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是举重强国,举重运动曾多次为我国在世界体坛挣得巨大荣誉。在历届奥运会中,代表“中国力量”的我举重军团,总是能在世人面前创造奇迹,特别是女举。中国举重运动的辉煌带来了举重裁判工作的发展[1] 。随着举重赛事的上水平,对关系到比赛进程的加重裁判员工作提出更高要求,只有加重裁判员(下称加重员)们通力合作,比赛才能顺利进行。
举重加重,顾名思义就是在比赛中给杠铃两侧增加重量。即按运动员要求试举的重量,选用不同颜色、不同重量的杠铃片安装在杠铃两侧。加重工作看似简单,只需要力气就行,但懂得举重规则的人都知道,加重员不仅需要体力,而且更要开动脑筋,反应迅速,既要符合规则,又要“快速准确”。在2009年第20届世界举重锦标赛上,因为加重员加出错,造成比赛结果金牌易人,国际举联主席向代表队和运动员道歉的重大失误,教训是惨痛的[2] 。因此,重视加重员工作是比赛成功的保障。
2006年我国开始实施“一公斤”规则,丰富了试举重量的方案,新规则在实施比赛中可供选择的试举方案多达36种,是原规则的3倍还多;由于可供选择的加重方案增加,测算把位的难度也随之水涨船高,使比赛的结果更充满了悬念[3] 。同时也增加了加重员的工作难度。
规范加重一般一次增减重量应平均在20秒内完成,如果每次延误10秒,一场比赛大约要推迟30分钟结束,特别是大型比赛现场直播的情况下,因为加重问题而延长比赛时间和打乱比赛的节奏,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加重工作是比赛中一重要环节,是大赛管理水平的体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就有技术官员提出了加重组工作模式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设计出了一套加重员工作模式,后在多次全国比赛中使用和改进,供举重同行们参考。
2. 现有的工作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毋庸置疑,以往的举重加重工作也是成功有效地。一般加重员由有经验的举重运动员担任,他们对杠铃非常熟悉,加重工作熟能生巧。但是,仅凭加重员有经验远不能达到比赛管理工作上水平的要求。从裁判组工作会议上就可以看出,加重工作不被重视。首先加重员不是选调裁判员,特别是省一级比赛,加重员甚至不参加裁判工作会议,对整体比赛一盘棋不了解,对比赛要求、进程不清楚。除大型比赛外,加重组人员不直接归裁判长领导,而是承办单位临时选调,处于半失控状态,工作模式一般是稍有分工,蜂拥而上,责任不明确,上场、下场无秩序。
3. 新规则下工作模式设计与创新
3.1. 举重比赛加重员条件
3.1.1. 体力充沛
加重员的工作量较大,每名运动员抓、挺举各有三次试举机会,每次试举又有三次机会可以改变重量,加上电脑自动生成的增加1公斤的重量,即一名运动员完成比赛会有最多22次重量的变化。一场比赛如有18名运动员参加,加重员上、下场往返距离按20米计算,那么,上场更换杠铃片最多需396次,上下场往返距离要7920米。有时加重员一天要负责两到三场比赛,从场下到场上往返的总距离可达15,840米至23,760米之多。另外,无论增减或原重量不动,加重员都要上场对杠铃进行位置调整和锁紧,一场比赛搬动的杠铃总重量约达20吨。所以要完成如此大工作量的工作,加重员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保证每场比赛坚持到最后。
3.1.2. 形象和身材
虽然举重比赛不是选美,但每场比赛,除了运动员之外,加重员在电视转播的画面中出现的频率最高,尤其是大型国际赛事,他们代表着国人的形象,代表着举重运动的新生力量,所以挑选的加重员必须要五官端正、体形标准,还要动作协调,做到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同时由五、六人组成的加重员小团队,身高相近,胖瘦一致,从而产生良好的视觉效果。
3.1.3. 熟悉加重规律、反应灵敏
运动员试举的重量由横杆和大小不同、颜色各异的杠铃片组成。当记录员播出或显示屏显示运动员所要的重量时,加重员应立即心算出要加几片杠铃,加什么颜色的杠铃。不仅重量正确,而且要遵循“大片优先”的原则。因为加重员是在众目睽睽之下完成工作,不能出现一丁点失误,所以每片杠铃的颜色和重量都要烂熟于心,这就要求加重员们对加重规律非常熟悉,还要有快速心算的能力,准确地在第一时间内做出反应。
3.2. 工作模式设计
加重工作模式的设计首先要适应新规则的要求。新规则实施后,举重比赛裁判工作更加繁忙,教练员运动员大量的运用战术更改试举重量,使得检录台空前忙碌,与检录衔接的记录台自然也动了起来,试举顺序改变的现象频频发生,后场公布的工作跟着忙活起来,由于战术运用增多导致试举同等重量的次数大大减少,从而使得加重员的工作也空前地繁忙[4] 。
如图1所示,加重员是在值班裁判长的领导下,通过记录员播报和前场显示大屏两个途径了解加重信息,按照之前的分工和演练,完成加重工作,过程中接受执行裁判的检查和监督,如发现问题执行裁判应立即向加重组提出,以避免杠铃重量出现错误。
遇有运动员受伤,加重员应以最快的速度,帮助大会医生对运动员实施临场救护。当有媒体采访时,加重组长要出面应付。
3.3. 加重员的分工与合作
挑选好了加重员,如何进行分工合作也是一个关键。本文以六人加重组为例,分别为A、B、C、D、E、F,谈谈分工合作的方法。
首先,六人中选一位为组长,即A,组长不仅精通业务,而且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协调组织能力。另外,因一些大型赛事,会面临被采访等事宜,此时组长就可出面代言。赛前,组长应根据五人的特点进行分工和演练,五人中选一人力量最大为B,专门负责撬起杠铃横杆,另外四人的位置在杠铃杆两端为CD和EF。D、F两人心算速度快、反应比较快速,专门负责传送下一试举重量的杠铃片,C、E两人则力量稍大,专门负责装卸铃片。分工好后,六人则按分工相应位置就位(见图2)。
位置分好后,就是加重员六人的配合工作,这也是重中之重。不同的重量需要上不同的加重员,2人、4人或5、6人,根据场上情况而定。
(1) 当需要换大片时,BCDEF五人一队跑步上场,在B撬起杠铃杆的同时,CE两人将杠铃两端要换下的铃片卸下,DF将需要换上的铃片递交给CE,由CE加片,DF则将被更换下的铃片整齐归位于铃片架处(见图3)。

