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背景
亲子共读是指父母与幼儿在轻松愉悦的家庭氛围中,围绕幼儿读物,通过大声朗读、提问、揣测、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思考,从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培养幼儿阅读能力。幼儿在阅读能力方面存在较大个体差异,家长是影响幼儿阅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幼儿阅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亲子共读活动的质量。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多的家长在与幼儿进行亲子共读时存在着问题。因此,我们旨在从亲子共读的互动策略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为亲子共读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和多角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选取杨雯珺创编的《亲子共读问卷》。该问卷由33道选择题构成。分为四个维度:亲子共读准备行为(第1、13、15、28、29题)、亲子共读的互动行为(第3、4、12、14、16、17、22、14、17题)、亲子共读延伸行为(第2、7、9、11、19、20、21、23、26题)、亲子共读中孩子的反应(第5、6、8、10、18、25题)。亲子共读问卷采用Cronbacha来测试信度,总体信度为0.902,四个维度的信度在0.078~0.851之间。调查问卷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从碧水兰庭幼儿园、和煦园幼儿园、中铁国际桂园幼儿园三所幼儿园选取研究对象,以班级为单位向家长们发放问卷,共发放问卷180份,回收180份,有效份数162份,有效率为90%。
本研究主要采用杨雯珺创编的非结构式访谈提纲,选取3~6岁幼儿的家长(10人)为访谈对象,访谈的内容涉及父母对亲子共读的态度和认识、父母与孩子在亲子共读过程中的行为方式、亲子共读的效果和亲子共读的影响因素等等。
3. 亲子共读的现状
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1. 家长对亲子共读的了解不足
访谈结果表明,90%的家长对亲子共读的认识不准确,有的认为亲子共读就是与孩子互相沟通,有的直接回答不清楚。同时,80%的家长开展亲子共读的目的都较积极,与幼儿发展联系较密切,但侧重点不同,部分家长认为开展亲子共读的目的是为了让幼儿学到知识,为了小学做准备,而其他家长则认为亲子共读的目的重在活动本身,应侧重幼儿对阅读情感态度的发展,孩子虽然小但其阅读能力的培养是需要从小做起的,要有意识的培养,只有20%的家长认为亲子共读并不重要。从访谈中还可以得知,虽然家长认为亲子共读很重要,但并不能保障他们积极实施亲子共读,有60%的父母对亲子共读的感受并不积极,经常出于孩子的要求而被动地进行亲子共读,自身并没有体验到亲子共读的乐趣。
3.1.2. 亲子共读准备不充分
研究表明,亲子共读准备的总平均分为3.383,与此同时该维度的典型题1、13、15、28、29的平均分也在2.98~4.14之间,可见家长在亲子共读的准备行为上不是很明显。如表1所示,63.75%的家长没有在共读前让孩子根据封面内容猜测故事大致内容和讲解书名、插画的习惯,60.83%的家长不会给孩子提示与故事相关的生活经验,10%的家长会在空闲时主动提出跟孩子一起阅读图画书,此外18.33%的家长会在家里放置一些儿童画册、图书、杂志等方便孩子阅读。从以上数据中可以看出,家长在共读准备的环节上是不充分的,部分家长在进行共读时缺乏必要的耐心,没有注意到给幼儿一个心理的缓冲时期。幼儿在开始进行共读时,故事对其可能并没有吸引力,这时候如果家长让幼儿根据封面猜测内容,会增加幼儿的阅读兴趣,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预测能力。除此之外,封面还隐藏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家长在进行介绍时会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的内容,没有充分准备的亲子共读是不会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的。
3.1.3. 亲子共读延伸意识欠缺
