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CSR),尽管有多种界定,其公认的核心含义,是指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当对社会承担责任,尽到企业公民的义务。企业社会责任的提出,是为解决企业在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创造财富时所产生的环境污染、资源滥用、食品不安全、侵害劳工权益等不容忽略的问题。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伴而生,如影随形,受到国际组织、各国政府、社会团体、学界和实务界等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学术研究领域,企业社会责任一直是跨学科的研究热点,相关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国外已形成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国内研究也已得到很大发展。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我国被引入并发展迅猛。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主题检索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文章,自1985年至今,共有22,027条结果。其中,2003年以后相关文献每年有百篇以上,2006年以后呈现出跨越式增长,达到每年千篇以上 [1] 。研究数量和所涉领域已蔚为可观。我国相关研究从引入国外成果开始,有关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及发展的综述文章或资料较多,也有一些专题综述,但总结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总体研究状况及发展的则很少。本文拟以国内文献发表时间和文献研究发展为线索,对我国社会责任研究的总体状况进行简要总结,对诸如研究领域、研究方法、特别是有关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方面的研究等发展进行概述,指出研究发展特点和若干问题1。
2.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发展状况
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源于改革开放实践中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的推动,如SA8000随着跨国公司的采购活动进入我国并对我国的出口企业造成压力和冲击,同时也归功于国外相关研究的带动和国内学者对国外理论的引进2 [2] 。
2.1.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引入和开始阶段(1985~2000年)
早期的文章以企业社会责任会计问题为起始,除了相当数量的该类文章外,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或实践进行了若干片段式的介绍 [3] [4] 。与国外早期研究话题类似,关于我国企业是否应承担社会责任,承担何种社会责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在这一阶段,关于企业要不要以及应不应该履行社会责任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争论3 [5] [6] 。也有结合现实需要,提出当时企业应该对社会承担什么责任 [7] [8] 。
此外,在如何实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有学者针对改革后企业社会责任的真空状态,提出建立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和约束机制,将政府作为该机制的基础层次,以立法和行使行政权力的形式进行,第二层次为企业自律,第三层次为社会监督。该机制以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合力关系为基础 [9] 。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对于国外相关研究的介绍比较零散,对这一新事物结合我国企业状况提出了一些看法,但缺乏深入的论证,学术性的文章较少。涉及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学、会计学、管理学和国际贸易等,制度化研究已体现出注重政府作用的倾向。
2.2. 研究系统化阶段(2000~2008年)
2000年以后,我国对于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介绍和引进较为系统化 [10] - [15] 。这一时期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研究的话题包括: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企业社会责任与和谐社会,应对SA8000,企业文化、企业伦理以及企业会计中的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我国对国外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和实践借鉴、我国民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的关系、跨国公司、利益相关者与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公司治理、劳动保护等。化工等污染行业以及劳动保护较差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问题是行业探讨的重点。2003年以后,相关文献明显逐年增多,相关专著也开始陆续出版,显示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在我国开始成为热点,以企业社会责任为专题的国内国际研讨会在各地举办。
法学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展开,除了一般的法理探讨外,主要涉及新公司法第5条“企业社会责任条款”的定性 [16] - [21] 。
此外,针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证研究也开始出现,并对企业社会责任实施标准和途径展开分析 [22] - [27] 。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爆发后,有关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冠以“后危机时代”企业社会责任的思考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28] [29] [30] [31] 。此外,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途径、动力、社会责任报告和信息披露制度、评价标准和体系、与财务绩效的关系等方面研究成为重点。在实施途径的研究中,对于政府推动作用较为关注。对社会责任回应的研究,侧重于消费者评价等方面。
2.3. 国际化阶段(2010年以后)
自我国参与ISO26000起草并成为成员之后,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逐渐国际化。2010年左右对于ISO26000的起草及其出台后影响的探讨开始兴起。此外与国际流行趋势相一致,低碳,绿色金融和竞争力等问题成为研究主题,制度化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得到广泛关注。
2010年之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制度研究占据了重要地位。其中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制度,是研究的热点。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实证研究领域,企业信息披露与企业绩效、公司治理、市场反应、财务融资、利益相关者影响因素、制度动因、企业声誉等相关性研究成果较多,以会计、管理和经济领域的研究为主 [32] - [37] 。在制度化研究方面,出现了将制度化因素引入实证研究,研究深度和实用性进一步增强 [38] 。
