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
Marx’s Concept of Labor Happiness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Happiness Perception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DOI: 10.12677/AP.2023.1311675, PDF, HTML, XML, 下载: 209  浏览: 353 
作者: 何小婵:贵州大学哲学学院,贵州 贵阳
关键词: 马克思劳动幸福观大学生幸福观Marx Labor Happiness Perspective College Students Happiness Perspective
摘要: 本文旨在探讨马克思的劳动幸福理论,阐述其对大学生的启示。通过对马克思劳动幸福思想的剖析,以及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所存问题的审视,阐明了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对大学生的重要启示,并强调了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念。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幸福理论对于指导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构建大学生幸福观具有重要意义。借鉴并深化马克思的劳动幸福理论,强化劳动意识培养和实践教育,以提升幸福感,推动自我实现,为大学生提供有益启示。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推动社会向更为进步和繁荣的方向发展。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ore Karl Marx’s theory of labor happiness and elucidate its implications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rough an analysis of Marx’s theory of labor happiness and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contemporary students’ perspectives on happiness, it clarifies the significant insights that Marx’s theory offers to university students. It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adopting a correct perspective on labor happiness. Studying Marx’s theory of labor happiness holds crucial significance in guiding China’s modernization efforts and shaping the happiness perspectiv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rawing from and enhancing Marx’s theory of labor happiness, reinforcing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consciousness and practical education, aiming to enhance happiness and promote self-realization, provides valuable insights to university students. This can contribute to increasing university students’ sense of happiness and propelling society towards a more progressive and prosperous direction.
文章引用:何小婵 (2023).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及其对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启示. 心理学进展, 13(11), 5337-5344. https://doi.org/10.12677/AP.2023.1311675

1. 引言

幸福作为人类永恒的追求和发展的不竭动力,贯穿着每个人的生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他们代表着国家的希望和未来,承载着新时代的理想和抱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不仅塑造了他们自己的人生轨迹,也深刻影响或改变着整个社会文明的进程,乃至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来。然而,在当代社会,大学生面临诸多挑战,全球化的冲击、科技革命的快速发展、教育质量的忧虑等,这些因素可能会使大学生对幸福产生误解,将其局限于物质追求或功利取向。在这一背景下,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显得格外重要,成为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深刻地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将劳动视为人的自我实现、社会联系和创造性的表现方式。他强调,通过劳动,人们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物质需求,更能在工作中找到内在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这一思想对于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马克思主张将尊重劳动置于首要位置,认为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本方式。这一观点引导我们深刻理解劳动的实质,以及劳动与个体在自我实现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当代社会,由于某些因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有时被忽视,因此我们应当重新关注劳动的尊严和价值,确立正确的幸福观念。通过对劳动的尊重和投入,个体能够实现自身的成长和全面发展。这不仅有助于个人的幸福感,更有助于促进整个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因此,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为新时代我国公民树立科学的劳动理念提供了方向,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对于大学生而言,这一思想启示我们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念,超越功利取向。将劳动视为实现自身幸福的媒介,从而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积极贡献。总的来说,研究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不仅有助于理解劳动的价值,推动劳动者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提升,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实践价值。

2.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建立在他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强调劳动作为人类生活的基石,是实现个体自我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劳动不仅是满足生存需要的途径,更是人类自我实现的关键。劳动创造了幸福主体,改变了人的本质和意识,为物质和精神幸福的体验奠定了基础。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异化现象使劳动与幸福分离,阻碍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使社会逐渐物质化。要实现劳动与幸福的真正融合,消除异化,马克思主张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使劳动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将成为人的自由发展的驱动力和幸福的源泉,为实现个体和社会的幸福奠定坚实基础。

2.1. 劳动创造幸福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类活动的根本方式,是人类实现自身价值和幸福的重要途径。他强调劳动是人类解放的关键,通过劳动实践,可以创造一切,人们能够实现自己的潜能和能力,并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2009)

劳动被马克思视为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它不仅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生活和幸福的源泉。“劳动只有作为社会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和社会才能成为财富和文化的源泉。”(马克思,恩格斯,2012)首先,劳动创造了幸福主体,也就是人自身。恩格斯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2012)“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简单地通过自身的存在在自然界中引起变化;而人则通过他所做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这便是人同其他动物的最终的本质的差别,而造成这一差别的又是劳动。”(马克思,恩格斯,2009)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促使人的手的灵活性和智慧的发展。劳动还推动了意识的产生和语言的演化,将猿脑变成了人脑。因此,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也创造了人的意识和语言,为幸福的体验提供了客观基础。其次,劳动是幸福主体生存的基础。劳动不仅生产了生存必需品,还构建了社会关系,如占有关系、分工与协作关系等。此外,劳动也是幸福主体自我表现和自我肯定的方式,通过劳动,人不仅改造世界,也改造自己,实现自我发展。最后,劳动是幸福主体发展的动力,将人与自然和社会联系起来,确保人类社会的持续存在和发展。

