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多年来,贫富差距问题一直是我国的热点问题,但是学术界对于贫富差距概念的界定还没有明确统一的观点,目前主要从财产差距、收入差距和生活水平差距等方面对贫富差距进行定义,对贫富差距概念的不同界定,会对研究城乡贫富差距问题产生不同的作用,贫富差距是在特定区域与特定时间范围内,依照一定的规则,对特定群体的平均财产和平均收入进行比较而计算出来的包含比例关系、系数和差额等的一种表现形式 [1]。目前国际上常用基尼系数来作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贫富差距的标准。而城乡贫富差距中所比较的区域就是指城镇和农村这两个地域,根据对贫富差距进行的概念界定,我们可以将城乡贫富差距解释为:依据一定的规则,在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平均收入和平均财产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比较,所计算出来的差额、系数和比例关系等。本文以国家历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分析我国目前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找出城乡贫富差距形成的原因,力求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来解决我国目前的城乡贫富差距问题。
2. 城乡贫富差距现状分析
以基尼系数来判断我们国家目前的贫富差距,如表1所示。
根据表1可知,我国2010~2016年基尼系数均在0.4的“警戒线”以上,说明贫富差距较大,我国贫富差距形势严峻。为了进一步分析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现状,现从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角度做出进一步分析。
2.1. 从收入差距角度看贫富差距现状
改革开放后,我国居民收入普遍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城乡贫富差距的现状却不容乐观。究其原因,首先,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交通设施不够完善,难以利用科学进步带动生产力的发展。其次,农

Table 1. Gini coefficient table of China from 2010 to 2016
表1. 中国2010年~2016年基尼系数表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历年《中国统计年鉴》。
民主要从事的是与劳动廉价力有关的“传统产业”,生产率偏低。而与此相比的城镇人口多从事的是脑力劳动,其广泛存在于信息业、制造业和服务业等的“现代产业”。尽管政府近年来采取了财政转移支付等一系列措施,试图减小这种扩大的趋势,但总的看来,城乡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城乡贫富差距主要体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财产差距两个方面,分析比较人均收入和收入来源两个方面,能够清晰的反应城乡居民贫富差距。
下面将根据国家统计局官方统计的数据,对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进行比较,以说明中国现阶段城乡之间的差距的现状。2010年~2015年中国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以及变化趋势如表2所示。
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进行比较可知,在2010年~2015年期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呈上涨的趋势,人均收入总体上不断增加,但是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一直居高不下。纵观国际数据,全球范围内大多数国家城乡人均收入比低于1.6,比例超过2的国家仅有三个,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且发达国家比例一般保持在1.5左右。可见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程度已经较为严重。虽然城乡居民收入比有缩小的趋势,但是缩小程度缓慢,效果不明显。
2.2. 从财产差距角度看贫富差距现状
2.2.1. 财产性收入
作为居民财产重要来源的财产性收入,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可以明显反映出城镇居民和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因此,对比2013~2016年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可以分析城乡居民的财产差距现状。如表3所示。
由表3可以看出,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金额差距明显,且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呈现扩大的趋势。照这样发展下去,我们有理由推断2016年之后的发展形式依然不容乐观,城乡居民之间的财产性收入差额显著,且呈现扩大的趋势。
2.2.2. 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耐用消费品是居民财产很关键的组成部分,所以从居民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可以反映出一定财产差距。
从表4可以看出,农村居民所拥有的耐用消费品数量普遍少于城镇居民,尤其是家用汽车、照相机、计算机、空调等较贵的消费品拥有量上的差距尤为明显,这更加反映了城乡居民之间的贫富差距。综上,可以得出,无论是从收入差距角度来看,还是从城乡居民所拥有的财产性收入还是耐用消费品量来比较,总体来说,目前中国的贫富差距十分显著。

Table 2. Per capita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2010 to 2015
表2. 2010年~2015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计算整理得出。

Table 3. Per capita net income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from 2013 to 2016
表3. 2013年~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
数据来源:历年统计年鉴整理所得。

