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越南与中国互为邻邦,有着悠久的交流史,汉语与越南语的语言接触历史也非常悠久,大体分为两大阶段:第一阶段从公元初至九世纪末;第二阶段从十世纪初持续至今。在很长的时间里,汉字作为越南的正式文字,用于正规学堂的教学、科举、行政、外交以及文化,文学创作等领域。越南人读汉字的发音叫汉越音,是一种成系统的读音,意思是在理论上可以用汉越音来读出所有的汉字,具有与汉语读音相近的功能。汉越音包括古汉越音、汉越音和越化汉越音。越南语言学家阮才谨在《汉越读音的形成过程和根源》中认为,“汉越音是来源于汉语的一种读音,具体为公元8,9世纪在交州地区传播的唐音” [1] 。
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当客家人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客家话与南方各方言相互影响,形成了中国南方方言之一。同时,受“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思想的影响,在客家人内部,客家话得到相对完整的保留,因此其受北方方言音变的影响也不大。客家音和汉越音同根同源,保留着许多汉语上古音,中古音的语音特点,在进行语音史、语音变化、中古音构拟等研究时,汉语各方言和越南、朝鲜、日本的汉字音等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此,本文将汉越音的声母与客家音的声母进行共时的对比研究,初步探索两者的对应规律。语言的发展是持续不断的过程,因此共时和历时的区分具有相对性,有时会相互交叉。
2. 汉越音和客家音的声母系统
2.1. 汉越音的声母系统
由于越语语音系统中包含了汉越音语音系统,因此我们可以将汉越音系统从越语语音系统中分离出来,通过统计归纳越南陶惟英编著的《汉越词典》 [2] 中出现的所有汉越音,我们统计出汉越音共有21个声母。以河内音为代表的现代越南语语音中,tr [ʈ]和ch [ʗ],x [s]和s [ʂ],d [z]和 gi,r [ʐ]在发音上已经没有区别,而在中部方言和南部方言中仍然保留着对立,因此在汉越音的声母表中,我们仍保留这三组发音的对立。
汉越音声母系统包括:
双唇音:b [b]、m [m];
唇齿音:ph [f]、v [v];
舌尖音:th [tʻ]、t [t]、đ [d]、n [n]、x [s]、d [z]、 l [l]、tr [ʈ]、s [ʂ]、gi [ʐ];
舌面音:ch [ʗ]、nh [ɲ];
舌根音:c, k, q [k]、ng [ŋ]、kh [χ];
喉音:[Ɂ] 、h [h];
声母ng [ŋ],nh [ɲ]被看作是同一个音位[ŋ],因为当ng [ŋ]位于前元音i,ê,ê之前时,其实际发音为nh [ɲ]。
2.2. 梅县客家音声母系统
根据《客家音字典》 [3] 中的客家音拼音方案,梅县客家音语音系统有16个声母,不含零声母。
客家音声母系统包括:
双唇音:b [b]、m [m];
唇齿音:ph [f]、v [v];
舌尖音:j, z [ts]、q, c [tsʻ]、x, s [s]、d [t]、t [tʻ]、n [n]、l [l];
舌面音:[ȵ];
舌根音:g [k]、k [kʻ]、ng [ŋ];
喉音:h [h];
在客家音中,声母/ŋ/与以/i/开头的韵母相拼时,读作/ȵ/,实际音值为/ɲ/。因此,为了方便对比,我们认为客家音中有舌面音/ȵ/。
3. 汉越音声母与客家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以汉字作为中间参照,将汉越音和客家音进行对比,初步探索每个汉字的汉越音和客家音的对应规律。本研究将越南陶惟英编著的《汉越词典》中汉字的汉越音与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客家音字典》中的读音进行对照,形成汉字的汉越音和客家音字表。同时客家音的读音还参照《汉语方言字汇》 [4] 中的客家话读音,以选择最普遍的汉字客家音。字表中的汉字均来自《汉越词典》,为了方便对照,将《汉越词典》中的繁体汉字也转写成简体汉字,同时汉越音和客家音均转写成国际音标。最终形成了5116字的汉越音和客家音对照字表。通过对比得出汉越音和客家音的辅音系统的对应关系如下:
3.1. 双唇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双唇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1. The bilabial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1. 双唇音声母对照表
从表1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越音中以b/b/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219字,其中有109字与客家音的声母p/pʻ/对应,约占49.8%,105字与客家音的声母b/p/对应,约占47.9%。b/b/在汉越音中为双唇浊音,客家音声母p/pʻ/和b/p/为双唇清音,两者有着相似的构音,区别主要为清音和浊音。汉越音中声母m/m/绝大部分与客家音声母m/m/相互对应,占比高达96.4%。因此我们认为汉越音的双唇音声母b/b/,m/m/与客家音有着系统的对应规律,即汉越音的声母b/b/集中对应于客家音声母的p/pʻ/和b/p/;汉越音的声母m/m/对应客家音声母m/m/。
3.2. 唇齿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唇齿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2. The labiodental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2. 唇齿音声母对照表
从表2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越音中以ph/f/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239字,其中157字对应于客家音的声母f/f/,约占65.9%,65字对应于客家音的声母p/pʻ/,约占27.2%;以v/v/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共108字,53字一一对应于客家音的声母w/v/,约占49%,42字对应于客家音的零声母/zero/,约占38.9%,值得注意的是,在对照字表中,这些零声母开头的客家音,其韵母均以前元音/i/开头。通过对比发现,汉越音的声母ph/f/集中与客家音的声母f/f/和p/pʻ/成规律地对应,汉越音的声母v/v/集中与客家音的声母w/v/、零声母/zero/对应。
