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雄话亲属称谓特征研究
A Probe in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ppellation of Relatives in Nanxiong Dialect
DOI: 10.12677/ML.2021.96213, PDF, HTML, XML, 下载: 394  浏览: 788 
作者: 陈明华:上海师范大学,上海
关键词: 南雄话亲属称谓特征Nanxiong Dialect Kinship Appellation Characteristics
摘要: 从词汇角度出发,以南雄话亲属称谓为研究对象,通过与现代汉语、梅县话亲属称谓词汇的比较分析,得出南雄话亲属称谓展现了保留古汉语词、构词方式多样、沿用男性称谓称呼女性的特征。
Abstract: From the vocabulary point of view, taking Nanxiong dialect’s kinship appell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rough comparative analysis with modern Chinese and Meixian dialect’s kinship appella-tion vocabular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kinship terms in Nanxiong dialect show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etaining ancient Chinese words, forming words in various ways, and using male terms to address women.
文章引用:陈明华. 南雄话亲属称谓特征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1, 9(6): 1156-1564. https://doi.org/10.12677/ML.2021.96213

1. 南雄地理概况

南雄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大庾岭南麓,毗邻江西,自古是岭南通往中原要道,是粤赣边境商品集散地。市境西南邻始兴县和仁化县,西毗曲江县,其余北、东、南三面分别与江西的大余、信丰、全南、龙南县接壤。

客家方言内部一般分为两片:南片与北片。“南片在广东省,即粤东、粤中,北片在福建、江西两省,即闽西、赣南” [1] (59)。而粤北没有形成单独的一片,温昌衍把粤北片看成是特殊的一片“南北混合片”。南雄地处粤北,其方言面貌也相对复杂。《中国语言地图集》把南雄话的其中一片“下方话”归为客家话,而把城关话、上方话和北山话则一律归为“土话”。方言区内部的细化使得对南雄话的研究趋于复杂,但在林立芳、庄初升看来,南雄话中细分出的小片方言应该是“内部差别较大的‘老客家话’” [2] (128)。因此,南雄话是客家方言的一支,属于特殊的粤北片。

2. 南雄话亲属称谓分类

亲属称谓分类,主要从两方面来表述:第一,分为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血亲称谓,即是彼此之间有血缘关系的亲属之间的称谓。一般来说分为父系的亲属称谓(如爷爷–爸爸–自身–儿子–孙子),和母系的亲属称谓(如姥爷–舅舅–自身–表侄/表外甥);姻亲称谓则是通过婚姻关系而促成的亲属彼此之间的称呼。一般分为夫妻称谓(夫妻之间的相互称谓)、父系称谓(已婚女子对夫家亲属的称谓)、妻系称谓(已婚男子对妻家亲属的称谓)。第二,分为面称和背称(亦有文献称之为“对称”和“叙称”,大致相同,不再赘述)。面称,是当面称呼人的一种方式,并且被称呼的人是一定在场的;背称时被称呼的人一般来说是不在场的。如已婚女子当面称呼男方的父母为“爸爸妈妈”,而当向人表述时往往说“公公婆婆”。此外,还有谦称和尊称,只是在南雄话中较少涉及类似的书面语,故在此不加以讨论。

南雄话亲属称谓的分类,可以细分归纳为五类,即直系宗亲、旁系宗亲、兄弟姐妹、母亲的亲属、其他等五类。是背称的亲属称谓则以(背)标注,这样我们可以列出南雄话与现代汉语基本亲属称谓的对照表,如表1~表5所示:

Table 1. Immediate relatives

表1. 直系亲属

Table 2. Collateral relatives

表2. 旁系亲属

Table 3. Sibling

表3. 兄弟姐妹

Table 4. Relatives of mother

表4. 母亲的亲属

Table 5. Other relatives

表5. 其他亲属

表1~表5我们可以看出,南雄话亲属称谓是与现代语相对应的,但其中也有一些不同之处,例如同一个亲属,在称谓上都有所不同,如“舅人佬(岳父)”(见表5)、“舅人婆(岳母)”(见表5)、“妇娘(老婆)”(见表5),可以算得上是南雄话亲属称谓的特征词。

