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语构式“V上一V”
Analysis of “V Shang Yi V” Construction
DOI: 10.12677/ML.2021.91003, PDF, HTML, XML,   
作者: 康阿敏: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主观轻量情态化隐喻Interactive Subjectivity Modality Metaphor
摘要: “V上一V”是一个构式,该构式由变项“V”和常项“上”,“一”组成。“V”主要是单音节自主动词,在该构式中,“上”已经语法化,没有实在的语法意义,“一”不是指数量一,它已经泛化,表示动量小,或者表示动作是尝试性。该构式表短时、尝试、具有主观轻量的特征。在使用中,“V上一V”出现了情态化的趋势。该构式的成因为隐喻和构件整合。
Abstract: “V Shang Yi V” is a construct composed of the variable “V” and the constant terms “Shang” and “Yi”. “V” is primarily a monosyllabic autonomous verb. In this construction, “Shang” was grammaticalized and has no real grammatical meaning. “One” does not refer to the quantity “One”; it has been generalized, indicating that the momentum is small, or that the action is tentative. This construction is short-term, tentative, and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ivity, lightweight and interactive subjectivization. In use, “V on V” tends to be a modality. This construction is formed by metaphor and component integration.
文章引用:康阿敏. 习语构式“V上一V”[J]. 现代语言学, 2021, 9(1): 13-1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1003

1. 引言

“V上一V”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表达方式,如:坐上一坐、逛上一逛、聊上一聊……Goldberg (1995) [1] 对构式的定义为:当且仅当C是一个形式意义的配对体 时,且C的意义不能从C的构成成分或其他先前已有的构式中得到完全预测,C是一个构式。构式具有不可推导性。我们认为,“V上一V”是一个图示性构式,它由常项“上”,“一”以及变项“V”组成,“V”随着不同语境、情景的变化而变化,且“V上一V”的意义具有不可推导性,如:

(1) 乌二小姐将身子一偏,笑道:“你要死啊!好好地给我行这样一个大礼作什么?”鹤荪笑道:“你不生气了吗?我再和你把这理由解上一解。”(张恨水《金粉世家》)

(2) 自从认识车牌上得辽B两字之后,宝宝便对英文字母感兴趣了。爬行垫上的字母便成了宝识字的教材,见到B,A等字母都要认上一认。(微博)

(3) 毛三婶这样想了以后,她就转而对她丈夫说:“你不信,我也不说了,你以后访访吧。我今天收拾收拾东西,就回娘家去,让你一个人在家里,仔细地访上一访。你访出了我同什么人不干净,你就拿把刀来把我杀了。”(张恨水《北雁南飞》)

例(1)中的“解上一解”是指尝试着把理由说清楚,解释明白。例(2)中的“认上一认”是说要把字母认一认,依据语境,我们可以看出,“认”并不仅仅是“认一下”,“认”的次数应该是多次。“上”是一个表空间的方位名词,但在“认上一认”中“上”的空间义已经虚化。例(3)中的“访上一访”是说仔细地找一找。与“访一访”相比,“访上一访”,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在例(3)中,“访上一访”显然体现了毛三婶此刻愤怒的情绪,是说话人主观意志的体现。因此,“V上一V”的意义不能从其字面意义推导出来,因此,“V上一V”是构式。本文的研究对象限于两个动词相同的格式,有些词语,如“摊上一做”,“遇上一看”这类格式是“一……就”的缩略,“摊上一做”是指“既然摊上了就做一下。”因此此类形式不在本文的研究范围之内。本文拟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出发,对“V上一V”进行分析。

2. “V上一V”构件分析

2.1. 变项“V”的分析

“V上一V”中的“V”为单音节动词,我们在BCC语料库中对“V上一V”进行穷尽性检索,共有92个单音节动词能进入该格式。并且能近入该格式的动词多为表自主的动态动词,将动词进行分类得:

强持续性动词:睡、提、会、望

弱持续性动词:试、猜、瞧、拼、尝、念、笑、评、管、摸、算、见、抱、翻、哭等

瞬间动词:撞

其中,能进入该构式的强持续动词有4个,瞬间动词有1个,弱持续动词有87个,弱持续动词在该构式的构成中占有优势。弱持续动词持续的时间较短,因此“V上一V”能表示动作完成的时间较短,也即构式具有了短时义。而静态动词(如:是、有、在等)表示动作的情状是静止的与短时这一构式义相冲突,因此不能进入该构式。

2.2. 常项分析

现代汉语中的“上”主要分为两类,体词性质表示方位的“上”,谓词性质的表示趋向的“上”。《现代汉语词典》对“上”的解释为:a. 名词。位置在高处的;次序或时间在前的;等级或品质高的;向上面。b. 动词。由低处到高处;向上级呈递:到,去;向前进;出场;把饭菜等端上桌子;添补,增加;把一件东西安装在另一件东西上;涂,抹;拧紧;到规定时间开始工作或学习;达到,够;趋向动词,用在动词后 [2]。《现代汉语八百词》在对“上”进行解释时,提到“动词 + 上 + 数量”表示达到一定的数量。省去“上”不影响全句意思。少数形容词也可以有这种用法 [3]。我们认为,加“上”和不加“上”还是有区别的,加了“上”之后,整个句子所体现的说话人的主观性增加。因此“V上一V”和“V一V”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V上一V”中,“上”的空间义已经退化。“逛上一逛”并非在上面逛一逛,“吃上一吃”并非在上面吃一吃。王燕(2019)认为 [4],“V上”中的“上”的情况分为两种,一是把“V上”看成是动补结构,“上”是对谓语动词的补充说明,但在词性上,“上”仍然是动词。还有一部分“上”是语素,是已经语法化了的语素,没有实在的语法意义。我们认为,“V上一V”中的“上”是一个独立的词。句子删去“上”后依然成立,但是“上”的意义已经虚化,如:

(4) 这地方是丹阳城外的一个大码头,正当交通的要冲,不管是准备过江北上的船只,还是转陆路前往南京的旅人,大都会在这儿歇上一歇,所以码头旁、堤岸上,一天到晚都十分热闹拥挤。(刘斯奋《白门柳》)

例(4)中的“歇上一歇”删去“上”句子依然成立,此处的“上”没有实在的意义。此外,我们认为,“V上”和“一V”构成动补关系。“一V”对“V上”进一步补充说明,“一V”中,由于有“一”的参与,从而显现出动量小。如:

(5) 若她意欲不利于少林,这件闲事我也得插手管上一管。停步倾听,四下更无旁人,知那少女并无后援。(金庸《倚天屠龙记》)

(6) 掌棒龙头道:“你说圆真和陈友谅不在,谁信得过你!除非让我们搜上一搜。”(金庸《倚天屠龙记》)

如果要对“V上一V”的音节进行划分,我们认为,应该是“V上|一V”。“V上”中,主要体现整体语义的词是“V”。如例(5)中的“管上”主要的意义在于“管”。“一管”对“管”进行进一步的补充说明。当然此处的“一管”并不是说只管一次,“一管”在此处是一个泛指的概念。

“一”是数词,表示最小的正整数,《现代汉语词典》对“一”的解释有10个释意,我们认为,“一”的第6个释意符合构式中的“一”的意思:表示动作是一次的,或表示动作是短暂的,或表示动作是试试的。“V上一V”中的“一”已经泛化,不是表示一次,而是表示动量小,或者表示动作是尝试性的,如:

(7) 这些报纸受到社员们的热烈欢迎,特别是那些刚摘了文盲帽子的农民,每天总要到队办公室或者文化站上转一转,把报纸翻上一翻。(人民日报1959年)

(8) 上面所提到的帮助下面借几根绳索,帮助办托儿所,虽然看来是件平常的琐事,但却收到了不平常的效果。像这样的“琐事”,作为一个指挥员,难道不值得去多地问上一问吗?“水有源,树有根”,一个医生断不清患者的病源,他就不会把病治好。(人民日报1960年)