图1

图2

图3
(2) 当需要卸卡箍更换小铃片时,CDEF四人同时上场,CE卸铃片的同时,DF拿好应换的铃片交给CE安装,并将被换下的铃片归位。
(3) 当不需要卸卡箍添加小重量时,则两人完成即可,要么CE,要么DF,根据情况事先定好。
(4) 当重量不动时,此时看起来简单,不用考虑加什么片,但真正做起来很辛苦,尤其杠铃重量较大时,要将自己一侧的杠铃抬起,将松动的铃片锁紧,有时一侧的重量在100公斤左右,没有一定的力气是不行的。通常AB两人出动,CE两人可相应替换,轮流上场(见图4)。
前三种情况,组长A不仅要观察整体加重组的配合有无差错,还要留意在加重员上场加重的同时,试举重量是否再次发生调整,如有调整,则立即通知场上的加重员。另外,组长还要注意裁判员对加重结果有无异议,从而及时做出反应。当发现举重台或杠铃杆需要清理松香和镁粉时由组长负责完成。因此,加重员处还应配备钢刷、干湿拖布和手套等。
3.4. 精神面貌和跑位
为了加重团队的形象,一些细节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坐姿,在整场比赛中,不能坐的太随意,加重员六人要保证挺胸抬头,直直地正坐2个小时左右,保持严谨认真和训练有素的精神风貌;又如步调要一致,当记录员播出此次运动员试举成功或失败时,六人则同时起立,下一把试举重量一经播出或显示屏显示出重量时,根据情况,需要上场的几个人则按分工位置纵队跑上举重台,其余的站于原位,等待同伴返回后成一列横队,由事先指定的C或D轻声发出“坐”的口令后,六人整齐坐下。
加重跑位:BCDEF可依照顺序跑步上台,各司其职,完成自己的加重工作后,在相应位置站好。标准的站姿是两腿开立,挺胸抬头,表情严肃,面对杠铃,相互监督,随时补漏。通常C距离最远,速度稍慢,其他人应等待其完成任务后,由C先动,带领队伍跑步下场,其他人依次跟随其后,顺序是C-D-E-F-B (见图5)。

图4

图5
每场比赛,加重员不仅肩负着加减杠铃的工作,还要时时注意场上的意外情况,如运动员受伤、突然出现晕倒等状况时,要及时上场,配合大会医生先把运动员救下,然后拿着挡板进行掩护,方便医务人员进行紧急处理,即充当特殊的“保护人员”。在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77 kg比赛中,韩国选手史载赫在比赛中失误,导致手臂严重扭曲,关节对折,场面惨烈,加重员此时迅速使用帷布将治疗场面遮挡,避免引起观众恐慌。所以说加重员在比赛中身兼数职。他们既当加重员,又当保护员,还当清洁员。他们工作的精神面貌、准确度,直接影响整场比赛的进程,甚至直接影响比赛的结果。
4. 结论
以上介绍的加重工作模式中,我们对举重比赛加重员分工与配合进行设计,在比赛现场进行了演练和实战,在设计过程中对加重员身体条件、分工合作、精神面貌、站位和跑动路线进行了规范,并在设计中注重相互配合,同步整体化设计就如同F1赛车进入维修站一样,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准确快捷,争分夺秒。实践证明,该模式可以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加重时间,比赛场上井井有条,加重员整齐划一,精神抖擞。
总而言之,只有加重员们分工明确,配合默契了,比赛才能顺利进行。该加重模式在第26届世界大运会上实践,反响很好,得到国际举联官员的夸赞。后来又在几次全国比赛中推广,得到一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