Table 4. Ownership of major consumer durables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t the end of each century
表4. 城镇及农村平均每百户年末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3. 城乡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3.1. 城乡结构不合理
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体制是造成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根本原因 [2]。这种二元结构对城乡结构不合理的体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城乡户籍制度的长期存在,农村人口自由地向城市流动受户籍限制,导致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即使目前我国进行的户籍改革已经允许农工向城市自然转移,但是在医疗、社保、福利等待遇上城市人口明显优于农民。就居住环境而言,高速上涨的房价让很多没有根基的农民工望尘莫及,就其工资待遇收入而言,2016年城镇居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为20665.0元,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为5021.8元,其工资收入相差约4倍。总体看来,城市经济增速与城市生活水平均高于农村,这种现象的存在,会导致城镇富有阶层越富而农村贫困阶层越穷,即富人越富而穷人越穷的状况。另一方面,农村主要从事的是第一生产力为主的农业劳动,城市居民主要从事的是以第二、三产业为主的劳动,所以目前我国农村劳动生产率远低于城市劳动生产率的状况,导致了城乡居民之间收入差距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各个行业的生产效率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众多农村地区无法分享先进的信息技术,农业生产方式改善受到限制,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流动受阻,农村地区较城镇地区处于落后,分散的现状,城乡贫富差距进一步扩大。
3.2. 城乡政策有倾斜
政府宏观调控政策与目前所形成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有很大的相关性。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政策,这一政策的确给中国经济发展腾飞带来了显著效应,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向城市倾斜的积极财政政策对城镇居民而言所起到的促进作用是巨大的。但是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先富起来的群体对后富群体的带动作用没有想象的那么明显,农民增收问题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加剧了城乡间的收入差距。另一方面,就我国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来看,制定的各项经济政策最先关注的是效率的提高,对公平的重视有所缺乏。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对农税减免范围与力度,但是我国的分配原则在实践中必然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拉大 [3]。
3.3. 城乡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
教育水平对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一个人的收入水平与其受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工业化、市场化程度越高,其相关性就越紧密。人们的受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贫富两极分化现象。虽然中国在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方面一直积极的应变社会的发展,并取得积极显著的成效。但我国的教育体制仍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城乡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尤为明显,城市享受着非常优越的教育设备、师资,而农村地区的教育设备、师资较城镇地区而言其差距明显。教育上的“贫富差距”必然导致经济上的贫富差距 [4]。
3.4. 城乡间社会保障不对等
社会保障制度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保制度不健全、体制未完善是导致中国贫富差距过大的重要原因。社会保障制度就是通过财政收入的再分配来保障居民的最基本生活以此提高公民抵御风险的能力。作为再分配的手段,在弥补初次分配的缺陷、维护社会公平公正及缩小公民收入差距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但是随着经济结构的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调整没有及时的与社会发展相配套 [5]。首先,社会保障资金管理不严,转移支付水平偏低,收支严重不对等,在社会事业补助、抚恤金、养老金、福利津贴的等方面的发放水平和时效滞后于经济增速,影响了社会保障的效益。其次,社会保障的覆盖范围窄。从行业来看,公有制单位的参保率远高于私营和集体单位的参保率,而个体从业者、进城务工人员、务农农民就不能享受足够的社会保障。从受益群体来看,社保的受益主体主要是城市居民,虽然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在不断的调整,在农村地区建立了最低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农村人口众多,基数庞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还是较窄 [6]。因此,社会保障制度中的这些弊端导致不能有效及时的对市场竞争中的弱势群体进行保护和救济,在调节贫富差距过大的问题上所起的缓解作用不能显著有限的发挥出来。
4. 调控中国现阶段城乡贫富差距的对策
4.1. 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
目前我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高速发展与我国采取效率优先的政策密不可分,但是效率优先的时候轻视公平,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矛盾,长期下去必定会影响中国的全面稳定发展。坚持公平与效率的有效统一,是解决城乡生产条件分配不公的前提,利益分配均等是保障公平的核心内容,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分配主要包含利益的初次分配和利益的再分配两个层次,所以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均需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而在分配过程中,再分配要更注重公平,所以发展高效率的同时要注重公平,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尤其提高对城乡公平的重视,转换经济发展理念,做到经济的科学发展、社会的公平发展 [7]。所以要缩小城乡之间的贫富悬殊,就必须从改良初次分配不合理、二次分配不公平入手,两次分配方式要更兼顾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而且公平竞争与交易是增强效率的前提,无论是对市场规范有序运转还是对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性而言都有推动作用。因此坚持公平与效率并重,是实现城乡之间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则,是更有效的缩小贫富差距的政策条件 [8]。