研究表明,亲子共读延伸行为的总平均分为3.664,该维度的典型题2、7、9、11、19、20、21、23、26题的平均分在3.33~3.89之间,可见家长阅读延伸行为较不明显。根据各题的百分比统计可知,如表2所示,46.67%的家长在读完图书后不会跟孩子一起将故事用绘画、手工或游戏的方式表达出来,86.67%的家长不会经常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方法,83.33%的家长不会让幼儿假想自己是故事的主人公这个角色来解决问题的习惯,11.67%的家长除了家以外不会在其他场合进行阅读活动,19.17%的家长很少关注与亲子共读相关的书籍、网站、讲座等,11.67%的家长在阅读完后不会引导幼儿练习故事中出现的重复的句子。这些都说明,部分家长的阅读延伸意识欠缺,亲子共读活动结束后,没有继续关注相关的消息。事实上,幼儿的学习是不断重复的过程,家长要寓教于乐。
3.1.4. 互动行为缺乏科学性和趣味性
研究表明,亲子共读互动行为的总平均分为3.756,且该维度的典型题3、4、12、14、16、17、22、14、17的平均分也在3.4~4.05之间,可见亲子共读的互动行为并不明显。根据各题项的百分比统计可知,如表3所示,26.67%的家长会让幼儿在阅读后复述一遍给自己听,16.67%的家长在幼儿复述故事内容时会有一些语言或表情动作的提示,11.67%的家长在共读时会选择手指图画,用提问的方式与幼儿进行互动,这都表明虽然家长注意到了亲子共读需要一定科学的指导方法,但大多数家长并没有掌握正确的方式,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只有12.5%的家长会在共读时引导幼儿观察画面的微小变化,然而图画书的乐趣无非就是寻找图画中隐藏的信息和很多细微的变化,可知亲子共读缺乏一定的趣味性。60%的家长在阅读时是在教幼儿识字。此外,13.33%的家长会鼓励幼儿发问或者表达自己对故事的想法,可知家长与幼儿缺乏一定的互动性。总体上可知,亲子共读的互动行为缺乏一定的趣味性和科学性。
3.1.5. 幼儿亲子共读时反应不一
研究表明,亲子共读中孩子反应的总平均分为3.897,且该维度的典型题5、6、8、10、18、25的平均分也在3.79~4.13之间。根据各题项的百分比统计可知,如表4所示,73.3%的幼儿会主动与家长谈论

Table 1. Parent-child reading preparation behavior
表1. 亲子共读准备行为

Table 2. Parent-child reading extension behavior
表2. 亲子共读延伸行为

Table 3. Interactive behavior of parent-child reading together
表3. 亲子共读的互动行为

Table 4. Children’s reactions in parent-child reading
表4. 亲子共读中孩子的反应
图画书上的内容,60%的幼儿在去幼儿园时愿意将自己的图书带去和小朋友一起阅读,50.83%的幼儿在阅读时如果遇到和故事有关的生活经验会主动提及,42.5%的幼儿在进行亲子共读时会主动提出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37%的幼儿对阅读完图书之后的故事表演、游戏等活动非常感兴趣,仅有30%的幼儿在与家长一起阅读时会主动发表自己对故事的看法。总的来说,幼儿的反应被动,不是很积极,在阅读时家长不重视与幼儿的互动或与幼儿的互动方式不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
3.2. 成因分析
3.2.1. 家长对亲子共读重要性的认识不充分
研究表明,部分家长会因为没有时间或者身体疲惫等原因拒绝开展亲子共读活动 [1] 。有时候部分家庭即使开展了亲子共读活动,其共读的质量也得不到保证。此外,相当一部分家长的共读延伸意识缺乏,在共读时或者共读结束后没有及时开展活动来保证共读的效果和质量。大多数家长也没有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或方法进行反思与改进的习惯,在与幼儿进行阅读时,不知道如何与幼儿进行互动。除此之外很多家长无法保证阅读频率,无法与幼儿保持良好的互动这都反映了家长对亲子阅读重要性认识不足。
3.2.2. 家长对亲子共读准备的了解不深
阅读材料和阅读环境是亲子共读较重要的影响因素,对于亲子共读的准备家长通常要从这两方面入手。
亲子共读的环境由物质的阅读环境和心理的精神环境(良好的阅读氛围)构成,一个高质量亲子共读活动需要创设良好的共读环境 [2] 。通过调查表明幼儿家长对于创设良好共读环境的重要性认识的还不够深刻,在环境的创设方面存在不少的问题。部分家长认为是亲子共读就是读书给幼儿听,并不需要进行环境创设,认为这些并不重要,还有部分家长认识到了环境的重要性,但由于工作等种种原因而选择忽视对环境的创设,认为以后再进行也是可以的。根据访谈可知部分家长对幼儿读物的选择不合理,有时会选择文字多于图画的书或者无字图画书,幼儿对图画较少的书感兴趣或者兴趣一般,而无字图书在幼儿感兴趣的情况下,家长却没有办法对图画内容进行深入的解读。根据研究表明,图多于文字的图画书和图文相当的图画书,这类图画书较符合幼儿的阅读心理特点,容易引起幼儿的阅读兴趣,而且由于文字少,父母可以用各种方式引导孩子关注画面,这就增强了幼儿与父母、幼儿与书本的互动。
3.2.3. 共读的实施过多依靠家长的主观经验
