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头饰作为生活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实用价值方面和美观装饰方面均值得深入研究。在日常生活中,头饰的价值充分展现在实用性和美观性上,冬日驱寒,夏日避暑。在生活用水少的地区,人们也常使用头帕将头发包起来,以此减少洗头的次数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对于辛勤劳作又十分爱美的苗族人来说,头饰展现了本民族的审美特点,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艺术结晶。
管彦波的《文化与艺术》中曾提到:“头饰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民族文化事相,在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的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几乎每一个民族的人们都要按照其社会规范、民族习惯、审美情趣、价值取向去选择生存环境中的自然之物来装饰和修饰自己的头面。” [1] 苗族人能歌善舞,喜欢唱苗歌,吹芦笙。在盛大的节日里面,苗族姑娘都会穿上妈妈亲手制作的盛装,带上华丽的头饰一展风采。这也表达自己对祖先的敬仰、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生活的热爱 [2]。相较于丰富多彩的服装,纯银打造的头饰华丽繁复,极具特色,这也使苗族的头饰在众多族群中脱颖而出,成为他们的典型特征之一。苗族头饰有着长久的历史,充分展现了苗族的文化特征,是苗族审美心理的一种特定符号。
2. 川南苗族头饰概况
2.1. 川南苗族概况
四川地区的苗族人口并不算多,大约占总苗族人口的百分之四左右。主要集中在与云南和贵州接壤的四川南部地区,此处多山,地貌高差十分显著,溪流纵横,熔岩交错。根据历史文献记载,苗族祖先最早居住于黄河中下游地区,蚩尤在逐鹿之战中败于黄帝后,“三苗”被迫开始向偏远地区迁徙。由于封建王朝长期实行民族歧视,一次又一次发动战争讨伐,苗族曾经有过三次大型迁徙,进入四川地区主要是在第二次大迁徙的过程之中。唐宋时期,由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统治者开使对苗族发动战争,这使广大苗民流离失所,纷纷向外出逃,其中有一部分人就此进入了四川南部。四川地区是苗族迁徙最远的一支,主要分布在川南的宜宾和和川东的涪陵两个地区。同时,也正是因为这种不断的迁徙,几千年以来自北向南的横跨,苗族在各个地区繁衍生活,与其他民族的文化交融造就了苗族头饰的多样性。苗族的头饰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才打破了民族的界限,成为了内部文化发展与外部文化影响的综合产物。
2.2. 川南苗族头饰基本情况
苗服以及头饰在以往都是日常的穿着。后来随着现代文化的冲击,现代服饰头饰的普及,相较于传统苗族服饰较为方便穿戴。人们更加愿意穿着现代服饰。网络的发展使新一代年轻人不再拘泥于口口相传的本民族传统文化,在经济和生活水平得到发展的同时,也遗失了很多重要的、鲜明的民族特色。现在的苗寨里,日常人们也都不会再穿着苗服了,只会在节日或者婚丧嫁娶的重要日子里穿。头饰佩戴的次数也减少了,只有年纪大一些的人,因为长期以来的穿戴习惯,还保持着较为朴素的苗族穿着。人们开始不重视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东西,逐渐远离了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传承技艺的人少之又少,有些技艺几近消亡。当地苗族人想给自己的孩子做一顶传统的苗族头饰甚至都需要寻找技艺好的匠人,登门拜访后请求制作。
3. 川南苗族头饰造型的独特之美
3.1. 川南苗族头饰梳妆方式
川南苗族的头发样式种类繁多,有的时候并不易于与汉人区分,但是大多数妇女的发髻很有特点,一直保持着传统特点,与汉人有所差异。川南苗族头饰基本造型均为圆盘形,梳妆过程是将头发盘于头顶,用圆环状头饰固定住中间的头发,并对圆环加以各种装饰。这种造型繁重甚至并不好清洗,却是川南地区很早就流传下来的样式。
川南苗族妇女分年龄头饰也不同,青年妇女常年带着帽子,帽子由细蔑丝编制,帽子顶部装饰马尾细辫外裹一层黑帕和一层挑花白巾,在头饰后面插铜质簪子作为装饰。在各种节日里,青年女子会包大头,用红色毛线将头发盘于头顶,然后佩戴头纱。这种发饰有着独特的造型和结构,用细线编制一个圆框,再用绣制好各种纹样图案的青帕、白帕或是花帕完全包裹住框架(图1)。家里比较富裕的还会给头饰搭配铜质或者银质的飘带。而老年妇女的头饰装扮会简单很多,常见的是缠黑帕 [3] (图2)。
传统的苗族头饰复杂而硕大,优雅精致,头饰上往往有很多的装饰,珠贝、刺绣、挑花等。做发型以及佩戴头饰的步骤繁琐且非常占用时间,头饰的质量也很大,一直顶在头顶,十分不方便。作为商品而言,由于民族色彩较重,只有很少一部分群体接受,所以缺乏市场竞争力。近年来,因为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苗族又长期混居在各个民族之间,没有相对封闭的外部条件。这使他们受到影响颇大,衣、食、住、行还有生活方式都在潜移默化中发生着重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思想日益开放,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好奇,在融入外界的同时,装扮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变化。

