6月15日,我国31个省份累计确诊病例八万四千余例,死亡4645例。根据疫情分析,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老年人及有基础疾病者更易感染且病情较重,儿童及婴幼儿也有发病 [1]。
我国《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要求“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2]。而儿童对疾病的认识对于其预防疾病和保持身心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 [3]。在生命教育中,疾病是幼儿容易接触到的经验,探讨幼儿疾病认知特点有助于提出在健康与疾病维度的早期生命教育的促进策略 [4]。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关注幼儿对疾病的认识 [5] [6] [7],但是,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背景,幼儿对疾病概念的认识可能存在城乡差异,现有研究大多选取城市幼儿为被试,针对农村幼儿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这引起了我们的反思。疫情当下,农村幼儿认为新冠状病毒是什么?病毒是从哪来的?有何危害?如何预防?对这些问题的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农村幼儿关于疾病概念的理解和认识,为农村地区的健康教育提供一些依据和参考。
2. 研究过程
2.1. 资料收集
本研究立足于儿童的视角,通过倾听儿童的声音了解他们对新冠状病毒的理解。由于疫情期间居家隔离的特殊性,本研究运用质的研究范式,采取方便取样的方法,以笔者所在地的9名农村幼儿及家长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访谈。正式访谈着眼于幼儿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概念、病因解释、预防措施的描述,非正式访谈是在平时的聊天过程中与这9名幼儿的家长进行沟通,补充和丰富正式访谈所需要的信息。每位幼儿的访谈过程持续15~20分钟。
与此同时,笔者还运用了参与式观察去收集资料。在本地疫情得到控制的前提下且无外来人员出入的前提下,笔者深入幼儿与家长平时日常活动之中,在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进入部分幼儿家中进行观察,以期深入了解幼儿对新型冠状病毒的认识。
在收集上述资料后,研究者对原始资料进行编号转录,访谈资料的编号形式为“姓名–幼儿园–是否留守儿童”,访谈编号类型用“F”表示。观察资料编号形式为“幼儿姓名–日期”。观察编号类型用“G”表示。
这9名幼儿的基本情况如表1:

Table 1. The basic situation of nine children
表1. 9名幼儿的基本情况
2.2. 资料分析
笔者将对幼儿的访谈内容转录为文字材料,将参与式观察内容和与家长、老师交流的内容以备忘录的形式记录。本研究采用陈向明提出的扎根理论操作程序,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从资料中产生概念 [8]。一级编码为开放式登录,对9名幼儿的回答进行一级编码标注,在此过程中尽量使用幼儿口中的“本土化”语言,例如:“病毒到身体里,会把我们吃掉”“病毒很厉害”等等。无法使用当事人的“本土化概念”时,则使用研究者自己的语言 [9] [10]。二级编码为关联式登录,该过程会采用更具有归纳和总结性的代码,将一级编码的内容进行类属,建立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会考虑当地的疫情情况以及参考辅助性备忘录材料。三级编码为核心式登录,围绕研究意图,建立核心类属,呈现幼儿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理解与认识。具体的编码表格如表2:
3. 研究结果
3.1. 对新冠病毒的定义:“超级厉害的病毒,碰一下就会传染”