现在很多家长在进行阅读时,通常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想法进行的,缺乏科学的依据。很多家庭进行亲子共读的时间多选在幼儿的入睡前,这种情况大多受到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影响。亲子共读不仅仅是部分家长认为的单纯识字类的学习活动,而是一个家长与幼儿共同进步的活动,是需要情感交流的。在共读的过程中,相比家长单纯的将图画书上的内容念出来,幼儿更需要的是充满情感的互动与交流。这一点是绝大部分家长做不到的,因为他们的观念还停留在阅读等于识字这一阶段。事实上,在进行亲子共读前,家长可以浏览相关的教育网站或阅读相关的书籍,与时俱进的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共读前后或者共读时,家长也可以选择表演、游戏等合适的方法与幼儿进行互动。
3.2.4. 互动方式缺乏科学的指导
多数家庭的亲子共读活动较乏味,互动较少,通常是家长讲幼儿听的模式,而出现这种情况则是因为共读时家长没有掌握正确的互动方式,缺乏科学的指导。亲子共读是一种亲子间甜蜜温情的互动享受,这就说明亲子共读非常注重“愉悦性”和“互动性”。但部分家长为了让幼儿做好上小学的准备而进行亲子共读,这种做法扼杀了幼儿对阅读的兴趣,有损幼儿的健康成长。互动最重要的就是要鼓励孩子参与到亲子阅读活动中来,符号互动理论提到亲子互动的机制是模仿与感染,在进行亲子共读时,父母可以通过与幼儿互动来达到感染幼儿的目的,父母是幼儿最好的表率,让幼儿在模仿的过程中成长,慢慢的学会思考,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家长不懂得放手,一味觉得孩子什么都不懂,全权代理或是平行式阅读方式或者偏离故事主题或侧重识字的共读方式都是缺乏科学指导的共读方式,因为缺乏互动交流的共读,代表着幼儿没有话语权、参与权只是被动学习,共读效果自然不佳。
4. 对亲子共读互动行为的教育策略
鉴于合肥市庐阳区家庭亲子共读互动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改善现状,根据其成因分析,现提出具有一定针对性与可操作性地教育策略。
4.1. 加深家长对亲子共读的认识
4.1.1. 正确认识亲子共读的重要性
如前所述,家长对亲子共读的认识不充分,共读准备不足,共读延伸意识欠缺,所以目前当务之急是加深家长对亲子共读重要性的认识。
高质量的亲子共读有利于实现幼儿早期阅读教育的目标,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具备初步的独立阅读能力,从而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养成独立思考和学习的习惯,同时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 [3] 。因此,家长要正确认识到亲子共读的重要性,积极主动的与幼儿进行亲子共读,在亲子共读中,重要的不是认识文字或学习知识,而是家长与幼儿在互动交流的过程中共同感受和体验阅读的情趣。家长与幼儿在亲子间愉快阅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和感知书面语言,认识文字和了解生活常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故事的感染和教育 [4] 。
4.1.2. 普及亲子共读互动相关知识
如前所述,家长在亲子共读时的互动行为缺乏指导,家长作为亲子共读的重要组织和参与者,其相关知识储备对活动开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家长具备正确的亲子共读的观念及相应的指导策略知识,才能够达成良好的阅读效果。
1) 幼儿教育机构的家长培训
首先,让家长积极地参与到幼儿园的阅读活动中。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的阅读指导是非常专业和有针对性的。让家长亲自参与到整个阅读活动中,进而让家长了解在阅读时该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互动。同时,家长只有参与正规的阅读活动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儿的阅读能力,在进行亲子共读时,才能够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进行更好的延伸。其次,对家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在亲子共读的互动策略的培训中,应该着重从以下两个层面进行:第一,迎合幼儿的兴趣特征。在亲子共读时家长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其进行互动,只有幼儿感兴趣了,亲子共读才能得到良好的效果。第二,采取游戏的方式。家长利用游戏与幼儿进行互动时能充分引起幼儿参与的兴趣,提高幼儿对亲子共读的期待和热情。
2) 大众传媒的积极宣传
