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苏长和. 中国的软权力: 以国际制度与中国的关系为例[J]. 国际观察, 2007, 15(2): 27.
|
|
[2]
|
庞中英. 中国软力量的内涵[URL]. 瞭望新闻周刊, 2005, 62.
http://news.xinhuanet.com/comments/2005-11/07/content_3745278.htm
|
|
[3]
|
(美)巴里•艾肯格林. 赶超软实力[J]. 新世纪财经新闻周刊, 2012, 3: 36.
|
|
[4]
|
刘相平. 对“软实力”之再认识[J]. 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2010, 56(1): 153.
|
|
[5]
|
陈奕平, 范如松. 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 作用、机制与政策思路[J]. 华侨华人历史研究, 2010, 2: 16.
|
|
[6]
|
杨宜勇. 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N]. 中国青年报, 2004年4月25日.
|
|
[7]
|
黄仁伟, 胡键. 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软力量建设[J]. 社会科学, 2007, 29(8): 5-6.
|
|
[8]
|
房桦. 十年来中国国家软实力发展研究综述[J]. 现代国际关系, 2009, 29(1): 58.
|
|
[9]
|
刘昶. 海外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关系研究: 以欧华社会为例[R]. 国务院侨办2009~2010年课题研究成果.
|
|
[10]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部. 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Z].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527, 528, 2472.
|
|
[11]
|
何传启. 中国现代化报告2011[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61.
|
|
[12]
|
马进. 法、道德和软实力[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6, 6: 41.
|
|
[13]
|
陈先初. 制度软实力与近代社会发展[J]. 求索, 2011, 31(6): 225.
|
|
[14]
|
方长平. 中美软实力比较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7, 7: 27.
|
|
[15]
|
肖瑜莲. 哲学社会科学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J]. 宝鸡社会科学, 2010, 4: 卷首语.
|
|
[16]
|
章一平. 软实力的内涵与外延[J]. 现代国际关系, 2006, 26(11): 58.
|
|
[17]
|
陈玉刚. 试论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软实力的构建[J]. 国际观察 2007, 15(2): 42.
|
|
[18]
|
刘红. 论政治文化再造与国家软实力之增强[J]. 财经政法资讯, 2010, 6: 31.
|
|
[19]
|
陈奕平. 美国、东南亚华侨华人与中国国家软实力的提升[R]. 国务院侨办2009~2010年课题研究成果.
|
|
[20]
|
宋全成, 解永照. 法律制度的界定[J]. 长春市委党校学报 2006, 22(4): 76.
|
|
[21]
|
王海峰. 论国际软法与国家“软实力”[J]. 政治与法律, 2007, 26(4): 105.
|
|
[22]
|
王玲. 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组织的比较研究[J].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6, 28(11): 47-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