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结构化团体咨询是“指事先做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安排有固定程序的活动让成员来实施的团体咨询” (樊富珉,2005) ,是按照一定的目标和规则设计干预方案并按照方案来指导团体咨询和辅导过程,其中包含一系列相互关联、目标明确的活动练习。结构化团体咨询的方案设计多数以活动和练习本身自然引发的成员感受来进行相应的辅导和咨询,基本上是针对成员个体的整体进行工作,而不是针对一群人的其某些变量进行工作。
基于理论导向的结构化团体咨询将精神动力学等心理治疗理念渗透到结构化团体咨询中。比如,从精神动力学的观点理解,如果没有潜意识动力的意识化,人们对表面行为的改变将很难起效甚至会导致更大的内在冲突,形成行为效果的反弹或产生其他新的心理困扰。因此,将精神动力学的相关理论用于团体咨询中,帮助成员觉察内在动力,认识和理解内在动力对外显行为的影响机制,从而达到更加深入和完整的改变。比如,基于依恋模式的团体咨询干预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的研究。一方面从依恋模式变量对人际交往能力变量的预测作用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设计结构化团体咨询方案,加入依恋模式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的认知,并对具有不同依恋模式的团体成员进行同一个方案的干预,并通过成员人际交往能力的变化情况考察干预方案的有效性。
对于团体咨询的研究,目前从国内发表的相关文献看,绝大多数研究设计采用的研究范式单一,研究结论模糊,可靠性也不够,“有44.02%的研究采用的是准实验设计,但相当一部分是研究者本身的研究设计存在问题,导致研究结果说服力不强 (贾烜,樊富珉,2011) ”。对团体咨询效果的评估往往只采用前-后测,观察某些心理品质的变化。这样的观察受团体成员个体差异的影响很大,如果从变量研究的角度,很难控制成员的个体变量的影响,难以真正考察到变量的变化情况。因此,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以往的研究设计上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细化和深入改进。因此,对于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亟待寻求更加有效的设计思想和研究方案,以提高团体咨询研究的质量。“随着定量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定性研究的成熟与完善,两种研究范式已经各自形成一套有特色的方法体系,为研究中的彼此借鉴与合作提供了现实的基础。……定性与定量研究的结合可以在研究视角、研究设计、具体研究方法等不同层面结合,从此发挥两类范式的各自优点,组成最适合研究所需的复合研究模式” (张红川,王耘,2001) 。鉴于此,可以尝试将心理学实证研究取向中的这两大研究范式经过适当的研究设计形成复合研究范式运用于结构化团体咨询的研究中。
2. 研究范式的建构
“定量研究方法是内地团体心理咨询研究主要采用的方法,但是从分析看,内地定量研究的规范性比较差” (贾烜,樊富珉,2011) 。更何况,仅仅采用定量研究对团体咨询这样复杂的实务工作进行评估性研究,会损失其中的大量信息,使研究结果缺少生态效应。“所谓的范式‘对立’,其实只是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人为’造成的假相 (Gorczynski, 2014) ”。波普(Poper, K.)等众多研究者强调“科学研究应当是多元化的,定量研究并非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唯一范式,研究者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从多种角度对社会现象进行研究” (陈向明,2000) 。“研究者在进行研究时,其实是在不停地进行着研究方法的抉择,,因此,实际的研究形式可能是复杂的综合体,,既不是‘定量’,也不是‘定性’,真正决定研究形式的是研究者在研究中的‘姿态’。……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视角来看待研究问题,可以根据问题的性质选用不同的研究范式,可以在研究总体设计上结合采用两类研究范式, 使得研究臻于完善 (张红川,王耘,2001) 。”当今,随着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研究方法论和具体方法技术的演进和发展,对团体咨询研究设计的改进已经提供了深厚的方法论基础。
“在心理学的各个学派中,构造主义、行为主义等学派主要以实证主义方法论为基础,主要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格式塔、精神分析乃至人本主义心理学等学派则多以现象学方法论为基础,研究方法也带有更多的定性色彩” (张红川,王耘,2001) 。鉴于心理科学研究范式的日益整合和生态化发展趋势,为了考查“特殊理论取向结构式团体咨询模式”的有效性,同时为了改善当前结构式团体咨询评估性研究范式的单一性,提高研究质量,笔者尝试吸取科学研究既往范式的各自优势,探索一套对于团体咨询集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的研究方法 (Greaves, 2012) ,笔者设计了一套运用此类团体咨询进行干预研究的复合性研究模型 (Bowen, 2001) ,发挥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共通性和互补性 (Kidder & Fine, 1984) ,从不同的视角对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尽可能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本身的真实、复杂的信息,并逐渐推广到类似的研究题目中,逐渐形成一套此类“特殊理论取向结构式团体咨询”评估性研究的研究范式。
