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人的疾病不外乎身、心两端。医能治身病,佛则治心病。故佛与医融合,能使二者相得益彰。其融合之具体形式,则是医僧(或称僧医)。
2. 医僧与“医僧”的称谓
医僧,简言之,即擅长医术之僧人。有籍可考者,当始自东汉安世高,据《高僧传》“安清,字世高,安息国国王正宫皇后之太子。聪慧敏达,且克意好学,外国典籍及七曜、五行、医方、异术等,乃至鸟言兽语,无不综览通达[1] ”(医方,即医学)。降至后世,佛教普及益广,佛教僧人从事医药者渐多。除专门治病外,尚有从事医药慈善等事业者,此谓之“涉医僧”[2] ,当然,涉医僧包括专门从事中药事业之“药僧”。所以,广义上讲,医僧还应该包括涉医僧和药僧。本文所指,即广义上的医僧。
虽然,医僧作为一个群体,很早就在我国出现。但“医僧”之称谓,却要晚很多。此前的研究文献都认为“医僧”之称谓始于宋代[2] [3] ,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早在唐代,著名诗人元稹就“医僧婗似酲”之诗句,韩偓亦“前生多恐是医僧”之诗句[4] 。所以,“医僧”之称谓,始于唐代。
3. 基于唐诗史料的研究方法与优点
有关医僧的记载,散见各种古籍中,但各有侧重点。
中医典籍侧重于医学建树(即所谓“医家”);而佛家典籍则仅载佛门大德。如,蔺道人系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唐代医僧,也是我国中医骨科奠基人之一,因医术高明,所以载于医家典籍,佛典中未见;再如,医僧释僧伽(略称僧伽,因僧人通姓“释”),道行超绝,名盖当世,见于佛典,而医家不录。
除医籍、佛典外,正史也有关于医僧的记载。不过,正史只记载对历史有影响者,且正史之记录颇有冲突,盖基于各种政治因素。唐代医僧僧大通之死即是例证。据《旧唐书》卷十六,“诏曰僧大通医方不精,药术皆妄……,穆宗令决杖处死”;而该书卷一百八十四“王守澄”条,则云“王守澄,元和末宦者。宪宗疾大渐,内官陈弘庆等弑逆。宪宗英武,威德在人,内官秘之,不敢除讨,但云药发暴崩……。时守澄与中尉……定册立穆宗皇帝”[5] 。这表明,唐宪宗系被内官所害,而非僧大通药术所误。
为救医籍、佛典、史书文献之偏颇,本人拟以唐诗为史料,分析唐代医僧之概况。之所以如此,原因有三:第一,自安世高至今近2000年,对2000年之医僧史作系统研究,实非易事,故本文研究仅限唐代;第二,有唐一代佛教昌盛,医僧辈出,故对其研究最具代表性;第三,唐诗作为珍贵的文化遗产,固然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但也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它如实记录了诗人作为一个普通民众的所见、所闻、所感。
本文以《全唐诗》(含补逸) [6] 为底本,从中检得与医僧相关的诗作共61首,列举如下:
1刘禹锡/赠婆门僧人;2张籍/赠海东僧;3李白/僧伽歌;4包佶/抱疾谢李吏部赠诃黎勒叶;5白居易/眼病二首;6黄滔/喜翁文尧员外病起;7曹松/山中言事;8徐仲雅/赠江处士;9王建/赠溪翁;10白居易/山居;11王建/饭僧;12岑参/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13陈陶/春日行;14刘禹锡/楚州开元寺北院枸杞临井繁茂可观,群贤赋诗因以继和;15刘商/曲水寺枳实;16张籍/逢贾岛;17杜甫/太平寺泉眼;18[南诏]段义宗/题大慈寺芍药;19杜甫/山寺;20张说/岳阳石门墨山二山相连有禅堂观天下绝境;21王建/江陵即事;22裴度/真慧寺(五祖道场);23皮日休/重玄寺元达年逾八十好种名药凡所……余奇而访之因题二章;24曹松/题僧松禅(一作题僧院松);25陆龟蒙/奉和袭美题达上人药圃二首;26元稹/和友封题开善寺十韵(依次重用本韵);27姚合/和厉玄侍御题户部李相公庐山西林草堂;28白居易/郡斋暇日忆庐山草堂兼寄二林僧社三十韵多叙…出处之意;29贾岛/赠圆上人;30李端/与萧远上人游少华山寄皇甫侍御;31贾岛/送唐环归敷水庄;32皎然/别山诗;33李洞/赠三惠大师;34