Figure 1. Headdress for young women in Xingwen County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rn Sichuan (Source: Weibo Luo Peihong YBM)
图1. 川南苗族兴文县青年女子头饰(源:微博罗培红YBM)

Figure 2. Headdress for middle-aged and elderly women in Xuyong County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rn Sichuan (Source: Xuyong County Cultural Center)
图2. 川南苗族叙永县中老年女子头饰(源:叙永县文化馆)
3.2. 川南苗族头饰的造型特点
川南苗族的头饰有着统一特点,无论是在节日时的盛装还是闲在家时的常服都包头帕,这是因为他们生活在山地,生存环境恶劣,气候变幻多端,湿度大、多风多雨多云雾,常见低温气候,头帕层数多,十分保暖,所以有避寒的实用功能 [4]。苗族头饰种类很多,各个地区甚至同个地区不同支系之间的头饰在造型、使用材质、繁复情况上也不尽相同。有的拥有质朴大气的古拙之美;有的艳丽华美,结构复杂。
其实川南苗族头饰的形成还有特殊的故事,是南逃的苗族祖辈们艰难求生的见证。相传为了躲避排外的朝廷对苗族的围剿,智慧的苗族妇人把粮食种子顶在头顶,用蜡封存,使远走他乡的苗族人到了完全陌生的环境下也不会被饿死。时间长了便被作为一种发饰造型被留存了下来,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从苗族人的发饰情况上也可以看出,苗族人是很尊重敬仰自己的祖先的,他们通过这种头饰装扮的延续,来表达他们对祖先无畏险阻,运用智慧和勤劳谋求生存发展,使后辈可以安居乐业,自由自在生活的敬佩和深深的思念之情。
曾经家家户户为孩子亲手制作头饰、缝制盛装,这也表达了父母对孩子的深深关爱。但是耗时长,工作量大,一件衣服、一顶头饰甚至需要数年的制作时间。现在各类工厂的崛起,先进的科技减少了制作成本和制作时间,使得更多人愿意使用批量化生产的头饰。这样也导致了很多问题:因为是批量生产,所以大家的头饰几乎相同,没有各自的特色;机器生产的头饰趋于简单化,不够精细,造成民族特色减少。传统的川南苗族头饰是用纱帕一层一层缠绕成盘状,在最外层用不同材质的材料做不同的装饰,包括刺绣、珠子、叠纱。而现代的川南苗族头饰多用像圆盘形状的海绵。减少了很多工艺上的较为繁琐的步骤,在精致程度上也会同样大打折扣。在外观上色彩、造型逐渐趋向现代的审美,华丽而不精致,辨识度降低,工艺也不能细究。为了生活方便,尤其是年轻人,他们不愿意每天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戴复杂的头饰,更喜欢轻松便捷的现代装扮,也显得更加潮流。
3.3. 常服和盛装下的苗族头饰
川南苗族头饰在盛装下和常服下也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常服为日常穿着,更在意的是舒适性和穿着方便性,美观性居于次要位置。常服下的川南苗族头饰最常见的就是把头发盘在中间,用长毛巾外裹一层白布包裹缠绕几圈后在正前方打结,色彩多为耐脏的黑色、蓝色等,造型简单(图3)。

Figure 3. Southern Sichuan Miao Nationality Xuyong County common dress headdress (Source: documentary film “Give Me a Step of Time to Take You Wandering South Sichuan Miao Nationality 3”)
图3. 川南苗族叙永县常服头饰(源:纪录片《给我一步电影的时间带你神游川南苗族3》)
盛装是最能体现苗族传统文化形式丰富多彩和彰显魅力的部分。女子在结婚时的头饰是最隆重的,装饰也最多。几乎所有盛装下的头饰都会装饰大量的珠链,密密麻麻绕在头帕上以及缀在头饰下几层。珠链分成很多组,通过不同的排列方式缀在头帕上,大多形成折线形围头一圈,也有四边形,三角形等。珠子也不止用白色的,粉色、绿色也是十分常见,通过渐变等装饰手法,使头饰变得十分灵动(图4)。精美的头饰充分地体现了川南苗族地区妇女的智慧和精巧的手艺,以及对美的执着与向往。苗语中果婻是母亲的意思。在女孩出嫁时所穿的服装和佩戴头饰很多都是果婻亲手为他们缝制制作的,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一点点准备了。但是由于现在科技发展,机绣的盛行使得很多传统的精美手工艺逐渐流失,现在川南地区的苗寨纯手工的苗服和头饰已经越来越少了。

