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合作,职业教育助力区域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为例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Helping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Taking Sichuan Sanhe Vocation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AE.2022.128421, PDF, HTML, XML,   
作者: 温尔康:中共泸州市委党校,四川 泸州
关键词: 校地合作乡村振兴职业教育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中国特色乡村的重要举措,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从诞生以来就秉承着“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既肩负职前训练,又肩负职业培训,因此职业教育对助力区域乡村振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乡村振兴对于知识型、技能型、服务型的人才需求越来越旺盛,为当前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本研究从现有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难以紧密结合的问题出发,聚焦校地合作模式下的职业教育协同创新,通过分析总结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路径与成效,总结出齐力探索乡村振兴服务队伍建设,提升职业教育有效供给,建强区域乡村振兴本土人才精准培养新模式的具体经验,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供借鉴参考。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for the current rural area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s a type of education, has been adhering to the idea of “employment oriented and ability based” since its birth. It shoulders both pre service training and vocational training. Therefore, vocational education has an unshirkable responsibility to help the revitalization of regional village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quires more and more knowledge-based, skilled and service-oriented talents, which provides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urr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 that it is difficult to closely combine the exist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under the school local cooperation mode,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practice path and effectiveness of Sichuan Licheng Rural Revitalization college, and summarizes the specific experience of jointly explo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rvice team, improving the effective supply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strengthening the new mode of precise training of local talents for Regional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put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recommendations for reference.
文章引用:温尔康. 校地合作,职业教育助力区域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为例[J]. 教育进展, 2022, 12(8): 2783-2788. https://doi.org/10.12677/AE.2022.128421

1. 引言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出台,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和智力精准扶贫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 [1]。《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明确指出:“加强县级职业教育中心建设,有针对性地设置专业和课程,满足乡村产业发展和振兴需要。”《泸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也提出“推动职业教育与周边地区融合发展,建成川南职业教育中心和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在贯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在实践中通过乡村振兴产业学院建设,深化和具体化产教融合与校地合作,是提高乡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效率与效益的有效途径。

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耦合发展,融合促进,从而提升农村的劳动力与相应的职业技能水平,激发农业人才的相关潜力,是乡村振兴农村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能够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明确相应职责,培养新型的农民以及乡村精英,帮助农村的人力资本进行开发,助力乡村振兴。

四川三河学院紧密围绕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来提升其职业教育的培训能力,立足服务于四川,服务于本地的办学理念,探索校地合作新路径,成立了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和泸州荔城乡村振兴党员(同心)学院,通过构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提供乡村振兴培训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培训团队,重构了培训模式,提高了培训效果,为区域乡村振兴打造了一个集乡村振兴理论研究、实践指导、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学习教育平台,为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同类院校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和成果。走出了一条校地“联姻”合作服务地方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2. 职业教育促进区域乡村振兴现状与实践困境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和重要战略支撑。一是解决“谁来振兴”问题,职业教育通过技术赋能,“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家”,成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力抓手。二是解决好“如何振兴乡村”问题,区域职业教育可以根据新经济业态的发展需求,精准培育新型农村专业人才,架起新职业与新农民之间的“桥梁”,助力乡村产业振兴。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事业中具有增值赋能的重要作用。然而,现有相关领域研究中,存在两多两少现象,其研究不足主要凸显为:

一是关于区域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体系问题相关研究多,对于服务乡村振兴方面的系统化培训研究少。大部分学者主要是从培训、制度以及培训质量等方面就培训体系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但是大多处于理论研究阶段,缺乏相应的实践案例。绝大多数学者围绕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角度,而缺少对电子商务、美丽乡村建设、基层农民干部的培训缺乏一个系统性的思考。二是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研究与实践较多,而针对校地合作的研究少,尤其是针对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研究与实践路径更是凤毛麟角。此外,在实践中存在以下两点困境:

(一) 政策导向偏差,未能有效盘活乡村存量人力资本

乡村振兴作为脱贫攻坚战的“后半场”,需要职业教育不断增强与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适应性,培养农村高质量发展所需的人力资源,需要培养更多“土专家”“田秀才”“农创客”在服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培养新时期的职业农民是教育改革向前推进的一条新途径,培养农村实用型人才,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都是“双赢”的 [2]。

但是面对大部分地区城乡两极化发展的现实,相关职教管理部门以及院校对于本土人才对乡村振兴的作用缺乏一个完整的认识。一是资源配置“轻农”。职业教育资金投入、教学基地建设整体上呈现城市倾向的区域布局,特别是高质量、高水平的职业教育资源更集中于城市,涉农职业教育的主战场资源配置较为匮乏。二是政策导向“离农”。相关部门的政策考量多从职业教育让乡村人员脱离乡村为城市如何提供劳动力的角度来思考,缺乏将乡村的人变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的政策设计与考量。三是院校培养“冷农”。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的方面多考虑到为企业培养相关人才,很少从乡村振兴的角度来进行考量。尽管国家当前对于职业发展教育有相关政策,但是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所以职业院校仍旧以传统的教学理念作为其培养方式,导致乡村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滞后,涉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不强。

