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高中语文唐诗教学的重要性
诗歌是一种不同于其他文学类作品的文学形式,它不同于小说故事情节的冗长,也不同于戏剧的离奇特殊,更不同与散文的飘逸抒情,是古代诗人对世间万物或者人生百态所发出的感悟。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考察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的把握,诗人情感的分析与诗歌写作手法的运用。达到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主题。
一方面,学生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更重要的是在积累文化知识、陶冶情操的基础上汲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传统经典。学生在品味诗歌时,品味的不仅是诗歌,还有对自我的审视和期待。诗歌中所体现的高尚情操会伴随着学生的学习与成长,在耳濡目染之下,学生的灵魂会得到洗礼,修养会有所提升,道德思想也会得以升华。通过小学时诗歌的启蒙教学、初中时诗歌的初步鉴赏,从懵懵懂懂到拨开云雾。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水平,不管是智力的开发还是生活阅历,对世间万物都有相对的认识,在情感方面也比较细腻。这些因素都有利于学生去解读揣摩欣赏诗歌。
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中国梦”的提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日益受到重视,更是以别开生面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典诗歌,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综艺节目以其华丽的语言、优美的旋律、生动的形象和丰富的情感,在荧幕上灼灼生辉。千百年来人被们奉为经典的古典诗歌,更让人们爱不释手,这就是文化的魔力和经典的魅力。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弘扬经典诗歌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不单单是为了自身的学习与发展,也是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责任和使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 高中语文唐诗教学的现状
2.1. 唐诗的教学目的单一化
教育部2011制定的《关于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中,明确提出“这些诗文主要供学生读读背背,增加积累”,也就是说,诗词教育的首要目标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上面。对绝大多部分的高中生而言,促进他们学习诗歌的主要动力就是学习成绩的提高。他们心心念念,刻苦专研学习的内容都与高考密切相关,与高考无关的内容则无人问津。尽管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诗歌都是古往今来的经典佳作,但是能够对这些作品细细琢磨、用心品味的学生凤毛麟角。学生关切的仅仅局限于老师要求熟读背诵的考点,为此他们可以铁杵磨成针。因为写作过程中可以引用一些优美的诗词,增添作文的特色与新意。除此之外,老师教授诗歌的过程中侧重于高考的考点,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答题技巧以获取高分,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中国传统经典的学习与传承。
2.2. 唐诗的教学鉴赏片面化
教师在诗歌教学的内容上侧重于字、词、句的理解,忽略了诗歌的内在意蕴,即对诗歌意境、情感的把握。纵观高中语文的诗歌教学,为了便于学生的学习与理解,大部分教师的诗歌教学都侧重于串讲诗歌字面意思。必要时简单介绍诗歌的韵律节奏、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等等,再灌输诗歌的时代背景来烘托作者的写作意图。然而,这种讲解方法没有以学生为主体,深入剖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毋庸置疑,这种片面的教学不利于学生鉴赏诗歌能力的提升,反而局限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力的发展。