3.3. 舌尖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舌尖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3. The alveolar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3. 舌尖音声母对照表
通过对比和表3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汉越音的舌尖音声母与客家音有如下对应规律:
1) 声母đ/d/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đ/d/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336字,主要与客家音的声母/tʻ/和/t/对应,其中181字与/tʻ/对应,占53.87%,147字与/t/相对应,占43.75%,这两种对应形式占到了97.2%,汉越音声母/d/舌尖浊塞音,/tʻ/,/t/为舌尖清塞音,两者语音特征基本相同。
2) 声母t/t/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t/t/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605字,字数最多,主要与客家音的声母/ts/、/tsʻ/、/s/相对应,其中,249字对应于/s/,占41.16%,165字对应于/ts/,占27.27%,124字对应于/tsʻ/,占20.50%,三种对应形式占到了89.93%。/t/为舌尖塞音,/s/为舌尖擦音,/ts/和/tsʻ/为舌尖塞音,它们的共同点是均为舌尖音。
3) 声母th/tʻ/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th/tʻ/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429字,主要与客家音的声母/s/、/tsʻ/和/tʻ/对应,其中,194字对应于/s/,占45.22%,113字对应于/tsʻ/,占26.34%,85字一一对应于/tʻ/,占19.81%,三种形式的对应占到91.37%。
4) 声母n/n/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n/n/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94字,主要与客家音的/n/和/ȵ/对应,其中,63字与/n/一一对应,占67.02%,19字对应于/ȵ/,占20.21%。/n/为舌尖鼻音,/ȵ/为舌面鼻音,两者构音相似。
5) 声母l/l/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l/l/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381字,其中368字与客家音的/l/一一对应,占96.59%,对应比例非常高。
6) 声母tr/ʈ/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tr/ʈ/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232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ts/和/tsʻ/对应,其中120字对应于/ts/,占51.72%,93字对应于/tsʻ/,占40.09%,两种形式的对应占到93.81%,/ts/和/tsʻ/在客家音中为舌尖擦音,tr/ʈ/在汉越音中为舌尖塞音,/ʈ/与/ts/和/tsʻ/有着相似的构音。
7) 声母x/s/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x/s/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87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tsʻ/和/s/对应,其中53字对应于/tsʻ/,占60.92%,13字对应于s/s/,占14.94%。x/s/在汉越音中为舌尖清擦音,/tsʻ/在客家音中为舌尖塞擦音,两者发音近似。
8) 声母d/z/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d/z/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206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零声母对应,其中172字对应于零声母,占到了81.55%,且这些零声母的客家音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韵母均以前元音/i/开头。
9) 声母s/ʂ/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s/ʂ/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75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s/和/tsʻ/对应,其中84对应于/s/,占48%,81对应于/tsʻ/,占46.29%/,两种形式的对应占到了94.29%。s/ʂ/在汉越音中为舌尖卷舌擦音,/s/在客家音中为舌尖擦音,/tsʻ/在客家音中为舌尖塞擦音,三者有着近似的语音性质。
10) 声母gi/ʐ/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gi/ʐ/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71字,其中52字与客家音的/k/一一对应,占到73.24%,对应相对集中。
3.4. 舌面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舌面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4. The palatal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4. 舌面音声母对照表