Figure 4. Southern Sichuan Miao Nationality Xuyong county costume headdress (source: South Sichuan Miao Nationality Mountain Festival)
图4. 川南苗族叙永县盛装头饰(源:川南苗族踩山节)
在如今的苗寨里,日常生活中苗族人也不再佩戴传统的苗族头饰,除了重大节日,走在街上,我们很少能看到穿苗服戴苗族头饰的人。这种变化是民族自我认同感降低的表现,也是各个民族不断融合趋同的真实现象。民族头饰反映了一个民族热爱生活,追求美的特征,是我们要保留发扬的传统文化。但是这些头饰在现代社会生活的适用性正在不断降低是不争的事实。所以我们应该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例如开发旅游、建立博物馆、对他们进行优惠政策补贴等。在保留原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改革、创新增加川南苗族地区的传统头饰的实用性。
4. 川南苗族各县各式的头饰艺术特色
川南苗族地区的兴文县、叙永县、珙县和筠连县共有七个式:久庆式、沙坝式、正东式、六堡式(元堡式)、麻城式、王武式和高坪式(见表1) [5]。他们都有自己的头饰,虽然在造型和材质等方面大体一致,却也有着细微差别,各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展现了当地苗民对美的看法和对头饰着装的喜好。
与人口较少和地理因素有关,川南地区的苗族头饰不及贵州地区的样式众多与繁复,相比之下朴素一些,样式类型也少,多以头帕缠绕包头加少量点缀或者不加任何装饰,却也同样精巧美观。同样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展现了川南苗族的艺术特色。妇女的头饰主要分缠绕式头饰和头帕式头饰两种。
4.1. 缠绕式头饰类型
兴文县久庆式:主要分布在久庆、万寿、沙坝等地。当地妇女头饰喜戴面层围吊绒须的挑花白布帕帽,帕长200厘米,把白布帕折成三指宽长布条,盘卷成脸盆大小的圈帽,层层缠绕于头顶。最外层的挑花绣面十分精致,花朵动物图案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苗族妇女的心灵手巧。帕巾不全包在头上,会留一段帕尾绣花打结后垂在后背。前额垂彩穗吊珠。尽显女子的抚媚(如表1里(a)所示)。
叙永县六堡式(元堡式):此地区妇女盛装绾髻于顶妇,缠青丝帕戴竹帽或托圈为衬,帽外包裹青毛线或白布缠绕几圈后系于一侧,年轻的女子的头饰装饰偏多,会在帕外缠上挑花勒子,前额坠彩穗,彩穗用花毛线扎制。款式相对简洁,干净利落(如表1里(b)所示)。
叙永县麻城式:主要分布于叙永和古蔺等地。女子盛装将头发围头束起,缠绕白帕,帕两头挑黑色几何图案,图案疏密相互间隔,形成一个整体。帕头伸出两侧,露出部分发髻。头帕包法男女通用,区别在于男子帕头上翘,女子帕头平直(如表1里(c)所示)。
4.2. 头帕式头饰类型
兴文县沙坝式:沙坝式头饰最显著的特点是包头的布帕黑白相间,内层为白色,外层为黑色。在头帕面层包传统挑花带,颜色搭配和谐,装饰不多,简洁大方,该地区有的头饰还会在头帕上面横搭一条毛巾帕。此地的头饰布帕边盘绕朱红毛线,俗称“红线苗”,所以此地的发饰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十分具有辨识度(如表1里(d)所示)。
叙永县正东式:主要分布在正东乡境内,女子盛装盘发在头顶,包大型头帕,表面装饰黄色挑花绣带。他们用头帕的图案和颜色来表达对祖源地的思念和对祖先迁徙的崇敬。图案主要有米字形、八角形、十字形等,钉上红、黄、绿色小纽扣,用黄色须线垂着。垂吊彩珠璎珞头帕内部为青色。面部挑花带主要是黄色,代表着黄河,黄河中下游正是苗族先民最早的休养生息之所,此地区用这种方式向先祖致敬的同时也有祈福的寓意(如表1里(e)所示)。
珙县王武式:妇女蓄长发,盘于头顶,成“人”字形状和“M”角形。过去用当地自制的青羊毛线帕,现在多用毛巾帕包头,在最外层包着绣花帕,成圆盘状。当地苗民还喜欢精工刺绣和各种样式精巧的珠子,将珠子组合排列后用红绳拴在包帕的正面。珙县妇女在盛装时还会戴头冠,头冠的框架是用竹子编的圆形篾圈,用折叠均匀的布巾一层一层包扎。在缠扎好的布巾上再扎一条镶有银饰或玻璃制品的西欧花飘带。头顶扎青帕,为了使佩戴的头饰更加舒适,会在头饰内加布帕(如表1里(f)所示)。
筠连县高坪式:妇女内包黑色、青色、白色各色头帕,面层围挑花戴绒花和吊珠(如表1里(g)所示)。

