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研究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Explicitation of Conjunction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Styles
DOI: 10.12677/ML.2022.109279, PDF, HTML, XML, 下载: 484  浏览: 1,029 
作者: 黄好琪: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 徐州
关键词: 语料库连词显化汉译英文体Corpus Conjunctions Explicitatio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Styles
摘要: 本文通过自建四个双语平行语料库,运用AntConc等工具,通过卡方检验和对比分析,探究了六类连词在译文及其原文的使用频率差异对比情况、不同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情况以及不同但相似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情况,并对汉译英中的连词显化程度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一方面,用数据证实了汉译英中普遍存在的连词显化现象,揭示了不同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也为译者在汉译英过程中连词翻译策略的选择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思路。
Abstract: By building four bilingual parallel corpora, using AntConc and other tools, making Chi-square tests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comparison of differences in the frequencies of use of six types of conjunctions in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its original text, and the comparison of the degree of explicitation of conjunction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and different but similar styles . This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reasons for these differences. On the one hand, the data confirms the common phenomenon of conjunction explicit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and reveal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degree of explicitation of conjunction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different styles; on the other hand, this paper provides a reference idea for translators to choose conjunc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文章引用:黄好琪. 不同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研究[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9): 2073-2083.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9279

1. 引言

翻译共性,也称翻译普遍性或者翻译普遍特征,是“译文中呈现的有别于源语文本的一些典型的、跨语言的、有一定普遍性的特征” [1]。1993年,Baker [2] 首先提出了翻译共性或翻译普遍特征的假设,并论述了利用语料库研究翻译共性的可行性及其意义。翻译共性主要分为:显化、隐化、简化和范化 [3]。显化假设最早是由Blum-Kulka [4] 提出的。她指出译者在对语篇和话语进行处理时,会对源语文本的某些语言信息加以阐释,以使译文的衔接关系更加清晰,而这些阐释会导致译文比源语文本冗长。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句子结构、连接词等方面截然不同,英汉互译时就必然会伴随显化或者隐化。随着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语料库已逐渐被应用于研究翻译中的显化现象。本文从连词显化角度出发,自建四个汉英双语平行语料库,分别命名为小说双语平行语料库(以下简称小说语料库)、散文双语平行语料库(以下简称散文语料库)、公文双语平行语料库(以下简称公文语料库)和法律双语平行语料库(以下简称法律语料库),旨在对汉译英中的连词显化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并探究汉译英中连词显化现象在不同文体中以及不同但相似文体中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思路。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对连词的分类存在差异,且不论是英语连词还是汉语连词,其分类方式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Halliday和Hason [5] 把英语的连接关系分为四类:并列、转折、因果、时间。汉语连词按意义可以分为联合连词和偏正连词两大类,联合连词下又分并列、连贯、递进、选择关系的连词等小类,偏正连词又分因果、转折、条件、假设、让步、目的关系的连词等小类 [6]。本文按汉语连词分类方法,但不考察并列、选择连词,Halliday和Hason [5] 认为并列关系是一种最简单的衔接方式。汉语中表达并列和选择关系时一般不使用连词,而译成英语时为了符合目的语的语法规范常常会增加连词。另外,本文也不去考察连贯连词和递进连词,因为译者较少使用连词表达连贯和递进关系,而较多地使用连接副词和介词短语达此目的 [7]。所以,本文考察的连词主要为转折、因果、假设、条件、目的、让步这六类连词,并尝试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 小说语料库、散文语料库、公文语料库和法律语料库中的英译文的连词使用频率与原文的连词使用频率是否存在差异?

2) 不同文体之间连词显化程度是否存在差异?

3) 不同但相似的文体之间连词显化是否存在差异?

4) 影响连词显化的因素具体有哪些?

2.2. 双语平行语料库的创建

2.2.1. 语料收集

本文的分析基于四个自建语料库,其中小说语料库由莫言的《红高粱》和余华的《活着》两篇长篇小说的原文全文(正文部分)及其英译文构成,中文字数为167328,英文词数为218470;散文语料库由张培基的《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1999)中的原文全文和英译文语料(去除注释)构成,中文字数为60643,英文词数为44254;公文语料库由《党的十六大~十九大报告》的原文及其英译文构成,中文字数为117805,英文词数为88566;法律语料库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原文及其英译文构成,中文字数为29681,英文词数为20822。

