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 HE)是肝脏功能严重障碍和(或)门体分流所致,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一种综合征[1] 。以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为主要临床表现。为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严重并发症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加强临床观察与护理能有效降低肝性脑病的发生和死亡。本文就肝性脑病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2. 一般资料
2010~2013年我科共收治了肝性脑病患者28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9例,年龄28~68岁。按照肝性脑病分期标准[2] :I期(前驱期)14例,II期(昏迷前期)9例,III期(昏睡期)3例,IV期(昏迷期)2例。27例经积极正确的护理及对症治疗效果满意出院。1例放弃继续治疗自动出院。
3. 护理
3.1. 心理护理
I期肝性脑病患者出现轻度性格改变和行为异常。由于病程较长,病情重,患者极易产生抑郁、悲观情绪。此时应积极开导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3] 。积极愉快的心理可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3.2. 严密观察早期病情变化
大多数肝性脑病患者发病前都有脾气性格的改变、情绪反常或行为错乱等表现。如表现欣快激动,烦躁不安、失眠多语,言语不清,甚至有幻觉。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观察。当出现上述症状时,采取与患者交谈的方式,提出具体问题,以此来了解患者的反应性和计算理解能力等。发现问题及时通知医生,遵医嘱处理。
3.3. 安全护理,防止意外
肝性脑病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专人看护,防止坠床跌倒。护理人员要保证病房环境安全:水果刀,剪刀,热水瓶,棍棒妥善保管,防止肝性脑病患者自伤及伤人。治疗过程中高度保持警惕尽可能避免医源性感染。
3.4. 饮食护理
除了要保证患者热量的供给,用于维持正氮平衡状态,避免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分解,同时,对于一些胃肠道营养难以正常供给的患者,还需要注意实施静脉营养的补充。比如,输入适量的支链氨基酸对患者的正氮平衡,既安全又有效。另外,还要减少患者的蛋白质摄入量,优化蛋白质结构。应该对肝性脑病高危病人禁食蛋白质类食品,等症状缓解后再考虑逐渐增加食物中的蛋白质含量,每日的摄入量不宜超过40克。但是,同进还要防止低蛋白血症的产生。所以,患者不宜长期进行低蛋白饮食。为此,可以适当改变食物中的蛋白质结构,改以豆制品等植物蛋白为主,这是因为植物蛋白质中含芳香族氨基酸、甲硫氨酸少,而支链氮基酸的含量却较多,同时还含有非吸收性纤维,有助于体内氨的排出,起到通便的作用[4] 。
3.5. 积极寻找诱因,积极排除
(1) 一次性大量摄入动物蛋白质,(动物蛋白质蛋氨酸含量高,在体内代谢可产生大量氨,可诱发肝性脑病)。
(2) 过量放腹水造成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诱发肝性脑病。
(3) 胃肠道内积存血未及时清除,分解后氨被吸收入血,使血氨升高。
(4) 感染未及时控制。
(5) 镇静剂、麻醉剂、安眠药应用不当,加速患者进入昏迷。
3.6. 做好健康教育
向患者及家属介绍肝性脑病相关知识。如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不滥用对肝脏有损害的药物;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各种感染;戒烟酒等。告知家属肝性脑病的早期征象。加强自我保健。家属应给予患者精神支持和生活照顾。督促患者遵医嘱服药,并了解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定期随诊复诊。
有文献报道,肝性脑病的发生率可达18%~20%[5] ,加强临床观察和正确的护理,可有效降低其发生和死亡。
4. 讨论
通过了解各种文献资料及总结我们的临床观察可以发现:肝性脑病常发生在肝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因摄入过高的蛋白质饮食或上消化道出血等原因而诱发,加强临床观察,及时去除诱因、给予相应的抗脑病治疗并采取上述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可逆转大多数肝性脑病。本报道中28例患者,27例治疗效果满意出院,1例放弃继续治疗自动出院,有效率为96.4%正说明了这点。由此也提醒我们广大护理人员在护理工作中要不断总结经验,锻炼自己的职业悟性及敏锐的观察力,对病情的发生、发展正确分析判断,及时、准确地执行治疗方案,制订有关肝性脑病的整体护理计划,才能做到全面、及时、高质量的护理,对肝性脑病的预防及治疗有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