许浑/将归涂口,宿郁林寺道玄上人院二首;35徐夤/送卢拾遗归华山;36白居易/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37贾岛/送玄岩上人归西蜀;38薛能/好客;39周贺/休粮僧;40陆龟蒙/秋日遣怀十六韵寄道侣;41丁仙芝/和荐福寺英公新构禅堂;42方干/赠中岳僧;43白居易/二月一日作,赠韦七庶子;44白居易/病中看经赠诸道侣;45王建/照镜;46白居易/兰若寓居;47韦应物/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48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答闲上人来问因何风疾;49白居易/咏兴五首·出府归吾庐;50李敬方/题黄山汤院;51钱起/静夜酬通上人问疾;52崔道融/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53韩偓/腾腾;54王建/原上新居十三首;55刘商/酬濬上人采药见寄;56郑谷/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寻蒙唱酬见誉过实却用旧韵重答;57伍唐珪/山中卧病寄卢郎中;58姚合/酬薛奉礼见赠之作;59姚合/送河中杨少府宴崔驸马宅;60薛能/蜀州郑史君寄鸟觜茶,因以赠答八韵;61元稹/哭女樊四十韵(虢州长史时作)。
本文拟以上述61首唐诗为史料,对唐代医僧的僧籍地、外貌神态、治疗手段与效果、药事活动、慈善活动、医术的传播与传承、医患关系诸方面进行探讨,以期勾勒出唐代医僧之概貌。
无疑,这种研究具有三个优点:第一,如上述,唐诗之记录忠实地表达了诗人之所见、所闻、所感,故具有真实性;第二,通过对上述61首唐诗进行数据对比,具有学术严谨性;第三,唐诗鲜活的语言特色,可以“复活”昔时医僧的形象,故兼具生动性。
4. 僧籍地
有唐一代,佛教鼎盛,国际交流频繁。彼时在我国境内活动的医僧,就其籍贯而论:有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土医僧,也有来自于他方的来华医僧。要说明的是,本土医僧中也有出国者,如鉴真。不过,鉴真东渡日本后,有关医药活动大多在日本,所以,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在上述61首诗中,涉及外籍医僧有4首:诗1《赠婆门僧人》、诗2《赠海东僧》(海东,今之日本、韩国)、诗3《僧伽歌》(僧伽为西域僧人)、以及诗4。从数据上看,唐时的医僧大多以汉地本土僧为主体,这无疑与史实相符。事实上,佛教发展到唐代,已深入到民间每个角落。故绝大多数是本土医僧,外籍医僧仅占少数。唯其如此,诗4曰“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方士,原指能访仙炼丹以求长生不老的人,此处指西域之医僧;胡,北边的或西域的少数民族)。
5. 治疗手段与效果
医僧的首要任务就是治病救人。从诗中可以看出,唐代医僧所采用的中医传统治疗手段(疗法)包括:手术、针灸、药疗、食疗等。
(一) 手术
唐诗中记载的手术疗法主要是金篦术,此术系从西域传入之金针拔障术,一度在中国、印度均失传,后又由中国医生“复活”,用于治疗白内障。诗1“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发蒙,拨去障碍物);诗5也有“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之句。这说明,由印度传来的金篦术,当时在我国已经比较流行,这与医书记载大体一致。
(二) 针灸
针灸系中医特色疗法,分为针刺和艾灸。诗6记载了一则艾灸医案:“越僧夸艾炷,秦女隔花枝……昨日已如虎,今朝谒荀池。扬鞭入王门,四面人熙熙”。从诗后四句来看,主人翁康复很快,疗效颇佳。
(三) 药疗