(二) 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布局偏向城市,乡村职业教育有效供给不足

乡村战略实施的进一步推进,需要与更多的乡村振兴项目资源等共同结合。但长期以来,职业教育校与农村地区的交流互动仍然存在着资源不对等、师资力量薄弱、合作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一是本地发展的配适度不高。当前职业院校培训的资源多数是根据企业的需求来进行设置,在专业设置、培养以及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都比较侧重于对于城镇企业以及经济发达的地区,针对乡村经济需求的专业较少。同时,相关课程也与农业方面的载体很少产生联系,对乡村技术、乡村产业也有所不相适应,导致学生与乡村振兴所需要的人才并不相符合。二是专业建设滞后,师资力量薄弱。现有课程对服务区域农村经济发展缺乏支撑,乡村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与就业服务落后;针对农村职教的教师更偏重理论研究,缺乏实践能力,缺少基层的浸润式学习实践,“双师型”教师队伍严重匮乏。随着当前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农业领域呈现出了网络化、智能化、高效化的多方面发展方向,农业生产也向规模化、机械化发展,这对我们的人才产生了新的需求,需要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在农村进行进一步的发展,面向农村针对分类农村人口大力发展农村对口职业教育。专业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的服务功能和供给效率。三是校企合作稳定度低。校企合作缺乏一定的考核与监督保障机制,现实操作中一些签订的合作项目在落地实施过程中虎头蛇尾的现象时有发生,影响校企合作模式走深走实。

3. 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助力区域乡村振兴的实践探索

(一) 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成立背景

中办、国办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人才振兴,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夯实欠发达地区职业教育发展动力基础 [3]。四川三河职业学院地处乌蒙山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川滇黔渝接合部,长江、赤水、习水三江交汇处的省级贫困县——泸州市合江县。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重要指示,进一步深入推进民办院校规范办学行为改革试点,学校响应地方政府的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地方政府把对乡村振兴的构想变为现实。

学校举办者王忠平先生在80年代办中职教育之初就提出“培养一个学生,脱贫一个家庭”,在此思想的指引下,2017年,学校成立了“扶贫专班”,开班以来,已培训结业7期共283名学员,就业率100%,实现了“培训一批、脱贫一批”,走出了“政府买单,学院出力,个人受益,批量脱贫”的新路子。

2019年5月,在合江县委组织部、县农村农业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和学校的努力下,政校合作,率先在川南地区建立了第一所乡村振兴学院——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暨泸州荔城乡村振兴党员(同心)学院,由合江县委副书记担任建设领导小组组长,委组织部、县农村农业局、县人社局、县教体局和四川三河职业学院担任成员。泸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工作,泸州市市副市长、市农村农业工作局长、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和合江县党政领导等出席了揭牌仪式。

(二) 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探索

乡村振兴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目前,我国正处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大转型期,2021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代表我国全面进入了由精准扶贫转向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时代,“贫困治理主体由单一主体支撑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变、贫困扶助对象由绝对贫困向相对贫困转变、贫困扶助路径由依赖物质资本向利用‘三维资本’转变”,教育扶贫急需适应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帮扶的扶贫理念转变,继续发挥好治贫疗困的药方作用 [4]。

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旨在发挥学校的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机制优势等,立足泸州,面向川滇黔渝相邻区域和成渝双城经济圈,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国家战略,以乡村振兴学院的成立为抓手,深度推进校地合作、产教融合,增强职业教育对区域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和贡献力。

针对当前的培训需求以及培训对象的特点,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学院开展了针对乡村振兴职业教育的培训探索,多方面发力培训,健全教学目标,开发相关系列的课程,形成培训模板,不仅包括具体各种岗位相配合,更对接服务于乡村振兴区域发展的相关岗位,在此基础上,为以后其职业发展继续进行教育。一是进行课程改革,构建和完善培训体系。学院针对相关人群进行差异性分析,乡村以及在操作层、技术层的岗位,按照相应的标准设计一体化的相应职业核心课程,满足相应的人才需求,从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为导向,将专业核心能力与职业核心相结合,形成专业的技术模块与职业技术模块,共建起美丽乡村与职业岗位相结合的紧密课程体系,形成专业的培训队伍。二是构建和完善乡村振兴培训资源建设体系。依托学校现有的培训基地,将当前的专业建设与社会培训服务相互结合,整合多方面的资源,包括师资、专业设施、场地,深入发掘合江县历史资源、地域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核心品牌,引企入校,政校企三方面的共同进行合作,探索混合所有制的培训形式,重点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创新高技能人才的相关培养模式。针对当前社会培训的发展趋势,根据相应的标准和需求来建设各种教学场地,做实活动这些餐饮、住宿等各种休闲娱乐体育设施,满足理论教学、技能培训、教育实践、餐饮住宿、娱乐活动等多种物质活动,需要为乡村振兴的人才提供相应的硬件保障。三是建立培训教师专家库和专业化培训力量。为保证培训质量,引进校内外专家、教师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培训工作,引入校外的技术专家与社会培训相结合,形成一支结构合理的培训团队,鼓励专家库教师积极参与培训集体研课、磨课,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其自身的项目开放能力、课程开发能力等多种能力。

