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脑出血是指排除外伤性原因而引起的脑实质出血,占脑卒中患者的15%~20%,发病率约为(12~15)/10万人年 [1]。患者多在情绪激动时起病且多伴有高血压病史,虽发病率低于脑梗死,但致死率致残率却高于脑梗死,仅有约20%的患者能在半年内恢复生活自理能力 [2]。脑出血后偏瘫不仅伴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也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3]。因此,早期康复治疗对脑出血患者偏瘫肢体预后有很重要的意义,随着治疗的进展,偏瘫患者往往能恢复部分甚至全部的肢体活动功能 [4],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等康复目标。近年来,我院医师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结合电穴位刺激与针刺治疗,为探究其临床疗效,现总结研究如下。
2. 资料与方法
2.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11月期间我院康复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单侧上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治疗方式分为A组、B组和C组三组。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偏瘫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2.1.1. 纳入标准
① 经CT或MRI检查确诊符合脑卒中的诊断标准;
② 符合《中国各类主要脑血管病诊断要点2019》中脑卒中诊断 [1];
③ 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可以配合检查和治疗;
④ 初次、单侧发病或虽既往有发作但未遗留有神经功能障碍;
⑤ 年龄 ≤ 70岁。
2.1.2. 排除标准
① 有癫痫发作病史、一级亲属中有特发性癫痫病史及使用致痫药物;
② 合并脑外伤、脑血管瘤等其他脑血管疾病;
③ 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
④ 认知功能障碍或交流障碍,不能配合治疗;
⑤ 主要运动皮质区的直接损伤。
2.2. 治疗方法
三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的常规治疗,如改善颅脑微循环、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营养脑血管神经等 [5] [6];经神经内科治疗病情平稳后即开始康复治疗。A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运动疗法,如良肢位摆放、关节活动、功能锻炼 [7] 等。B组在观察组基础上辅以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C组在B组基础上辅以针刺治疗。本研究通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家属及患者知情同意,参与本课题研究。
2.2.1. A组
根据患者偏瘫程度,由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系统评估制定针对性康复训练方案,训练目标包括预防脑出血后可能形成对的各种并发症 [2],偏瘫肢体功能训练,防止关节挛缩,维持关节活动度,诱导主动运动等。训练内容包括偏瘫肢体的主被动活动、床上活动、平衡训练、肌力训练等。每周训练5次,每次训练45 min,训练过程以患者无明显疲劳感为宜。若患者不能独立完成训练可由治疗师及家属辅助下进行,以保证治疗的训练强度。
2.2.2. B组
B组在A组的基础上辅以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河南易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型号YQ-D505),治疗波为正向单向脉冲矩形波,脉冲频率400 Hz,脉冲宽度140 μs。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酒精消毒皮肤后将成组治疗电极片贴于患者上下肢穴位处,上肢贴4组,第一组贴于肩髃、肩髎,第二组贴于曲池、手三里,第三组贴于内关、外关,第四组贴于合谷、劳宫。下肢贴5组,第一组贴于秩边、环跳,第二组贴于承扶、殷门,第三组贴于足三里、阴陵泉,第四组贴于绝骨、三阴交,第五组贴于涌泉、太冲。开始时用低强度电流,随着患者耐受程度提高逐渐调大电流至患者最大耐受强度。每周治疗5次,每次治疗30分钟。
2.2.3. C组
在B组的基础上,C组患者辅以针灸疗法。患者取平卧位或侧卧位,选用一次性针灸针(头体针:规格0.30 mm × 40 mm腰臀针:0.3 mm × 80 mm):
醒脑开窍双侧取穴:人中、下极泉、尺泽、内关、委中、三阴交、太溪。活血通经患侧取穴:风池、肩髃、肩髎、臂臑、曲池、手三里、四读、合谷、后溪、环跳、丰市、足三里、阳陵泉、绝骨、昆仑、解溪。口眼歪斜取穴:下关、颊车透地仓,太阳。言语不清取穴:承浆、廉泉、天突、通里、哑门。认知障碍与头痛头晕双侧取穴:百合、太阳、太冲、合谷。根据患者病情酌情取穴,每周针灸5次,每次留针30 min。
2.3. 评定方法
治疗前、治疗后一个月对三组患者偏瘫侧肢体进行功能评定。主要的评定指标为:① 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MA) [8]。②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 BI)。 [9] ③ Holden步行能力 [10]。
2.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
)表示、组内比较采用两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结果
3.1. FMA评分
治疗前,三组患者上下肢FMA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肢FMA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Table 2. Comparison of F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FMA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a < 0.05;与A组相比,Pb < 0.05;与AB组相比,Pc < 0.05。