2.1. 维度一:调查研究与干预研究的结合
为了验证上述研究假设,首先可以设计“调查研究”部分,对变量间关系进行量化研究。比如,根据精神动力学的相关理论(如依恋理论强调个体内在的关系模式会成为内在工作模式影响后天的人际交往方式),可以假设潜意识的人格变量(如依恋模式)可能是表层行为方式或心理品质(如人际交往能力)的预测变量。于是设计调查研究来验证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和预测作用。
第二步,在这样的基础上,再设计“干预研究”部分,即考察加入领悟内在动力影响因素的团体咨询方案对表层行为或心理品质的影响作用(干预研究中的量化研究基础)。比如,加入对依恋模式潜意识影响力的认识领悟,来看人际交往能力团体咨询的有效性是否高于不加入这种因素的团体咨询的干预效果,即观察加入对“依恋模式”认识领悟的团体咨询方案是否更好地改善了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
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实施第二步的干预研究。在第二步的干预研究中运用量化研究设计,即利用准实验设计,通过前后测和对照组的对比,进一步验证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同时,对成员个体视为个案,进行多案例研究,考察预测变量和观察变量在不同的个案身上如何得到不同的改变。
2.2. 维度二: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的结合
2.2.1. 基于变量中心思想的量化研究设计
基于“变量中心”思想的量化研究设计 (威廉·劳伦斯·纽曼,2007) ,既包括调查研究部分,又包括干预研究部分。调查研究部分利用问卷考察不同的变量,采用随机抽样多名被试,用问卷调查采集数据,然后用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考察潜意识变量的预测作用。
干预研究采用准实验设计,以按照特殊设计的团体咨询方案进行团体咨询的过程作为干预实验,选取符合团体咨询要求的并在潜意识变量方面分布较为平均的被试(即每个小组中要包含不同潜意识变量水平的被试,其中人格功能较高的被试作为“榜样被试”),分成小组进行小组咨询。对参与实验过程的被试——实验组的前后状况进行比较,同时要对没有经过实验干预的人群——对照组人群——进行比较考察差异,得出结论。对照组要分为两组,第一个对照组是完全不参加团体咨询的“空白对照组”;另一个对照组是没有采用特定干预内容和方法的“普通对照组”,这组团体咨询的方案除了没有加入对潜意识变量的认识领悟疗法以外,其他部分都与实验组一样。领导者是同一个人以控制领导者变量带来的干扰。整个干预研究部分实验设计思想见表1。
2.2.2. 基于案例中心思想的质性–量化复合研究设计
长期以来,“案例研究方法被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所忽略或轻视,而批判现实主义的包容性将使研究人员能够更充分地挖掘案例研究结论的潜在信息” (Tsang, 2014) 。但是,随着案例研究方法的逐渐发展和成熟,近年来也逐渐成为个体咨询和团体咨询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研究方法。“尤其是近10年来,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彼此间的渗透已经成为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许多研究者开始有意识地在自己的研究中结合采用两种研究方法以改进研究的质量、提高研究的信度与效率,大量准实验研究、个案研究、行动研究、跨文化研究的兴起就是一个重要标志” (张红川,王耘,2001) 。
因此,本文采纳基于“案例中心”思想的质性–量化复合研究设计 (威廉·劳伦斯·纽曼,2007) 。这部分设计是干预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即以团体咨询中团体成员为分析单元的“嵌入性多案例研究设计” (罗伯特·K·殷,2009) ——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团体咨询和治疗的研究 (Hanevik & Hestad, 2013) 。在干预研究设计中也要同时考虑多案例研究设计的“复制法则” (罗伯特·K·殷,2009) 。这部分设计的目的是捕捉更多研究过程中的细节信息,“解释各种复杂因素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这些联系如此复杂,以至于用实验或调查都无法解释” (罗伯特·K·殷,2009) 。案例研究设计是与前述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设计基于同一个研究假设逻辑,即“精神动力学团体咨询对团体成员潜意识动力的干预比仅仅干预表面行为或心理特质的效果更好”。在这样的研究假设基础上,对团体咨询过程中的成员心理特质的变化进行“分析性归纳”和“验证性解释”,因为是嵌入式多案例研究设计,分析单位除了个体整体行为模式的改变外,也分析个体部分行为方式和人格特质 (罗伯特·K·殷,2009) 。在干预研究的过程中,遵守案例研究的过程要求,牢牢抓住研究问题,多渠道收集信息,摒弃先入为主的观念,保持灵活应变的意识。在团体咨询的研究中,数据的收集是领导者的参与性观察甚至互动,所以,研究中需要配备观察记录员,保证研究过程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尽量收集到重要数据。
最后,在数据分析阶段要求“理论建构式结构” (罗伯特·K·殷,2009) 来进行“主题分析” (威廉·劳伦斯·纽曼,2007) 并报告研究结果,在本研究范式中还要求与调查研究的数据进行相互补充和支持。
2.3. “分叉设计”的研究设计及相应的研究范式
根据马克斯维尔(Maxwell, J.)对复合研究设计形式的三种描述:“(1) 顺序设计,即定性研究与定量

Table 1. Quasi experimental design in intervention