Table 1. Introduction of all kinds of headdress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 Sichuan
表1. 川南苗族各式头饰介绍
四川头饰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作为苗族文化的一种现象,一种传承历史的物质文化,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过头饰基础作用的装饰价值。它像是一部史书,记载着历代苗族人迁徙的轨迹,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我们甚至可以从这些图案里探寻已经在岁月的长河中销声匿迹的历史文化,是拥有无上价值的民族文化瑰宝。
川南苗族头饰小巧精致,相较于其他苗族地区苗族头饰的繁缛富丽,川南苗族的头饰更加懂得做减法,懂得简洁之美。根据家庭条件不同,富有的人家还会使用银饰或珍珠等稀有材质,充分体现了川南苗族妇女的爱美之心。苗族是一个非常团结的民族,虽然因为地域,气候等原因四川各地区苗民的头饰在装扮穿戴上有些许不同,但是他们始终认同自己苗族人的身份,维护他们本民族的文化传统。所以头饰上一直保存着很多同样的装饰元素,形成识别苗族的重要标志特征。
5. 川南苗族地区头饰制作与图案装饰
5.1. 川南苗族头饰制作
传统苗族头帕内部用黑色布料缠绕很多圈使头饰拥有一定的体积感,有的也会用红色或者绿色布料缠绕在内部。包裹的最外层用各种鲜艳花案的布料打底,再珠绣上各种类型的花和一些十分灵动的装饰图案。每顶头饰根据制作或个人喜好原因还会略微不同,但主体形象的差异不大,有的还会在头帕上部点缀一圈丝带,增强装饰性,十分美观。头饰往往会罩住女子的脑门,坠到眉毛的位置。比起苗服上装饰众多,色泽艳丽。头饰的整体色调趋于一致,更加协调统一。珠串长吊,密垂如帘,走动时珠链会轻微摇摆,频频闪耀,使女孩子显得更加明艳动人。
制作头饰常用金属材质,例如黄铜、白铜,好一些的会用银,远看闪闪发光,头饰亮丽贵重。使用金属材质制作饰品是苗族传统的手工艺,在头饰中需要用到金属技艺的是头帕里面的头套又称头圈或者头锁,大多是用黄铜、白铜制作成环形。在接头处故意不闭合,留有一定量的缺口,吊一条约5厘米的铜链,将头套缝在头帕下,用于固定头帕的圆形形状。在佩戴时,铜链会垂在眼眉处,作为装饰。
川南苗族妇女还喜用丝帕做头饰。有的丝帕上面有绉纹,也称绉帕。织好后染成青色,常用作头饰最外层,加上挑花或者刺绣,十分清雅秀丽。因为刺绣图案有的很复杂,不适合直接绣,所以苗族妇女都会先打稿。打稿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将画好的纸样糊在布上做刺绣的底稿,还有一种方法是直接在布帕上描绘出图案。但因为制作较为复杂,时间较长,多为自用,只有少量会售卖出去,所以这种制作方法的绣帕只有在当地才能看到。
5.2. 挑花和刺绣工艺在头饰中的运用
苗族蜡染工艺十分出名,但是大多用在服饰上,头饰很少使用。与蜡染工艺同样拥有盛名的挑花和刺绣就在头饰中很常见,外层头帕上挑花刺绣也是川南苗族各个地区头饰上共同的特点之一。苗族妇女自幼学习针线活,这甚至成为评判女子是否优秀的标准之一。
挑花是刺绣的一种,但又与一般的刺绣针法不同。挑花是用平布作底,用线勾画轮廓,根据图案需求或是自己的想法,隔出一根纱或几根纱插针,增加挑花的图案样式。通常是反面挑花正面看,具有极强的装饰性。花纹多是花朵,或大或小,有的单枝有的几个成一组,外套菱形图案组成几何图形,通过一定的组合排列方式用在头饰上。挑花用线在颜色上也是有讲究的,分彩色线和素色线,彩色多为蓝色、大红、桃红和黄色;素色为黑白颜色。苗族挑花方法主要有梭纱挑花、骑纱挑花和游纱挑花(如图5)。
刺绣是苗族妇女十分拿手的,流传着:“苗家姑娘会绣花,鲜花不比真花差。蜂蝶飞来就爬上,如痴如醉不回家”的小诗歌。色彩夺目绚丽,描龙绣凤巧夺天工、浑然天成,令人耳目一新,想多看几眼。川南苗族刺绣的针法有很多种,常见的是平绣、辫绣、贴花绣、缠绣、打籽绣等,其中平绣最为普遍。平绣单针单线,讲究的是流畅、均匀。绣面平整光滑,颜色合理,布局有密有疏,富有艺术性。在头饰上,挑花和刺绣往往相互结合少而精致,利用多种针法,平面感和立体感的结合,富有层次,十分美观,令人不禁感叹苗族妇女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图6)。

