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以下溪中小学为例
Current Situation of Education of Ethnic Minority in Mountainous Areas—Taking Xia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2.126324, PDF, HTML, XML,   
作者: 王正林, 李先锋:乐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 乐山
关键词: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对策Ethnic Minority Areas Education Problems Countermeasure
摘要: 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坚持的方针。但是在历史、经济、政治、文化、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之下,我国的教育水平发展呈现了一种不平衡的教育现状。这样的状况制约着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也不利于我国各民族共同进步。本文以笔者实习的山区下溪中小学为例,采取案例及文献研究的方法,浅析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中学生、家庭、学校的现状,分析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提出对策,从而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补齐我国的教育发展短板,促进我国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提供一些参考。
Abstract: Ethnic equality, unity and common prosperity are the principles that the multi-ethnic country 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always adhered to. However, under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such as history, economy, politics, culture and geograph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education level presents an unbalanced educational situation. Such a situation restricts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is not conducive to the common progress of all ethnic groups in China. Taking Xiaxi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mountainous area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sed the current educational situation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amilies and schools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and analysed the causes of these problems and put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so a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mountainous areas, making up for the short-comings of China’s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promoting the overall improvement of China’s educational level and promoting the common prosperity of all ethnic groups.
文章引用:王正林, 李先锋. 山区少数民族教育现状——以下溪中小学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6): 2123-2130.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6324

1. 引言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民族国家坚持的方针是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扶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中也论述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1]。提出了国家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认为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应该强调各个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特别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等典型的地方。在国家政策的引领下,各个地方都进行了较为积极主动的少数民族教育发展,这些发展活动也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所处的位置都比较偏远,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经济相对滞后,这就造成教育上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2]。比如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家长、学校、教育局等对教育不够重视,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取得较大的进步与改观,和教育较为发达的地区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笔者所实习任教的学校下溪中小学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是一所乡镇级别的小学与初中混合于一体的学校。学校大概有2000名学生,初中大概1200人,有四分之三的学生是彝族。下溪中小学是附近乡镇学生的中学主要的就读学校,下溪中小学面临的问题也是这些少数民族山区地区学校的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些问题具有较为广的普遍性与典型性。本文通过对这些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从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提升我国的整体教育水平,促进我国各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发展与进步。

2. 少数民族地区山区教育发展现状

2.1. 学生现状

2.1.1. 学生入学率低

笔者实习的下溪中小学是一个彝族自治县下的一所乡镇学校,当地的经济相对的比较平常,不能算好也不能算差。但是有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是当地的家庭中的子女数量大多都是4、5个,据笔者了解笔者班上的20多个彝族学生家庭中基本上都有好几个子女,并且当地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耕地和竹林中的作物。单一的经济来源和家中众多的子女给家庭带来了比较大的经济难题,从而使家庭成为了贫困家庭。这样的问题导致了许多家长没有较强的教育观念,认为教育无用。在这些家长的认知中,送孩子去上学还不如在家帮家长做事或者外出去打工挣钱,从而增加经济来源,减轻家中的负担。另外,有一部分的少数民族家长自身的文化水平并不高或者说没有文化,所以说他们并没有送孩子进行教育的观念,他们认为送孩子去读完初中已经是完成了任务,至于后面的读高中读大学更是无用之举,认为读书读了也白读。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有些少数民族家庭存在重男轻女的老旧封建思想观念,这就导致了一部分适龄的女生没有得到应有的教育。这些轻视教育的传统思想根深蒂固,造成少数民族学龄儿童流失严重 [3]。