表1. 干预研究部分的准实验设计
研究分别在一项研究中使用,但有一定的先后顺序。(2) 平行设计,即在同一项研究中同时使用两种研究,并进行相互验证与补充。(3) 分叉设计,即在研究初期采取一类研究形式,随着研究的进行,再结合使用另一种形式。这种结合方式实质上是前两种形式的混合形态” (Maxwell, 1996) 。本研究采取“分叉设计”——研究初期,运用“变量中心”思想的纯量化研究的研究设计,采用群体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之后对数据进行量化研究的统计分析。在确定了变量之间的预测关系之后,再进行第二步集“准实验设计”进行干预研究,对观测变量进行干预前后的量化统计比较,作为干预研究效能评估的主要量化数据依据;同时依据“案例中心思想”对团体咨询过程中的成员进行“多案例研究”设计,除了统计每个观察对象的干预前后的心理品质的量化变化外,还对收集的各种质性资料进行质性分析。这样与前后测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相互对照和相互补充,从而从变量变化的角度以及个案分析的角度对团体咨询干预效果进行多角度的综合评估,使研究中的各项量化数据和质性资料都得到充分挖掘和分析,提升研究的生态效应。
派顿(Patton, M. Q.)认为,研究范式通常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 研究设计、测量与分析 (Patton, 1990) 。本文首先提出前述“分叉设计”,使“调查–干预研究维度”与“质性–量化研究维度”有机结合,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的双重优势 (Greaves, 2012) ,并分别提出相应的数据资料收集方式以及分析方法,故而得出了集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单纯定量研究与质性–量化研究相互渗透、层层递进的研究范式,对具有特殊理论取向团体咨询方案设计的理论建构提供实证研究的基础,并为后续的方案设计的效能评估提供了研究模式,使结构式团体咨询的方案设计具有更加可靠的理论和实证依据,提升用该模式设计的基于理论导向的结构式团体咨询进行干预研究的研究质量。
3. 特殊理论取向结构化团体咨询干预研究的研究范式的优势和实用范围
3.1. 此研究范式的优势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理论导向的结构式团体咨询的“分叉设计”的综合性研究(mixed-methods study)范式,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借助“询证医学”思想,使团体咨询方案设计以实证研究作为保障,增加团体咨询的有效性。本研究范式的提出是借鉴“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的核心思想,即任何医疗决策应建立在最佳科学研究证据基础上再与个人临床经验相结合,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医疗决策的有效性 (张天嵩,钟文昭,2014) 。团体咨询是临床心理学的重要应用方法和技术之一,为提高团体咨询的科学性,引进询证医学的概念,用调查研究的结论进行递进的干预研究,在理论、实证和经验的结合下制定咨询方案,将极大限度地提高团体咨询设计思想的准确性和设计方案的有效性 (Gorczynski, 2014) 。
第二,利用“分叉设计”的范式,使团体咨询的研究集中了质–量研究的各自优势,弥补了不足,提高了团体咨询研究的可靠性。团体咨询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干预技术,对其效果的评估,除了经验性和描述性的观察访谈等方法外,运用实证性的研究进行评估,将提升评估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本研究范式以“准实验设计”和“多案例研究设计”相互嵌套,既可以从统计学的视角观察变量的变化趋势,也可以从案例的综合变化考察团体成员的个性化成长趋势和过程。两者相互补充,相互印证,将进一步提升团体咨询研究的信效度。
3.2. 此研究范式的适用范围
本研究范式适用于基于特殊理论基础的结构式团体咨询的方案设计和效果研究。这种理论往往对两个和两个以上的心理变量(特别是潜在的人格变量和外显的行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具有明确的理论阐述,在临床心理学中对心理干预机制和方法技术具有指导意义,比如“依恋模式对人际交往的内在工作模型理论”,已经成为个体咨询中的“依恋治疗”模式,那么将其引进团体咨询中,利用调查研究考察依恋模式和外显的人际交往的观察变量(如“人际交往能力问卷”)之间的因果关系,并通过设计基于依恋理论的团体咨询方案,考察干预研究中方案设计的独特效果。既层次递进,又相互印证,提升了研究的信效度。
本研究范式在连续几年的同类研究中得到反复验证和完善。相应的研究案例包括:“基于依恋风格的团体咨询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基于自我接纳训练的团体咨询促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干预研究”,“基于TA理论的沟通风格的团体咨询对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心理理论团体咨询促进社会交往效能的干预研究”等。都是分别采用上述研究范式,验证了在特殊理论指导下,从调查研究考察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和预测作用,从干预研究考察团体咨询的干预效能。在调查研究和准实验研究的量化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和多案例研究的质性研究数据的主题分析结果的相互印证和补充中,得到了比单纯质性研究或单纯量化研究范式中丰富得多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