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建设“森林城乡、绿色通道”是江西省委、省政府围绕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目标把江西建成森林屏障更加安全、绿色产业更加发达、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的生态大省的重大决策。大力开展“森林城乡、绿色通道”建设,对不断推进造林绿化工作向纵深发展,促进江西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2. 森林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2.1. 森林文化的内涵
郑小贤教授2000年提出:“森林文化指人对森林的敬畏、崇拜、认识与创造,以对森林认识及其各种恩惠表示感谢的朴素感情为基础,反映人与森林关系的文化现象”,其分为技术领域的森林文化及艺术领域的森林文化[1] 。苏祖荣、苏孝同提出“森林文化是由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层面组成、以森林为背景或载体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精神表述”[2] ,其内涵可用“绿色、生态、环保”六个字概括。
2.2. 森林文化的特征
蔡登谷指出:“森林文化作为以森林为背景的协调人与森林、人与自然关系的文化样态,本质上是一种生态文化,它是人类处理人与森林、甚至是人与自然关系时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综合反映,是人类与森林长期相处形成和发展的文明现象,既具有社会属性,也具有自然属性。‘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是森林文化的最高境界,其本质和精髓体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森林文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生态性、民族性、地域性和人文性,森林文化具有创新力、吸引力、渗透力和规范力”[3] 。
3. 森林文化与森林城乡建设的联在关系
森林城乡建设是城市林业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客观要求,是弘扬森林文化的实际行动,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学创始人柯塔(H.Cotta)早在19世纪出版的《森林经理学》一书中就指出:“森林经营的一半是技术,一半是艺术”。而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因此,森林城乡建设必须加强森林文化建设,将森林文化建设渗透到建设的每一个环节之中。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的迅猛发展,城镇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生态和环境问题,严重制约了城市和谐发展的进程。围绕如何促进城市生态的维护和改善,有效解决日益恶化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成为当前城市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被誉为城市之“肺”的城市森林由于在解决城市生态化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仅受到人们的极度关注被人们赋予文化意蕴,而且已经成为反映城市特定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基础设施之一。发展城市森林,弘扬城市森林文化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崭新理念。“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拥抱森林”,也已成为城市森林文化建设的标志和口号。大力发展森林文化,能够完善森林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丰富森林城乡建设的基本内涵,优化森林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同时,森林城乡建设能够弘扬生态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森林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孕育了丰富多样的森林文化。森林城乡不仅要创造大量的物质成果,而且要尽可能地创造丰富的文化成果[4] 。
4. 开发利用森林文化,加快森林城乡建设
4.1. 挖掘森林文化内涵,提高森林城乡建设品味
中国是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具有延续5000多年的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森林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繁荣,人们对山、水、树木,花草及动物等生态因子的认识愈益深化,森林文化又不断与时俱进,形成包括园林文化、花文化、竹文化、茶文化、桑文化、森林狩猎文化、森林观赏文化等一系列独具特色的森林文化;同时也形成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森林文化。
江西省从总体看,江西文化又称赣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子系统。经长期发展,它又派生出一系列自己的文化分支,构成层次丰富、脉络清晰的网络。从地域角度看:赣文化包含了浔阳文化、豫章文化、临川文化、庐陵文化、袁州文化、赣南客家文化等诸多子系统。从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铜文化、瓷文化、书院文化、禅道文化、苏区文化、文学、艺术、哲学等,各自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系统。更值得提及的是生长、壮大于江西的红色文化。八一起义,开创了中国红色文化的源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有孕育了井冈山革命精神的生长;中央苏区,是人民共和国的摇篮,也是苏区红色文化的诞生地。红土地上的革命文化,催生了我们的人民军队,促进了有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形成,催生了我们的人民共和国,也催生了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赣文化的核心,是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与革命文化的组合。因此在建设森林城乡时,要将赣文化有机地融为一体,展现江西丰富多彩的森林文化[5] 。
建设特色的森林文化是提升森林城乡建设品味的重要载体。文化是无数人智慧的结晶,森林城乡建设有了文化就会引人思考,就会使人发怀古之幽思。以“绿色”为基调,建设森林现代休闲文化。发展特色森林文化重点是发展绿色文化。绿色文化就是环境意识和环境理念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态文明观和文明发展观。绿色文化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以“红色”为点缀,弘扬森林传统历史文化。森林的盛衰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息息相关。以“特色”为亮点,将江西各设区市不同地域的森林文化挖掘出来,融入森林城乡建设中,自然能形成森林城乡建设的一道亮点。
4.2. 加快森林城乡建设,弘扬森林文化
弘扬森林文化,是森林城乡建设的着力点,是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森林城乡,必须把改善人民生活质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林业发展成果体现在人民生活质量提高上,给百姓一个好环境,给人民一个好生计。大力发展森林文化,能够完善森林城乡建设的指导思想,丰富森林城乡建设的基本内涵,优化森林城乡建设的整体布局,实现林业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有利于发挥森林的多功能,满足社会的多种需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下要增加森林文化产品,我们应在文化载体和文化表达方面艰苦努力。通过森林城乡的建设,增强森林文化的创新力。森林文化要在继承中创新、在借鉴中发展、在不同的维度中考量。通过森林城乡的建设,增强森林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森林城乡的建设,增强森林文化的渗透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建设森林文化,实际上是生态文明更为直观的体现与传播,是人们对森林的反思和寻根。通过森林城乡的建设,增强森林文化的规范力。森林文化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果说法律为我们勾勒出的是一条底线,那么文化道德的力量则提出更高的要求[6] 。
4.3. 加强森林文化普及,提高森林城乡文化底蕴
加强国民森林教育,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以普及森林知识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为目标的森林教育。尤其要从青少年抓起,把森林意识教育作为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推行多种形式的森林教育,提高学生的森林意识,努力培养具有森林保护知识和意识的一代新人。对各级领导干部、企业法人代表等,更要加强森林保护知识培训。要广泛开展森林科普活动,结合植树节、竹文化节等活动,通过图书、报刊、网络、广播、电影和电视等媒体,积极开展群众性森林科普教育活动,建立森林建设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推行义务植树活动、志愿者行动,建立森林问题公众听证会制度等公众参与活动,培育公众的森林意识和保护森林的行为规范[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