在对幼儿的访谈过程中,起初直接问:“你知道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吗?”幼儿的反应大多数是沉默或者摇头表示不知道。考虑到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笔者将此问题分解为对患病症状的描述和病毒治疗的描述。
从幼儿的回答中我们可以看出,幼儿对新冠病毒的认知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是病毒很厉害:例如有的幼儿回答“得了病会死掉,病毒到身体里会把我们吃掉”(Y1),有的幼儿回答“会发烧流鼻涕会痛”(Y3),大部分幼儿都会讲到发烧、流鼻涕、咳嗽这些症状。当我追问“发烧流鼻涕是和平时感冒一样吗?”幼儿们都表示:“和平时感冒不一样”“要更厉害一点”。二是病毒具有传染性:例如有幼儿直接指出“这就是传染病”(Y9)。还有幼儿提到“碰一下就会传染”(Y6)。
在访谈的期间,笔者还会根据访谈情况进行追问,当问到幼儿“从哪里听过/看过/知道新冠病毒?”幼儿的回答引起了我的注意。有幼儿说“村里的广播里放”(Y3),“电视里看到的”(Y4) (Y6) (Y5) (Y9) (Y8),“哥哥告诉我的”(Y1),“妈妈告诉我的”(Y2),“我出去过”(Y7)。在所有的回答中可以发现,幼儿大部分是通过网络电视媒介了解新冠病毒,除了两个非留守儿童,其他幼儿的回答表明,他们均不是从家长的口中了解新冠病毒的。
3.2. 对新冠病毒的病因解释:“病毒是从嘴里来的”
在访谈幼儿对新冠病毒的病因解释时,笔者主要让幼儿对病毒来源和患病原因两个部分进行描述。当我问幼儿“你知道这个病毒怎么来的吗?”幼儿的回答如下:“从嘴巴里来的”(Y1)“蝙蝠身上来的”(Y2),“从外国来的”(Y3),“从武汉来的”(Y6) (Y7),其余的幼儿都表示不知道。当问到“你知道人们为什么会得这个病吗?”只有Y9和Y2回答“因为人们吃了蝙蝠”,其他幼儿都回答不知道。当笔者继续追问Y9和Y2是如何得知时,Y9说放假前去过妈妈打工的地方玩,听到大人们聊天说过这个。Y2说是妈妈告诉自己的。
针对这个问题,笔者对部分家长也进行了非正式访谈,从访谈中可以发现,爷爷奶奶知道新冠病毒是一个很可怕的传染病,也能说出来病毒对于生活的影响,“今年这个毒,我们都没有去拜年,不热闹了”。但是他们不知道这个病毒怎么来的,人们为什么会得病,也不会主动和孩子讲这个话题。孩子的父母对于新冠病毒的了解会深入一些,尤其是从外地回来的父母,会提到“武汉华南海鲜城”“野生动物”“近距离接触就会被传染”等等,然而当笔者问他们是否有给小孩做这方面的科普知识时,家长表示“自己不知道要怎么说”,“偶尔提一嘴,也不知道小孩听进去了没有”,“说了他们(小孩)也不懂”……
3.3. 对新冠病毒治疗的认识:“病毒应该可以治好”
在访谈幼儿对新型冠状病毒治疗的认识时,大部分幼儿对病毒是否可治疗的回答是不太确定的,他们会沉默一会,然后用“应该”“可能”这些词去表示她们对病毒治疗的看法。当追问幼儿“如果得病了会怎么样?”的时候,有部分幼儿会往医疗资源方面回答。比如有幼儿说“要去很大的医院”(Y8),“要去大医院,隔离”(Y2),“要在身上插很多机器……”(Y9)。这些回答表示部分幼儿认识到了良好的医疗资源是治疗新冠病毒的重要因素。
3.4. 对新冠病毒的预防:“我们这里没有病毒”
为了了解幼儿在疫情期间对新冠病毒的预防,笔者从六个方面对幼儿进行了访谈。在疫情期间,幼儿的日常活动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孩子们依旧成群结队的在外面玩耍,当我提问“这段时间,你们经常在一起玩吗?”孩子们兴高采烈的给我罗列了他们的游戏活动。而笔者追问“你们在外面玩不害怕病毒吗?”所有的孩子表示村里没有病毒,有些孩子还会说“市里才有,病毒都在外面,我们在村里玩不碍事的”(Y9)。对于孩子而言,他们认为新冠病毒距离自己很遥远,而生活的村庄是一个安全的港湾,可以无忧无虑的玩耍。
当笔者继续访谈了解他们的预防现状,有幼儿说“过年的时候会呆在家里和哥哥玩手机”(Y1),但是大部分幼儿是没有自我防护的意识的。在我问幼儿们“怎么才能打败这个病毒?”幼儿们第一反应是戴口罩,而我追问他们“出去玩是否戴口罩?”孩子们都表示没有。在继续追问“还有其他别的好方法吗?”除了Y1回答了“在家不出去”,Y9提到“医生可以打败”,Y2回答了“洗手”。其他幼儿都沉默或者摇头表示想不出来。