2.2.2. 语料对齐和分词标注

本文运用语料对齐工具ABBYY Aligner 2.0将原文和译文进行对齐处理,使用语料对齐工具后,再人工进行校对。对齐之后还需要进行分词处理以便后续检索操作更加精确和便捷。运用Corpus Word Parser语料分词和词性标注程序对四个语料库的中文语料进行分词标注。尽管英语文本中单词与单词之间是有空格的,不需要分词,但是由于同样的单词可能词性不同,所以仍需对英文语料进行词性标注,本文运用Tree Tagger 3.0对四个英文语料进行词性标注。汉英语料均进行词性标注后,后续检索时,可以使用编码格式辅助检索,提高检索效率。

2.2.3. 双语平行语料库检索

将处理好的中文和英文语料导入到BFSU ParaConc 1.2.1平行语料库检索程序中,在检索栏输入检索词,检索结果中既会出现检索词,又会出现其对应的译文或原文。例如,在检索栏输入“因为”,检索结果会出现带有“因为”的原文及其对应的译文;在检索栏输入“because”,检索结果会出现带有“because”的译文及其对应的原文,这对于分析汉译英连词显化翻译策略非常有帮助。

2.3. 数据统计

使用AntConc 3.4.4统计工具,分别检索四个语料库中原文和译文的六类连词,并统计其使用频率。在检索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干扰项,可以通过编码格式辅助检索去除,由于对英文语料进行词性标注时,Tree Tagger 3.0的编码格式中介词和从属连词的编码格式相同,所以仍会出现不确定是介词还是连词的情况,例如检索“for”时,使用了编码格式进行检索,但是检索结果中的“for”仍然可能含有介词,这时可以通过高级选项剔除后,再人工剔除。

3. 数据整理与讨论

3.1. 数据整理

AntConc 3.4.4检索的四个原文语料和译文语料的连词使用情况的详细统计结果见表1~4。由于语料库中所含的字数和词数并不相等,所以将频数转化为了频率。

Table 1. The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of the novel style

表1. 小说双语平行语料库

Table 2. The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of the prose style

表2. 散文双语平行语料库

Table 3. The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of the official document style

表3. 公文双语平行语料库

Table 4. The bilingual parallel corpus of the legal style

表4. 法律双语平行语料库

3.2. 数据讨论

3.2.1. 原文与译文的不同连词的使用频率对比

表1~4中译文和原文六类连词总计可知,四个语料库中,译文六类连词的频率总和都高于原文六类连词频率总和,因此,总体上,四种文体的汉译英都存在连词显化现象。但单独看某类连词,在译文中的频率并不总高于在原文的频率,即也存在连词隐化现象,如在小说、散文和公文语料库中,条件连词在译文的频率都低于在原文的频率;在小说、散文语料库中,目的连词在译文的频率都低于在原文的频率。

为了研究六类连词在汉译英中显化程度的差异,本文对连词的频数进行了卡方检验,并将检验结果中的卡方值(Chi-square)和显著性水平p值(sig)统计于表1~4中,参照p值判断连词在译文的频数和在原文的频数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为了减小误差,本文将p设为0.01,当p < 0.01,差异显著;当p > 0.01,差异不显著;卡方值越高,则说明差异越大,若显化的话,则显化程度也就越高。由译文频率和原文频率的对比以及p值可知,在小说、散文语料库中,转折、因果、假设、让步连词均呈显化现象,且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因果连词卡方值最大,即因果连词显化程度最高;而条件、目的连词呈隐化现象,但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不显著。在公文语料库中,转折、因果、目的连词呈显化现象,且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显著,其中因果连词卡方值最大,即因果连词显化程度最高;假设、让步连词呈显化现象,但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不显著;条件连词呈隐化现象,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不显著。在法律语料库中,因果、条件连词呈显化现象,且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显著,其中条件连词卡方值最大,即条件连词显化程度最高;转折、目的连词呈显化现象,但在译文和原文之间差异不显著;假设、让步连词在原文和译文中都未出现,因此不做分析。综上,不论是在哪一文体中,六类连词汉译英显化程度具有差异。

