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A跟B一样(X)”比较义和比拟义的认知差异
The Cognitiv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mparative Meaning and the Analogous Meaning of “A Is the Same as B (X)”
DOI: 10.12677/ML.2021.96197, PDF, HTML, XML, 下载: 434  浏览: 697 
作者: 邵红卫: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
关键词: 比拟句比较句突显Analogy Sentence Comparative Sentences Prominence
摘要: “A跟B一样(X)”句式可以表示比较,也可以表示比拟。当表示比较时,差异不但体现在语音形式上,也体现在句法形式上。比较句中,人们对B的语义特征认知上单一,因此句式中的“X”可以省略;比拟句中,当人们在认知上共同认为B是“X”的典型成员,X也可省。
Abstract: The sentence pattern “A as B (x)” can be used to express comparison or analogy. When expressing comparison, the difference is not only reflected in the phonetic form, but also in the syntactic form. In comparative sentences, people’s cognition of the semantic features of B is single, so the “X” in the sentence pattern can be omitted; when people think that B is a typical member of “X”, X can also be omitted.
文章引用:邵红卫. 有关于“A跟B一样(X)”比较义和比拟义的认知差异[J]. 现代语言学, 2021, 9(6): 1444-1449.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197

1. 引言

句式“A跟B一样(X)”在现代汉语中既可以表示比拟,突出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相似,也可以表示比较,强调两种事物在某一方面相同或不相同。其中的A和B的词性是名词性短语、动词性短语或代词,X是谓词性的动词词组或性质形容词 [1]。朱德熙(1982)从结构主义角度出发,比较了两者在语音和句法结构形式方面的异同。

肖奚强、郑巧斐(2006)认为X的隐现不但与语境有关,而且与A和B的相似度是否超出公众认知度紧密联系 [2]。李剑锋(2000)则认为比拟句强调相似、比较句强调相同,探究“跟”和“一样”的语法化程度 [3]。无论是从最开始的形式标记还是从后来的句法语义特征,其本质都在探索人类认知与世界互动过程中所得的经验在语言上的体现。

本文将“A跟B一样(X)”句式分为比较句和比拟句,并分析突显在此句式上的反映。本文语料均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和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

2. “A跟B一样(X)”比拟义的形式以及突显表现

2.1. 形式表现

话题是句中述题部分所关涉的对象,在比拟句“A跟B一样(X)”中,A是话题,“跟B一样(X)”作为述题,对话题展开论述。首先B一般在句中是语音重点,其次“跟”可以用“和、像、与、同”等词语替换,在一些情况下也可省略;“一样”可以用“似的”替换。当“跟X一样”句式是比较句时,“跟”是一个引出比较对象的介词,但是当“跟X一样”句式是比拟句时,应该把“跟”看作动词,表示“像,好像”义,因此“跟”的替换也是有限制的 [4]。例如:

a. 敌人跟兔子一样跑了 敌人和兔子一样跑了 敌人像兔子一样跑了

*敌人与兔子一样跑了 *敌人同兔子一样跑了敌人兔子一样跑了

敌人兔子似的跑了

b. 他跟竹竿一样瘦 他和竹竿一样瘦 他像竹竿似的瘦

*他与竹竿一样瘦 他同竹竿一样瘦 他竹竿一样瘦

他竹竿似的瘦

c. 眼睛跟熊猫一样 眼睛和熊猫一样 眼睛像熊猫一样

眼睛与熊猫一样 眼睛同熊猫一样 眼睛熊猫一样

眼睛熊猫似的

在上述例子的c句中,B比A的比拟色彩强,因此不可以把其中的B去除,否则句子无法成立。但是b句可以,去除了“竹竿”和与之搭配的介词之后,句子变成“他瘦”,跟原来相比,降低了“瘦”的夸张程度。a中的“兔子”去除之后,句子变成“敌人跑了”,但是敌人跑得快慢单凭此句我们无法判断。那么在受到比喻强调色彩影响的比拟句“A跟B一样(X)”中,其句法形式是如何反映在理想化认知模型中?

2.2. 突显表现

根据“A跟B一样(X)”后面的谓词性成分,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

A跟B一样 + 动词性词(组) 例:那小偷跟耗子一样一下子就钻跑了。

A跟B一样 + 形容词性词(组)例:脸色跟纸一样白。

A跟B一样 例:讲话跟机关枪扫射一样。

说话者将B作为A的比拟对象,强调两者的相似,B作为与A不同范畴的成员,在运用比拟的过程中突显了哪些特点,是如何突显的?首先我们看“A跟B一样 + 动词性词组”。例如:

(2) 你这人跟没头苍蝇一样到处转,怎么回事?