劳动是创造物质幸福的基本途径。马克思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强调物质生活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人通过劳动解决基本生活需求,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出满足吃、喝、住、穿等需求的物质财富。劳动不仅为人类提供了基本物质保障,还增强了人与人之间的协作和分工,提高了物质生活质量。“世界一切财富是自然界与劳动一块构成的,自然界为劳动提供了物质材料,而劳动能把物质材料变为财富。”(马克思,恩格斯,2012)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政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因此,物质幸福的实现是通过劳动来获得的。

劳动不仅创造物质幸福,还是精神幸福的源泉。一旦基本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人们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劳动通过发展才智和创造力,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在劳动中,人们获得了积极的精神体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思维和创造力。因此,劳动不仅创造物质财富,也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丰富了文化和精神世界,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只有通过劳动,人们才能够同时享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幸福,肯定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实现对人类存在的深刻认知。

劳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被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地位,不仅是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根本区别,也是人类生存、发展和幸福的源泉。劳动创造了幸福主体,改变了人的本质和意识,使人能够获得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幸福。通过劳动,人类不仅满足了基本生活需求,还提高了生活质量,丰富了文化和精神生活,确保了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因此,劳动不仅是创造财富的手段,也是实现幸福、实现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可或缺的要素。

2.2. 异化导致劳动幸福的分离

在理想的情况下,劳动应该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通过劳动,人们能够发展和完善自己,从劳动中获取幸福。“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他从自由的角度出发认为劳动应当是出于理性目的的自由劳动,而非人为了生存从而被迫的异化劳动。劳动本身应该成为人们追求的目的,一种出于自我意识和自愿的活动,一种出于人的本质需要的活动,而不是异化的强迫劳动,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在不违背伤害所有社会成员的意志和利益的情况下自由的、自主的、自愿的选择自己想要的劳动职业,开展劳动活动。”(朱君,肖建国,2022)

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变成了一种廉价的经济商品,不再是人类的本质活动,而成为资本家剥削工人的主要工具。这是因为资本家对工人的劳动产品拥有绝对的所有权,导致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工人本身产生了异化。工人的劳动成果绝大部分归资本家所有,而工人只能获得维持生存和进行再生产所需的一小部分。这种情况下,工人不再相信努力工作最终会使自己受益,也无法在劳动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同时工人感受不到快乐,只感受到肉体和精神的折磨。“他甚至不认为劳动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相反,对于他来说,劳动就是牺牲自己的生活。……在这种活动停止以后,当他坐在饭桌旁,站在酒店柜台前,睡在床上的时候,生活才算开始。”(马克思,恩格斯,2009)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马克思,恩格斯,2009)因此,劳动者逐渐失去了劳动创造幸福的权利。劳动异化使人丧失了创造幸福的基本权利。这里的异化劳动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提出的概念,又称劳动异化。

其次,劳动异化阻碍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在马克思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劳动获得自由和全面发展,并通过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的劳动,不断证明自己是一个有意识的存在。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异化的存在,人们不仅不能从劳动中获得自由的发展,而且还与自己的本质产生了异化。劳动不再是人类本质力量的体现,而仅仅是一种维持生存的方式。这种劳动不再是人的类本质的重要表现形式,也不再是人们幸福生活的来源,社会逐渐丧失了对劳动这一具有崇高价值的活动的重视。因此,劳动者失去了作为劳动者应该拥有的自由、独立和尊严,无法在劳动中实现自我发展和寻求人生的价值。

劳动异化导致社会更加物质化。在私有制的劳动异化中,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与自己的本质的异化,甚至与他人之间的异化逐渐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疏远。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谐的交往形式逐渐被破坏,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剥削和被剥削、压迫和被压迫的关系。社会中的一切交往都以物质生产和物质利益为出发点,从而功利主义盛行,社会越来越趋向物质化。这种物质化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被物和物的关系所取代,导致社会失去了人际关系的温暖和人情味。

劳动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导致了劳动与幸福的分离。它使人失去了创造幸福的基本权利,阻碍了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同时导致社会更加物质化。要摆脱这种分离,马克思主张消除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使劳动者能够从劳动中获得真正的幸福和自由。