例(7)中的“翻上一翻”并非是指只翻一下,我们可以根据前文的语境—报纸受到热烈的欢迎,农民们每天都要到办公室或文化站走走,从“热烈欢迎”,“每天”这些词语我们可以得知,“翻上一翻”并未指只翻一下,而是泛指翻报纸这件事。例(8)中的“问上一问”并非只问一下,而是表示要勇于付出实践。

3. “V上一V”构式义解析

“V上一V”表示说话人想要把动作“V”完成,表达的是未然时态。其构式义可概括为尝试着去做一件事,该事件完成的时间相对较短,动作量较轻,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

3.1. 尝试义

“V上一V”表尝试,尝试义主要由“一”的泛化所带来的。这种尝试可以是说话人自身冲破重重阻碍也要尝试一下,也可以是听话人不愿去做某一件事,说话人鼓励其去尝试。如:

(9) 他不让手下人去管日本娘们抢东西的事。我们要是去报告,或者管上一管,保不住这些混账东西就会想方设法把做小买卖的抓起来。(老舍《四世同堂》)

(10) 就说看人家日本、台湾,咱把老祖宗的东西都给丢了。虽然雷了点,可是冲着白纱人家也要顶着雷瞅上一瞅大将军啊。(微博)

(11) 老实说,白话序平生还不曾作过,我就勉从二公之言,试上一试。因为作白话序,我也不去故弄什么狡狯伎俩,就老老实实把作书的经过说出来。(张恨水《啼笑因缘》)

例(9)中的“管上一管”试着去管,在例(9)中还未去实行。例(10)中的“瞅上一瞅”是说尝试着努力争取到去看大将军的机会。是言者主语主动冲破重重阻碍尝试做一件事。例(11)中的“试上一试”则是在他人的鼓励下,说话人由不想做某件事到尝试着去做这件事。

3.2. 短时义

“V上一V”还表示短时义,这里的短时义是相对的,并非瞬间。上文我们提到,“V上一V”中的“一”已经泛化。如:

(12) 他说完,披上皮袄,瞅了一下卸了套的溜蹄马。他就让溜蹄马歇上一歇。(钦吉斯·艾特玛托夫《永别了,古利萨雷》)

(13) 你到大街上去瞧瞧罢,不用说是人长得像个样儿了,只要穿两件好看一点儿的衣服,走路的人,全得跟着瞧上一瞧。(张恨水《夜深沉》)

例(12)中的“歇上一歇”是指歇一会儿,休息一会儿,并不是长时间地休息。例(13)中的“瞧上一瞧”是指看几下,可能看一下,但是持续的时间不会很长。构式的短时义与该构式中准入的动词有关,静态动词不能进入该格式,静态动词的可延续较高。另外准入的动词大多为自主动词,自主动词的具有可控性,能把时间控制在一定的范围。

3.3. 主观小量

语言的主观性是指语言的这样一种特性,即在话语中多多少少总是含有说话人的“自我”表现成分。也就是说,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主观化是指语言为表现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 [5]。“V上一V”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5]。语言的主观性可以从说话人的视角,说话人的情感,说话人的认识这三个方面来分析。“视角”就是说话人对客观情状的观察角度,或是对客观情状加以诉说的出发点。如:

(14)黄氏道:“你以为我们是假话吗?你到大街上去瞧瞧罢,不用说是人长得像个样儿了,只要穿两件好看一点儿的衣服,走路的人,全得跟着瞧上一瞧。人一上了戏台,那真是三分人才七分打扮……”(张恨水《夜深沉》)

(15)咱们废话少说,不管你们在北平唱也好,到天津去唱也好,就是有一层,我要涨戏份,不打厘,有了这两个条件,我就唱着试上一试。(张恨水《欢喜冤家》)

(16)现在我们千里迢迢来了,给我们一个老不管,这不是要命吗?郑颂周道:我猜他是事忙忘了,绝不是陈启忙了没回。我们再去提上一提,他一定有个回信的。(张恨水《欢喜冤家》)