2.1.2. 学生辍学率高

以笔者实习任教的下溪中小学初中部为例,下溪中小学初中部大概有1200名学生,一共是3个年级,每个年级有9个班。这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初一年级刚刚进校的时候每个班都是50名学生,到了初二年级的时候班上的学生就变成了40多个,有些甚至到了只有30多个的程度,初三年级则更甚。在笔者刚刚到实习学校,进校参加的第一次教职工会议上学校有一个决定便是将初三(九)班拆散然后并入其它班级。最开始知道这个决定的时候还不能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到了后面经过具体的了解后才清楚。从初一进校的每个班50名左右的学生到之后初三年级时候的每个班30多名学生,需要解散一个班来并入其它班级足以看出以下溪中小学为典型代表的少数民族乡镇地区学校的辍学率之高。

2.1.3. 在校学生学习效果差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留在学校学习的学生并不就是都在认真学习的学生。以笔者实习任教的初二(九)班为例,全班一共40名学生,笔者刚刚接手的时候,从语文这一科的成绩来看,仅仅只有3个学生及格,处于中等水平的也只有5、6人,大多数学生都是处于较差的水平,更有甚者班上有两个学生到了初二连字都不认识。这些学生还包括几种不同的类型:包括小学未完成后直接到初中学习的,这种学生是在小学时因为其它的原因读到一半便回家了,在控辍保学等政策的要求下不得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休学一学期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学习的,在笔者任教的班上就有一例,在初二上期休学下半期才又来到学校继续学习,尽管她很努力的学习之前的内容,但是毕竟要学习的内容太多需要花费的精力的太多,根本跟不上正常的进度;还有很多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在校期间也是属于混日子的状态,不管老师怎样教育要求,起到的成效都不大,甚至早上刚刚教育完下午又接着违纪的。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在这些条件的限制下,任教的老师在学生的身上花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取得的效果却差强人意。毕竟这些落下的知识点并不是短时间能弥补起来的。多种因素的综合导致了很多学生在校学习效果并不好,并且成绩形成了一种两极分化的状态。

2.2. 学校现状

2.2.1. 少数民族地区办学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 [4]

以下溪中小学为例,下溪中小学是一个集小学和初中为一体的学校。下溪中小学原本是位于马边彝族自治县双溪乡,经过学校校址新建搬迁后搬到了马边彝族自治县金马村黄金坝,新的教学楼把小学部和初中部的教室安排在一起,这样的安排下,两个不同的大年级便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相互影响。初中部的上课时间是早上7:40开始早读,这个时候小学部还没有上课,小学生的活跃性又比较强,经常喜欢在走廊过道中打闹玩耍,这样对初中部的课堂进行就有比较大的影响,初中部的学生在外面的打闹声中学习效率自然也较低。在中午的时候,由于餐厅位置有限,必须进行错峰就餐,小学部在12点下课开始就餐,而初中部则需要12:15才能下课去就餐。这最后的15分钟里,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是一段煎熬的时间,老师想将这15分钟充分利用起来讲解知识,但是学生看着外面已经去吃饭的小学生,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分心而完全无法认真学习,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说这一段时间的学习效果是十分低下的了。另外,教室里虽然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可以进行一定的多媒体教学。但是这些多媒体设备的系统是属于比较老的系统,使用过程中卡顿现象十分频繁,对教学效率的影响也比较大;而且这些多媒体设备硬件也开始老化了,经常出现问题需要进行维修,这样算下来这些多媒体设备的使用效率更是不堪多说。因此,基础设施的落后和欠缺也就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开展 [2],也就是制约着教育的发展。

