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策略研究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outh of Jiangsu Sport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Based on SWOT Analysis
DOI: 10.12677/APS.2018.62010, PDF, 下载: 866  浏览: 1,554  国家科技经费支持
作者: 蔡治东:苏州科技大学天平学院,江苏 苏州;余见旭:苏州科技大学体育部,江苏 苏州
关键词: 苏南体育现代化SWOT分析发展策略The South of Jiangsu The Sports Modernization SWOT Analysis Development Strategy
摘要: 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为契机,通过对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进行SWOT分析,列出苏南体育现代化建设具有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提出四个发展策略:关注民生,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保持竞技体育新时期的引领作用;加快体育产业升级,打造体育强省的新引擎;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探索符合时代特征的、具有苏南特色的区域性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以期为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Abstract: To the “south Jiangsu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planning” as an opportunity, through the SWOT analysis that was carried out on the sport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construction in the south of Jiangsu, the south of Jiangsu sports modernization has listed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nd the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 facing, and put forward four development strat-egies: paying attention to the livelihood of the people and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 system; transforming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and maintaining the leading role of the new period of competitive sports; accelerating the upgrading of sports in-dustry and building a new engine for sports;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and carrying forward the spirit of Chinese sport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regional sports moderniz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we hope to provid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monstration area of south Jiangsu sports modernization.
文章引用:蔡治东, 余见旭. 基于SWOT分析的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策略研究[J]. 体育科学进展, 2018, 6(2): 55-61. https://doi.org/10.12677/APS.2018.62010

1. 前言

2013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正式印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标志着我国第一个以现代化建设为主题的区域规划正式颁布实施 [1] 。苏南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江苏最发达的地区,雄厚的经济基础为体育发展创造了条件。苏南体育正在向率先实现现代化迈进,体育现代化示范区的探索和实践将对江苏体育,乃至全国体育发展具有示范效应。

本文将SWOT分析法应用于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研究,可以对苏南体育现代化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系统、全面、准确的研究与分析,对苏南体育现代化建设的优势、劣势有清晰的定位,对来自外部环境的机遇和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以期为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的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苏南体育现代化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在学校图书馆借阅管理学、现代化和体育现代化等方面的相关教材、专著共6册,从知网下载相关论文百余篇,通过阅读、整理文献对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有了较为细致的了解,为论文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2.2. 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相关文献概括、归纳、分析初步确定SWOT分析中各的因素,然后采用开放型问卷、封闭型问卷相结合的方法对相关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专家意见最终确定因素指标。

2.2.3. 访谈法

对体育现代化研究领域内多位专家进行访谈,咨询目前苏南体育现代化现状,为苏南体育现代化SWOT因素的确定提供了重要资料。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优势分析

2009年江苏省出台《推进体育基本现代化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选择苏南的苏州、无锡、昆山、张家港、江阴进行试点,提供相关政策保证它们能够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经过近十年的努力试点城市遍布苏南,各市都积极推进体育现代化的建设,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一条体育现代化发展之路。

3.1.1. 竞技体育实力雄厚

问卷调查统计发现,苏南竞技体育实力雄厚,共培养出9为奥运冠军,占江苏奥运冠军的45%,在历届奥运会上均有苏南健儿走上最高领奖台。在历届全运会上江苏代表团的竞技体育实力一直处于第一集团,苏南的贡献率基本维持在50%左右。同时,江苏省举办世界大赛多半都有苏南各市承担,比如南京青奥会、南京亚青会、苏州乒乓球世锦赛、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等等,近年来苏南成功举办了各类国际赛事,各市逐步形成了各自的办赛特点。

3.1.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2013年底,国家体育总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签订共建基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江苏省选择南京、无锡、常州、苏州、淮安、扬州六个省辖市为第一批省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南京市玄武区等49个县(市、区)为县级示范区,其中33个属于苏南,占比为67.3%。2015年,姑苏区、镇江市等地区被确定为江苏省第二批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至此苏南5个地级市的40个县均成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苏南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把构建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改善民生、服务大众的重要举措,目前苏南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日益健全初步形成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据统计苏南人均体育设施面积达2.9平方米,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8人,体育社团乡镇覆盖率达90%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超过45%。