3. 南雄话亲属称谓的特点

3.1. 保留着古汉语词

南雄话中亲属称谓存在着古汉语词,主要有代表性的是“爷”和“姐”,二者分别对应的是男女的称谓。

首先我们来看“姐”在南雄话中的保留情况。“姐”作为古汉语词在南雄话中得以保留,主要指母亲的称谓“姐佬”,一般用于背称。“姐”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指的是比自己年长的同辈女子,与“妹”相对。而“姐”代指年长同辈女子的意义应该是后起的,其本义应该是“母亲”。下例可以佐证,《说文解字》对“姐”的解释是“姐,蜀谓母曰姐,淮南谓之社,从女且声” [3] (259)。《古文字诂林》中亦有载:“《玉篇》引作:蜀人呼母曰姐,无‘淮南谓之社’句。……按今山西河东尚呼母曰姐;长沙人谓祖母曰唉姐” [4]。“姐”作为“母亲”义同样在《康熙字典》中也有记载“《集韻》姐古作毑。註詳女部五畫。又《集韻》子我切,音左。《博雅》毑,母也” [5]。“姐”与“毑”同音,都有表示母亲的意思。除了古文献的记载外,方言中古汉语词“姐”的本义,“还可以在现代汉语的某些方言中找到旁证。闽南话区如福建的平和、大田等地,客话区如江西的宁都等地,晋语区如山西的洪洞、临汾等地,皆用‘姐’来指称” [6]。此外,“明方以智《通雅》中亦认为‘妈、姥’等‘皆母之转也’” [7] (37)如“你家姐佬(姥)去哪了,我有事找她?”用来指称祖母“姥姐”,如“快去叫姥姐吃饭!”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婶婶的称谓也是“姐姐”,如“爷爷[iᴀ214],姐姐叫你去买菜”。这都是沿袭了古词语的用法,并且受现代汉语的影响较小,故而呈现出这种特点。

其次是古汉语词“爷”在南雄话中的保留情况。“爷”作为古汉语词在南雄话中保留,主要指母亲的称谓“爷佬”,一般用于背称。“爷”是借用字,它从“邪、耶”借用而来。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说:“邪,……近人隶书从耳作耶,由牙耳相似。臧三牙,或臧三耳”后来因为用其呼父,写成了“爺”,后简化为“爷”。“爷”用作对父亲的称呼,在古籍中同样可以得到佐证,《康熙字典》对“爷”的解释是,“《玉篇》以遮切,音耶。俗呼爲父爺字” [4]。又如《木兰诗》:“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杜甫《兵车行》:“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诸如此类,其“爷”的解释皆为“父亲”。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爷”有这样的意义:“<方>名词,父亲:~娘” [8]。南雄话中的“爷”也继承了古汉语的用法,即指称父亲“爷佬(背称)”,同时也有用来指称伯伯“爷爷”。值得注意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也存在着用“爹”来称呼父亲的现象。

3.2. 构词形式复杂

南雄话亲属称谓在构词方式上体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主要包括有附加式、复合式、和重叠式,下面分别书写论述。

第一,附加式。附加式构词特点主要表现是,构词时选择一定的词缀附加在词根上,构成一个新的词汇。在南雄话亲属称谓中,“佬”字作为后缀,是其主要的附加形式。如称呼父亲的“爷佬”,称呼母亲的“姐佬”,此二者一般是背称。同时也有称呼妹妹为“妹佬”、称呼弟弟为“弟佬”,而这两个称谓在面称和背称时都可使用。

另外,还有后缀“牯”的用法。“牯”字在客家话中一般用作雄性动物的后缀,如称公猪为“猪牯”、公牛为“牛牯”,这些在南雄话中也有体现。而较为特殊的是,在南雄话中用“弟牯”来称呼家里最小的儿子,以此来表示亲昵。往往是在小孩的名字后面加上“牯”,也会按照人物的特征,在其特征后面加上“牯”来称呼,如称呼瘦弱的人便往往叫做“瘦牯”、称呼肥胖的人为“肥牯”、称呼矮小的人为“矮牯”等。

