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美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
On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College Students’ Aesthetic Education
摘要: 大学生美育是高校构建“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中关键一环,具有深厚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大学生美育是对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实践运用,为新时代大学生美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Abstract: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 key part of the “five educations simultaneousl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which has a profound philosophical foundation. Marxist philosophy is a scientific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and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of Marxist aesthetic education concept and Marx’s thought of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which provides a fundamental follow for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
文章引用:金佳萍. 论大学生美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J]. 哲学进展, 2022, 11(3): 407-410. https://doi.org/10.12677/ACPP.2022.113072

1. 引言

美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将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作为内容基础,培养学生的审美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教育,其本质是促进受教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大学生获得情感的触碰和积淀,其心灵也在愉悦的美的享受中得到升华,使形式美育走向实质美育。因此,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美育已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大学生美育研究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依赖于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为大学生美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

2.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大学生美育的根本指导思想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迄今无法逾越的现代哲学美学制高点” [1],也是新时代全面加强和改进高校美育工作的根本纲领。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并没有专门针对“美育”的论著,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资本论》等著作里蕴藏了他们丰富的美育思想,也为后来的学者留下阐释空间。具体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根源到底来自何处?首先,在探究劳动、劳动与美的根源关系问题时,马克思明确提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 [2],“劳动产生了美” [3]。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一切历史现象和现实生活的终极根源,也是美产生的终极根源。无论是满足人们物质需要的物质产品还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精神产品,都需以人类的劳动生产、劳动创造为前提。其次,在剖析人与动物本质区别时,马克思提出:“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 [4],即按照“美的规律”,人类依靠劳动完善自我、塑造自我、成就自我,并在劳动中获得情感的饱满和身心的愉悦。人类生产劳动的过程也是生产美的过程,归根到底美是由劳动创造的。因此,高校必须在实践层面开展美育工作。美育不仅要求美育知识的简单传授,而且需要创造富有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引导大学生置身于美育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在美育实践活动中享受审美愉悦、提高人文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第二,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显现。在阐释人的社会实践时,马克思提出:“劳动的对象是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发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 [5] 即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和感性显现。结合“劳动创造了美”的思想,我们可以定义:美的本质是人类通过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在对象上显现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正面肯定。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人从中“直观自身”,从具体、感性的形象上,直接观照到自身的力量和智慧,进而自身的本质力量便得到正面肯定。在这种“正面肯定”的过程中,由衷的自豪感和自由创造的喜悦感便油然而生,美感也就产生了。我们为什么被体育运动所展现的挑战自我精神、抗震救灾所展现的顽强拼搏精神所打动,正是因为里面承载着伟大的人之本质力量。

第三,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人非生而具有审辩美丑、善恶的能力,也非生而具有社会实践的能力,只有通过教育才能造就全面发展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美育的特殊作用不容忽视。一是美育能提升人生境界。马克思曾说过:“一个毫无教养的粗人常常只是因为一个过路人踩了他的鸡眼,他就把这个人看做世界上最可恶和最卑鄙的坏蛋。他把自己的鸡眼当做评价人的行为标准。” [6] 也就是说个体的情感体验往往会影响其外在言行,可见情感教育的必要性。二是美育能开发创新思维。恩格斯在《致玛·哈克奈斯》一文中,曾对文学作品《人间喜剧》进行了高度评价:“在这幅中心图画的四周,他汇集了法国社会的全部历史,我从这里,甚至在经济细节方面(如革命以后动产和不动产的重新分配)所学到的东西,也要比从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部东西还要多。” [7] 美育通过感受、欣赏艺术作品,教化人们用艺术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认识和改造生活,进而推动个体的全面自由而发展。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是一种‘大美育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审美教育的思想体系。它突破了传统狭隘审美教育思想的局限,主张通过对美的认识,美的把握,以美的思想来改造人类及人类社会,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8]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对于推动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大学生美育目标的根本尺度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命题。马克思主义美育观始终以人作为理论研究的核心、出发点和归宿,从“有生命的个人存在”出发探究人的本质,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理想指向” [9]。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新时代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目标的根本尺度,对大学生美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思想指导作用,具体而言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人的需要全面发展。人的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产生的根源。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任何人如果不是同时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和为了这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那么他就什么也不能做。” [10] 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中,理性因素虽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但是受感性因素支配的需要才是激发人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的不竭源泉。恩格斯将人类的需要划分为三个层次: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创造需要。而人类需要的满足,只能借助于社会实践活动,全方位提升自己的能力,使自身的各项技能均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曾说:“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 [11],人的需要未有穷期,人的全面发展也未有穷期。

第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马克思曾描述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每个人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但并不会因此成为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 [12] 的理想社会。在其设想的这一理想社会中,个人能够以自身的兴趣、特长和自我需要为依据,自由自主地选择社会实践活动,人们实践的范围也不再狭窄、单调,涵盖了物质生产劳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管理活动,以及科学艺术的创造活动等领域。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人的能力也得到全面的激发、拓展和提升,得以“充分自由地发展和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如人的体力、智力、精神生产的能力,道德修养的能力,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等。这样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社会实践既能“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为自我的全面发展夯实基础,也能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前景。

第三,人的社会关系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认为:“生产力或一般财富从趋势和可能性来看的普遍发展成了基础,同样,交往的普遍性,从而世界市场成了基础。这种基础,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可能性。” [13] 在交往中,人们得以实现信息传递、情感沟通、思想碰撞,受到启迪,人自身也得到发展,与之相联系的社会关系也必然得到发展。起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囿于因血缘和职业分工所缔结的社会关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交往的形成,人类的交往由封闭、隔绝、贫乏走向开放、主动、丰富,每个人都能主动参与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社会交往,交往的范围也逐步扩大到经济、文化、艺术、法律、伦理等各个领域,人们的社会关系得到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社会关系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只有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人的本质才能真正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理想,也是当前我国高校美育工作的最终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一重要论述是新时代高校开展美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推进新时代美育综合改革,既是个体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全面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

基金项目

本文系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 (编号:2021R406081)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马工程教材”《美学原理》编写组. 《美学原理》[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8: 8.
[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10.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69-270.
[4]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73-274.
[5]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274.
[6]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65.
[7]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462-463.
[8] 高明霞. 马克思恩格斯美育思想探寻[J]. 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2000(4): 63-67.
[9] 黄俊兴, 林美貌. 马克思主义美育观与新时代学校美育建设[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21(4): 22-29.
[10]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2: 31.
[11]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0: 32.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37.
[1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