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认同是文化自信在统一战线中最深刻、最基础的表现,是正确认识和运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统一战线工作重要思想的关键,也是汇聚统一战线力量的强大源动力。用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大统战”格局的发展,以文化认同实现统一战线的最大动员,这既是统一战线助力实现“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必然方向,更是汇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动力的最优选择。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提出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关键在于文化自信,用文化认同拓展统一战线新的空间,这是统一战线从文化认同层面形成人心归一的新理念。因此,研究探索统一战线工作,需要以“文化认同”作为基本依据,不断创新工作理念,拓展工作范围,从而达到凝聚人心、汇聚力量的根本目标。
2. 加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性
党外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先进知识的传播者,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支撑,是中国共产党实现初心使命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1]。但随着进入新时代,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及中外文化的交流、碰撞和交锋影响着党外知识分子的政治态度和思想状况 [2],特别是部分青年党外知识分子文化认同较为淡漠,实用主义倾向性严重,对政治的关注度不高,倾心具体工作,扎根利益攸关的事情,对组织的统一安排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长期不进行引导势必造成对更大群体的负面影响。因此,如何把握新时代党外知识分子思想变化的特点,提高统一战线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
高校作为党外知识分子密集聚集机构,是党外代表人士的主要源头,也是产生党外旗帜性人物的重要基地,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倾心贡献,国家重大政策、法规的出台也离不开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3]。加强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有利于通过高校党外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提升全社会党外知识分子整体政治素质。
3. 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中文化认同的重要性
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共同构成了国家发展的软实力,统一战线要助力提高国家发展软实力,离不开对文化认同的深刻理解,需要从更高的政治站位把握文化认同的战略作用。因此,将文化认同作为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环节,既有现实的必要性,又有解决问题的实用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外知识分子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在文化现代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精神文化需求高尚,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示范升华作用;求真务实意识强烈,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开拓创新作用;联系面宽广,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参与维系作用;专业造诣高深,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建言献策作用;社会角色相对超然,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监察监督作用;教书育人职能优势,在文化道德建设中可以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4]。因此,正确引领党外知识分子文化认同,树立强大的文化自信,传承优秀的文化基因,达到高度的文化自觉,关乎民族团结进步和社会和谐稳定,其中,引导高校党外知识分子实现文化认同,传统文化认同是根本元素,红色文化认同是典型做法,“四史”文化认同是时代需求。
4. 新时代高校党外知识分子文化认同引导路径
4.1. 提升传统文化认同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兼容并蓄,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牢固纽带。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所有文化认同的基础,而中华文化最根本的认同是传统文化的认同。高校的统战工作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影响力大,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窗口。同时,高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阵地,肩负着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有影响力的当代文化、打造文化自信、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重任 [5]。由此,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优势,引导党外知识分子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了解和增进文化认同,树立其对中华文化的信心,是党外知识分子思想政治引领的重要环节。
1) 坚定文化自信。结合高校统战工作实际,依托优势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研究,打造“传承 +教育 + 学习 + 研究”模式,实现文化认同的加深。增进对党外知识分子的人文关怀和情感联系,坚定文化自信,养成文化品格,增强归属感和认同感,真正将思想政治引领扎根于丰富的文化沃土之中,提升思想政治引领的文化影响力和感染力。
