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汉阿语音特点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languages),也称泛喜马拉雅语系(Trans-Himalayan languages),是世界主要语系之一,但是划分的形式很多,这个语系至少包含汉语族和藏缅语族,共计约400种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缅甸、不丹、尼泊尔、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亚洲各国和地区。以汉藏语系语言为母语的人口约有15亿。按使用人数计算,是仅次于印欧语系的第二大语系 [1]。每个音节有固定的声调是汉藏语系语言在语音上的重要特点。声调能区别词汇意义。汉藏语系许多语言的元音分长短。许多语言的声母有清浊对立,并存在共同的发展趋势。汉藏语系语言的辅音韵尾常见的有-m、-n、-ŋ、-p、-t、-k、-ʔ等7个(发音只有成阻,无除阻)。汉藏语系一部分语言还保留有复辅音声母 [2]。
阿拉伯文化发源于阿拉伯半岛,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全称闪米特–含米特语系(Semito-Hamitic languages),又称亚非语系(Afro-asiatic languages),是375种语言的统称。主要分布在亚洲的阿拉伯半岛和北非的一个主要语系,包括阿拉伯语、希伯来语、豪萨语和阿姆哈拉语等主要语言。使用人口近2亿。通常分为以下5个语族:闪米特语族、埃及–科普特语族、柏柏尔语族、库施特语族和乍得语族。其特征是,是一种屈折语,辅音除了有清辅音和浊辅音外,还有一种重辅音,是在口腔后部和喉腔形成的。动词有人称前缀,有格和性的区别,但比印欧语系简单,词根基本由辅音组成 [3]。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通过了解两种语言所属类别的差异,可以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语音现象,以及拓展到在对阿语音教学中,结合课堂实践,对比分析出两种语言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不同语音现象,找到学生容易犯的偏误,在语音教学中更加有针对性,使得对阿语音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2. 在对阿汉语教学中的汉阿语音分析
(一) 声调分析
以阿拉伯语为母语的学生,单音节词声调学习的难度顺序为:去声 < 上声 < 阴平 < 阳平,去声的习得偏误最低,上声次之,阳平最高。双音节词声调习得中,出现偏误最突出的现象是阳平与上声相混,其次是阳平与阴平相混。无论单双音节,阳平的偏误率都最高,容易与上声引混;去声的偏误率最低,多与阴平混淆。阴平与其他三种调型均有混淆,调型不稳定。阿拉伯语与汉语在发音上的不同是阿拉伯语留学生习得汉语声调时困难重重的重要原因。阿拉伯语没有声调,靠加在字母上的发音符号来发音,发音符号共有12个,除了静符及鼻音符外,其他8个发音符号相当于其他语言的元音,每个字母对应12个发音符号发出12个不同的音,28个字母的全部发音为336个。另外,阿拉伯语留学生容易将阳平与其他调型相混,还跟汉语中阳平和上声的难度大于阴平和去声的难度有关。如在学习汉语声调发音时,阿拉伯语留学生容易采取回避的学习策略,一旦遇到比较难发的音就忽略声调和语调的区别,将自己熟悉的语调直接套用到汉语的声调中。再者,由于声调概念的薄弱,对声调发音不够重视,在发比较容易的声调时容易直接采取惯常的调域区间发音,而不是用标准的汉语调域规范自己 [4]。
(二) 韵母分析
阿拉伯语留学生容易将汉语zhe/zhi、che/chi、she/shi等音相混,[ɕ]音的发音位置靠前,声腔偏小。大多数含元音[a]的音开口都不够大,前鼻音韵母[n]发音时鼻音很重,听音时与后鼻音韵母[η]相混。韵母[uan]与舌面音j/q/x拼合时,发音和听音偏误率都非常高,超过百分之五十。有时是由于将[uan]与[ian]相混,有时是由于将[uan]与[un]相混 [5]。
分析:在学习一门第二语言初期,遇到和母语相似的地方会学的比较快,叫做正迁移,而到学习第二语言的高级阶段,和母语差距较大的地方会学的比较慢,叫做负迁移。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韵母习得难点依旧可以从汉阿语音对比中得到解释:阿拉伯语常用的元音是六个单元音,复合元音只有两个,鼻化元音只有三个。汉语辅音对元音的依赖性较强,辅音不能单独发音,一定要与元音拼合;阿拉伯语则是元音对辅音的依赖性很强,元音只是在辅音上的标识符号。因此,汉语大多数复合元音和舌根鼻化元音对阿拉伯语学习者来说与自己的母语相差较大,属于负迁移,是一个学习难点。
(三) 声母分析
阿拉伯语留学生出现偏误最多的五个声母依次是ch、q、x、j、zh。舌面前音q与舌尖后音ch最易相混,特别是在qu/chu组合中,常将qiong发成或者听成chiong;舌面前音x易与舌尖前音s相混,特别是在si/xi、sun/xun组合中;舌尖后音sh容易与[s]音相混 [6]。