从表4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越音中以ch/ʗ/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71字,其中147字与客家音的声母/ts/一一对应,占到85.96%。ch/ʗ/在汉越音中为舌面清塞音,/ts/在客家音中为舌尖清音塞擦音,两者的构音近似。
汉越音中以nh/ɲ/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12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零声母和/ȵ/声母对应。其中,54字与客家音的零声母对应,占48.21%,37字与客家音的/ȵ/对应,占33.04%,由于在客家音中,声母/ŋ/与以/i/开头的韵母相拼时,读作/ȵ/,实际音值为/ɲ/。因此,为了方便对比,我们认为客家音中有舌面音/ȵ/,因此,/ɲ/与/ȵ/的对应可以看作是完全对应。
3.5. 舌根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舌根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5. The velar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5. 舌根音声母对照表
通过对比和表5中的统计数据,可以发现汉越音的舌尖音声母与客家音有如下对应规律:
1) 声母c,k,q/k/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c,k,q/k/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83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k/和/kʻ/对应,其中,372字与客家音的/k/一一对应,占70.32%,25.14%与/kʻ/对应。/k/在汉越音中为舌根塞音,而在客家音中,/k/和/kʻ/也是舌根塞音,发音部位一致,不同的是/kʻ/为送气音。这两种对应形式占到了95.46%,可以认为是有规律的对应。
2) 声母kh/χ/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kh/χ/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529字,其中130字与客家音的k/kʻ/一一对应,占71.04%,在现代越语中,/χ/为舌根清擦音,但是从根源上考虑,/χ/可能来源于塞音,因为在越南语语音史中,“从十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七世纪以后,在越南语种有一种强烈的擦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k也擦化成χ” [1] 。因此,汉越音的/χ/和/kʻ/也有相同之处,此种对应形式可以认为是有规律的对应。
3) 声母ng/ŋ/的对应规律
汉越音中以ng/ŋ/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36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ȵ/和/ŋ/对应,其中,54字对应与客家音的/ȵ/,占39.71%,50字对应与客家音的/ŋ/,占36.76%,由于在客家音中,声母/ŋ/与以/i/开头的韵母相拼时,读作/ȵ/,实际音值为/ɲ/。因此,在/ŋ/与/ȵ/的对应中,可以认为/ȵ/即为/ŋ/。
3.6. 喉音声母的对应关系
通过统计对照字表,得出汉越音的喉音声母对应关系如下:

Table 6. The glottal initial consonants comparison table
表6. 喉音声母对照表
从表6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汉越音中以h/h/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389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h/和/f/对应,其中200字与客家音的声母/h/一一对应,占51.41%,118字与客家音的声母/f/对应,占30.33%。/h/-/h/为一一对应,/h/-/f/的对应是可以解释的,因为客家音有一个语音特点是“晓母合口字多数点读f声母。如梅县话:虎fu31,花fa44,火fɔ31,慌fɔŋ44” [5] 即客家音的声母/h/位于圆唇元音时,大多数时候发音为/f/。而关于汉越音的声母/h/的来源,阮才谨认为“/h/的来源相当简单,它来自汉语中的晓母和匣母” [1] 。因此,越音的声母/h/与客家音的/f/对应就容易理解了,因为它们同源且符合语音的历史演变过程。
汉越音中以/Ɂ/作为声母开头的汉字总共189字,主要集中与客家音的零声母和/v/对应,其中129字与客家音的零声母对应,占68.25%,53字与客家音的/v/对应,占28.04%。/Ɂ/和零声母都没有相应的字母来表示。在上表中可以看到,客家音里韵母以圆唇元音开头的,其声母一般为/v/,例如:屋vuk1,温vun44,翁vuŋ44。
4. 小结
通过统计和分析汉越音和客家音声母的对应关系,本文认为那些数量多且有相同或近似语音性质的对应,是有规律的对应,最终得出梅县客家音的声母与汉越音的声母之间的主要对应规律如下:

Table 7. The corresponding laws table of initial consonants between Han Viet dialect and Hakka Dialect of Mei Xian
表7. 客家音的声母与汉越音的声母对应规律表
从表7可以看出,有规律的对应率相当高,且说明汉越音的声母系统与梅县客家音的声母系统有着明显的对应关系。但是表中的对应关系为单向对应关系,为汉越音的声母对应于梅县客家音的声母的对应规律,如果逆过来,则表7中的规律不一定成立。如:汉越音/b/对应的梅县客家音为/p/和/pʻ/,但是反过来,梅县客家音/p/和/pʻ/不一定对应汉越音/b/,因为梅县客家音的/p/、/pʻ/可能与汉越音的其它音也有规律的对应。
基金项目
本项目得到了四川外国语大学越南语研究创新团队项目(编号18SISUWYTD14)和四川外国语大学东南亚国家人才培养实训项目(编号18A1646)的经费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