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广东省古驿道也称为南粤古驿道,最早起源于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 [1] 。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启动了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南粤古驿道从沉寂中发声,古为今用,焕发生机。文章以“文化基因”为出发点,结合“景观基因法”对南粤古驿道进行的研究尚起步。通过对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文化基因的提炼,结合南粤古驿道的地域特色,探讨南粤古驿道文化基因内生的特有形态,完善对文化基因的科学认知。探索挖掘南粤古驿道文化内涵和文化基因,科学保护和活化利用线性历史文化遗产,提出适合南粤古驿道保护策略和景观改造的路径。以南粤古驿道为纽带,整合串联沿线历史文化资源,“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2. 南粤古驿道相关理论
2.1. 南粤古驿道的界定
南粤古驿道是指1913年前广东省辖区内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的运用传统技艺修建的通道,包括驿道(官道)和民间古道,是广东历史上经济交流和文化传播的重要通道。她是由水路和陆路组成的通道网络,除通道本体外,沿途还包含附属设施(关隘、门楼、驿站、驿亭等)和水工设施(古桥、古码头)等相关历史文化遗存。南粤古驿道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意义重大,是不同时期岭南地区对外联系的通道,于古而言是军事、商旅之路,民族迁徙、南北文化、中西文化融合之路,于今而言是南粤历史发展的重要缩影和文化脉络的延续,是重要的历史人文景观。2017年广东省提出八条南粤古驿道文化遗产线路,其中一条是南北通融文化遗产线路。
2.2. 南粤古驿道的特点
2.2.1. 南粤古驿道遗存少、散、远
古代驿站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发展通常会聚集旅馆住宿、商业、文化、邮政等多种功能,历史上部分存在的古驿站已发展为城镇,部分被现代公路取代或切割,被覆盖、切割、取代,留下的古驿道具有数量少、分布散、距离中心城市远、甚至处于大山之中。
2.2.2. 南粤古驿道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连
南粤古驿道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与出海口连接,从唐开始南粤驿道以广州为中心,因京都的位置而以北向驿道为主,明朝主要驿道7条,最多时水驿站109处。广东传统出海口的古码头如广州黄埔古港等是广东通往海外的记忆遗址。南粤古驿道天然具有亲水的特点,是区别于内陆省份古驿道最显著特点。
2.2.3. 南粤古驿道见证祖国统一
从南粤古驿道历史演变中可知古驿道自古以来在维护中国历史版图完整性上具有重要意义,古驿道的产生有利于各民族的相互移居,同时带来了经济文化的交融,构成了岭南文化开放、兼容的特点,也是各族人民团结一致的见证。
2.2.4. 南粤古驿道体现广东重商文化
广东历来的重商文化在南粤古驿道的发展历程中也得到充分体现,目前保存下来的穿越村镇的许多古驿道就是传统的商业街,如江门良溪古驿道就是这种模式。广东沿驿道、水道发展铺街的商业化和城市化结合空间历史轨迹明显,许多古镇仍保存了这种“铺街”的模式。
2.3. 文化基因的景观表达的一般理论
基因是来自生物医学的概念,是指遗传信息的载体,可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形状和机理 [2] 。基因的表现受到内在环境和外在环境的双重影响,每个基因有特属的“定位”,忠实地复制自己,以保持生物的基本特征 [3] 。文化基因即文化“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一种文化传承单元。文化基因的景观表达从形式上可划分为显性基因(物质文化)和隐性基因(非物质文化)两种 [4] 。南粤古驿道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一方面,凭借其自身的秉性和位势,南粤古驿道文化基因能在细胞分裂时精确地复制自己,不断进行传承或传播,保持其独特个性;另一方面,在传承或传播的过程中,为适应社会环境和发展环境的变化,南粤古驿道文化基因可从原来的存在形式突然改变成另一种新的存在形式,出现新基因代替原有基因,即“基因突变”,从而获得与时代同步的传承或传播形式。
3. 南粤古驿道基因的景观表达
3.1. 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现状
梅关古道、乌迳古道不仅是陆上驿道,它们一头连着珠江分支北江的支流浈江,另一头与江西赣州市水系相连,在空间上构成了水陆联运的交通体系。尽管两条古道都打破了地域空间上的限制,但两条古道却有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与功能。南雄梅关–乌迳古驿道精华段起点为珠玑镇聪辈虎踞桥,途经珠玑古巷、凤凰桥、208乡道、里东古街、灵潭驿站、角湾村、中站古村、泰源村、梅岭村、梅关古道景区,终点为梅关关楼,全长为24公里。其中线路精华段的驿道本体长度为4.2公里,其中包括1.2公里山地段和3公里村镇段,另将新建连接线绿道19.8公里。
3.2. 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文化基因的景观表达
3.2.1. 显性基因
南粤古驿道显性基因主要通过物质文化表征。物质文化是指凝集着人类的生产生活状态、思想水平的物质过程及其衍生物质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显性基因表达如表1。
3.2.2. 隐性基因
南粤古驿道隐性基因主要通过非物质文化表征,隐性基因是特殊的文化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艺术审美价值,依附于人类的代代相承得以延续留存下来,是人类“活态”文明的延续。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隐性基因表达如表2。
3.2.3. 变异基因
南粤古驿道最主要的功能基因在新时代背景下出现全新的变异;传统文化基因逐渐弱化,呈现出新的基因表现形式,这是南粤古驿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变化而产生的变异。这既是生物体繁衍的基本规律,也是南粤古驿道文化演变发展的内在反应。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变异基因表达如表3。