3.1.3. 体育设施覆盖率高

通过访谈各市相关人员发现,目前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的场地工程主要有:社区“两室一场一路径”和“10分钟体育健身圈”、乡镇(街道)“三室一场一路经”、县(市、区)“新四个一工程”、市级“两个中心”等。各地区结合本地域特点,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表1)。如张家港实施的“1410”公共体育设施建设,2014年实现了镇(区)“新四个一”工程、办事处“三室一场一路径”、行政村(社区)“两室一场一路径”全覆盖。“十三五”期间要推动全省建成1000个有一定规模、功能服务相对齐全的体育公园,努力实现社区体育公园行政村(社区)全覆盖。

目前,苏南地区按照《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的要求,通过调整“存量”和配置“增量”两方面措施来增加公共体育场地设施供给。“存量”盘活是现有资源有效利用管理层面的技术性问题,“增量”是加大“供给”,是规模的扩张 [2] 。目前,苏南现代化示范区都相继出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的规章制度,如《南京市中小学体育设施向社会公众开放试点工作指导意见》、《苏州市中小学校体

Table 1. Statistical table of public sports venues in South of Jiangsu Sports Modernization Demonstration Area

表1.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公共体育场地统计表

育设施对社会开放方案》、《常州市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实施意见》、《无锡市关于推进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工作的实施意见》、《镇江市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的意见》等,这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顺利开放提供了制度保障。2015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等五市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社会开放率分别为86.48%、100%、72.06%、96.75%、89.69%,这一比例明显高于扬州、淮安56.6%和52% [3] 。在开放形式上,各地区也积极探索出有效经验,如无锡市实行的委托第三方管理的开放模式取得良好的效果。

3.2.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劣势分析

3.2.1. 体育文化氛围不浓

苏南各市目前拥有不少一流的体育设施,但是体育文化氛围仍然不浓厚,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生活化的理念仍没有形成,尚没有认识到体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据不完全统计,苏州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口比例只占人口总数的28.9%,偶尔运动的占39.1%,没时间运动的比例超过半数以上。社会对运动员的偏见、学校对体育教学的不重视等问题,都说明苏南在体育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需要调整的地方。

体育文化氛围不浓的根源在于重智育而轻体育的传统观念,在父母“望子成龙”和巨大的升学压力下,青少年迫于应试压力而“远离”体育,运动时间被学习挤占。转变全社会体育意识,形成终身体育理念,使体育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体育的多元化功能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是苏南体育现代化实现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

3.2.2. 体育产业产业规模有待扩大

苏南的经济、文化、教育、体育等领域均处于江苏省领先地位。2015年江苏体育产业大会上发布的《体育蓝皮·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表明,2013年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626.11亿,占全省GDP总值的1.09%,占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的 17.6%,在全国位列第二 [4] 。2013年7月22日,国家体育总局正式批准“昆山、江阴、溧阳3市共同建立苏南(县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江苏省21个省体育产业基地中苏南有11个,占比52%。

从分地区的体育产业规模看,苏南地区的体育业发展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以苏州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市体育产业的法人单位有3058个,提供就业岗位18.5万个,体育及相关产业完成增加值190.4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7%,同比增长0.2%。

虽然苏南体育产业发展迅速,但是规模还比较小,缺乏知名品牌,占地区GDP的比重很低,体育产业的总量占GDP的比重不大,与体育产业发达地区差距较大。体育消费市场有待进一步拓展,以品牌优势带动体育产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体制机制性矛盾较为突出,市场机制在体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体育产业资源有待于进一步整合等。

3.2.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短缺

后备人才是实现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因素,没有充足的优秀后备人才,竞技体育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近年来,苏南各市竞技体育人才越来越少,很多传统项目都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情况,甚至出现了无人可选的局面。苏南各市大多数是多生子女,加之竞技体育的残酷性、成才比率低、偶然性较大,使得家长不愿意自己孩子参加竞技体育。

3.3.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机遇分析

3.3.1. 新时代,新机遇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是属于我们每一个人、每一个行业的新时代。对于体育来说,这是一个最好的发展时代。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筹办好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 [5] 。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育的新使命、新定位、新功能。在这个新时代里,我们要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这是一项惠及全体人民、助力民族复兴的行动纲领,体育将更好地融入“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大格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个新时代为苏南体育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013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准建设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并印发详细规划。江苏省人民政府将公共体育服务和体育产业发展列入苏南现代化示范区建设范畴;2013年12月,国家体育总局和江苏省人民政府经协商签订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全面深化体育改革提出了明确要求。近几年国家密集出台若干体育政策和重要文件,为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政策环境。