3. 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之特点
我国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呈现出如下特点:
一是从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本身内涵的理解看,早期的研究强调经济责任,这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改革背景下对效益的追求密切相关。其后的研究,随着对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了解逐步深入,以及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社会责任需求的凸显,基本以西方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为标准探讨各种话题4 [39] 。
二是从有关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研究看,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等政策相联系的研究占了相当的分量,近年来更强调企业社会责任在劳动者保护、环境治理、食品安全和提升企业价值等方面的作用,均旨在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5 [40] [41] [42] 。总体来看,质疑企业社会责任的文章较为罕见。企业社会责任政策本身本不是研究话题。
三是从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看,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实施,研究重点从把握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应对SA8000等策略,向政府推进和法律规制等实施途径延伸,显示出企业社会责任在我国获得深入发展。
四是从研究领域和方法看,研究领域拓展到各个学科、不同的行业,研究方法从资料介绍,发展到建构理论模型,进行问卷和统计等实证研究,现实针对性明显增强。
五是对于企业社会责任与中国国情和社会背景相结合的研究成果较为突出,这是尤为值得关注的方面,也是我国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最有价值之处。有学者认为,对中国的学者和管理者来说,开展本土化研究、探索和揭示中国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概念、构建一套适合中国特定社会背景的企业社会责任维度,对于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的推进和深化具有现实意义 [43] 。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主要基于我国现阶段不同企业主体(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等)的差异性而进行的对不同类别企业的研究。特别是既有半公共性质承担一定公共职能又享有一定特权的国有企业,在我占据市场的绝对地位,其社会责任状况是学者关注的重点 [44] 。
六是法学领域的研究不足。有关研究成果,集中于一般性界定和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责任报告编制等方面,法学视角的研究极少 [38] [45] [46] [47] 。法学领域的研究多集中于公司法领域,尚未反映出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向社会回应和绩效发展的趋势 [48] [49] [50] [51] 。也有较为综合性的研究,涉及公司治理、捐赠、信息披露、跨国公司、金融企业和商业银行等个方面,偏重于外部监管和内部治理 [52] 。
4. 有待解决的问题
毋庸置疑,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研究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体现在成果数量、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等方面。从整体而言,从解决我国实际问题出发,相关研究尚待解决如下问题:
其一,我国现有研究一般采用的比较有影响力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界定,是卡罗尔(Carroll)对企业社会责任的“金字塔”式概括,但这一界定也受到广泛的批评,因为没有考虑到各国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对于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并不适用。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研究如何更体现我国现实状况,如何定位我国的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化目标和路径,尚待进一步探索。
其二,企业社会责任是软法与硬法的集合体。在法学研究中,现有成果多数集中于法律责任研究,容易落入部门法研的旧框架。在相关立法研究中,主要侧重法律责任与道德责任的关系,难以有所创新。法律研究有待突破现有思路。
其三,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以政府主导为主要特色,而相关政策及其实效,以及政策与法律的关系研究较为薄弱,有待加强。
NOTES
1本文选取的文献多为引注较多或话题具有代表性的文献,文献发表阶段划分以发表数量和研究领域及其深度为标准。
2有学者认为,之所以此前没有引起重视,是因为在我国计划经济下极少产生西方社会那样因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过程中所引发的种种社会问题,以及随之引发的形式多样的CSR运动,从而未能给CSR研究提出相应课题并提供研究素材。20世纪90年代以来,CSR才真正进入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这缘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外有关CSR研究成果的引进带动了国内研究;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由企业引发的社会问题不断增多,引发学者们对CSR的关注。
3有学者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状况出发,认为企业虽然应该承担社会责任,但不应过多地卷入社会活动,甚至把企业办成“小社会”,指出国有企业社会功能扩张的原因包括企业不独立、生存环境落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分配方式,国有企业的所有制性质,以及政府对企业的不适当干预如摊派,要赞助等,主张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要剥离不应有的社会职能。也有学者直接提出,国有企业社会职能不规范,是其活力不足的深层次原因,应政企分开和明细产权清晰,划分不同性质资产的功能。也有学者认为,企业一直不可避免地被动地承担社会责任,主动承担社会责任可以为企业自身创造广阔的生存空间。
4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经历了“经济性社会责任”(1978-1995)和“社会责任整合”时代(1995至今)。这一现实观察与本文指出的相关研究发展轨迹相近。
5有学者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是通往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声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