2.3. 实现自由自觉的劳动获得幸福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获得幸福的源泉。马克思强调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性的表现,人的本质与幸福有内在联系。“我在劳动中肯定了自己的个人生命”,“我的劳动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因此是生活的乐趣。”(马克思,恩格斯,1979)自由自觉的劳动不仅是人的生命的自由表现,还是生活的乐趣来源。自由自觉的劳动要求在自愿条件下进行,只有这样,劳动才能成为感性和客观的活动,人才能够真正领悟劳动的价值,体验到劳动带来的幸福。这种自由劳动将劳动从外部压力转变为内在需要,从而成为人类本性的展现方式。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获得幸福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人的本质外化的过程。只有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人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幸福。这种劳动要求自觉和自愿,它解放了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选择性。相反,被迫和强制的劳动无法带来幸福,因为它不会让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也无法实现个人的劳动目标。自由自觉的劳动使人能够在其中确认自己是一个独立的存在,体现了人类从自然界中分化出来的趋势,同时也反映了人的自主性不断增强。通过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人们能够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包括类特性、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共产主义社会中的人的自由实现方式。马克思认为真正的人的自由发展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代表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其中自由自觉的劳动成为人的首要需求。在那个时代,人们不再受外部压力的束缚,劳动不再是纯粹的外部任务,而是内在需要的一部分。这种自由自觉的劳动不仅使人能够为自己的发展而劳动,还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从而成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驱动力和幸福的源泉。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幸福本质的深刻视角。劳动不仅是创造物质幸福的基本途径,也是精神幸福的源泉。自由自觉的劳动将人的自由与幸福紧密相连,推动社会朝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迈进。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自由自觉的劳动,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为个体和社会共同谱写幸福的篇章。

3.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的形成受到了多重社会因素的影响,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变革和多元化思想形态共同塑造了他们对幸福的理解和追求。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必须正视一些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如幸福实践性的不足、功利性的倾向以及幸福教育的缺失。通过剖析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建立积极、全面、健康的幸福观,为他们未来的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3.1. 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缺乏实践向度

马克思认为,人们通过劳动实现自身的幸福和自由。然而,大学生在理解幸福时,尽管具有一定的概念,但未能将劳动与实际生活很好地联系起来,造成幸福观的理论与实践脱节,也没有形成劳动创造幸福和享受幸福相统一的观念。

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各种关于幸福的理论,涵盖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领域。然而,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往往存在差距,导致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过于抽象。“一方面,部分高校课堂施教主体缺乏对新时代劳动幸福观教育的形式丰富性和复杂性的深入认识,需要提升施教主体的教书育人理念。这部分教师在教育和引导中并不能清晰地使大学生充分认识新时代劳动形态的丰富性及不同劳动形态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容易使大学生忽视新时代劳动幸福理论的丰富性。”(齐旭旺,2023)其次,大学生常常面临严重的学术压力,需要应付课程、考试、作业和项目,这占据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在这种情况下,追求幸福往往被放在次要位置,幸福被视为遥不可及的未来目标。此外,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寄予较高期望,希望他们在毕业后能取得出色成就。这种期望使得大学生过分关注事业成功,而忽视了幸福的其他方面,如人际关系、身体健康和精神平衡。竞争激烈的社会让大学生认识到必须不断努力以满足社会的期望,从而进一步削弱了他们对幸福的实践体验。最后,当代社会充斥着大量的信息和娱乐选择,尤其是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大学生更容易沉浸在虚拟世界中。这种虚拟生活不仅使他们忽视了实践幸福的机会,同时某些负面信息对大学生幸福观也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例如,互联网上的暴力和色情信息、一些不良的价值观念、一些负面的社会信息等等。这些社会的负面现象通过互联网快速传达和放大,通过互联网这一快捷渠道被大学生所接受,这对大学生的幸福观的产生了消极的负面影响,从而形成了错误的幸福观,如“享乐主义、不劳而获”等。