3.3.2. 经济环境优越

苏南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具备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苏南近五年地区生产总值均在3万亿以上,2015年以后更是突破了4万亿,且近5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占江苏地区生产总值百分比都维持在60%左右(如表2所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均高于全国和江苏水平,苏南经济的跳跃式发展为体育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Table 2. Statistics of the South of Jiangsu region’s gross product [6]

表2. 苏南地区生产总值统计表 [6]

单位:亿元。

3.3.3. 体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当前,我国经济自身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资源、环境、创新制约不断加剧。在新常态下,中央将体育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列为六大消费增长点之一;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要采取财税、金融、价格等一系列政策,着力发挥体育产业稳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积极作用。《体育蓝皮书·长三角地区体育产业发展报告》显示,上海、江苏、浙江三省市的体育产业增加值总量已破1000亿元,已形成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体育用品等多业态共同发展的态势,体育与文化、旅游、传媒、科技等相关产业的融合趋势不断凸显。体育在促进经济增长、内需拉动、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已经开始加速显现,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持续发力。

3.4.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的挑战分析

3.4.1. 发展理念陈旧

虽然目前我们的体育发展理念有了很大进步,体制在不断创新,传统的思维模式也在不断转变,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重竞技体育轻群众体育、重管理轻服务、重硬件轻软件的问题。当前苏南体育的发展急需转变旧的思维模式,创新体制机制、统筹全局,把体育的发展融入到当地社会发展当中,把满足市民的体育需求放在首位,用战略思维、国际视野和市场竞争意识来思考创新转型之路,跳出体育圈来思考体育发展问题,敢于“先行先试”,构筑和形成“大体育”发展格局,理念先行,为率先实现体育现代化的提供思想保障。

3.4.2. 高端人才缺乏

苏南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各类人才,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目前最为稀缺的是体育各个领域的高端人才。比如体育产业、市场营销、赛事运作、体育科技、社区体育管理等方面人才缺口较大。目前苏南各市的体育产业存在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经营机制有待完善、体育产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等问题,这些都给苏南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冲击和考验。

4.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发展策略

4.1. 关注民生,加快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局省共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合作协议,充分发挥政府核心地位,增强公共体育服务决策水平,按照便利化服务、制度化安排和长效化推进的要求,注重投入效益,增加群众体育的有效供给,促进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公平化,进一步丰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扩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提高公共体育服务能力,努力建设功能明确、网络健全、城乡一体、惠及全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

4.2. 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保持竞技体育新时期的引领作用

在举国体制的基础上加强市场化水平,探索新时期竞技体育管理体制,重构竞技体育的目标体系、投入机制、激励体系和评价模式,完善省市联办优秀运动队制度,继续探索省校联办、省企联办、省队市(区)办等多种模式。建立健全职业体育俱乐部准入制度,推动项目社会化、多元化办队,支持各类经济体参与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完善职业俱乐部的法人治理结构,为职业体育发展提供强大政策支撑。

4.3. 加快体育产业升级,打造体育强省的新引擎

加强政府对体育产业的引导和扶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以独资、控股、参股等方式参与体育领域投资和运营,引导民众形成健身消费理念。制订税收、融资、奖励等激励措施,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持续创新能力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高度重视“体育+”模式,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智慧体育建设,积极开展场地开发、体育培训、健身服务、运动指导等体育经营服务,提供多样化、综合性的消费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个性化需求,推动体育产业转型升级。

4.4. 重视体育文化建设,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体育文化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每一个人奋发向上的强大精神力量。要大力实施体育文化精品建设工程,以文化滋养体育事业跨越发展。组织体育文学、体育美术、体育摄影、体育文化创意、体育新闻报道、励志教育征文等活动,充分展示体育文化内涵和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魅力。

5. 结语

苏南体育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笔者只是试图从理论层面分析体育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要做好这项浩大的系统工程,更需要在实践中认清自身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劣势,审时度势,把握机遇,勇于迎接挑战!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2BTY005;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016SJB890014;江苏省社科应用精品工程课题:17SYC-151。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M]. 2013: 5.
[2] 谢洪伟, 等. 城市居住社区体育场地、设施有效供给的经济学分析[J]. 体育科学, 2011, 31(11): 12-21.
[3] 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EB/OL]. http://www.sport.gov.cn/n16/n1077/n1422/6039410.html
[4] 李晶. 产业价值链视角下体育产业升级机制研究——以苏南地区为例[J].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15, 41(4): 19-23.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EB/OL]. http://news.sina.com.cn/o/2017-10-18/doc-ifymyyxw3516456.shtml, 2017-10-18.
[6] 江苏统计局. 江苏统计年鉴2012-2016 [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