在了解幼儿的预防观之外,笔者也了解了疫情期间家长和幼儿园老师对幼儿的健康教育。在和幼儿的交流过程中得知,有些家长会在言语上对幼儿进行说教,但是行动上并未起到一个良好的模范作用。比如访谈中,有幼儿说“爷爷奶奶不准我出去玩,但是等他们出去之后,我也会出去”(Y6),还有幼儿说“爸妈会去牌馆打牌,我在牌馆外面玩”(Y5)。在问到老师是否有给家里打电话或者发短信说新冠病毒相关信息时,所有的幼儿回答“没有”。从参与式观察的结果我们发现:即使村里广播有传播新冠病毒的信息,村委会也发过预防新冠病毒的传单,但是不论是家长还是幼儿,聚众活动一直存在。除此之外,在家长出门(例如赶集)回家时,并未进行消毒,吃饭前也未曾有人提出先洗手后吃饭。家中配备的医用口罩数量不多,有个别家庭会把口罩清洗晒干后继续使用。有些家长会规劝孩子不要去外面玩耍,而孩子依旧会选择出去和小伙伴们玩耍,家长对此也并没有强行制止。
4. 讨论与建议
4.1. 讨论
4.1.1. 农村幼儿用具体行为去描述对疾病的认知
20世纪80年代国外学者Bibace和Walsh利用皮亚杰的临床法从疾病的定义、原因、防护措施三个方面去探究幼儿疾病认知发展水平,其结果发现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是一一对应的 [11] [12]。这说明幼儿对疾病的认识具有具体形象性。在本研究中,直接让幼儿描述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从幼儿的表情和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让他们感到困惑和为难。幼儿需要用具体的行为去进行描述,如……会发烧、咳嗽、要去大医院看病等等。除此之外,幼儿对新冠病毒的病因进行解释时,虽然大部分幼儿并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是部分幼儿说患病是因为吃了蝙蝠,即能认识到如果接触有害物体将致病,是病源的“有害性”使人生病 [13]。这是具体逻辑阶段的特征。总的来说,幼儿都需要借助具体形象或行为去描述对新冠病毒的认知。
4.1.2. 电视是农村幼儿疾病认知的主要来源
疾病经验是幼儿理解疾病的关键因素,从上文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幼儿主要是通过电视了解新冠病毒。这说明多媒体技术对孩子疾病认知起了很大的影响。电视电脑等传媒是多通道感官刺激的载体,从单一的视觉或听觉转换到声像同步,能够与幼儿的生活经验相验证 [14]。电视媒体内容生动形象,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丰富对疾病的认知经验。有研究表明,幼儿也是从电视里了解甲型HINI流感的。
家长是疫情期间幼儿的最主要陪伴者,家长理所应当成为幼儿认识新冠病毒的主要讲解者。但是上文访谈结果显示,这些受访的农村幼儿家长并没有承担起这一责任。另外从访谈可知,这9名幼儿所在幼儿园疫情期间,也并没有任何关于疫情的教育。其实在当下“停课不停学”的号召下,有很多幼儿园在疫情期间积极进行家园沟通为家庭提供育儿支持,老师会录制音频视频,开展线上互动 [15]。我们访谈的9名幼儿所在幼儿园,并没有联系过幼儿,没有进行过有关疫情的任何教育。
4.1.3. 农村幼儿的健康教育有待加强
儿童正处于其生命历程中的关键期,其生理和心理快速成长发育,一些影响儿童健康的疾病或不良卫生习惯如果不能及早发现改正或及时治疗,对儿童成长及未来造成的伤害和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16],因为个人原因和卫生行为习惯决定了儿童健康 [17]。从访谈中可知,农村幼儿虽然对新冠病毒有所耳闻,但对其的认识还停留在较为表浅的层次,具有泛化、笼统等特点。例如幼儿在回答新冠病毒的定义时,会泛化感冒的症状,在回答新冠病毒产生的原因时,会笼统地归结到地点和动物身上。同时幼儿并不能在行动上做出相应的预防措施,依旧聚集在一起进行游戏活动,未形成戴口罩和勤洗手的良好习惯。总的来说,农村幼儿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比较薄弱,深度了解健康知识的渠道也比较匮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并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说明农村幼儿的健康教育亟需加强。
