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两个哲学体系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在内涵上有着很大不同,但它们在思想观点上又存在着诸多契合之处,如在认识论、历史观和价值追求等方面表现出强烈的共性。正是因为这些在思想观点上所展现出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顺利地被我国所接受,并不断向中国化发展。而中国传统哲学也渐渐开始向现代化转化。因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为了更好地适应当代国情,为了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应该努力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方法论、价值理念等方面的共性,积极寻找融通路径,促进两者的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本文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进行对比,来研究两者的差异和共性,以此来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之间的相似之处,试谈两者融合的可能性。
Abstract:
Although the two philosophical systems, Marxist philosophy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arose in different historical periods, hav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undergone different development processes, and are very different in connotation,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in their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such as strong commonalities in epistemology, historical outlook and value pursuit. It is precisely because of these intrinsic links in ideological perspectives that Marxist philosophy has been successfully accepted in China and continues to develop towards sinicization. Traditional Chinese philosophy has also gradually begun to be transformed towards modernis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refore, in order to better adapt to the contemporary national conditions, in order to faster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we should try to explore the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in terms of methodology, value concept of commonness, actively seeking financing path,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wo, str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nicization of Marxist philosophy, realize the modernization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will study the differences and commonaliti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by comparing them,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between Marxist philosophy and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and try to talk about the possibility of their integration.
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差异
要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之路,我们首先要从两者的差异出发,通过对比在不同中寻找相同之处,以此来确立新发展道路的科学前提。
1.1. 历史背景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诞生于不同的国家和时代,经历了不同的发展过程,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形成了不同的哲学体系。
十九世纪初期,工业革命的到来带来了机器化生产,家庭手工业和自给自足的小作坊逐渐被取代,在欧洲大部分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开始逐渐占据领导地位。在这个时期,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日益加深。各种起义频繁发生,社会一片混乱,人民社会于水生火热之中。无产阶级为争取民主与平等,迫切需要一个科学理论的出现来指引他们方向,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应运而生。
中国传统哲学诞生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历史,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影响了古代先民对于宇宙万物的思考,他们将农作物的收获、天气的变幻归因于上天的安排,因此慢慢形成“天人合一”的观念,并逐渐由“天”转向“人”。春秋时期是中国传统哲学兴起的时期,更是各样的哲学观念喷涌而出,思想文化得到高度的发展,而这一时期也被称为“百家争鸣”。在汉唐时期,佛教传入中国,与原有的儒家和道教的思想相碰撞,三者相互影响又相互融合,而渐渐形成了儒释道的思想体系。再到近代,一些文人学者将西方的哲学思想传入到中国,人们开始慢慢接触到不同于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些哲学思想。而这一时期也是正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哲学开始相互交汇的时期。
1.2. 理论基础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一定的背景条件下,通过批评和借鉴前人已有的理论成果而形成新的理论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吸收德国古典哲学中的辩证思想来丰富自己的哲学体系,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次批判继承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创立了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改造继承了空想社会主义,认为它不能摆脱剥削制度的控制,不能找到社会主义的真正出路。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资本主义进行了剖析,得出无产阶级才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基础,才是实现阶级革命的力量这一结论。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正是在批判和继承这三种理论的基础上所构成。