通过服药达到祛除病症之效,称为药疗。药疗当然是中医最常用的疗法,所以有关的记载也最多。诗7“岚霭润窗棂,吟诗得冷症。教餐有效药,多愧独行僧”,诗意为:诗人因为吟诗,患手脚冰冷(冷症),多亏吃独行僧的有效药,方得治好;诗8更是形象地描写了药的剂型和灵妙,“门在松阴里,山僧几度过,药灵丸不大,棋妙子无多”;诗9“溪田借四邻,不省解忧身。看日和仙药,书符救病人。伴僧斋过夏,中酒卧经旬。应得丹砂力,春来黑发新”。此外,还有诗2“与医收海藻,持咒取龙鱼”,案:据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7] :海藻酒治疗甲状腺肿胀“瘿病”(俗称大脖子病),此处“与医收海藻”是为治瘿病用。
(四) 食疗与养生
山居的僧人也懂得食疗。诗10“朝餐唯药菜,夜伴只纱灯,除却青衫在,其馀便是僧”,药菜者,既是药但又可充菜,中医所谓药食同源、食疗;此外,还注重在饱食后用中药姜、茶等消气、消食以养生,如诗11“蒲鲊除青叶,芹齑带紫芽,愿师常伴食,消气有姜茶”。
(五) 疗效
由上可知,不论是手术、针灸和药效,医僧都有成功救治病人的例子。其疗效得到社会大众认可,而诗12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个事实:“移根自远方,种得在僧房。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抽茎高锡杖,引影到绳床。只为能除疾,倾心向药王”(锡杖,僧人行路时所携之锡制拐杖;绳床,为绳制之座具,供僧人坐卧用;药王,盖指《法华经》的药王菩萨)。这首诗大意是说,佛寺种的药树,已经高过僧人的锡杖并长到他们的床前。寺僧种这些药,只是为了给患病的苦难众生祛除疾病,他们可以算是药王菩萨。显然,这里不仅暗含诗人对医僧疗效的认同,还包括对医僧的尊崇。因此,百姓若生病,多有求僧者,“病多欲问山寺僧,湖上人传石桥断”(诗13)。
6. 药事活动
医僧治病显然离不开中药,唐诗中则有关于医僧从事中药栽培、采摘、加工与烹制、贮藏之记载。
(一) 中药栽培
为了行医弘法,佛寺种植了中药材。前述的诗12即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不过,该诗只谈及药树之长势,未指明所种何药。诗14则清楚地指明了佛寺所种者是枸杞,其长势繁茂。诗曰:“僧房药树依寒井,井有香泉树有灵。翠黛叶生笼石甃,殷红子熟照铜瓶。枝繁本是仙人杖,根老新成瑞犬形。上品功能甘露味,还知一勺可延龄”。枸杞,植物学拉丁名Lycium barbarum L.,其叶墨绿,其果实殷红,作为药用则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并列为上品,性平味甘,具有滋补肝肾、益精明目、润肺的功效,可祛病延年[8] 。由此可知,诗中对枸杞外形、功效之描述十分确切。再如,诗15“枳实绕僧房,攀枝置药囊”,则表明所种之枳实树(枳实,中药名,橙类之干燥幼果)很高,已绕僧舍;诗16“僧房逢着款冬花,出寺行吟日已斜”(款冬花,亦名冬花,中药名);诗17“馀润通药圃,三春湿黄精”(黄精,中药名);诗18记述大慈寺的芍药“天教生在释门中”;诗19“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麝香、石竹,均为中药)。此外,尚有两诗所种之药,药名不详。诗20只说禅堂所种之药很灵:“药妙灵仙宝”;而诗21“寺多红药烧人眼”,盖指寺中所种之药树,红彤一片,欲烧人眼,则其长势之盛可以想见矣。
除了寺院种植中药材外,唐诗中亦不乏僧人个人的种药之记述。如:诗22“岩前芍药师亲种,岭上青松佛手栽”(芍药,中药名);诗23“一尺雕胡似掌齐”(雕胡,即菰米,能止渴,解烦热,调理肠胃);诗24“传是昔朝僧种著,下头应有茯苓神”(茯苓,中药名);诗25记述了达上人药圃“药味多从远客赍,旋添花圃旋成畦”。类似的记载还有:“梁王开佛庙,……僧锄芍药苗”(诗26);“幽药禅僧护”(诗27);“便住双林寺,……经收在屋梁,春抛红药圃,夏忆白莲塘”(诗28);“一双童子浇红药,百八真珠贯彩绳”(诗29)。
(二) 中药采摘
唐诗中亦有描写医僧采摘中药的诗句。如:前述的诗15“枳实绕僧房,攀枝置药囊”(枳实树已长到房高,准备采摘,所以,树枝上挂了一个药囊);诗30“寻危兼采药,渡水又登山,独与高僧去,逍遥落日间”;诗31“松径僧寻药”;诗32“采药多近峰”;诗33“药树影中频缀偈”;诗34“春寻采药翁,归路宿禅宫。云起客眠处,月残僧定中”;