2.2.2. 教师队伍自身的流动性大

下溪中小学的教师队伍大概是110名左右,其中下溪中小学本校固定的教师队伍只有六七十名,剩下的四五十名老师是属于流动性较大的部分。这些流动性比较大的教师队伍包括:一是顶岗支教的大学生实习老师,每一年乐山师范学院都会组织一批大四的学生去下溪中小学等学校进行顶岗支教实习,在一学期的实习结束之后,顶岗实习老师便返回学校,形成一个比较大的流动性;二是顶岗支教的有经验的支教老师,这些教师来自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方,为了评职称或者是对口支援少数民族山区地区教育而前来支教,他们有着比较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组织课堂的能力,但是由于他们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对学情和当地的教学方式的理解有所欠缺,磨合需要一段时间,另外这些老师一般都只支教两年时间,刚刚适应便又要离开回到自己原来的学校了,停留时间短便是这些支教老师最大的局限性;三是临时招聘的代课教师,在每个学年下半学期的时候顶岗支教的大学生实习老师一般都会回到自己的学校准备毕业的事情,像笔者这个学期去顶岗支教的实习老师就有十多个,这个时候空缺出来的岗位便需要招聘临时的老师进行顶替,这些临时招聘的老师的教学能力同样也有所欠缺,有的临聘教师甚至连教师资格证都不具备,况且还要适应学生和准备新的教学,这些临聘教师短的仅仅教学一个学期便要离开,教学工作的开展同样受到挑战;四是三支一扶的老师,三支一扶指的是大学生毕业后到农村基层进行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这些支教老师只是将这些学校当成一个跳板,在找到其它工作或者是考上其它岗位后便会离开,同样有着流动性较大的特性。

2.2.3. 本校教师人才队伍落后

下溪中小学位于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金马村黄金坝。本校教师队伍得不到一个有效的补充与壮大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在下溪中小学这样一个很缺少教师的学校,这两年也只有一个免费师范生进入,增添学校教师队伍的新血液。许多本地的大学生在外面上完大学之后,更希望在外面找工作生活,而不愿意回到这个乡镇工作。还有一个方面就是本校的有些老师自身有较大的局限性,缺乏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责任感和担当感,对待学生并不是很有爱心和责任,对学生的要求不够严格规范,教书过程也只是敷衍了事,并不注重自身的举止言行,没有做到为人师表给学生做一个好的示范作用。还有一些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知识构建陈旧,教育方法不得当,教育学生还采取体罚等落后的方式,取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这样的情况下的教师队伍就显得比较落后,教育教学质量也就低,不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成绩。

2.3. 学生家庭现状

2.3.1. 部分家长文化水平不高,观念落后

下溪中小学是一个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学校中学生的构成部分大概四分之三是彝族同胞,汉族占四分之一,这样情况下的家长组成也大概是这样。彝族是一个直接从奴隶社会跨越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少数民族,其中缺少了很长一段社会制度演变的过程,导致许多的学生家长观念比较落后,并没有很好的接受一些现代化思想观念。同时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家长的择业观,原本就很难考上大学的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们,在大学毕业后,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往往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加之当地群众对于教育的认识有偏差,表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认为读书浪费钱,外出打工是更好的生存途径 [5]。另外,在当地的一些不正确的传统观念也还存在,比如重男轻女,有些适龄的入学女童在家长的这种错误观念之下并不能得到正常的教育,常常会错过正常的入学年龄,造成大龄入学等现象。或者说一些正在读书的女学生会因为有这些错误观念的家长要求而中途辍学,过早的回家务农或者直接嫁人。我了解到初三便有学生已经结婚的,初三的学生最多也就十四五岁,这个年纪便已经回家结婚了,那么还怎么接受教育呢。同时,在农村不读书的女生结婚很早已经是一个常态了,许多女生不读书回家后刚刚满十八岁便已经结婚了,有的甚至不满十八岁就结婚了,等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才去领证。在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下,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也很大。

2.3.2. 部分学生在家中缺少有效管理

下溪中小学所处的地方群山环绕,地势陡峭,没有足够的耕地,也没有特色的经济发展来源,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入,很多的家长不得不外出打工。这样的情况下孩子就只有跟着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本来就年纪大了,思想观念跟不上现代的社会,很多时候根本就不关心孩子的学习。更何况,隔代亲的这种现象更是盛行,部分爷爷奶奶又十分宠溺自己的孙子孙女,孙子孙女说什么就是什么,有些孩子根本不听自己爷爷奶奶说的话,对于自己爷爷奶奶的管理不加理会。这种情况下的学生十分缺少家长的管理,只有在学校内才会学习,回到家后就是一种放养的状态,学习效率和教育效果自然就提不上来了。还有一部分没有外出打工的家长,对孩子并没有采取合理的管理措施,并没有重视孩子的教育,孩子除了在学校接受教育,在孩子后到家后就让孩子参加劳动,没有给孩子时间进行学习;还有部分家长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后,所有的事情都是老师操心,将老师当作了一个保姆的角色,连老师要求家长协助管理都不予理会。这样的学生在学校有老师管着,回到家后便放飞自我,家庭和学校的管理处于一个脱节的状态,学生的教育自然不能取得一个另人满意的结果。