中国传统哲学经历了漫长历史的发展,总结吸收了无数哲学家的思想,根据时代的变化更替而产生不同的学说。因此中国传统哲学的构成也是丰富多样的,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各个时代的文化背景,透过它我们也仿佛能感受到文人们的壮志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的哲学发展随着“百家争鸣”的思想浪潮而进入兴盛期。以孔孟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用“仁”和“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家学派的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和“道法自然”,认为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到了隋唐,儒释道三教在此时鼎足而立、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当时中国传统哲学的基础,也渐渐渗透到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而影响后面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共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渊源和理论基础虽有所不同,但是都蕴含着浓厚的人本主义思想。两者在方法论、认识论和价值理念等重大议题上有着相似的观点和论述,因此在对这个两个哲学体系进行对比研究,能更好应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上。中国传统哲学虽然没有像西方哲学那样将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历史观等进行详细的划分,但是在它的体系中我们能够看到这样一些思想的体现。因此通过对两种哲学进行对比,以此找出两者间存在的共性,更好的促进彼此的融合。
2.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唯物论
相较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中国传统哲学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物质的概念,但是在许多中国古代哲学家的学说中,我们都能看到唯物主义思想的出现。无论老子的“世间万物的本源是道”,又或是管仲的“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王阳明的“元气论”,虽然大都受时代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辩证唯物论的观念一样都承认世界是物质的。
中国传统哲学中蕴涵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盘古开天地的神话故事,盘古用巨斧辟天地,死后身躯又化作世间万物。这个故事反映了古代先民的宇宙生成观,折射出了古代先民的朴素唯物思想,促进了唯物思想的萌芽与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管仲提出“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构成万物的最小颗粒”,他的朴素唯物主义精气说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世界的物质性。在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物质是第一位的。道家的老子提出了“道”,认为道是万物的本原和变化的规律。他在《道德经》中提到“道者,万物之奥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1],由“道”产生“阴阳二气”,再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产生万物。这揭示了原始物质的属性。荀子于“名实”而言,认为“实”为第一性,而“名”为第二性,“名”为“实”的一种表达,随着“实”的改变而改变。发展到宋元明时期,理学成为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思想形态,争论的中心为理气之辩和心物之辩。王阳明继承发展了张载“太虚即气”的观点,强烈批判了程朱理学“理为气主”的思想,认为这一客观唯心观点的出现将导致社会的混乱。 [2] 王阳明提出“天人一气”的观点,认为“气”是世界万物得以存在的本原,也是一切活动的基础。这些就十分接近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物质”概念。
在中国传统哲学史中,这些哲学家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的,只不过对物质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论相比,他们对世界本原的看法较为片面,是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 [3]。
2.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辩证法与中国传统哲学的朴素辩证法
马克思在批判继承前人哲学的基础上构建了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而其中蕴含的三大基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相关的阐释。
《易经》中提到的“一阴一阳之谓道”所体现的就是矛盾对立统一的思想,它认为世界是在“阴阳”两种力量的相互作用下产生和变化的,并由此提出了“一分为二”的观点。 [4] 史伯有着“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他提出“和与同异”,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事物存在着对立、依存的关系,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此外,老子认识到矛盾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他认为世间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当中,而相互对立的两面推动着事物的运动。由此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并进一步总结出“反者道之动”的论述。
孔子“过犹不及”的中庸思想体现了适度原则的思想;“物极必反,月盈则亏”等观念则表明事物间存在着相反的对立面,而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些与唯物辩证法中的矛盾普遍存在和矛盾可以相互转化的观点相似。“唇亡齿寒”的思想体现了联系的普遍性;“不积跬步无里程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也与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相一致。虽然这些中国传统哲学中体现的思想还只是一种朴素的观点,受到一些经验的限制,但是它们却逐渐开始有着辩证的含义在其中。
2.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运用实践观来批判唯心主义的实践与认识的相脱离,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也用实践论来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界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宗旨是改造世界,而改变世界的前提就是实践。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思想也体现了实践的观点,“实践”在中国传统哲学中其相对应的哲学概念是“行”,与“认识”相对应的是“知”。虽然知行思想与实践论的观点有着些许差别,但它们所体现的认识论思想与实践的观点也具有一定的共性。中国传统哲学的传统知行观侧重于行,强调“知行合一”,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观相比内涵较为单一,但是知行观的外延要更加广一些。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其思想有着丰富的实践精神。他所著的《论语》中提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的“学”指的是学习知识,也就是认识,“习”指的就是实践、践行。荀子提出“知明而行无过矣”的观点,认为人“学而知之”而非“生而知之”,强调了思维的能动性对实践的影响,且认为人是通过学习来接受知识的而非天生就具有。 [5] 在宋明时期,实践的论述也大量的出现。程颢和程颐提出“格物穷理”的思想,主张通过学习、读书、应事接物等方法来认识事物的道理,最终达到所谓体悟天理。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也就是“格物穷理”,即通过接触具体的事情而逐渐触动心之灵明,穷究事物的道理才是学问之道,知识必须将其付诸于具体的行为活动之中。明清时期的王阳明在批判继承程朱理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知行关系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知行合一”的观点。
中国传统哲学对知行内涵的论述和知行关系的阐释,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实践观具有一定的共性。前者更多强调知行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后者则期望通过实践来改变人类社会。两者都认为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而其中需要实践的参与。