3.2. Holden步行能力分级
治疗前,三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Table 3. Comparison of Holden walking ability score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Holden步行能力分级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a < 0.05;与A组相比,Pb < 0.05;与AB组相比,Pc < 0.05。
3.3. BI指数
治疗前,三组患者BI指数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4周后,三组患者BI指数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显著提高(P < 0.0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Table 4. Comparison of BI index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的BI指数评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相比Pa < 0.05;与A组相比,Pb < 0.05;与AB组相比,Pc < 0.05。
4. 讨论
脑出血偏瘫患者的肢体功能恢复一直是康复科讨论的热点话题。患者瘫痪后严重影响运动功能,长期卧床患者易发生肺炎褥疮等并发症,生活不能自理,对他人严重依赖,也对患者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冲击。研究表明,大脑的皮质代表区可因日常活动而发生改变,当神经系统因环境变化而发生适应性变化被称为大脑的可塑性,这是脑卒中患者康复的基础 [11]。患者突发脑出血后,其大脑健侧与患侧发生功能失衡,脑组织自我调节不仅表现在脑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功能的代偿,也表现健侧脑皮质功能区的功能代偿。虽然神经元的坏死不能再生,但可通过神经系统其他细胞的功能联系促进患者大脑功能与肢体功能的改善 [12]。研究表明,大量的外界环境刺激及功能锻炼可有助于脑出血患者的肢体功能缺失的恢复。规范的康复训练能促进脑组织损伤周围神经细胞形成突出,加快周围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营养因子等增殖,加快形成新的神经通路,有助于中枢神经系统的恢复;同时,规范的康复训练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防止患肢痉挛,促进患肢的血液流通,预防下肢血栓等作用 [13] [14]。
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是将传统神经肌肉电刺激与中医经络学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治疗方式,其操作简单,安全有效,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特别适用于对针刺疗法恐惧的患者。临床多选用低频脉冲电刺激,但该方法不能模拟针灸对穴位的刺激,产生推拿按摩等功效,易产生不适感。本研究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取穴手阳明大肠经,外关取穴手少阳三焦经为八脉交会穴,下肢足三里取足阳明胃经,阴陵泉、三阴交取穴足太阴脾经,调节体内经气,是中医治疗痿痹不遂的常用穴位 [15] [16]。在研究中我们发现,该机器能对神经肌肉有一定的刺激作用,通过被动收缩患肢肱三头肌、桡侧腕长、短伸肌,刺激拮抗肌,加强患肢营养及血液循环,调节异常肌张力,减轻患肢痉挛 [17];其节律性收缩可有效向神经中枢传入信息冲动,大脑受损区域临近完整的神经元可功能重建或诱导低级中枢功能性代偿,从而调节大脑的兴奋性,促进脑功能的重塑 [18]。针刺治疗对脑出血偏瘫患者的治疗同样有药物与康复治疗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脑出血后,大脑相关组织出现炎症改变,针刺可以干预炎症信号传递,促进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以及早期疤痕的形成,提供营养保护,并限制炎症反应 [19]。针刺也可以通过对患者患侧头部与肢体进行针刺疗法,从而促进感觉功能的恢复,四肢气血逐渐通畅,加快感觉输入通路的修复,提高运动的准确性 [20]。本研究针对患者不同症状酌情取穴,能够调节脑血流,改善颅脑微循环,调控颅脑连接,活血化瘀,行气通络,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 [21]。
本研究表明,治疗一月后三组患者FMA、BI、Holden步行能力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与本组治疗前相比,三组患者FMA、BI、Holden步行能力均明显提高,且C组提高水平较A组、B组更显著,这表明常规康复训练、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与针刺治疗均能促进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常规康复治疗联合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与针刺治疗则更能进一步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早日回归社区家庭。
虽然针刺疗法对脑出血患者的偏瘫功能恢复已有广泛文献报道,但针刺与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联合治疗的文章却不多见。本研究表明,C组与A组B组FMA、BI、Holden步行能力治疗效果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证明将针刺疗法与多效经穴激活治疗仪结合,可有效促进脑卒中患者偏瘫侧肢体功能的改善,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基金项目
山东省中医药科技发展计划项目(2019-0862)。
NOTES
*第一作者。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