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发展互联网金融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核心,对加速农村经济转型,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有关键性意义。自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政府报告中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来,互联网金融也在全面开展建设,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关于十四五规划中也反复十余次提及“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思想下,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技术与金融领域相融合 [1],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在此背景下,产生的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与传统的农村金融不断融合发展,创新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2]。新型融合的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以其与传统模式不同的进入门槛低、运行效率高、覆盖面广、发展速度快、产品更新效率高、种类丰富等优势日渐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坚实力量 [3]。此外,伴随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等在农村金融中得以普遍应用,也提升了农村的金融服务质量,丰富了农村金融体系 [4]。然而,尽管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在促进农村区域发展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农村市场基础薄弱、投入多、成本高、信用体系不健全等原因 [5],其在发展中也出现了障碍和阻力,对其中的问题进行总结并提出的改进的相关建议就变得十分迫切。
2.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
在新型技术日益融合普及的情况下,无论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是新型金融机构包括一些电商企业纷纷利用大数据处理等新技术,依靠自身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基于其自有积累的海量数据,通过互联网与具体金融工具、分析手段相结合,提供了包括信贷、融资、理财、支付在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服务 [6]。农村经济的发展实践催生了农村金融的衍生与兴起。
农村金融具体包含以下几个特点:首先,农村金融涉及的范围广泛,涉及到了第一、二、三产业,包括农业、制造业、商业、服务业、政府城乡规划等诸多范畴,具有跨地区、跨领域的特点 [7];其次,农村金融渗透在各个领域,这将导致各产业、行业之间有较强的关联风险 [8]。当前农村经济中,多种农村经济实体有着相对繁杂的连带关系,各经济实体之间有较强的关联性,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受到损坏,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导致叠加的负面效应,使发展中的农村市场相错交杂 [9];再次,目前农村金融涉及的多为小额贷款,有一部分原因是当前农村社会化的小农规模化生产,主要的贷款和储蓄的交易对象多是以家庭为定量个体 [10]。近年来,我国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投入不断加大,金融产品日趋丰富,金融服务水平也有所提升,但多数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和金融相关方面的供给和需求仍面临较多的不足 [11],因此基于当前的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分析当前制约农村、互联网、金融各方面基础及综合发展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可以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当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问题的对策、有效地找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钥匙。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作模式主要如下图1所示:

Figure 1. Main operation modes of rural Internet finance in China
图1. 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
农村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普及、互联网经济飞速发展与融合的产物 [12],通过为数很多与互联网企业相关的技术企业、电商平台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组织、农资企业等主体的参加与协调 [13],在政府的宏观政策支持的背景下,传统银行、互联网电商活动平台、农业上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互联网技术公司等纷纷在农村开展线下金融行业工作,实现了低成本、高效率、跨地域等诸多便利,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规模也有增无已 [14]。当前,多数企业都是通过移动支付、众筹、P2P等手段在农村着手互联网金融布局,构成了基于电子商务平台的农业产业链式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与涉及互联网金融平台融合、服务商与线下资源相调和、与传统金融现结合的三大农村互联网金融模式 [15],农村互联网金融呈现一片向好的发展新态势,代表性企业包括大北农、京东金融集团等。
3. 农村互联网金融的特点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就伴随着一系列挑战,而农村互联网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进步与发展。它根植于农村特色的土壤之中,同时紧随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步伐不断更新 [16]。同时,国家也出台一系列的文件支持和促进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见表1。
在政府支持,农村农户个体的积极投入下,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走上一条蓬勃发展的道路,在三农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特点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一) 农村互联网金融产品丰富,业务普及范围广
将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技术手段与传统的电子商务及互联网相结合,应用于农村经济的各个领域,从而转型成为新的电商平台,符合产业数字化发展新概念,丰富了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运营模式 [16]。以宜信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在互联网多渠道中实现了资金需求端与供给端的有效对接,拓宽了农村居民的有效接触途径。

Table 1. Main policies in rural Internet finance from 2013 to 2022