3.2.2. 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研究

根据表1~4,本文汇总了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的译文连词频率与原文连词频率的差异对比表(见表5),其中文学文体的连词频率为小说和散文语料库的连词频率之和,非文学文体的连词频率为公文和法律语料库的连词频率之和。本文对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中六类连词在译文的频率和在原文的频率进行了卡方检验,并将卡方值和p值统计于表5中。由合计行可知,总体来说,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由p值可知,除让步连词外,其他五类连词,在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汉译英中显化程度的差异显著,其中条件连词显化程度的差异最大。由译文连词频率和原文连词频率的比值可知,对转折、因果、让步连词来说,均是文学文体汉译英显化程度高于非文学文体,而对条件连词来说,非文学文体汉译英显化程度高于文学文体,因假设和目的连词在非文学文体的原文未出现,故不作分析。

Table 5. The literary style and non-literary style

表5. 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

3.2.3. 相似文体之间的连词显化对比研究

为了探究同为文学文体的小说、散文语料库中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的差异以及同为非文学文体的公文、法律语料库中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的差异,本文汇总了小说和散文的译文连词频率与原文连词频率的差异对比表(见表6)以及公文和法律的译文连词频率与原文连词频率的差异对比表(见表7),并做了卡方检验。根据表6,由译文连词频率与原文连词频率的比值可知,对六类连词来说,均是小说语料库中连词显化程度高于散文语料库;由合计可知,总体来说,小说和散文语料库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具有显著差异;由p值和卡方值可知,转折、因果、假设和让步连词在小说和散文语料库汉译英中显化程度的差异显著,其中因果连词显化程度差异最大,转折连词其次,条件和目的连词在小说和散文语料库汉译英中显化程度的差异不显著。根据表7,由译文连词频率与原文连词频率的比值可知,对转折、因果连词来说,公文语料库中连词显化程度高于法律语料库,对条件连词来说,法律语料库中连词显化程度高于公文语料库;由合计可知,总体来说,公文和法律语料库汉译英中连词显化程度有着明显差异;由p值和卡方值可知,转折、因果和条件连词在公文和法律语料库汉译英中显化程度的差异显著,其中条件连词显化程度差异最大。而假设、目的和让步连词由于出现频率极低,故不作比较。

Table 6. The literary style

表6. 文学文体

Table 7. The non-literary style

表7. 非文学文体

4. 影响连词显化的原因分析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七张表呈现出来的数据来分析影响连词显化的具体因素,分别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进行探究。

4.1. 微观层面

1) 英汉语言差异

英语和汉语属于不同的语系,形式化程度相差很大。英语注重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语言形式衔接手段,以此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而汉语组句组篇少用或不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句篇之间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采取隐性连贯,注重内在意念,以神统形,而不注重外在形式 [8]。连词是句型结构的重要标志,能明示源语语句之间的语义关系或逻辑关系,所以英汉之间的形意转化关键在于连词的处理上,也因此英汉互译时必然会用到显化或隐化策略以符合目的语语法规范。在汉语中,很多表达逻辑关系的句子并不加连接词,这就意味着,就连词来说,英译汉时往往采取隐化策略,而汉译英时则往往采取显化策略。

2) 文体差异

显化和隐化现象不单单局限于语言差异层面,不同的文体风格也决定了译者在处理译文时必须加以阐释。Reiss [9] 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指出三种不同的文本类型(信息型、表情型和感染型)分别对应三种不同的功能(表现事物与事实、表达情感与态度和感染文本接受者)。但是在这三种典型之间,存在着很多混合型文本。例如本文讨论的《党的十六大~十九大报告》就既是信息型文本,又是表情型文本,还是感染型文本。Reiss [10] 建议根据文本类型来选择翻译方法:翻译信息型文本应将其中的全部信息都译出来,译文应是简明的白话文,没有冗余,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使用明晰法;翻译表情型文本时,在确保信息准确的基础上,译文应当反映出原文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点,翻译方法应当是仿效法,译者应采取和原文作者相同的视角行文,翻译文学作品时,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应是重点考虑之一;感染型文本的译文应能在译文读者中产生预期的反应,宜采取“编译”的方法以实现等效。因此相对于非文学翻译来说,文学翻译要求译者避免逐字对译,译者应熟练地运用词语的搭配与关系,避免出现晦涩之感 [11],而非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准确无误地再现原文的信息 [12]。文学文体重审美,重形象思维,文章可能晦涩难懂,译者就更需要显化其中的逻辑以帮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但是即使同为文学文体或非文学文体,连词显化程度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其文本类型还是不一样。例如公文和法律虽然均为非文学文体,但是其文体仍不一样,法律属于信息型文本,因此法律翻译中的条件连词显化明显,再如小说和散文虽然同属于文学文体,但是散文属于表情型文本,比小说更注重原文的艺术形式和审美特点,所以其连词显化程度低于小说翻译的连词显化程度。