3.2. 大学生幸福观存在功利性

部分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常常呈现功利性倾向。马克思强调了劳动的自由性和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劳动是实现自由和幸福的关键途径。通过自由的劳动,个体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生活需求,并发展自身的创造力。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突出了劳动的自由性质,并将劳动与个体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大学生对幸福的理解过于功利化。“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以及人才市场竞争的白热化大学生早已不再是‘天之骄子’,存在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奋斗现象。”(潘二亮,何云峰,2022)他们往往将幸福视作狭隘的物质追求,以成功和财富等表面指标作为衡量幸福的唯一标准。这种功利性的追求可能导致他们对物质幸福的要求越来越高,过分追求高薪工作、名誉、社会地位等物质上的成功,甚至形成了拜金主义的幸福观,从而忽略了内心情感、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层面的幸福,以及精神层面的需求。这种功利性追求幸福的趋势可能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社会往往将成功与财富等功利性目标挂钩,这会影响年轻人的价值观和幸福观。教育体制也可能过于强调考试成绩和学术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全面发展和劳动的重要性。此外,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表象也可能让年轻人误认为物质追求是实现幸福的唯一途径,形成了错误的金钱观。“尤其自15年以后中国经济迅速腾飞,互联网和自媒体兴起后,贫富差距加剧、两极分化明显,一夜暴富不再只是幻想。巨大的差距面前,使得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幸福而对精神幸福不屑一顾,在对幸福是什么的调查中,有56.79%的大学生认为生活富裕就是幸福,还是能够从侧面反映出一些大学生的价值观有点偏航。2021年12月,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对带货主播薇娅原名黄薇做出税务行政处罚,罚款加滞纳金共计13.41亿元。”(朱薇,2023)在这种情况下,年轻的新时代大学生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从而使部分大学生偏离了主流价值观,形成对金钱的绝对追求和崇拜,从而忽视了只有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的信念。

这些功利性幸福观可能导致个人价值观的扭曲,使他们对自己和他人施加压力,追求不切实际的目标,从而忽视了更深层次的幸福。

3.3. 大学生幸福教育缺乏系统性

幸福观的培育需要家庭、学校和个人的相互配合、协同作战。然而,幸福观教育常常零散化、边缘化,缺乏系统性的安排和规划。“从目前各高校开展幸福观教育的情况来看,幸福观教育的内容往往是零碎的,并没有形成完整体系。主要表现为:一是幸福观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性与先进性;二是幸福观教育在内容上缺乏教育设计。幸福观教育内容并未结合新时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三是幸福观教育过程中,个别教师将幸福观教育简单等同于价值观、人生观教育等……”(杜凯,刘欣,2022)

学校教育往往更注重学术成绩,忽视了心理健康、情感管理和人生技能的培养。“当前部分高校忽视了对大学生的幸福观培育的重要性。在课程设置方面,公共课主要进行爱国主义、道德修养等方 面的教育,专业课集中于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教育,这些课程 涉及幸福观的相关内容较少,极少有高校单独开设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课程。”(孙钦梅,2023)这使得一些大学生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感到无所适从。同时,一些家庭过分强调孩子的学业问题、物质层面的幸福,而忽视了精神幸福的培养。家庭是孩子幸福观的重要塑造者,如果家庭环境过于功利化或者存在压力,孩子可能会在物质追求上过于焦虑,而忽视了内在的幸福。“一些家庭过分关注子女的智力发展,或仅仅注重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了他们道德和精神上的健康发展。家长们相信,给予子女充足的物质需要就是幸福。一些父母认为,教育子女的道德、幸福观要依靠学校和教师,以自身文化程度低、工作繁忙、时间精力有限等原因,忽视对子女的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幸福教育。”(侯诗辰,2023)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他们对幸福观的培育重视程度不够,在幸福观的培育中出现了诸多的问题。

大学生对幸福观的理解偏离了实践向度,他们倾向于将幸福局限在物质成功、外部认可和社会地位上,而忽视了内在满足、自我实现和人际关系等重要因素;大学生的幸福观存在着功利性问题,即将幸福过于功利化,将其仅仅视为金钱、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体现,这种观念使一些学生过度追求物质财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幸福,导致内心空虚和人际关系紧张;大学生幸福教育缺乏系统性,学校教育往往过于注重学术成绩,而忽视了幸福教育的重要性,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技能和情感管理能力,使得他们在面对生活挑战时不够坚韧。基于此,重新树立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思想,科学理解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加强幸福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塑造积极正确的幸福观,大学生才能分清正确的幸福观和不良的幸福观、才能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利己主义等消极和错误幸福观的侵蚀。

4.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对当代大学生具有深刻的启示作用。他强调了劳动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具有实现自我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性。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劳动不仅仅是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的手段,更是实现自我成长、发展和价值实现的途径。