Figure 5. Sichuan Xingwen Miao cross-stitch (Source: Zhihu case Marketing)
图5. 四川兴文苗族挑花(源:知乎全案营销)

Figure 6. Sichuan Xingwen Miao embroidery (Source: weibo Sichuan Intangible)
图6. 四川兴文苗族刺绣(源:微博四川非遗)
5.3. 刺绣挑花图案来源
苗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没有自己的文字的情况下,苗族人民更加重视使用图画方式来记录重大的事件,将这些图画变成抽象图案绣在头饰上,代代相传 [6]。所做图案都是来源于生活中的一草一木,处处体现着苗族人日常生活。这些被转化为物质的精神文明是维系本民族的纽带,为民族文化的留存发挥着巨大作用,让自己的后辈深深牢记历史,展现了强烈的民族意识。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使多灾多难的苗族人即使零落分布在世界各个角落,仍旧能编织一张文化的大网,牢牢记住自己的根。
因为川南苗族居住地群山环绕,山水相依,这构成了他们独特的生存环境。大山是他们长期居住的地方,也是苗族人生活物资的主要来源地 [7]。所以川南苗族先民对大山有着特殊的情感,感谢大山对他们无私的馈赠。他们爱护与崇拜大山,山形图案成为苗族人民经久不衰的刺绣和蜡染主题。这种山形图案也常见于苗族人发饰上(如图7)。
苗族人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家园,简单的几何图形都有具体的意义。四方形的大坝,菱形的小坝,交错纵横,两条明显的横线代表长江和黄河:上条为黄河,下条为长江 [7]。苗族人为了记住自己的祖先以及历史,会把历史故事绣在服装头饰的图案里面,图案包括动物、植物和风景,其中动物和植物居多。动物纹有苗族人最爱的“蝴蝶妈妈”、龙凤、锦鸡、鸳鸯、喜鹊等,很多都是有美好寓意的动物,因为苗族人相信“万物有灵”。植物纹常见牡丹、兰花、枫树、石榴等(如图8)。每一个图案都来源于生活,代表着苗族人对生活的期盼,对未来的美好祝福,他们愿意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打造美好的家园,体现了他们对于来自大自然的慷慨馈赠和先民艰苦奋斗的感激之情。

Figure 7. Southern Sichuan Miao cross-stitch geometric pattern (Source: Three Miao network x wisdom miao people)
图7. 川南苗族挑花几何图案(源:三苗网x智慧苗族)

Figure 8. Embroidery flower pattern of miao nationality in southern Sichuan (Source: Zhihu case Marketing)
图8. 川南苗族刺绣花卉图案(源:知乎全案营销)
6. 结语
川南苗族作为苗族整体中的一支,为苗族文化保存、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浅观苗族头饰是本民族祖辈传承下来的物质文化、风俗习惯和审美取向,是苗族区别于其他民族外观标志;更深层的价值可以追溯到苗族人民对自己根的认识,对自己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我们要重视川南苗族头饰在精神文明上的价值,提高苗族人保护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意识。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本质离不开每一个民族独特文化的加持。本文从苗族头饰的起源、形成环境因素、造型装扮特点,工艺制作以及文化内涵深入,希望可以通过解读川南苗族头饰探得其中的奥秘,研究其民族特征和隐喻在内部的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