第二,复合式。南雄话中以词根和词根复合而成的词,一般是用来称呼外亲的,如称呼外公为“姐公”、称呼外婆为“姐婆”、称呼姐夫为“姐丈”,都是通过“姐”这一母亲称谓为词根与另一表示区别性特征的词根“公”、“婆”、“丈”复合而成的。

还有一类是以“舅人”为词根与另一表示区别性特征的词根复合而成,来构成妻亲称谓的一种方式,如“舅人佬”是男方称呼岳父的背称,而“舅人婆”则是男方称呼岳母的背称。

第三,重叠式。在南雄话中最常见的构词方式便是重叠式,通过两个词根重叠组合而成。例如“公公、婆婆、叔叔、娘娘、爷爷、姐姐”这样的称谓。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南雄话也称呼父母为“爸爸、妈妈”,但一般用于背称,例如“这个是我爸爸/妈妈”。在面称时,一般只称呼为“爸/妈”。

3.3. 用男性称谓称呼女性

在南雄话中也有用男性称谓称呼女性的特殊用法,在一些地区会称呼丧偶的女性,主要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比如按照之前称呼其配偶的形式,称呼女性为“叔叔”“爷爷伯伯”等。当然这种叫法主要是七十年代生人对一些特殊长辈的称呼,现在已经不流行了。

4. 南雄话与梅县话亲属称谓的比较

南雄话亲属称谓有着自身的特点,同时为了下文行文方便,更好说明自身特点,此处先列二者的亲属称谓的对照表格(梅县话表格系引用而来 [2] (133~134))。

Table 6. Immediate relatives

表6. 直系亲属

Table 7. Collateral relatives

表7. 旁系亲属

Table 8. Sibling

表8. 兄弟姐妹

Table 9. Relatives of mother

表9. 母亲的亲属

Table 10. Other relatives

表10. 其他亲属

表6~表10,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南雄话与梅县话虽同属于客家方言,但是二者存在着相同点和不同点。从相同点来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新妇”(见表8)、“表妹”(见表9)“侄子”“侄女”(见表8)称谓等在二者中都是存在的,还有一些有关孙辈的称呼也都大致相同;从不同点来看,“哩”词缀在南雄话中存在,而在梅县话是不存在的。还有一些相同和不同之处,下文我们接着详细论述。

4.1. 相同点

南雄与梅县虽属不同的客家方言片,但在亲属称谓上二者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主要是以下三点:

第一,用“姊”来指称“姐姐”。在南雄话和梅县话的亲属称谓中,有着较为统一的指称,便是以“姊”来指称“姐”。如梅县话中有“阿姊、表姊、姊丈”等称呼,南雄话也有“姊姊”“姊丈”等称呼。这种用“姊”来指称姐姐的用法,是古汉语词在南雄话的保留现象。

《说文》中对“姊”的解释:“姊,女兄也” [3] (259)。另外,在《尔雅·释亲》中是这样解释的:“谓女子先生为姊,后生为妹” [9] (329)。除了字典外,许多诗文出现的“姊”字,意思都相同。如《诗经·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左传·文公八年》:“宋襄夫人,襄王之姊也,昭公不礼焉。”唐李商隐《娇儿诗》:“阶前逢阿姊,六甲颇输失。”上述的例子中,“姊”皆表示“姐姐”的意思。南雄话与梅县话都以“姊”称呼姐姐,这正是二者的相同之处。

第二,用“牯”来称呼男孩。“牯”字在客家话中一般用作雄性动物的后缀,如称公猪为“猪牯”。而在南雄话中也用“弟牯”或“老细”来称呼家里最小的儿子,以此来表示亲昵。往往是在小孩的名字后面加上“牯”,也会按照人物的特征,在其特征后面加上“牯”来称呼,如称呼瘦的人便往往叫做“瘦牯”。