(三) 中药加工与烹制
采摘来中药还须进一步加工、烹制。唐诗中的记载加工者有三首:诗35“千载茯苓携鹤劚,一峰仙掌与僧分”(劚,用刀斧砍削);诗36“石凹仙药臼,峰峭佛香炉”(药臼,捣药用的器具,中间凹下似盆,多用金属、木头做成,亦可用石头制成,此处系用石制成);诗37“药成彭祖捣”。记载烹制(煎熬)者,亦复三首:诗38“寒雨唯煎治气汤”;诗39“唯留温药火,未写化金方”(煎中药之火,分为“文火”和“武火”:文火即将中药汤烧开后,用比较小火慢慢煮;武火即大火快速煮。此处温药火,盖指文火);诗40“药鼎高低铸”(鼎,煎药之炊具)。
(四) 中药材贮藏
当然,采摘来的中药大多要贮存,以备后用。在荐福寺新建的禅堂里,诗人发现堆砌的药材很多,故有“果药罗砌下”之诗句(诗41);多病的僧人更是长年储备中药,以纾一时之忧,“多病长留药,无忧亦是禅”(诗42)。
要说明的是,从数量上分析,涉及药事的诗作(31首)远多于医事者(11首)。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医事治病系一时之行为,而药事特别是所种植的药树可保留经年;第二,治病多在室内进行,而药事(如药树)在室外、山中即可得见。因此,诗人所见者,药事比医事多。
7. 慈善活动
除了诊病、治病,及从事中药生产外,尚有从事医疗慈善事业者。唐诗中记载颇多,大抵分成三种情况:寺院疗养、到家问疾、施舍药物。
(一) 寺院疗养
寺院固然是修学及佛事活动的场所,但如果众生有病苦,佛寺则为提供疗养。诗43“去冬病疮痏,将养遵医术,今春入道场,清净依僧律”;诗44“右眼昏花左足风,金篦石水用无功……,有妻偕老道场中。何烦更请僧为侣,月上新归伴病翁”(上两诗作者皆为白居易,白系虔诚佛弟子,故二诗中“道场”即佛寺);诗45“终日自缠绕,此身无适缘。万愁生旅夜,百病凑衰年。少睡憎明屋,慵行待暖天。痒头梳有虱,风耳炙闻蝉。摇白方多错,回金法不全。家贫何所恋,时在老僧边”;诗46“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兰若,佛教之清净修行之处所,盖指佛寺);诗47《同德精舍养疾,寄河南兵曹东厅掾》(精舍,古时僧人修行、居住之场所)。
(二) 到家问疾
医僧到病人家中问候,以好言软语安慰之,可减轻其精神痛苦,佛家所谓无畏布施,爱语同摄。所以,唐时到病人(特别是虔诚佛教居士)家中问疾,就很常见。诗48“一床方丈向阳开,劳动文殊问疾来”(文殊,指文殊菩萨,将主动问疾之僧人,赞为文殊菩萨,盖心存尊崇与感激);诗49“更无客干谒,时有僧问疾”;诗50“禅家休问疾,骚客罢招魂”(禅家,代指僧人);诗51《静夜酬通上人问疾》“何事沈痾久,舍毫问药王”(沈通沉;沈痾,即重病);诗52《山居卧疾,广利大师见访》(大师,对佛门高僧之尊称)。
(三) 施舍药物
布施医药,也是佛教践行佛之慈悲情怀的优良传统。诗人韩偓说,他自己尽管居世俗高官,可依然喜欢素食,并布施药物。据此,他推测前生可能是一个医僧:“乌帽素餐兼施药,前生多恐是医僧”(诗53)。诗人王建,贫病交加,于是便有了“访僧求贱药”(诗54)之诗句,这表明当时佛寺之药多带有慈善性质;陆龟蒙的道侣给他赠寄了中药胡麻,看来效果不错,如果能再寄,他也会欣然接受,所谓“胡麻如重寄,从诮我无厌”(诗40);诗人刘商则得到了濬上人(上人,系佛弟子对僧人尊称)所采摘并赠寄中药灵芝,心存感激,诗兴大发:“应得灵芝也,诗情一倍多”(诗55)。
从诗作数量上看,涉及医药慈善活动者有14首,约占整个所选诗作61首的四分之一,这说明当时佛教非常注重慈善事业。
8. 医术的传播与传承
有唐一代,佛教鼎盛,国际交流频繁。故有不少异域来华医僧,促成了中医药学的传播。如:诗4“一叶生西徼,赍来上海查。岁时经水府,根本别天涯。方士真难见,商胡辄自夸。此香同异域,看色胜仙家。茗饮暂调气,梧丸喜伐邪。幸蒙祛老疾,深愿驻韶华”(徼:边界,西徼即西域)。据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二十七“西方则多足诃黎勒”可知[9] ,诃黎勒叶可能系唐代随佛教传入中国。此外,前述的海东僧可能也把中国产的海藻带回他的祖国。这些都表明,医僧作为一个宗教群体,客观上进行了国际的医学交流。在国内,本土医僧则传承古代的中医药学,有诗为证:“钓朋蓑叟在,药术衲僧传”(诗56)。