(3) 电视剧声音跟拖拉机一样吵得人心烦。

(4) 日子跟风一样吹过不留痕。

A是施事者,而V是A所发出的动作,但是可以看到B同样可以作为动作的发出者,说话者将A和B都视作实施动作的主体,A与B都可以和后面的动词性词组构成主谓关系。

突显是认知过程中主体对客体或客体的某一部分的关注与强调,突显的认知对象往往采用特定的语言方式强调表达,信息在语言结构中的位置、重音、语码的长度安排以及某些特殊的标记手段等都会影响它的突显度。例(2)~(4)中的动词性成分,原本是对A的描述,为了更好地达到说话人的表达效果,就引入B,而B恰好是人们认知中动词性词组表达的理想化认知模式,理想化认知模式是反映在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中人们对某个或某些领域相同经验的理想化识解 [5]。例如“狗”在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詈骂,带有贬义色彩,如“狗东西”,而在西方俚语中,“(狗) dog”是对朋友的称呼,如“lucky dog”就是幸运儿。例(3)中“无头苍蝇”在我们的认知中就是作为“到处转”的典型成员,没有方向感,虽然在动物学家眼中,苍蝇并不是没有目的地飞行。但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语义结构也不能简单地化解为真值条件的配列。它并非对应客观的外在世界,而是对应非客观的投射世界,并与其中规约性的概念结构直接联系,而概念结构的形成与人的物质经验、认知策略等密切相关 [4]。因此在“A跟B一样 + 动词性词组”中,B就是动词性词组的典型施事者。但可能也有例外,例如:

(5) 姐姐被妈妈全副武装塞得跟雪人一样出门。

但是不能忽略例(5)中A和B之间加入其他成分,如果把中间的去除,变成“*姐姐被妈妈塞得跟雪人一样出门”。

若是将动词性词组变成形容词性词组。例如:

(6) 服务态度跟脚气一样臭。

(7) 脸跟翻书一样快。

(8) 我向他借的东西跟山一样多。

当X为形容词性词组时,它和动词性词组一样,都可以既和A构成主谓结构关系,也可以和B构成主谓结构关系,并且都是对A、B的描述。而且B是在公众认知中具有X的典型成员。所以被用作A的比拟对象。但是正是因为后面是形容词性短语,有时候和比较句的界限没有那么分明,例如:

(9) 你这房间跟地狱一样黑黢黢的。

李剑锋(2000)利用相似性和相同点得出不一致性和相似性的比值,比值越大,则比拟色彩越浓厚,比值越小,则比拟色彩越弱。不但在此格式中会碰到,在下面的格式也会碰到 [3]。

若是将X隐去,例如:

(11) 速度跟蜗牛一样。

(12) 手指跟冰块一样。

(13) 座位跟火烧一样。

肖奚强、郑巧斐(2006)探析了X的隐现与语境、B的语义特征的单一性、A同B两者的相似度等因素的关系 [3]。当A和B的相似点没有语言的沉淀,听话者难以建立联系的词语,就要引出X。例(11)中B是蜗牛,在我们的常识认知中“蜗牛、乌龟”是行动慢的典型成员。例(12)的冰块的特点在公众认知中是冷,因此也有利用隐喻,将人的态度跟冰块相比。例(13)中的B是一个主谓动词短语,具有动态性,对指称的事物做出说明,因此也可以将X省略。

3. “A跟B一样(X)”比较义的形式以及突显表现

3.1. 形式表现

比较句“A跟B一样(X)”与比拟句的差别首先体现在语音上,比较句的重音一般落在“一样”上,其次比较句有对应的否定形式,如“A跟B不一样(X)”,而比拟句没有否定形式。最后“跟”也可以用“和、像、与、同”等词语替换,在一定情况下也可省略,“一样”可以被替换,但没有比拟句替换那么自由。例如:

a. 啤酒跟水一样喝着没劲 啤酒和酒一样喝着没劲 啤酒像水一样喝着没劲

*啤酒同水一样喝着没劲*啤酒与水一样喝着没劲啤酒跟水似的喝着没劲

啤酒跟水不一样

b. 时间跟钱一样重要 时间和钱一样重要 时间像钱一样重要

时间同钱一样重要 *时间与钱一样重要 时间跟钱似的重要

时间跟钱不一样

c. 钱跟纸一样 钱和纸一样 钱像纸一样

钱同纸一样 钱与纸一样 钱跟纸似的

钱跟纸不一样

上面三个案例并没有明显的差别,那么按照形式分类,三者的突显表现是否有差别呢?