首先,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提醒我们重新审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在现代社会,一些大学生可能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将工作仅仅看作获得金钱和物质财富的手段,而忽视了劳动本身的价值。马克思呼吁人们珍视劳动的价值,劳动不仅仅是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自身实现和成长的途径。马克思认为,劳动不仅是获取生计的手段,更是人类自身实现和成长的途径。“任何民族如果不劳动,不用一年哪怕就几个星期,也要灭亡。”(马克思,恩格斯,2012)因此,大学生们需要树立劳动幸福观念,将工作视为自我实现和社会贡献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物质财富。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警示我们,物质追求不能完全取代精神追求。在现代社会,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大学生过度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幸福。马克思强调了劳动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认为真正的幸福包括物质享受和精神满足。然而,一些大学生可能过分关注金钱和物质财富,而忽视了精神层面的幸福。陈独秀曾直言:“金钱虽有万能之现象,而幸福与财富,绝不可视为一物也,明矣。”(陈独秀等,1999)因此,大学生们应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追求知识和智慧,寻找自己的精神追求,并将其融入日常生活中,从而使他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幸福,不仅仅是对短期的物质需求的追求,还包括对长期的精神满足的追求。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强调劳动对个体的全面发展的推动作用。他认为,劳动不仅仅是获取生计所必需的手段,更是个人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在现代社会,一些大学生可能过分注重学业和职业,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的发展。然而,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个人自我实现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劳动,不仅仅为了经济回报,更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技能,增强自信心,锻炼意志力,提高社会责任感。通过劳动,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实现个人潜力,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因此,当代大学生应意识到,劳动实践能够培养技能和能力,推动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获得真正的幸福。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树立了正确的幸福观念。重新审视劳动的本质和价值,不仅将其视为物质满足的手段,更应将其视为自我实现、社会责任和意义追求的重要途径。通过这种思维方式的改变,大学生们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与问题,积极投身学习、工作和社会实践,实现劳动与幸福的统一。这不仅使个体能够实现自身幸福,也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积极贡献。

5. 结语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我们弘扬马克思主义劳动幸福思想,唯有通过自觉的劳动,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民族和谐稳定才能得以实现,国家繁荣昌盛才能成为现实。在当代,大学生的幸福观的形成不仅需要引导他们通过脚踏实地的努力、锲而不舍的毅力和勤奋的奋斗来追求幸福,还需教育他们通过劳动为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以及繁荣富强贡献自身力量,从而实现社会价值,并享受劳动创造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美好体验。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指导。这一思想突出了劳动对于个体幸福的重要性,劳动不仅仅是为了谋生,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为社会贡献的重要途径。对于大学生来说,尤其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大学生要认识到劳动的本质,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实现个人价值并为社会做出贡献。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大学生可以通过他们的劳动成为社会发展和变革的推动力量,为国家的发展目标贡献积极力量。这意味着他们需要树立正确的劳动幸福观,明白劳动不仅是一种义务,更是机会,可以推动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在实现个人幸福时,大学生需要平衡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过度追求物质成功而忽视内在满足感和精神成长可能导致不完整的幸福观。因此,他们应该在物质和精神幸福之间取得平衡,以追求更全面、更深刻的幸福感。

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是一项深刻而现实的思想。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目标高度契合。中国正在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幸福的统一。在新时代,人民要实现幸福生活、美好梦想、全面发展,必须以马克思的劳动幸福思想为根本指导。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将这一思想融入大学生幸福观的培养中,引导大学生树立勤劳和诚实劳动的理念,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的强音,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美丽中国的实现、幸福社会的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 陈独秀, 等(1999). 新青年: 民主与科学的呼唤(p. 365). 中州古籍出版社.
[2] 杜凯, 刘欣(2022).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问题及对策.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 (4), 77-80.
[3] 侯诗辰(2023). 当代大学生幸福观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哈尔滨: 哈尔滨师范大学.
[4] 马克思, 恩格斯(197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 p. 38). 人民出版社.
[5] 马克思, 恩格斯(2009).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p. 159, 196, 715; 第9卷, p. 595). 人民出版社.
[6] 马克思, 恩格斯(20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p. 508; 第3卷, p. 298-300, 473, 988). 人民出版社.
[7] 潘二亮, 何云峰(2022). 高校劳动教育核心素养视域下科学的奋斗精神探析. 青年学报, (6), 81-86.
[8] 齐旭旺(2023). 新时代大学生的劳动幸福观教育路径探究. 井冈山大学学学报, 44(3), 87-94.
[9] 孙钦梅(2023). 新时代大学生幸福观培育存在问题及对策. 公关世界, (7), 142-144.
[10] 朱君, 肖建国(2022). 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及其当代社会价值. 哲学进展, 11(6), 1976-198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6337
[11] 朱薇(2023). 新时代大学生奋斗幸福观培育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