2.3. 唐诗的教学方式简单化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教育的发展无可厚非成为国家关切的问题,新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发展素质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在素质教育推行了若干年的今天,即使国家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大部分教师仍然保留着传统的教学方式与教学手段,古诗词的教学仍然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唐诗的教学形式逐渐趋向于套路化,千篇一律的讲读(串讲)套路成为了古诗教学的万能模板。这种传统灌输式教学方式导致了学生学习的疲乏,同时机械的记忆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
2.4. 学生学习效果不明显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古诗文的教学要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就目前的诗歌教学而言,大部分的教师是“重工具,轻人文”。导致学生对诗歌的字词讲解、内容梳理、情感把握达不到整体的综合运用,违背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值得我们反思。为什么学生对于诗歌的鉴赏能力薄弱,我们应该如何去实践诗歌教学?高中语文教材选取的诗歌都是历代经典名篇,目的是让学生在经典中传承与创新。可事与愿违,古板的教学抑制了学生的创新与发展,造成了学习的被动。并且高中生对诗歌的概念就仅仅局限于教材选取,诗意鉴赏也很难脱离文本。在考试中遇到新诗,难以把握,做不到举一反三。加之许多晦涩难懂古诗语言,很难用通俗的话语来表达,从而一定程度加大了学生学习理解诗歌的难度。因此,许多学生对诗歌敬而远之。
3. 高中语文唐诗的教学策略
3.1. 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1) 创设教学情境
古典诗歌的语言表达简洁凝练、极富表现力,短短十几个字的简单描述,往往抓住那些给人感受最深刻、目光所及的自然风光与世俗的纷纷扰扰,用极具哲理的语言来烘托现实的无奈。不仅如此,意境与意象的表达是诗人笔下不可或缺之物,二者的结合才会使诗歌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之美。所以,要理解一首诗歌的精髓,教师教学时要带领学生领悟诗歌的意象描写与优美意境,畅游诗人的情感世界。想要达到这种教学效果,常用的教学方法就是创设情境法。因此在进行《春江花月夜》教学时,就应该适当的创设教学情境,用精炼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的美妙。
例如在《春江花月夜》的授课中,对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这两句诗,我们可以用双手描绘江水浪潮的起伏,明月的高升,这样既生动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也便于学生理解记忆诗歌。“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以通过诗句的语言赏析,分析游子与思妇相思别离之痛,再现人世间黯然销魂之情。游子远去不归,月色正浓浓的笼罩着远处的高楼。思妇痴痴的望着月光,左右盘桓,可恨这恼人的月光驱不散还复来。高度还原诗中的情形,再通过语言绘声绘色的解析,配以那婉转哀怨的音乐。带领学生进入那凄美静谧的意境,感受思妇那时而幽怨、时而缠绵、时而痴情的情形。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随着科技的高速飞跃,越来越多的传统教学工具逐渐被淘汰,而高科技教学工具正日益走入我们的课堂。其中多媒体教学广受欢迎,方便快捷的课件(PPT)、投影、文档等实现了更直观的教学。加上网络技术的日新月异,在诗歌教学中老师可以借助网络播放优秀的诗歌配乐朗诵,穿越时空的激流,感受诗人笔下的波澜壮阔。当学生置身于连绵起伏、诗情画意的情境中,这么轻松的学习氛围、良好的教学情境,足以让学生感同身受,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可见高中语文唐诗教学应该适当的创设一个有益于学生学习的学习情景,让学生体验不同的教学方式,感受不一样的诗歌情怀。可以通过再现情景、配乐、诵读等音像的播放把学生带进入诗歌情境之中,领略不一样的诗歌风韵。《春江花月夜》这样经典的诗歌,老师在教授中不仅要用饱含情感的语调,流畅优美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把学生带入优美的意境。还要尽力的革新教学工具,使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教学。利用信息化手段来辅助学生感知诗歌的美,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自由遨游,去领略诗歌永恒的魅力!