3. 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的教育发展问题原因分析

3.1. 经济基础薄弱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并不是一句空话,所有的政治文化都是在经济的前提条件下架构起来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了典型的具有共同症状的“贫困综合征”——越是贫困的地区,生产力水平低下,对现代科学技术需求不迫切,吸收不了科技人才,越不重视人口素质的提高,有限的资金只能顾及生存,无法投资教育以求发展;反过来,教育落后,人口素质低下,科技不发达,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西部少数民族地区贫困 [6]。以下溪中小学为典型代表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没有资金的支持,所有美好的规划蓝图都不过是纸上谈兵、过眼云烟。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经济发展是相对落后的,这种落后的经济制约着当地的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起效甚微又反制着经济的发展,两种因素的互相制约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这种互相制约的状况在少数民族山区地区体现的相当突出。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的影响,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生产力水平还是比较低下的,没有什么支柱性的产业来支撑当地的经济发展。经济支撑力低导致教育投资少,基础设施和教师队伍的建设自然也不够到位,然后直接导致的就是教育政策和计划不得不推迟或者直接放弃。与此同时,经济水平低带来的贫困问题也是少数民族山区地区学生上学的一大问题,没有经济的支持,读书教育就成了一种奢望,在上学接受教育之前他们考虑的是先解决自家的生计。最后,没有资金的支持就没有办法提供好的薪资待遇,除去那些为了教育事业奉献终身,不计名利的教育事业奉献者,还是需要有较好的待遇才能够吸引留住人才,为教育事业添砖加瓦。总之,经济基础薄弱是阻碍少数民族山区地区教育事业发展道路上一块顽固的大石。

3.2. 学生自身基础差,基础较好的学生流失严重

下溪中小学是一个乡镇级别的学校,它的定位便是招收附近乡镇的学生,对其进行教育教学。小学部一到六年级一共大概有14个班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每个年级逐步递进的状态。在进入小学之前基本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大多都是从一年级开始才接受系统的正式的教育教学活动。这样的学生从起步便已经落后教育比较发达的地区了,再加上大部分的学生学习习惯不如教育较好的地区的学生,造成了少数民族山区地区学生自身基础较差的局面。还有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论的盛行,让孩子和家长对教育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认为对于知识教育,只要能认字就已经足够了,像接受高中大学这些比较高等的教育完全没有必要,还不如早点回家帮忙务农或者外出打工来的实在。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少数民族的信仰活动,在我任教期间就有很多的学生为了回家弄封建活动而请假。有信仰是一件很正常很有力量的事情,但是这些信仰活动要用在正当的方面。对于学生来说,学习活动本来就是他们应该做的最主要的事情,为了回家搞封建活动而请假这种事情本来就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做法,根本没有认识到事物的主次,没有做到正确的选择。其次,在信息化和经济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能力的家长更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教育更加发达的地方去学习,而不愿意将自己的子女就近送往乡镇学校。再加上有很多盲目跟风的家长,认为外面的教育就一定比本地的好,致使大量的基础较好的优质学生外流。学生方面基础较差是少数民族山区地区教育落后的重要原因。

