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研究问题及假设
创业教育一直被视为学生的第三本护照,是学生能力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育内容。国外创业教育开展取得的显著成效,在课程设置上,兼顾创业教育的基本知识与专业课程的融合,对于课程内容、结构、管理都趋于成熟 [1] 。相较于国外的创业教育研究,我国的创业教育仍处于初期。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与《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均对现阶段中国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做了明确的规定 [2]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创业教育开展的必要且重要群体,对于评价和检验我国目前的创业教育效果,以此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发展目标定位,采取有的放矢的推进措施,是落实创业型经济建设,保障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需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国内目前对于创业教育的研究多从质性描述展开,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集中关注在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意向等,并不能很好地概述创业教育的本质与开设价值,更缺乏对创业教育开设效果的良性检测。基于创业教育的核心培养目标出发,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能力必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培养指标。
创新能力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国内外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很多。从研究内容上分析,外界环境对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重要的作用。如Bramwell等人认为学校环境是创新能力培育的最重要外在因素,Van的研究表明外部环境为校园创新活动的兴起提供了重要支持平台。国内研究者对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要“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和创新能力影响因素的分析。从研究方法上分析,国外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方法逐渐偏向实证研究。Dan等人分析校园文化、创新相关课程设置、教师创新理念和创新能力的关系的基础上,指出多驱动因素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混合作用的,正是这种复杂的交互结构决定了创新能力培育的效率。近年来的研究逐渐强调利用统计方法和理论模型法分析原本关系模糊的创新能力培育系统的内部运作情况 [3] 。而国内的研究较少涉及实证研究,现有文献也集中于研究如何利用数学模型评价学生群体的创新能力方面。
2. 理论框架
1) 创业教育的概念界定
本研究采用的“创业教育”概念,是一种广义上的创业教育,是指为了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并最终使被教育者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高校有组织地进行的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因此,本研究的创业教育形式,不仅包括基础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也包括相关的各类创业活动(如讲座、创业技能大赛等) [4] 。
2) 对创新能力的概念界定
创新能力是一个与创新紧密相关的概念,概括的说,就是指提出假设,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是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进行分析、综合、推理、想象,进而产生出某种新颖的、独特的、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新产品、新工艺或者是新成果的能力。具体来说,包括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明创造能力等 [5] 。
3) 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
首先班杜拉提出,“个体—环境—行为”三向交互影响。在这种交互决定的模式里,行为、个体(主要是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都是作为相互交错的决定因素而起作用的 [6] 。
班杜拉强调人类的许多行为都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的。而观察学习是规则和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来源。他认为,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者要抽象出榜样行为的共同要素,并把这种行为恰当的运用于其他情境中去,尽管他们并没有看到过榜样在这些情景中作出这种行为。但是观察者会对所看到榜样行为的具体特征加以编码,并应用于认为适当的情境中。同时,当观察者看到众多不同的榜样是,会影响到他们自己创造性的表现。榜样越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作出创造性的反映。
结合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和前期的创业教育及创新教育的质性研究,将创业教育形式分为四种类型:基础性教育,主要学习、获得创业所需要具备的基础知识;模拟性教育,以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运用创业知识,模拟体验创业过程;实践性教育,学生真实地进行创业实践,不再只是模拟性地投入;观察性学习教育,对创业榜样的观察和学习,以讲座的形成开展。
3. 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了递进式的混合研究设计,第一阶段进行小规模质性调查,主要目的是为后期大规模量化研究设计奠定基础,并为量化研究的结论提供解释。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苏州市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院学生为研究对象,对该校学工处2名老师进行访谈,其后,根据访谈内容,编写问卷。根据了解到的该校创业教育开展情况。选取管理系的5个专业的发放问卷。问卷发放形式为纸质问卷,共计发出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28份,回收率为95.1%。其中有效问卷为412份,有效率为96.2%。由于所选专业偏文科,所以参加调查的学生的性别比例,男生占31%,女生69%。年级部分为,12级占15%,13级占13%,14级占35%,15级占37%。
2) 问卷编制
本研究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基础信息部分,结合访谈内容以及前期对创业教育的质性研究,了解各类课程形式在学校的开展程度以及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可度。
第二部分制定创新力测量表,对国际上通用的威廉斯创造力倾向测量表进行修订,测量学生的创新能力。
4. 数据分析
1) 统计描述
通过问卷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教育形式及创新能力进行调查;其中创业教育形式分为4个维度分别为:基础性教育、模拟性教育、实践性教育、观察学习性教育。其满分分别为5、5、5、5分。问卷由学生自行填写完成采用SPSS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经正态性检验后,满足条件计量资料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取α = 0.01。
假设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和专业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没有显著影响,因此,不给予更多考虑。
2) 年级与创业课程的开展
创业教育课程集中在入学第一年开展,并在前两年基本结束基础课程教育。
观察性和模拟性课程对于新生的吸引力明显高于高年级学生,假设检验结果表明15级学生创新能力测量结果最高,12级最低,说明创新能力对正在接受创业教育的学生影响比已经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要大。另外,从学生实践性教育的具体项目分析,如跳蚤市场等多为兴趣类实践,与学生专业融合度不高。对于学生专业性创新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根据对学生实践活动的创意来源进行分析,见表1:独立思考、拥有自己创意的学生占5.8%,有70.9%的学生是在老师的提示或学校的安排下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由此不难看出,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仍是以学校和教师为主,推动学生的活动参与。
3) 创业教育形式与创新能力的相关性分析
从四类创业教育的课程分析,除了基础性教育,其他三类创业教育形式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呈正相关,其中,模拟性教育形式影响最显著。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诸如创业技能大赛等模拟类的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式的方式,让学生发挥所学,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见表2。
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开展情况,基本实现普及,尤其是基础性的创业教育课程。但是创业培训讲座和创业技能大赛的开展还有待于提高。学校应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多参与各类创业教育活动。加强对活动的前期宣传力度,确保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聘请行业内的精英为学生传授一些切实有益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技巧。见表3。
4) 不同创业教育形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现阶段基础性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不到。究其原因,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度有关。数据分析表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度越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越有帮助。因此,学校的课程明确按照告高职院校学生培养计划,多开设对学生实践、思维能力发展有帮助的课程。同时专门创业教育的讲授过程中,应多注意联系实际生活,做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完美融合。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鼓励学生对所学知识做出自己的解释和判断。见表4。
5. 结论与不足
1) 高职院校开展的创业教育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确实在成绩上得到体现。然而现今开展的创业教育对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仍是一种浅层次的创新能力且开展方式单一。学生在创业实践活动的参与和创意来源多是在学校和老师的鼓励下促成,缺少自己的独立思维。因此,在创业教育的开展中要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考虑高职院校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在创业教育的开展前期,鼓励在专业课教育的带领下,参与创业实践活动。后期坚持让学生独立完成课题。教师只做解惑工作。

Table 1. The creative source of the entrepreneurial practice
表1. 创业实践活动的创意来源

Table 2.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four type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and innovation ability
表2. 四类创业教育课程形式与创新能力相关性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Table 4.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nd innovation ability
表4. 专业教育融合度与创新能力相关性
**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2) 本研究的样本虽然选取多个年级进行对比,意图通过不同年级创业教育课程的不同学习程度,来分析总体创新能力的情况。但是基于个体差异性考虑,每个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程度和反馈均不相同。本研究忽略个别个体的差异性,着重于大多数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析,有一定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