与时俱进,巧借信息技术来服务于课堂是时代的潮流,其实使用得恰当可以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这是一种异与传统的教学,但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春江花月夜》这首诗歌,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名篇,历来为人们广为传颂,也有许多优秀的名家名师教师进行赏析和教学。可以先借助《春江花月夜》优秀的教学实录和微课视频,让学生观看理解,收集学生存在的问题,课上引导并组织学生探究问题。可以在阅读与探讨中升华主题,进而加深学生对诗歌内涵的了解,提升学生对诗歌美的感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2) 采用诵读法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诗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典诗歌的语言脍炙人口、节奏轻快悠扬,这也是为什么千百年来传承不衰的原因。因此,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品味诗歌、在阅读中感悟诗歌、在阅读中提升诗歌的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吟诵是中国古代文人吟咏诗文并创作诗文的一种艺术表达方式,也是古人常用的悦读法及教学法。古人用吟诵法做出来的古典诗词文赋,在没有背景音乐和器乐伴奏的情况下,也只有借吟诵的腔调才能巧妙地再现其深邃的艺术魅力。” [1] 语言文学讲究审美和直觉,诗歌的情感和意味,都蕴含在语言和意境中,对诗歌反复吟咏诵读,就能够有所感受和体会。中国古代的诗歌普遍具有抒情性,那细腻的情感需要我们细细琢磨,因此字里行间需要我们用心品味、细细研读,则可以体味诗人的言外之意。吟诵朗读是诗歌教学的必备环节,一个“读”字贯穿了整首诗歌。但是“读”的方式各种各样,效果也各有不同。有老师带读,规范引领学生。学生自读、齐读,检验学习成果。播放音频朗读,感受诗歌与音乐结合的美妙等等。这种教学方法需要老师能够熟练的驾驭课堂,掌握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在朗读中促进诗歌的学习,在沉郁顿挫中把握诗歌的节奏韵律,这样可以收获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教授《春江花月夜》时,教师可以用“诵读”贯串整节课,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节奏的优美,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领悟语言的魅力,在“读”通文义中把握情感。让学生结合诗歌注释读懂诗文大致内容,梳理诗歌的大意,明确情感基调。让学生读懂《春江花月夜》语言,从朗读中感受诗人对游子思妇的同情与悲悯,更是对自己岁月浮沉的映照。透过张若虚所处的大时代背景下,品味诗人情感的悲欢离合,对岁月无可奈何的惋惜。再借我们日常所看到日月之光、山河之美、世事变迁,体悟诗歌于情、于景、于理三者交融,虚实相生的意境。最后学生结合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发散思维,读出气势,读出个性。此外,这首优美的诗歌,朗读应该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这样一个积极活跃的课堂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教师与学生又可以拉近距离,归还了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读完再安排一个“品位”的环节,让学生畅谈朗读之感,发挥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品味诗歌的美感。《春江花月夜》这首大气磅礴、清新优美而又不乏流光溢彩的绝美诗篇更需要我们用这样的“诵读法”去激情演绎。
3.2. 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
1) 感受《春江花月夜》节奏韵律的音乐美
《春江花月夜》的句式不同于一般的绝句与律诗,这种形式的诗歌创作手法新颖,内容主题令人耳目一新。整首诗歌一共三十六句,四句为一组,可看成一首简单的绝句,所以整首诗歌可看作是由九首绝句组合而成,诗句排列整齐,内容布置合理,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在韵律方面,每一组诗歌中有三句押韵,又采用不同的韵脚,平仄相间,音节错落有致。全诗还使用大量的排比句、对偶句、顶针手法,这样仿佛全诗一气呵成,句与句之间相互连贯,回环往复。诗歌的起承转和极富韵律感,诗意感觉言有尽而意无穷。