4.2. 宏观层面

1) 语用目的

Vermer [13] 提出了目的论,指出译文必须要符合预定的目的,也即他所说的必须“功能充分”,因此,弄清楚翻译原文的目的以及译文的功能对干译者而言至关重要。他在书中提出译文由其目的决定,目的准则最为重要。因此,鉴于不同文体的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不同,翻译时所采用的方法也就有所差异。例如,翻译小说时,为了让目的语读者读懂作品中讲述的故事,译文应是简洁、明了,逻辑关系体现得要清晰,句与句的衔接程度更高,这样读者才能更为准确地理解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和文章的起承转合。而翻译政府工作报告时,由于是政治文献,且报告的目的在于向读者传递信息和能量,译文也应该像原文一样严谨,语言简练,不用做过多的连词显化。

2) 译者因素

翻译归根结底是译者在做的事情,显化或者隐化都是译者在翻译时采用的策略。译者的翻译目的、对目的语文本读者的关注、翻译风格、翻译策略和方法的应用等均对显化趋势及显化程度的高低产生影响 [14]。现代人已经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通顺”。具备良好素质的译者在两种语言中进行翻译时,必须准确而又完整地把原文的思想和内容表达出来,尽量减少语言在传输过程中的信息流失 [15]。翻译时,译者对于原文会有自己的理解,译者为提高译文的明确性和衔接度往往会采取显化策略,但是译者也可能由于自身喜好、习惯等因素将原文中的某些内容或词语隐化。当然,不同的译者会有不同的翻译风格,显化、隐化程度也就不尽相同。

5. 结语

本文从连词显化角度出发,基于自建的四个双语平行语料库,使用卡方检验和对比分析,探究了六类连词在译文及其原文的使用频率差异对比情况、不同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情况以及相似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对比情况,并对汉译英过程中连词显化程度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1) 显化翻译策略在英译文中普遍使用,译者对连词进行显化处理以提高译文的整体衔接程度,但是不同连词的显化程度不同;2) 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汉译英连词显化程度有着明显差异,且总体来说,文学文体更多出现连词显化现象;3) 总体来说,不同但相似文体的汉译英连词显化也存在显著差异;4) 连词显化的具体程度不同主要受到微观层面中英汉语言差异和文体因素的影响,以及宏观层面中语用目的和译者个人因素的影响。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柯飞. 翻译中的隐和显[J]. 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5, 37(4): 303-307.
[2] 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 In: Baker, M., Francis, G. and Tognini Bonelli, E., Eds., 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 John Benjamins, Amsterdam/Philadelphia, 233-250.
https://doi.org/10.1075/z.64.15bak
[3] 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80.
[4] Blum-Kulka, S. (1986) Shifts of Cohesion and Coherence in Translation. In: House, J. and Blum-Kulka, S., Eds., Interlingual and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Discourse and Cognition in Transla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tudies, Gunter Narr, Tübingen, 17-35.
[5] Halliday, M.A.K. and Hasan, R. (1976) Cohesion in English. Longman, London, 298-299.
[6] 张斌, 张谊生. 现代汉语虚词[M]. 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140-145.
[7] 赵晴. 《红楼梦》汉英翻译语料库的衔接显化研究[J].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25(11): 110-116.
[8] 刘玉梅. 英汉语篇语料分析: 衔接显化、语域与语篇连贯[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18(6): 130-133.
[9] Reiss, K. (1971) Möglichkeiten und Grenzen der Übersetzungskritik, Munich: M. Hueber, Translated (2000) by E. F. Rhodes as Translation Criticism: Potential and Limitations. St Jerome and American Bible Society, Manchester.
[10] Reiss, K. (1976) Texttyp und Übersetzungsmethode: Der operative Text. Scriptor Verlag, Kronberg.
[11] 周方珠. 文学翻译论[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 2014: 22-23.
[12] 李长栓. 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61.
[13] Vermer, H.J. (2004) Skopos and Commission in Translational Action. In: Venuti, L., Ed.,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 Routledge, London, 227-238.
[14] 胡开宝. 语料库翻译学概论[M].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1: 90.
[15] 李红英, 肖明慧, 王永祥.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译英中连词显化的研究[J]. 外国语文, 2017, 33(6): 116-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