4.2. 建议
4.2.1.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幼儿疾病经验
从幼儿对新冠病毒认知的来源来看,电视是幼儿获得疾病经验的主要手段。现代多媒体利用其广泛性、形象性的特点,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丰富幼儿疾病经验,促进幼儿更好地理解疾病概念、病因解释,而这些可以帮助幼儿形成更多的疾病预防和治疗的正确认识。在“互联网+”时代和全球信息化的背景下,现代多媒体技术与幼儿教育相结合是当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健康教育不同于普通文化知识教学,具有其领域特殊性,单一的言语讲解并不能帮助幼儿掌握知识。当农村幼儿园教师无法向幼儿直观地解释什么是疾病,为什么新冠病毒会有如此强的传染性时,运用多媒体技术,以幼儿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进行教学,模拟疾病传染的路径和预防措施,既能保证教学的科学性,又能抓住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将知识内化。有些幼儿对疾病和医院具有恐惧感,幼儿教师也可以利用动画片里的卡通形象为幼儿树立正确的学习榜样,让幼儿积极主动地面对和预防疾病。
4.2.2. 增强家长疾病防治教育的意识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的必不可少的关键因素,在笔者访谈和观察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农村幼儿家长对新冠病毒的危害认识不清楚,也不知道如何对幼儿开展健康教育,同时,家长的教育观念也出现了失衡现象,认为孩子的文化课知识才是重中之重。因此,为了改善农村幼儿群体的健康教育水平,我们必须增强家长对疾病防治教育的意识。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将健康放在一个重要位置。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洗手,均衡饮食等,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其次,家长要参与幼儿的健康教育之中,农村留守儿童偏多,即使父母外出工作,也要承担幼儿健康教育的责任。平时可以通过通信设备了解幼儿的健康状况,叮嘱爷爷奶奶注意幼儿的身体状况。最后,家长要加强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积极主动地向学校和社区医护人员保持联系,积累疾病防治的经验,为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教育环境。
4.2.3. 开发社区在疾病防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区是新冠病毒期间非常重要的单位,因为我国在前期防治过程中,就是以社区为单位进行的排查、教育等。在笔者的访谈和观察过程中可以发现,低风险地区农村社区的聚集性活动偏多,宣传方式较为传统,疫情防治工作流于形式,并没有注意到幼儿这一群体。社区是幼儿健康教育的有利资源,我们要积极开发社区在疾病防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家园社区合作教学的策略。一方面,社区可以创新疫病防治宣传手段,开展疾病防治大讲堂,邀请家长与幼儿参与,丰富家长与幼儿的健康知识。另一方面,社区可以安排医护人员进幼儿园课堂,为幼儿传播科学的医学疾病知识,让幼儿近距离接触一些医学仪器,习得基础医药知识,提高疾病预防的意识。总之,促进农村幼儿对疾病的认知,应该发挥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之间的合力,有效协同教育,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基金项目
本研究受到课题资助:全国教育规划十三五课题:利益相关者视角下我国幼儿园“小学化”治理研究(BHA18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