对于一首诗歌来说,情感是“诗心”、内容是“诗魂”、韵律是“诗形”。全诗用词朴实无华,但是在吟诵与轻唱之中却给人耳目一新,清新畅快的感觉。诗中“春、江、花、月、夜”是我们日常所见最普通不过之物,经过诗人的用心雕琢,呈现出了一种难以想象的美感。如诗句中有大量叠词的运用,“滟滟、皎皎、年年、代代、悠悠、沉沉”的使用,增强了整首诗歌语言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极富音乐美。同时这和谐的音律,也表达出诗歌丰富的内容,给人以美的感受,表达出很不错的艺术效果。如“滟滟”突出了流水波光荡漾,“悠悠”则是形容游子如同白云一样渺茫、深远。
《春江花月夜》的讲授,节奏韵律是我们应该突破的一个点。这首诗的韵律节奏非常有特色,它是在悲凉中带着慷慨,却有散发出内在的含蓄与隽永。明明诗歌内在的感情就热烈、深沉,但是从诗句的表达上就尽显自然与平和。整首诗歌连在一起,就像交响诗一样,一个乐章接一个乐章,在教授时应该带领学生慢慢的欣赏。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人缓缓陈述,并没有给人惊鸿一瞥,只显示出了自然与平缓。却在这江水、月色、夜晚来临中带领我们慢慢进入了“江流宛转绕芳甸”去体验跟随河流一起蜿蜒流转。而“宛转”二字又含蓄委婉的表达出人生的际遇,生命并不是一往无前,它要弯弯绕绕,曲曲折折。正契合诗人的心境,表现出诗人心事的“宛转”。又如“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四个相连问句插入其中并不突兀,以静衬动手法的运用,通过月亮引发人们的思考。这首诗歌首尾相接,从“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一个月出,一个月落,二者的契合很完整。月出与月落的轮回,亦是一个人对生命思考的轮回。诗句之间恰当的排列分布,字词之间的细腻缝合,正好将这种缠绵的情感描述出来,也很自然的感觉到诗歌观察的细微之处。
2) 品味《春江花月夜》精炼生动的语言美
中华民族五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唐诗一直是难以逾越的高峰。而在整个的盛唐之下,保存下来的《全唐诗》共计四万八千九百余首。这当中,不仅有李白的狂放不羁、杜甫的忧国忧民、白居易和王维的别样风骨,更有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独树一帜,力压全唐。闻一多先生曾给这首诗以极高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2] 这是当之无愧的,《春江花月夜》不论是从语言、风格、韵律都给后来的诗人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语言一改齐梁辞藻华丽奢靡之风,用平淡清新的语言将多种情理融于一体。风格上开创了盛世的唐诗风格,将文坛诗风从五代的艳俗之气转到了大唐气概上。结合语言分析我们知道《春江花月夜》这首诗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描绘“春、江、花、月、夜”等美景,继而引发了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探寻。第二部分主要是营造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二者两地相隔、相思、相望的浓郁诗境。
我们可以从语言入手,感受作者带给我们的震撼。分析诗歌从来不提倡逐字逐句的解析,而是要求我们找准诗句的核心字词,才能领悟诗歌的灵魂所在。而《春江花月夜》中的许多核心字词便值得我们推敲,“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连”和“生”字将明月拟人化,赋予了江水和皓月蓬勃向上的生命力,给我们带来一种灵性。正是用这两个字来连接江水、皓月,赋予二者灵动之美,才描绘了一幅广袤无垠的画卷,水天一线,皓月当空。将春、江、月三者融合写出了不一样的格局,使诗歌鲜活有力,立意高远。诗中“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一个“待”字,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对人生百般的思索,赋予了月亮世俗的情感与愁思。紧接着一个“送”字,更道出对岁月无限的追问,赋予了江水时光流逝的无奈。月亮饱含着深情,江水滔滔不绝,简简单单的一个“待”字,将岁月催人老,光阴悄流逝,世事且无常表达的细致入微。“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这两句中的“谁家”和“何处”这两个疑问词,写尽了天底下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把他们相思相望不相见的缠绵婉转,描绘得深挚而纯洁,写到了游子思妇的心坎里。“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可怜”二字一语双关,看似写月亮的单一,实则是为了强调思妇形单影只,“徘徊”更添新意,以月示人,表明思妇独处时的苦闷惆怅与内心徘徊。一轮明月,亘古不变,千里共婵娟,思妇触景生情。月色朦胧,隐隐约约的微光照亮了思妇孱弱的背影,也照亮了思妇的内心的阴霾。诗中“卷”和“拂”两个字,展现了思妇此刻的动作行为。许是往日情境的浮现,苍茫之中,思妇不愿看见这朦胧的月色,可这月色“卷不去”,“拂还来”。千古不变的月亮,不仅照亮了阁楼之上的思妇,也照亮着身处异乡的游子,同一片月色见证了游子思妇的那份思念之情。然而诗人不直接表达思妇的“忧和愁”、“悲和泪”,全程用人性化“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用关键的字词来突出情感、诗意、人生哲理。这就是语言的魅力,语言的其妙之处。