2) 凝聚文化共识。构建起团结合作、民主协商的政党文化,爱国进步、团结和睦的民族文化,明礼守信、义利兼顾的新社会阶层信义文化,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业创新文化,同宗同源、念祖爱乡的海内外同胞同根文化。在广大党外知识分子中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润事、以文资政 [6]。
3) 增进文化自觉。不断拓宽渠道,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传统文化精神的同时,开展特色文化生活,形成润物细无声的生活关怀和文化引导,增进党外知识分子的文化自觉。通过讲坛论坛学术交流等形式,充分挖掘和利用中国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众多资源,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4.2. 增强红色文化认同
红色文化作为革命精神的一部分,在夺取红色政权过程中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红色文化中体现的艰苦奋斗、甘心奉献、不畏艰险、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革命精神,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中推进红色文化认同,实际就是对革命精神的认同,是对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进行艰苦卓绝革命事业的认同,同时为进一步坚定党的领导树立根本信心。以河南为例,河南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时期,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现有800余处可以开发利用的红色文化资源 [7]。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有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愚公移山精神等,这些精神对党外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的塑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党外知识分子政治工作而言,更具有巨大的潜在价值。
1) 搭建研究开发平台。调动高校和社会科学院开发研究红色文化的积极性,搭建红色文化研究平台,对红色文化诠释、革命精神凝塑、价值理念引导、道德品质规范等进行科学探索,不断将红色文化与时代特征结合起来,与时代召唤结合起来,与社会各阶层的文化引领需求结合起来,不断提炼升华文化价值,提高红色文化的感染力和认同感,充分发挥红色历史净化心灵、砥砺意志、凝聚人心的作用。
2) 拓展宣传教育渠道。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宣传手段,开发信息网络系统,构建时代宣传媒介,不断拓宽红色文化传播渠道,扩大红色文化传播效力,不断提高红色文化的影响力。打造党外知识分子培训基地,形成系统的培训教育体系,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合进党外知识分子工作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红色文化春风化雨、如盐在水的浸润作用。
3) 推进红色文化传播。党外知识分子属于社会的精英阶层,对社会的各种意识形态都有较为深刻的认识,要以符合当代文化传播潮流的形式来促进广大党外知识分子接受、理解和认同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整合红色文化资源、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构建红色文化教育平台、发展红色文化产业,以红色文化滋养党外知识分子的初心和使命。
4.3. 推进“四史”文化认同
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兴衰的历程,是国家和民族情感联系的纽带,只有重视历史、研究历史、传播历史,才能发挥历史文化最大的教育效能,也只有将历史作为一种文化在党外知识分子群体中埋下种子,才能实现文化认同的根本目的。因此要把“四史”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的文化传承工作,引导党外知识分子掌握历史发展逻辑、领会历史厚重底蕴、感悟历史价值意义、明确自身历史责任、实现历史文化认同。党外知识分子学习“四史”必须有组织、有纪律、有秩序开展,否则“四史”学习教育很容易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达不到文化浸润的效果。
1) 着力组织领导。一是全员覆盖,分层实施。将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全体纳入参与“四史”学习教育对象范围,与全体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同部署、同学习、同检查。二是搭建平台,专题培训。组织党外知识分子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研讨会和座谈会。三是全力支持,深入实践。支持各民主党派、知联会、留联会积极开展“四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提高思想认识,增强政治觉悟,激发党外知识分子活力,凝心聚气创造业绩。
2) 着力理论学习。一是突出党外代表人士的头雁效应。组织副处级以上党外干部参加学校组织的“四史”学习教育动员会和推进会,并进入学校中层领导干部“四史”学习教育读书班。二是广泛开展联谊学习教育活动。各二级党组织邀请党外代表人士积极参加各单位组织的“四史”学习教育和研讨,通过联谊、列席党委会、党支部会议等形式开展学习。三是充分发挥统战基层组织作用。各民主党派和知联会、留联会在各自组织内部开展动员学习活动。
3) 着力载体创新。一是做好党组织和党派组织的联合。将各个党派组织与学校的二级党组织联合起来,共同开展学习。二是做好多种学习方式的组合。在组织党外干部自学的基础上,坚持把专题研讨交流作为学习“四史”的重要方式,采取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第一议题”学习等形式,列出若干专题,开展辅导学习。三是做好学习和实践活动的结合。与深化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助力乡村振兴相结合,与建功新时代相结合,在学习的同时,将学习精神转化为工作动力,发挥知识分子优势,引导党外知识分子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基金项目
2021年度河南省教育系统党建创新项目(2021-DJXM-034)。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