Table 1. Expression of dominant gene landscape in the essence section of Nanxiong Meiguan-Wuyi ancient road
表1. 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显性基因景观表达

Table 2. Expression of recessive gene landscape in the essence section of Nanxiong Meiguan-Wuyi ancient road
表2. 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隐性基因景观表达

Table 3. Expression of mutant gene landscape in the elite section of Nanxiong Meiguan-Wuyi ancient road
表3. 南雄梅关–乌迳古道精华段变异基因景观表达
4. 活化利用和景观改造路径
4.1. 活化利用
一构建科普长廊。通过展示原生人文及自然场景、设置教育信息讲解牌、建立展示场馆、教育培训场地、举办形式多样的科普教育活动,建设集知识普及、环境教育、文化传承、科技宣传于一体的古驿道科普长廊,扩大南粤古驿道的普及面;二“+旅游”引入新基因元素。以南粤古驿道文化基因为核心,构建南粤古驿道“+旅游”、“+体育运动”等精品文化旅游线路;举办“古驿道文化节”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旅游文化氛围;设计南粤古驿道文化旅游形象,提高古驿道知名度和美誉度;开展古道文化体验旅游,振兴古驿道民俗文化,形成特色旅游经济;三树立示范段。遴选具有开发基础的南粤古驿道,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树立示范,赢得市场;遴选古驿道沿线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古村落,引入资本活化利用,起到示范作用,真正促进村落活力的恢复,实现乡村振兴。
4.2. 景观改造路径
(1) 本体景观改造体现真实性。南粤古驿道本体景观是文化基因的重要表征,依据其驿道本体的遗存现状,保存完好的通道以现状修整为主,清理路面,清除杂草,并定期维护。本体景观基因原始性是展现南粤古驿道历史价值和原真性的核心;(2) 环境氛围营造体现时代性。自然环境氛围的营造,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植被,加强对原生环境的恢复、维护和保育,避免进行大规模的绿化改造;人文环境氛围的营造,在驿道周边需新扩改建的,应与传统风貌相协调,不得破坏驿道的整体人文环境。允许并鼓励在限定条件下进行与驿道功能不相冲突的低强度的开发,如旅游活动、露营、体育赛事活动、节庆民俗活动场等 [5] ;(3) 配套设施景观设计协调性。新时代背景下配套设施是南粤古驿道景观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服务设施、景观标识设施和交通衔接设施。配套设施的建设应符合实际需求和当地经济条件,并与周边环境风貌相协调,充分利用绿道和周边现有设施,减少建设和维护成本,体现生态环保的建设要求。充分考虑与古驿道历史文化基因融合,凸显古驿道特色。
总之,南粤古驿道文化景观是广东省政府近年主推的一项文化旅游项目。挖掘南粤古驿道文化景观的基因,提高南粤古驿道与旅游业融合度,进一步活化利用南粤古驿道。这也是积极响应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让收藏在博物馆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重要指示的具体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