3) 感悟《春江花月夜》情景交融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在诗歌的创作中,如果说:“华丽的辞藻、绝美的修辞、婉转的韵律是诗歌的完美外壳,那么意境就犹如点睛之笔,贯穿诗歌的灵魂。”诗歌中所蕴涵的意境,会让诗歌变得更加动人,让读者身临其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光是题目就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春、江、花、月、夜”本是我们日常所见的寻常之物,诗人把它们结合在一起,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情与景,二者相互交融,就形成了美妙的意境。开篇两句诗描绘了江水一线,皓月高升,以浩大的气势展现出一幅宽广无垠的画面。接着两句“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滔滔不绝的江水浪潮翻涌不停,那声音扣人心弦。望着江面上皓月当空,月色洒满了江面,伴随着江水的激荡,滟滟生辉。通过诗的前四句,我们就已经跟随诗人进入了他所描绘的意境当中,那一刻,我们或许可以跨越时空的波澜,同诗人置身于春江花月之中,感受那铺满月光的江面和波涛汹涌的浪潮。
全诗围绕五种事物——“春、江、花、月、夜”重复续写,缓缓展开一幅绝美的春江月夜图。通过无数意象的勾勒,写尽了人间的离愁,展现了人生的易逝,让我们懂得珍惜那些美好的时光。开篇以春江潮水的背景为铺垫,随着介绍大自然中纯洁的景物。有开阔的江水、孤寂的月亮、惬意的芳甸、花林、流霜、沙汀等等。流连于这美景之中,诗人感慨道:“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我们不知道月之初如何,但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更替,月亮却永远是那个姿态。物是人非,沧海桑田,同这永恒的月亮相比,我们太过渺小。这是月亮的寂寞?还是人的可怜?诗人借人世间最真挚的情感——游子思妇的相思别离之苦,描绘出这幅充满人生哲理与世俗情趣的画卷。巧借大自然纯净朴实的风光为景,由景及人,发出对人生的追问,诉离别之苦。这景、理、情,三者融会贯通,情景交融,在诗人的婉转回荡中体现出春江花月夜清幽的意境美。
袁行霈先生评价这首诗时曾说过:“从月生写到月落,把客观的实境与诗中人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惝恍,气氛很朦胧……亦虚亦实,忽此忽彼,跳动的,断续的,有时简直让人把握不住写的究竟是什么,可是又觉得有深邃的丰富的东西蕴涵在里面,等待我们去挖掘、体味。” [3] 在《春江花月夜》里面,“作者灵活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实中生虚,虚中含实。虚虚实实,相互映带补充,相得益彰,意趣无穷。诗境因此而显得更加悠远迷离,含蕴丰富,诗人也因此而获得了千古不朽的名声。” [4] 全诗通过对“月”的反复续写,向我们透露出了夜晚这个寂静的背景,再以臆想的江水之声、浪潮声、捣衣声、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的编织着月夜江水的虚实结合,赋予诗歌灵动的美感。
4. 结语
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唐诗更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精粹。学习唐诗,不能死记硬背,需要我们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高中语文唐诗教学是古诗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测试中举足轻重。在日常的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从诗歌的文本出发,探寻诗歌的文化魅力。努力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为诗歌的语言、情感、韵律的魅力所折服,真正爱上古典诗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成为传世之名篇,独树一帜,孤篇橫绝。通过对这首诗歌的分析,我们可以在经典中传承与创新,学会举一反三。对于高中语文唐诗的教学,应适当的运用新的教学模式,比如创设教学情境,在吟诵中启发教学。围绕诗歌的文本,从语言、意境、韵律等方面解析诗歌,让学生对一首诗歌获得一个整体的把握,从而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学习兴趣。回归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鉴赏诗歌获得审美感受的初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