3.3. 教师团队力量薄弱,教师队伍不稳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说明教师在学生的教育成长过程中起到的作用是巨大的。以下溪中小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学校,面临的另一大问题就是教师团队的力量薄弱,下溪中小学自身的教师队伍都是从周边乡镇组织起来的,只有极少的一部分是之后才加入的其他地方的老师。而部分老教师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教学方法也比较单一,还停留在以老师为主题的教育时代,使得教育效果不尽人意。另外,教师队伍的流动性太大也制约着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有近一半的老师处于流动状态,既不利于学校进行管理,也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既要新教师去适应新的环境、学生,又要学生去适应新的教师,新的教学方法。让本该用来学习的时间花在了没有用的地方,做了太多的无用功。教师团队的力量薄弱,教师队伍的不稳定也是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学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3.4. 学校对外交流较少

以下溪中小学为例的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学校是一个乡镇学校,周边的最近的学校是一座幼儿园,其他同类级的学校也相距较远,平时学校间相互交流的机会较少,大多处于一个封闭的状态。在这样的状态下学校缺少了必要的交流与学习,不能在交流与学习中进步,也就阻碍了学校教育水平的发展与进步。像下溪中小学这样处于相对经济靠前的乐山市下辖区一学期也仅仅只有一两次的学习交流活动,更不要说更为落后的地区了,所以说加强对外交流与学习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水平面临的又一难题。

4.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解决方法

4.1. 政府增加教育资金投入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许多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经济都是处于一个贫困的状态,这样的基础决定了当地上层建筑构建的困难性。大部分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家庭除去生活开支以后,便没有多少剩余的资金投入其它方面。政府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可以减少少数民族山区地区家庭的教育资金负担,从可以让更多的孩子进入学校内,让孩子有书可读,有学可上,从而增加学生的入学率;同时,减轻了家庭教育资金负担的同时可以将更多的学生留在学校,从而降低学生的辍学率,减少学生的流失,让更多的孩子接受教育,增加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接受教育率,为教育的发展打好一个比较良好的先决铺垫。政府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可以建设更为完备的基础设施,包括学校的教室、操场、多媒体、实验器材、运动器材等硬件设施。这些硬件设施的完备可以打造更多种多样的课堂,为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打下良好的硬件基础。政府增加教育资金的投入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好的薪资待遇和生活环境,这样既可以留住本校的优秀教师又可以引入更多的外面的优秀教师。拥有了强大的教师团队、师资力量之后,就可以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为提高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教育教学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多方面问题的共同解决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山区地区教育的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4.2. 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每一位教师辛勤的付出,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强教育均衡需要政府增加投入,推进师资建设。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存在的教育问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需要社会全方位共同努力 [7]。要振兴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教育教学,就必须建立一支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人员充足构成科学、稳定性较强的教师队伍。对于本校的教师,要促成一种不断学习的状态,逐渐淘汰不符合社会发展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寻找更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同时还要不断引入新的人才,新的血液的注入可以使教师队伍处于不断的发展之中。社会历史是不断发展的,那么教师队伍也必须是不断发展的,这样教出来的学生才会是发展的学生。同时还要构建人员充足科学的教师队伍,各科的教师人员分布要科学,并且合理安排教师的任课数量,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需要增加其稳定性,尽量减少教师的大规模调换。大规模的调换教师不仅不利于学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而且还不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可以发挥出较为稳定的教育水平,同时也有利于班级的管理与建设。最后,必须要保证教师队伍的素质,让教师队伍做到爱国守法、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以学生为中心和终身学习发展。让学生可以以老师为榜样,不止向老师学习知识,还向老师学习做人,学习为人处世。教师队伍的建设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需要长久的坚持和不断地学习发展。

4.3. 提高家庭对学生的管理,留住优质生源,提高学生基础

教育并不只是学校的事情,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同样需要家庭的帮助和努力。在以下溪中小学为代表的这些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部分家长中,由于思想的落后,认识不到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所以说对教育是不太重视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和政府可以对这个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宣传,普及教育知识的重要性,排除家长中对于此方面的误区,让家长参与到对学生的管理中来。充分的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不让学生回到家就处于一个放养的状态,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全部荒废。充分利用好家长的管理作用,形成一个良好的家庭和学校合作共同管理的模式。