分析:统计表明,阿拉伯语留学生学习汉语声母时产生的偏误有很明显的规律性,偏误规律显示出母语(阿拉伯语)负迁移对习得汉语声母的影响。从汉语普通话辅音系统与标准阿语辅音系统对比来看,汉语中有些辅音,如舌尖后音和舌面音,阿拉伯语里没有,阿拉伯语里有舌尖前音中的擦音,但发音部位有差异。阿拉伯语学生在听辨和发音时,很难找准发音部位,也很难在这个部位上准确发音。克拉申的输入假说其实包含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分别是输入数量,输入质量,输入方式和输入条件。首先,在输入数量上,语言习得需要大量的输入,所以要确保学习者有足够量的语言输入;其次是质量,无论做任何事情,都应注重质量,语言输入也不例外,为了保证输入质量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教师给学习者的必须是“可理解”的输入,另外一个是需要符合“i + 1”模式,在输入时有一定的跨度和跳跃,每次都让学生有一点点挑战。最后,输入方式与条件分别侧重的是习得的语言环境与学习者的情感障碍对输入的影响,学习者应该在自然的语境下,以及情感焦虑低的状态下接受输入。这也提醒我们,输入不仅仅要考虑外部客观的语言环境,还应该关注学习者主观的情感态。
3. 教学启示
阿拉伯语留学生的汉语语音习得难点有其个性特征,如元音偏误率高,开口度不够,元音长短把握比较混乱等。阿拉伯语留学生汉语语音习得难点与其他非声调语言学习汉语者也有相似之处,如阳平习得困难最大,容易与上声混淆等 [7]。针对这些个性和共性,为提高阿拉伯语学生的语音教学效率,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 立足教材,不拘泥于教材,持久地开展语音教学
目前国内的教材课程安排多是前五课为语音学习,后转入字、词、句和语法的学习。由于词汇和语法学习比较容易见成效,教学过程中语音部分往往是匆匆学完以后,便不再关注。第二语言的学习是一个不断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也是不断排除母语干扰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持续积累、修正和反复的。汉语四声调有其自身特殊规律和复杂变化,对于外国留学生特别是母语为非声调语言的阿拉伯语留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尤其困难,因此语音的修正、特别是声调的修正应该贯穿在整个语言学习的实践中。教学实践证明,反复、长期的修正可以让留学生较好地消化吸收汉语语音,经过一个学期的积淀,语音面貌通常会有较大提升。具体来说,针对阿拉伯语留学生阴平调学习困难的问题,教学中可以利用手势引导,五度标记法等方法让学生理解汉语的阴平调具有高、平、稳的特点即:调值高,而且很稳定。需要保持和拉长一个音,当学生把平声调掌握好,可以发出来时就有利于其他调型,如去声的学习。
(二) 以音素教学法为主,循序渐进地教学
语言学界存在着“声韵中心论”“声调中心论”“音素教学法”“音节教学法”“语流教学法”等多种语音教学方法。教学实践中,我们主张更多地采取音素教学法:
从学习单个音素开始,逐渐过渡到音节、词语以及短句等。过渡不是直线型的过渡,而是通过不断地重复,不断地纠正,反复练习,逐渐增加难度和语音长度来实现。
(三) 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畏难情绪,有针对性地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习者的背景和学习目的,开展有针对性的教学。考虑到大部分阿拉伯语留学生学习汉语都是为了将来和中国人“打交道”,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强调语音准确的重要性,引起他们对语音学习的高度注意,并激发他们对语音学习的兴趣和欲望,同时也要通过有趣的练习消除他们在语音学习特别是声调学习时的畏难情绪 [8]。例如在教声母的时候,阿拉伯学生都很有学习语言的天赋,可以从他们的母语中找到相对应的,相似的字母发音,“bpmf,dtnl,gkh”教起来,得心应手。但到了“z,c,s”和“zh,ch,sh”便是一个瓶颈期,难题再一次出现,汉语教师可以采用手势教学法和对比教学法,双管齐下。用手模拟自己的舌头部位和变化,强调zh,ch,sh发音时的卷舌动作,接着,找多对近似发音,以“老师读z你读zh,老师读sh你读s;老师读zh你读z,老师读s你读sh”的方式训练。另外为了让学生更加感受到平翘舌音的不同,汉语教师借助一些绕口令,如:“祖冲之坐着出租车去吃自助餐”、“四是四,十是十,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营造欢乐的教学环境,同时提升一点难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4. 结语
阿拉伯国家孔子学院在全球孔子学院的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并成功培育出一批优秀的汉语人才。国际中文教育中以母语为阿拉伯语的汉语学习者也在不断增加,本文从语音现象出发旨在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在声母,韵母,声调方面存在的差异,找到学生的偏误并分析原因,提供实践案例和改进方法,同时考虑了两种语言文化的思维差异,对国际中文教育教学有提出建议和思考,以期更多的研究关注此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