如今互联网和电视等新兴的传媒途径使得大家接受信息的方式更加多样化,让家长在获取亲子共读的资料的方式上有了更广阔的选择。大众传媒可以发挥自己强大的传播作用,比如建立专门的教育网站或者播放相关的教育节目,以此来宣传亲子共读的互动策略。大众传媒要通过本身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家长树立起对亲子共读互动策略的正确认识和正确的教育观念。这对于亲子共读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4.2. 学习掌握多样的共读策略
4.2.1. 巧妙设疑
在进行亲子共读时家长要注意启发幼儿,要引导幼儿发散思维。如在共读前,让孩子根据封面猜测故事的大概内容,主动给孩子呈现并讲解图画书封面上的书名和插画,在共读时要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来巧妙的设置疑问,例如,在《好饿好饿的毛毛虫》中,家长可以问幼儿毛毛虫接下来的一天又吃了什么?它这次吃饱了吗?家长要在一步一步的提问中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鼓励幼儿回答问题。在共读过后,家长可以与幼儿一起将故事内容用绘画、手工、游戏等的方式表达出来。
4.2.2. 绘声绘色的朗读
在亲子共读时家长可以选择大声朗读图画书上的一些内容,通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和语速变化来扮演书中不同的角色,以此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孩子在绘声绘色的朗读中体验阅读的极大快乐。
4.3. 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4.3.1. 重视幼儿读物的选择
根据访谈的结果可知,很多家长对儿童读物的选择更多的是依靠主观判断的,由于家长尚且对阅读没有建立正确的认识,对如何选择正确的幼儿读物了解的少之又少。
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家长在选择亲子共读读物时,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第一,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挑选以图画为主的图书材料。幼儿认知发展决定了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不具备对文字的认读能力 [5] 。第二,要适度地提高幼儿阅读图书的难度。随着幼儿年龄的增加,幼儿的认知发展是非常快的,家长要注意提高阅读的难度,让幼儿体验到阅读的快乐,避免产生厌烦感。
4.3.2. 创设良好的物质和心理环境
开展亲子共读活动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良好环境的创设能够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增强幼儿主动活动的意识,从而促进幼儿语言的发展,最后让他们爱上阅读。所以,家长必须做好开展亲子共读的准备活动,比如开始阅读前寻找一个光线充足、空间适当、安静温馨的环境,选择适合幼儿身高的书桌,以及适合幼儿自由取放图书的书架,让阅读成为幼儿生活的一部分 [6] 。
幼儿对阅读的喜爱和热爱之情是需要在常年累月的阅读中慢慢形成的。要想孩子喜欢阅读,必须要为他创设一个愉悦的阅读氛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会更容易爱上阅读 [7] 。而家长可以用足够的表扬、鼓励和掌声来创造一种愉快的阅读氛围,让孩子在阅读时能获得自信心、成就感和愉悦感,从而使他们爱上阅读。
4.4. 丰富家长亲子共读的指导策略
4.4.1. 激发幼儿的阅读兴趣
在亲子共读时,除了“读”出故事的内容外,还可以采取各种方式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比如可以通过绘画、手工、游戏等方式将故事的内容表现出来。3~6岁幼儿主要仍是无意注意,强烈的声音、鲜明的颜色、生动的形象、突然出现的刺激物或事物发生了显著的变化,都容易引起幼儿的无意注意,所以在阅读之后选择将故事表演出来是非常不错的选择,这样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更加期待亲子共读的到来 [8] 。
4.4.2. 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
家长应帮助幼儿逐渐了解一些阅读的基本技能:翻书的规则,翻书要用大拇指和食指,从前往后一页一页地翻,每页要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有顺序地看;爱书的习惯,看书要爱护图书、轻拿轻放、不撕书、不折书。
亲子共读是孩子从听他人朗读到跟读,再到自己读自己讲,逐步提高自主阅读能力的过程。家长在共读时,要有意识的引导孩子养成专注地倾听他人的朗读和讲述的习惯,再引导孩子在倾听中轻声地跟读,最后鼓励孩子独立地朗读和讲述,养成自己阅读自己讲述的习惯,不断地在阅读中获得进步和提高自主阅读能力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