4.2.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
我国人口主要分为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两部分,而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多数,实现共同富裕重点难点在于农村。改善二元经济结构,缓解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才是抑制贫富差距的可行之路。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影响着社会经济差异,传统的城乡分割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民的发展,使农民不能享有和城镇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发展机会,破除传统的户籍制度,按照实际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户口迁移政策,逐步放宽户口迁移限制,有助于农村居民的更好发展。而与户籍制度改革相关的教育、福利、就业方面等的各种体制都要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利益进行及时合理的改革,使广大农民工在投入生产生活中能解除其子女就业、劳保福利、就业工资等的顾虑问题。其次,要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城市化不仅意味着城市人口的增多,也体现着低收入阶层向中等收入阶层转换的意义,低收入阶层减少在缩小贫富差距上有一定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城镇人口已经接近饱和,所以仅仅依靠人口迁移来实现城市化是不科学的,可以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的途径,由城镇逐步辐射农村使之实现城市化的路径来完成,使用这种途径农民易于接受且利于城乡资源优势的发挥,成本也较低,具有可行性。
4.3. 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促进教育公平
教育水平的高低影响着个人的受教育程度,个人的受教育程度直接影响了个人的收入水平,所以教育均衡发展的实现,对缩小贫富差距和维护社会公平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加大教育投入力度与教育专项资金利用的同时,要注重合理配置城乡教育资源。为体现公平平等的原则,城乡地区的教育发展不应存在差异,国家在教育投入上应该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尤其应注重农村贫困地区的教育发展,保障贫困家庭子女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可以增加贫困家庭的教育补贴。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壮大农村地区师资力量,教师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提高基层教师工资待遇水平,对于留住骨干教师具有激励作用 [9]。加快贫困地区教育基础设施,实现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力求教育公平化。
4.4. 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步伐,促进保障公平
有着“社会稳定器”之称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全面发展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故必须加快社保建设的步伐以缓解城乡之间存在的贫富矛盾。首先,扩大社保覆盖范围是当前社会保障建设的首要原则,只有对社保做到同质同等的全覆盖,才能达到公平公正的原则。统筹城乡发展,将社保资金适当的向农村地区倾斜,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倾斜,着力健全农村地区社保体系,尤其是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等基础方面的内容。争取做到社会保障对公民的全覆盖 [10]。其次,加快对社保的立法,使社会保障系统的运行规范化、透明化、法制化,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进行运作,做到有法可依。对社会保障进行现代化管理,建立完善齐全的社保服务信息系统,更好的对社会保障体系的运行进行有效的监督。第三,要加强对社保基金的管理。资金顺利运转,首要是要开源,即扩宽筹资渠道,政府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增加社保资金,也可以通过购买国债等投资的手段将部分剩余资金投入市场运营,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开源后就要解决基金的管理问题,社保资金应当全部交由财政部统一管理,进行财政预算、财政监督。最后,在社保资金的用途上,要体现效率公平原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安排社保资金的使用比例,重点把资金用在满足人民基本生存需要的社会救助、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上。
4.5. 加快扶贫步伐,加大扶贫力度
据统计数据可知(表5),农村贫困状况显示2011年~2016年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在不断降低。

Table 5. Rural poverty in China from 2011 to 2016
表5. 中国2011年~2016年农村贫困状况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7。
说明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习总书记也一直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脱贫工作,提出一系列扶贫工作新观点。虽然目前农村贫困状况朝着不断降低的方向发展,但是总的来说农村贫困现象依然存在,无论是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发展,还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言,加快扶贫步伐,加大扶贫力度都是必经之路。而扶贫工作的推进,必然会降低城乡之间的贫富差距。我们可以通过发展生产、异地搬迁、生态补偿、发展教育、社保兜底的“五个一批”工程着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