文旭,吴倩(2007)认为,不同时态的使用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性 [6]。上文我们提到,“V上一V”所涉及的时态均为未然时态。以当下的视角来叙述未来的事。从当下到未来,其间形成了一个时间距离。时间距离映射到现实距离,表虚拟,然后进一步映射到心理距离,本质上就是话语主观化的过程 [6]。例(14)中的“瞧上一瞧”在表示看的同时,也体现了走路的人一种猎奇的心态,是说话人主观性的体现。例(15)中的“试上一试”“试”的这一动作量小,并非是试了又试,只是尝试着去试一下。

动量词语一般由“数词 + 动量词”构成 [7],“一V”是由数词“一”和动量词“V”组成,是一个动量词语。因此“V上一V”起初表达的是一种动量。由于前面有数词“一”的修饰,因此动作的力度较低,动作所涉及的范围也较小,“V上一V”所表现的动量是小量。如:

(17) 这一次他绕道南京,是为着把史可法的一封信转交冒襄,同时也想同久别的社友们见上一见,事毕之后,便要继续南下。(刘斯奋《白门柳》)

例(17)中的“见上一见”中“见”的动作量小,这是由已经泛化的“一”所带来的,我们还能从例句前文的“只是”中得到例证。

4. 适用语境

“V上一V”表达的是未然时态,具有非现实性。多用在假设句中,后接可能会发生的事情。

(19) 保定帝道:“师兄去万劫谷尚有何事?可要带甚么人?”黄眉僧呵呵笑道:“我连两个小徒也不带。两位贤弟且猜上一猜,我去万劫谷何事?”保定帝与段正淳见他笑吟吟地。(金《天龙八部》)

(20) 我说空智大师哪,你不如将金毛狮王请了出来,先让大伙儿见上一见。(金庸《倚天屠龙记》)

例(19)中的“猜上一猜”说明大家还不清楚黄眉去万劫谷有什么事,因此做何事未知的,“猜”这个动作也是未发生的。例(20)中的“见上一见”也是未实现的动作。“V上一V”的非现实性,我们还可以从搭配中得知。例(19)中“猜上一猜”的前文有表将来的“且”此处的“且”为“尚且”,是表将来的时间词。例(20)中的“不如”是表假设的连词,假设也是非现实性的一种。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所表达的命题或命题所描写的情境的观点或态度,即语句中的非事实性成分,表达某种与现实有距离的事件,这类事件有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假定信息包括对未来事件的预测、意图、愿望、希望和目的 [8]。“V上一V”的表达的是尝试着去做一做的小量动作,表达的是非现实性的动作。该构式表达了说话人对即将要发生事件的希望。因此该构式有了情态化的倾向。彭利贞(2005)将情态分为动力情态,认识情态,道义情态。动力情态是说话人在能力方面,或者功能方面所作出的判断;道义情态是说话人根据常理或百科知识在必要性方面提出的要求;认识情态是说话人依据个人真实经验在可能性方面做出的推测判断。“V上一V”表达的是认识情态,表达的是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判断。如:

(21) “你不在乎吧?”灰头发那人把身子坐坐直,把没拿电话的那只手按在头顶上,说:“现在吗?你的意思是?”“对啊。我是说如果你不反对的话。我只呆一分钟。我只不过是想在什么地方坐上一坐“行啊,不过问题是我不认为你应该来,阿瑟,”灰头发说。(塞林格《九故事》)

(22) 也许那是一种幻觉,但他按捺不住了,决定要按他原定的计划去做——虽说可能不怎么愉快如果大家能不时地和克拉夫特,和侯爵一起聚上一聚,抽一支雪前,谈谈马亚,这甚至对达马祖也是件乐事。(埃萨·德·凯依洛斯《马亚一家》)

例(21)表达了“我”是否能在这个地方坐一坐,例(22)表达了“他”希望和侯爵们聚一聚这件事能够发生。表达的是对未发生事件的希望,是语言情态化的表现。

5. 构式成因探析

5.1. 概念隐喻

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提出,隐喻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存在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中。我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一般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讲是隐喻式的,隐喻的本质一种事情或经验理解和经历解释另一件事情 [9]。隐喻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映射。也即隐喻是一个从比较熟悉,易于理解的起点域映射到一个不熟悉的较难理解的目标域,在起点和目标域之间有一系列本体的或认识上的对应关系,其心理基础是抽象的意向图式。“V上一V”中,“上”最初表示的是空间方位义,而后“上”发展出次序或时间在前的,表现出时间义,“V上一V”中,有表示时间的表达,如:

(23) 我真想在门外找一个地方,枕着洹河,望着殷都,透着风和日丽的初春气息,坐上一坐,喝上几杯,小酣一场。(人民日报2003年)

例(23)中的“坐上一坐”是指在此处休息一会儿,“V上一V”发展出表时间的意义。“V上一V”进一步发展,表现出程度义,如:

(24) 倘若是那种寻求刺激亵渎中华文明,则要用世人皆懂的崇洋媚外倒是属于面对太平洋缺乏自信的那种“跑调”,却要好好劝上一劝,说几句“掏肠子”的话。(人民日报1995年)

(25) 还有“双龙夺珠”、“鲤鱼跳龙门”、“孔雀开屏”等,把它们摆在一起,看上去像很精致的工艺品,仅瞧上一瞧,也足以使人食欲大增。(人民日报1999年)

例(24)中的“劝上一劝”是表程度的,我们可以从其前面的修饰语“好好”看出来,此处的“好好”是副词,修饰“劝上一劝”。当“V上一V”受到高程度副词修饰时,自身所表达的程度也相应地增加了,因此“好好劝上一劝”所表示的程度较高。例(25)中,“瞧上一瞧”表示的程度很轻,仅仅是观望,而无更多其他行为。从空间义,到时间义,再到程度义。源域是空间,经过发展,投射到时间域和空间域。“V上一V”构式的形成与概念隐喻息息相关。

5.2. 构件整合

构件整合也是构式形成的重要因素。上文我们提到,“上”由原来的“由低到高”的方位义进一步发展出时间义,程度义。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表示的程度较轻。数词“一”夜泛化了,不再表示数量一,而是表示动量小,以及尝试性的动作。构件经过整合后,表示主观轻量的尝试义。

此外,在检索时发现,有少数的形容词也能进入该构式,但数量极少,如:“低上一低”、“静上一静”、“乐上一乐”。我们认为,“A上一A”正是在“V上一V”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我们对“A上一A”进行历时检索,仅有“乐上一乐”在民国时期出现。而“V上一V”在清代就出现了。

(26) 我想,苏太师此刻正随着御驾,在五凤楼看灯侍筵,哪有工夫到这里来?正可乘此机会,乐上一乐,有何不可?(《宋代宫闱史》)

(27) 不如还是趁着这个时候,再把他试上一试,试出他的真心来再说别的。(《九尾龟》)

随着时代的发展,“V上一V”在语用交际中占据了优势,在近代进一步发展。而“A上一A”随着使用频率的降低,到现代仅发展出几个词语。

6. 结语

本文对构式“V上一V”进行了构件的分析,能进入该构式的动词主要是单音节自主动词,非自主动词进入的概率较小,静态动词不能进入该构式。构件“上”已经语法化了,没有实在的意义。构件“一”也已经泛化,不再代指数量,而是表示动量小,或者表示动作是尝试性的。该构式的构式义可概括为:尝试着去做一件事,该事件完成的时间相对较短,动作量较轻,体现了一定的主观性。与此同时,构式在发展中也有了情态化的意味。构式的成因为概念隐喻和构件整合。

参考文献

[1] Goldberg, A.E. (1995)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
[2] 现代汉语词典[M]. 第七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6: 2-1800.
[3] 吕叔湘. 现代汉语八百词[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0: 1-768.
[4] 王燕. “V上”结构中“上”的语义隐喻分析[C]//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9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 中国环球文化出版社、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华教创新(北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2019: 2-7.
[5] 沈家煊.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1(4).
[6] 文旭, 伍倩. 话语主观性在时体范畴中的体现[J]. 外语学刊, 2007(2): 59-63.
[7] 李宇明. 汉语量范畴研究[M].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 彭利贞. 现代汉语情态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上海: 复旦大学, 2005.
[9] Lakoff , G. and Johnson, M. (1980) Metaphors We Live by.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Chica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