2.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本思想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史观中,人是一种社会性存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它肯定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只有人民群众才能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全人类的解放,实现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而这些群众史观的思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有所体现。
从古自今,中国传统哲学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本思想,“以民为本”就是中国历史上人文主义的集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学”思想,提倡“仁者,爱人”,期望通过道德教化来培养有道德修养的君子,国家和社会在仁君的治理下走向文明与稳定。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6] 的观点,也就是影响深远的“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认为民众是国家和社会的根本,如果君王以仁义为基础,为民众的幸福而努力,那么社会才能安定。荀子说道:“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将君民的关系比喻成舟和水的关系,认为君与民之间不是单一的服从与被服从的关系,而是相互依赖、相互信任的关系。
由此可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都强调着人本主义的思想,在历史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群众史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民本位的思想相契合。
2.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追求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理念
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构想相一致。儒家的民本思想和所追求的大同社会,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在未来将构建的共产主义社会存在着一定的相通之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能够在中国发展,其中也与孔子等思想家提出的观点相合的原因。马克思主义哲学将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实现全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看作最终目的。而中国传统哲学中所倡导的大同的理想社会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表现了古人们一种殷切的社会政治理想,其中蕴含的强调公有制、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有着极大的共性。其目的都是一个——实现共同富裕,消除贫富差距。
马克思与恩格斯强烈反对通过破坏自然环境来发展经济的行为,与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庄子“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契合。这两种思想在当今中国的发展中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既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体现。
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在方法论、认识论和历史观等许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的共性,研究两者的融合之路是为了更好的适应中国社会发展变革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传入中国后,需要向中国本土化发展,以便人们更好的认识和运用到社会建设中。而中国传统哲学可以通过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融合不断的创新自己的理论,以便适应新时代的快速发展而向现代化转化。 [7] 结合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要求,我将从两个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融合发展进行阐述。
3.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
作为一种西方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进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想在极短的时间内让中国的普通大众都能够迅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纵观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任何试图通过直接套用而不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的思想都无法长久的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进入中国以后,人们并不是简单套用它的思想内涵,而是通过用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方法,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更加适应中国国情,更加深入人心。 [8] 在文明建设中渗透,深度影响国人的思想,确保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在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要想实现中国化发展,就必须深深扎根于中国本土文化,与中国现实情况相结合,抛弃固有的枷锁,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体系。而中国传统哲学也推进了它的发展,为其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3.2. 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
中国传统哲学在与马克思主义相融合的过程中,除了对过去不符合新时代发展的理念进行剔除。同时也要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抛弃其中不符合当代社会发展规律的观念,从而使其更趋加适应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转化。但是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哲学所秉持的观念是取之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权吸收,也不能全权抛弃。不能为了现代化的发展而使中国传统哲学走向衰退。
4. 结语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对于文化的需求也在随之而改变。过去的和外来的文化与当代文明的发展总是存在一定的冲突和不适。因此,为了更好适应新时代中国的发展,为了更好解决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题。我们应该处理好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关系,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同时也推动中国传统哲学向现代化转化。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时期,我们需要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过程中寻找灵感;也需要大力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哲学,从中国传统哲学中汲取营养 [9]。但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发展还是中国传统哲学现代化的转化,都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还需要很长的历史发展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