梅县话除了有与南雄话相同的用法外,也可将“牯”用作贬义,如“贼牯(男贼)、癫牯(疯子)、肥牯(胖子)”等称谓。

第三,在客家话地区用“俫子”来表示男孩子,同时《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指出不同的地区也有类似的用法:湖南宁远地区称呼儿子为“俫仔” [10] (4246);湘语称呼男孩子为“俫唧” [10] (4246)。在南雄和梅县地区,“俫”的用法也与上述地区相同,比如在南雄话中有人询问是男孩还是女孩时,一般会问:“是俫崽哩还是妹崽哩?”“俫”出现的时间并不算早,“‘俫’见于元代,原有三个义项:1) 称男子;2) 指年轻的仆人;3) 角色名,扮小孩。今梅县话用来指称儿子,应是由第三表义引申而来,是由戏剧中的称谓转为现实的亲属称谓” [2] (40)。《梅县方言词典》中将“俫”写成“赖”,解释为男孩义的词条有两条,即“赖儿,儿子”和“赖儿人,男孩儿” [11] (87)。总之,“俫(赖)”的用法是南雄话与梅县话的相同点之一。

4.2. 不同点

在亲属称谓上,南雄话与梅县话存在着不一样的地方,通过比较分析,我们整理归纳出不同,下文依次论述:

第一,很多词缀在南雄话上的用法不同,或没有出现。首先是后缀“太”的用法。梅县话称呼曾祖辈时一般会加上“太”字后缀,如“公太”“婆太”等,而南雄话没有此类用法;其次,前缀“阿”的用法。前缀“阿”是梅县话比较常见的亲属称谓词缀。如“阿公、阿婆”等,这样的用法或许表亲近之意,但在南雄话中没有出现这样的用法,只是在称呼陌生中年女性的时候,才有“阿姨”的称谓,与现代汉语是一致的;此外,“老”的用法不同。梅县话中的“老”一般是作前缀用,如“老弟”“老妹”等,而南雄话则一般作后缀用,如“弟老”“妹老”等。“老”在南雄话的用法中主要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表示一定的亲昵,如“弟老”“妹老”;另一个是表示一定的尊重,如“爷老”“姐老”,当然二者都是父亲母亲的背称。

第二,南雄话中存在着特殊的称谓,比如“佬官”(公公)“家婆”(婆婆)对应的是梅县话中的“家官”“家娘”,是不相同的。不仅如此,也有“舅人佬”“舅人婆”这种用来称呼岳父岳母的称谓,相较于梅县话而言,这都是南雄话亲属称谓的一个特点。

第三,父辈亲属称谓存在着不同。“㜷”[me1]是古齐方言词,《玉篇·女部》:“㜷,齐人唤母。”又《广韵》齐韵莫兮切:“齐人唤母也。”梅县话中“‘㜷’指母亲,多用于面称” [12] (228),除此之外,还用“伯㜷”“叔㜷”“舅㜷”来称呼伯母、婶婶、舅妈,而南雄话则是以“姐姐”来称呼伯母,以“娘娘”来称呼婶婶。

5. 结语

南雄话亲属称谓特征是比较明显的,与现代汉语和梅县话相似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独特性,重点突出在其保留的古汉语词方面、构词方式多样、特殊的词缀用法上。沿用男性称谓称呼女性的特征也是最鲜明的一点。从南雄话与梅县话的对比中可以看出,在相同的亲属称谓上,南雄话也有着不同之处,从而展现了南雄话亲属称谓的特征。

参考文献

[1] 温昌衍. 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2] 林立芳, 庄初升. 粤北地区汉语方言概况[J]. 方言, 2000(2): 12.
[3] 许慎, 徐铉. 说文解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63.
[4] 李圃. 古文字诂林(第九册) [M].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5] 张玉书, 陈延敬. 康熙字典[M].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1992.
[6] 庄初升. 释“姐”[J]. 汉字文化, 1994(1): 32.
[7] 张雅娟. “母亲”称谓流变考[J].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13(13): 3.
[8]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 现代汉语词典[M]. 第6版.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2.
[9] 管锡华, 译注. 尔雅[M]. 北京: 中华书局, 2014.
[10] 徐宝华, (日)宝田一郎. 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 [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9.
[11] 李荣. 梅县方言词典[M]. 南京: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5.
[12] 温昌衍. 客家方言的特征词研究[D]: [博士学位论文]. 广州: 暨南大学, 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