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同时统一的民族地区教育立法十分必要,民族地区教育立法可以明确其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中的位置,明确地方政府在教育中所担负的责任,进一步规定民族地区教育在实施中的具体事项,如经费来源、师资培养等,使得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有法可依,从而不会出现因个别领导不够重视而导致教育事业的发展受到影响的现象 [8]。另外生源的品质甚至决定了一个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为了改善当前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教育现状,学校和政府可以出台相关的政策,为就近读书的优质生源提供便利,如减免学费住宿费、奖励在校表现较好的品学兼优的学生等。并且打造一支有权威、有素质、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对优质生源最好的吸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也体现于此。除此之外,提高学生的基础可以从学前教育抓起,在进入一年级之前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不用教给孩子过多的知识,只需要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就可以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为后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然后使后面的学习取得更好的效果。

4.4. 大力发展引进来的做法,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发展

少数民族山区地区的教育教学还是相对落后的,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以采取引进来的做法。这个引进来可以指多方面的引进来,包括引进优秀教师、引进教育教学方法、引进资金、引进技术等。对于教育发达地区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技术,少数民族地区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做法,吸取其中好的地方,做到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国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分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发展各有不同,因此不同民族地区的教育内容也要从区域发展需求出发 [9]。引进来还可以引进学校,也就是加强对口支援工作的开展,下溪中小学的对口支援学校便是峨眉四中,这样的对口支援活动的开展,可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师快速发展,学习到教育发达地区的经验,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好这些教育发达地区的资源,从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5. 结语

客观地说,对于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重要性、特殊性的认识已经不是一个新问题。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整体水平仍然比较低也不再是一个新现象。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角度还是从我国社会现代化实践角度而言,我们都有理由证明:加快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不仅是教育问题,而且是重大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也还有路径的选择问题 [10]。以上便是笔者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中家庭、学生、学校的分析,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及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下溪中小学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问题是十分典型的。通过解决学校基础设施、教师队伍水平及稳定性;家庭家长观念的进步、加强对学生的观念;学生入学率和辍学率、学习积极性的问题来发展教育也是刻不容缓。同时造成这些教育问题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比如经济发展落后、学生入学素质不高、家长重视程度不够、学校教师队伍素质有待提高。在解决的过程中要增加财政经济的投入,也要提升家庭和学校的联动管理,同时也可以借鉴其它地区的经验,但是不能生搬硬套,需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做出具体的安排。发展少数民族山区的教育要围绕当地民族教育特色,以务实求新的精神和态度探求合适的发展道路。将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起来,从而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发展,以扶智来扶贫,从根本上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的问题。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补齐我国的教育短板,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水平,增强民族自信,从而实现民族共同发展与进步,促进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柴自贵, 范华岭. 川西北民族地区中学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路径初探——以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金川县中学为例[J]. 教育现代化, 2017, 4(18): 68-71.
[2] 梁芳敏.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J]. 中国民族博览, 2017(9): 81-82.
[3] 秦桂芬, 曹甜甜.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困境与对策——以昆明市民族教育为例[J]. 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 2017, 27(1): 55-58.
[4] 马晓龙. 试论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 剑南文学(经典教苑), 2012(4): 341-342.
[5] 张荣伟, 赵桂兰. 山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现状调查分析研究[J]. 中国校外教育, 2012(2): 15-16.
[6] 黎昌友.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现状及应对策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24(12): 28-30.
[7] 桂卓兮, 钟海霞. 关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问题的思考[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10, 27(6): 109-112.
[8] 田景春, 袁明旭.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现状分析——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为例[J].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8(8): 79-86.
[9] 陈继文. 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逆向思考——基于民族地区教育现状[J]. 贵州民族研究, 2014, 35(11): 206-209.
[10] 庄万禄, 来仪. 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以云南、贵州、四川三省为例[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5): 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