3.2. 突显表现

根据“一样”后面所带的词或短语,将其分为三类,分别为

A. A跟B一样 + 动词性词(组) 例:奶奶跟屋子一样变老了。

B. A跟B一样 + 形容词性词(组) 例:原来我穿的裤子跟哥哥一样大的。

C. A跟B一样 例:过马路跟百米赛跑一样。

说话者将B作为A的对比对象,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在说话者看来,两者属于同一范畴,将两者的相同点进行对比。任何一个实体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可以属于不同范畴。经典的范畴化理论是根据特征概括的,是二元划分法,具有明确的边界,里面的所有成员地位相等。与此相反,基于原型的现代化范畴理论认为,在区别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概括、抽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在人类普遍对世界划分范畴的过程中,不同文化圈的人可能有不同的划分方法和典型成员。原型在范畴的形成与学习的各个阶段都起着重要作用,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都表现出这一特定属性,前者的属性表现比后者这认知上更突显 [2]。所以在一定的语篇环境中,基于说话者和听话者的共同的背景下,会建立一个临时范畴,在此临时范畴的成员,都是X的典型。在基于遵守会话原则的情况下,说话者会将范畴中的B具体化。我们首先看当动词性词(组)跟在“A跟B一样”后面。例如:

(15) 我竟然跟妇女一样喋喋不休。

(16) 符号跟文字一样各占一个字的地位。

(17) 她的左手跟右手一样能熟练地打算盘。

跟比拟句一样,X都可以和A和B构成主谓结构,这些指称关系都和比拟句一样。但是我们观察用来做比较的B,是具有X的具体化的典型成员,例(15)中的“妇女”在公众认知中被认为是一个说话絮絮叨叨的典型代表。例(16)中“文字”在同一文化圈的人看来是占据一个字符的,所以若是介绍新对象“符号”,用来做比较的“文字”被同是表达符号范畴的具体化范畴成员。例(17)中“左手”的对比者是“右手”,而且值得注意的,这里“右手”应该是定指成分,因为在前两个B皆为无指性成分。若是将动词性词(组)换成形容词性词(组),例如:

(18) 田里草跟庄稼一样高。

(19) 果然老鼠跟蟑螂一样可怕。

(20) 馅儿跟皮一样厚。

在北京语言大学汉语语料库的155条语料中,双音节形容词出现40次,占总比的25.8%,单音节则出现115次,占总比的74.2%。出现最多的双音节形容词是“重要、可怕、及时”等词,而单音节形容词是“快、多、大”等表示度量的词。这类度量词在认知上被认为是肯定项,肯定项对人的感知而言具有某种显著的特征,因此更可以引起人的注意。也有X是否定项的情况。例如:

(21) 他的胆子和你的一样小。

这样的情况恰恰证明了X被当作认知上的突显项,“小”作为一个否定项在这是想被说话者强调的。

当“A跟B一样”后面不加X,或者说X隐去。例如:

(22) 爸爸跟爷爷一样,固执起来不肯吃药。

(23) 皮肤跟孩子一样,太娇惯就脆弱。

(24) 我不戴眼镜跟瞎子一样。

当X不紧跟在“一样”后面,而是和其他动词或形容词组合,使X的语义更丰富,让说话人对X有更加形象的了解。例(22)可以变成“爸爸的脾气跟爷爷的脾气一样,固执起来不肯吃药”,例(23)可以变成“皮肤和孩子的皮肤一样,太娇惯就脆弱”,因为这里比较的是两种事物或性状,例(22)和例(23)中虽然将X隐去,但是后面有小句进行补充。像例(24)这样,没有补充但是不会造成歧义的,是因为B“瞎子”的语义特征单一。肖奚强、郑巧斐(2006)也提出,比较句中A和B具有客观等值性,若是语境中可以体现,或者A和B的语义特征单一,则也隐去X [2]。

4. 结论

经过我们对形式和突显表现的分析,发现“A跟B一样(X)”表示比拟和比较时,他们的句法形式和突显表现都有区别。首先体现在语音形式上,当句子表示比拟意义时,B是语音重点,反则“一样”是语音重点。其次,当表示比较意义时,该句有对应的否定形式,当表示比拟意义时,没有对应的否定形式。在虚词“跟”和“一样”的替换和省略上,“跟”和“一样”在比拟意义和比较意义时都可以替换。但是当表示比较意义时,不如表示比拟意义替换自由。因为“A跟B一样(X)”在某一点上具有可比性,具有类同性,则是比较句。当比较点在公众认知中较显著时,X可以隐去。如果A和B两者不同类,但在某一点上具有相似性,相似点是X,语义上带着比喻和夸张,语用上将B作为一种衡量的标准来比拟,则是比较句。在比较句和比拟句中,X的隐现和X在公众认知或语境中是否是典型成员具有紧密联系。当说话者将两者相比较,两者的类同点相似度高,较显著,则可以隐去。当说话者想要突出X,引出一个衡量标准B,将B的典型特点用夸张比喻到A,也可以将X扩展。

参考文献

[1] 朱德熙. 说“跟……一样”[J]. 汉语学习, 1982(1): 5.
[2] 肖奚强, 郑巧斐. “A跟B(不)一样(X)”中的“X”的隐现及其教学[J]. 世界汉语教学, 2006(3): 113-120.
[3] 李剑锋. “跟X一样”及相关句式考察[J]. 汉语学习, 2000(6): 6.
[4] 沈家煊. 不对称和标记论[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8.
[5] 徐烈炯, 刘丹青. 话题的结构与功能[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