9. 医患关系
医僧们慈悲济世之功,使得他们得到社会大众的感恩、信任、尊崇,医患关系非常和谐。诗7“岚霭润窗棂,吟诗得冷症,教餐有效药,多愧独行僧”,诗人对医僧的感恩,跃然纸上。白居易晚年患眼疾,眼中时有异物,一片迷蒙,诗5“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从诗后两句可以推测,大抵其眼疾不见好,僧家和医家各执一理。尽管如此,他依然要到佛寺去养病,“家园病懒归,寄居在兰若”(诗46)。这至少反映出他对医僧的信任。
由于医僧的高尚人格,患病的诗人多半愿意与医僧交往,亲密无间。如,诗57“野僧采药来医病,樵客携觞为解颜”;诗58“诗客见书墙和,药熟僧来就鼎分”;诗59“闲时采药随僧去,每月请钱共客分”;诗31“寻危兼采药,渡水又登山,独与高僧去,逍遥落日间”;诗60“得来抛道药,携去就僧家”;诗35“千载茯苓携鹤劚,一峰仙掌与僧分”(仙掌,中药名)。以上诗作充分表明,医患关系非常和谐。
另外,在我们所检录的3篇诗作中,没有一篇关于医患关系恶劣的记载。从数据上,支持了上述“医患关系非常和谐”的说法。
10. 医僧的外貌与神态
不同于佛典、医书、正史等古籍单调、刻板、苍白的记载,唐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擅长于刻画医僧之外貌与神态,有声有色,有血有肉。最著名者,当数大诗人李白的《僧伽歌》(诗3):“真僧法号号僧伽,有时与我论三车。问言诵咒几千遍,口道恒河沙复沙。此僧本住南天竺,为法头陀来此国。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意清净,貌棱棱。亦不减,亦不增。瓶里千年铁柱骨,手中万岁胡孙藤”。僧伽本是西域僧人,系观世音菩萨化身,示现诸多灵异事迹,如治好了驸马都尉武攸暨之病,名震朝野,其事迹见《宋高僧传》。据该书记载:“伽在本土少而出家。为僧之后誓志游方……当龙朔初年也……。莫不惊怪。次现十一面观音形……。中宗孝和帝景龙二年遣使诏赴内道场。帝御法筵言谈造膝。占对休咎契若合符……三月二日俨然坐亡。神彩犹生止瞑目耳……。帝以仰慕不忘,因问万回师曰:彼僧伽者何人也,对曰:观音菩萨化身也……。昔在长安。驸马都尉武攸暨有疾。伽以澡罐水噀之而愈。声振天邑。后有疾者告之。或以柳枝拂者。或令洗石师子而瘳。或掷水瓶。或令谢过。二年寺塔皆焚。唯伽遗形俨若无损”[10] 。李白于唐天宝初入长安,时僧伽圆寂已三十余年,其所述像貌、行状,当系耳闻。至于这位青莲居士自称“有时与我论三车”,就只能是梦寐以求,心仪神往而已。尽管如此,该诗依然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因为它记述了李白当年的有关僧伽的传闻。
再如,诗句“药名却笑桐君少”(诗23)。桐君,中国上古时代的药学家;“笑”则生动地道出了医僧元达的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同时也显示其渊博的药学知识(比桐君还懂得多)。诗6“越僧夸艾炷”句,则描述一个自信和可爱的医僧,如在目前;诗33“药树影中频缀偈,莲峰朵下几窥棋”(偈,梵语“颂”,即佛经中的唱词,多为四句),则描述了医僧三惠大师边采药、边颂偈、边观棋的神态;诗42“多病长留药,无忧亦是禅”之句,则形容岳中僧心中无忧。
当然,在外貌和神态方面,也有负面的描写。如,诗61“医僧婗似酲”句,大意是说医僧面貌甚丑,神情迷糊。我们推测,这与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详参原诗便知,诗人此刻痛失爱女,内心十分悲伤。所以,“医僧婗似酲”句与其说是对医僧长相的描述,不如说诗人过度悲伤的心境之流露。
总之,唐诗中关于外貌神态的描写是鲜活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唐代医僧大多活得自在、脱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