表1. 2013~2022年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主要政策
(二) 国家政策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向好发展
中央文件曾明确指出要用新发展理念解开“三农”新密码,从“互联网+”、到“农村互联网金融”到“引导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在农村规范发展”的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宏观导向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工具涌现到农村地区,打开农村金融市场 [17],为农村居民服务、为农村乡镇企业服务,依托于国家的供给侧结构改革在农村地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互联网金融逐渐在农村大地得以发展。
(三) 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空间巨大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农村上网居民日益增多,农村上网居民的有效需求也日益增多,这部分的必要索求也将会成为农村互联网金融兴盛的新要点。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不同于工业及其他产业,具有较强依靠天气等自然条件的局限性,而农民希望有新的机会,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收入。而其之所以成为农民融资、投资的有效方式,是因为互联网的融资成本低,渠道多元等优势,这也奠定了农村互联网金融在农村不断发展的基础。
4. 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一) 农村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存在较高潜在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农村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安全性和完善性等方面与传统金融还有一定差距,其内部的激励与惩罚机制不够健全,此外,由于第一产业的生产特殊性也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相对缓慢。农村由于其地理位置、信息沟通等先天的不仅增加了金融机构的信息搜集成本,同时也使放贷后的回收风险增高。农村金融无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潜在风险较大。
(二) 相关立法和监管不到位,诈骗事件频发
对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而言,中国的金融法律主要针对的是传统金融组织机制,而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生的金融经营形式,其相关法律监管仍有空白。同时,新的风险紧紧跟随在互联网金融在迅速发展的身后,我国的农民的信用意识相对较为淡薄,这会增加农村金融的坏账率,此外,农民信息保护意识不强,一旦发生信息丢失,将会导致诈骗活动发生,农民利益受损。因此,这就更加需要国家立法和政府部门监管,但是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仍在建立中,而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仍需建立与完善。
(三) 农民组织化程度偏低,金融产品有待丰富
农村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偏低,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宣传不到位,使农民对农村互联网金融的认识仍旧停留在传统的金融认识上。而相对于城市的金融产品农村的金融产品种类更少,产品设计更简单,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5. 启示及建议
(一)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立法保护
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首先要加强相关信用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教育,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具有基本的金融基础知识。要完善农村征信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务体系得到有力保障。还要以农户信息为切入点,实现数据收集入库,并提供对其进行监管的有效指标体系保障金融系统的合理运转。以“田东模式”为例,推进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田东县在产业旺盛过程中,在构建农村信用体系发面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里是指面向农户和微小企业的信用体系。农村信用体系的构建,对金融机构掌握贷款对象的详细情况有较大的正面影响,大大的促进且有利于对信贷业务的精准开展,这便直接降低了借贷时间,进一步对流转效率进行了提高。
(二) 加强农村互联网金融人才培养与组织化程度提升,促进金融产品更新换代
人才与技术是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对农村互联网金融方面的人才进行培训或者加以引进,或者采取政策提高相关家庭或者农户的家庭认识,刺激青年农民群体形成良好的组织化意识,更好的接纳新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之对应的是,针对不同的农村地区要设计不同种类的丰富多样的金融产品,要通过调研和访谈形式深入了解农民群体的真正需求,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金融产品。
(三) 加强农村金融知识教育,发展农村特色金融
由于农民对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了解相对匮乏,继而缺少信任,而缺少了解和信任都导致农村互联网金融难以顺利发展。因此,加强对农民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是推动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关键之一。首先可以采取讲座和宣传的方式,扩宽农民了解的渠道,在人流量大的地方设置宣传广告牌、为农民举办免费讲座等都是有效的方式。此外,由于各个地区文化、农业等基础特点各有不同,挖掘当地特色,打造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不仅可以推动金融事业在农村发展,同时可以带动其它相关产业,取得农村全面发展。对农民而言,切实体会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好处,必然有利于农村互联网金融建设。
(四) 拓宽融资渠道,规范企业发展,优化金融服务模式
深入推进关于营商环境优化的建议,尤其在新冠疫情的冲击下,企业生存艰难,提高企业信贷获得率,改进微小企业信贷层层审批流程,改良信贷审批效力,从而提高效率。针对农村居民,办理业务争取做到“最多跑一次”。部分银行依托互联网推出的惠农e贷网上审批,为居民提供了便利,但在农村居民中的使用仍不充分,加强推广的同时也需要教会农村居民使用,一定程度上简化操作对新产品的推广会有积极意义。
(五) 引导金融机构落实和完善精准扶贫相关政策
2022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实施的深化之年,也是国家“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显现成效的一年。建立健全的金融精准扶贫相关制度,做好风险保障工作,完善监管监督机制,做好与地方实际相结合,因地制宜,对带动农村居民创造财富,缩小城乡鸿沟,促进共同富裕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