(三) 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的实践成效

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成立后,政府倾情,举办者倾力,管理者倾心,学校探索了出了一条助力区域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按《章程》实施运行,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为平台,积极开展工作:一是为县域乡村振兴提供科技咨询和智力支撑。四川·荔城乡村振兴学院成立以来,在市县党委政府的支持下,积极参与区域乡村振兴调研、规划、建设,并提供科技咨询和智力支撑。学校汇集了一大批“三农”方面的专家、教授,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9年申请成立了“乡村振兴与新农教育研究中心”。为职业教育更好的服务区域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二是人才培养,开展中短期培训、学历提升、学历教育。先后开办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劳务品牌中级电工、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扶贫专班、数控技术、电子装配、电子电工、家政服务、母婴护理等11个培训班,开展了30余次培训,培训了2397人次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与泸州董允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深入开展校企合作,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技术技能乡村振兴人才。三是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农业工人,开展技术技能鉴定等。主动融入参与泸州市建设“中国西部工匠城”工作,学校获得“中国西部工匠城乡村工匠实训基地”称号,致力培育更多下得去、用的上、留得住、发展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促进工匠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提升。学校成立了“扶贫专班”,开班以来,已培训结业7期共283名学员,就业率100%,实现了“培训一批、脱贫一批”,走出了“政府买单,学院出力,个人受益,批量脱贫”的新路子。2022年,学生参加全国乡村振兴技能大赛,获四川省选拔赛二等奖。

4. 进一步深入推动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建议

(一) 完善产乡村需求与职业教育供给对接互动体系

一是完善乡村振兴学院的组织机制。确保涉农企业、农户等多元主体在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中的人员构成比例和决策机制,确保其话语权。搭建行业组织、企业、农户与职业院校交流合作平台,把处在同一个产业链上不同层次的院校及行业组织、科研机构、企业组织起来,建立促进供给和需求信息双向流动的机制,推进解决产教融合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协调校企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二是完善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激励机制,激发其内生动力。让参与企业优先选用通过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其成为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通过制定财政、金融、人才等优惠政策,引导、激励各种性质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的职业教育经费多元筹措机制。同时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情况纳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作为企业信用等级评估的重要依据。

(二) 政校联动,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撑

学校对接乡村振兴战略,认真总结院村合作办学模式实践经验,发现制约乡村振兴的瓶颈是基层人才的匮乏。为解决这一瓶颈问题,学院需要进一步探索和实施校地合作理念下的职业教育区域化发展战略,需要进一步与地方政府对接,依托学院涉农相关专业开展全日制村干部定向培养,以合作办学的形式,探索构建“政府、学校、企业(社区、村组)、行业、社区(乡村)”多元联动的培训机制,形成乡村人才库建设机制。比如学院通过与县(区)、市两级组织部签订定向委培协议,毕业后按协议定向安排到户籍所在县乡村组担任村干部。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上岗,可创造性地解决当前普遍存在的村党组织带头人从哪里来、怎么育得好、如何用得上、如何留得住的问题。

(三) 扶志 + 扶智,共同奔振兴

厚植“工匠精神”,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扶志”,做特地方特色文化印记。一是注重增加反映农村特色与乡土气息的素材,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农村生态充分展现在大众眼前,把“劳动教育”体现在贫困地区职业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员热爱劳动、热爱农村、热爱农业生产,并具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较强的靠劳动致富的情感意识。二是把“工匠精神”融入农村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深入发掘利用地区的能工巧匠,民间高人,打造相应领域的大师工作室,传承工匠技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扩大产业影响力,实现学院和大师所在企业的“双赢”。使广大农民群体进入具有“匠心”、“匠艺”与“匠魂”的崇高劳动境界,充分激发其追求劳动“真、善、美”的思想信念与精神品质。

(四) 切实提高涉农技能人才待遇,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媒体营造有利氛围,形成示范效应

一是加快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经济、政治待遇和社会地位,构建职业资格评价、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相互衔接的多元评价体系,畅通技术技能人才职业成长通道。科学设计薪酬体系,创新技术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落实技术技能人才待遇。二是通过媒体的导向性引领,宣传涉农专业技术人才技术创新和岗位贡献,树立典型,弘扬工匠精神,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投身农村建设,形成强示范效应。通过地方各类融媒体在黄金时段(非农业频道)播放与农业、农村、农民有关的电视专题节目,努力重塑农业产业的良好形象,改变人们对农业和农村的传统偏见,塑造具有职业农民荣誉感的健康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 第三卷[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20: 257.
[2] 商学来. 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现状研究[J]. 辽宁高职学报, 2021, 23(9): 1-3, 22.
[3] 刘磊, 帅燕. 四川省职业教育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研究[J]. 南方农机, 2022, 53(7): 73-75, 86.
[4] 彭飞霞. 从精准扶贫到乡村振兴: 职业教育的任务转变与角色定位[J/OL]. 当代教育论坛: 1-9.
https://doi.org/10.13694/j.cnki.ddjylt.20220507.001, 2022-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