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困境与突围
The Dilemma and Breakthrough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in New Media Perspective
摘要: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是意识形态权力的重要体现,加强对其的建设,既符合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要求,也是提高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需要。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注入了新鲜血液,催生了新的传播方式的出现,笔者从理论层面阐释了话语权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继而以问题意识为导向,深入剖析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话语权面临着权威弱化、吸引力不足、管理滞后的困境。研究认为,要有效破解难题,核心在于把握话语方向,供给话语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重点在于深化融合转型,转变话语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魅力;关键在于构建话语平台,优化话语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以确保新媒体形势下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目标的顺利实现。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ideological power, and strengthening its construction is not only in line with the Party’s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work, but also a need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ideology classes. With the in-creasing maturity of new media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has injected fresh blood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giving rise to the emergence of new modes of communication. The author explains the value of discourse right to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a theoretical level, and then takes problem awareness as the guide to analyse in depth the dilemma that the current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right is faced with weakened authority, insufficient attractiveness and lagging management. The study argues that in order to effectively crack the problem, the core lies in grasping the direction of discourse, supplying discourse content and enhancing the discourse identity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ocus lies in deepening the integ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ransforming discourse content and improving the charm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the key is to build a discourse platform, optimize the discourse mechanism and strengthen the management of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right, so as to ensure the smooth realization of the goal of enhancing onlin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discourse in the new media situation.
文章引用:谢莉. 新媒体视域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困境与突围[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1): 4651-4657.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1636

1.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 [1]。高校思政工作中的话语权问题,既与思想政治工作密切相关,又与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息息相关。网络作为新兴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也改变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的环境。以前僵硬老套的话语传播方式,与网络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比,已经显得滞后和不足了,严重阻碍了思政课发挥德育的主渠道作用。因此,在互联网平台成为大学生交流的重要场所的新背景下,把握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成为亟待开展的重要任务。以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价值为理论基础,深刻剖析新媒体环境下其面临的困境并进一步探讨破解难题的方法,对全面提升新媒体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在社会中的影响力和认同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价值阐释

2.1. 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顾名思义是存在于互联网空间中,与以往传统思政相比,一方面存在的空间发生了变化,从现实社会中转移到了网络世界中,另一方面,但是,其性质并未发生变化,其性质依然保持着阶级性质,这是无产阶级为统治所必需的。通过网络这一特殊的介质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方向正确性,有利于保障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目前在网络平台中,信息交换和意见表达非常自由,网络成为网民表达权利的重要途径。当今时代西方的社会思潮不断入侵国内,通过网络对中国进行和平演变,加上一些不良社会思想肆虐,严重影响着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的安全性,因此必须通过建设网络阵地,通过提升网络话语权的方式来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在网络中的影响力,“给网民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准确把握意识形态新特点,做好主流意识形态传播工作” [3],只有让网民特别是高校大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接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才能够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观念和行为方式,从而保证正确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向,体现其政治性。

2.2. 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教育的实效性本质上是对教育结果的一种考察,也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就是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通过网络进行教育,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对受教育者进行有组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所产生的实际效果。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目的多种多样,其中最重要的就在于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使其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要求。通过提升话语权,追求教学和网络环境的平衡,使得受教育者在面对社会热点问题或者是网络热点事件时能够有正确的认知和判断,面对突发事件能够以自己客观公正的态度予以评价。其实,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在网络中无形宣传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的过程。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的提升,有利于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分辨矛盾,在网络环境中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心,在当今多元的社会思潮中廓清马克思主义主流价值观,在海量的信息资讯中,保持清醒的大脑,甄别信息质量,筛选对自己和社会发展有益的信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代科技发展的产物,指引着思想政治教育迈向新的征程,不断冲击着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的保障尤为重要,关系着网络平台的各种建设,影响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能否达到最优化。因此,必须要通过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的有效提升,来打破传统局限,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让其更富有时代性和感染力。

2.3.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的目标是要改造人、重塑人,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4],在新形势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特别是为适应互联网环境用网络形式开展教育,“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 [5],其目标是使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形成一个闭环。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加快,世界各国的互动更加频繁,交流愈发密切,网络中出现了更多元化的内容,出现了更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这一方面带来文化的交流,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进程,使得人们的思想不断碰撞形成新的观念,另一方面,又会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挑战,日本动漫、韩剧、美国好莱坞等各种文化产品,都蕴含着各自国家的理念,如果不加强网络文化的建设和占领,那么,青少年的思想和价值观就会被这些思想所左右,从而影响到他们的思考方式,让他们失去正确的思考方式,让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观,而他们的价值观,则会成为他们未来“为谁服务”的关键。因此,在网络中占据主阵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才能够使得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深入人们的心中,渗透入脑中,帮助他们形成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价值观。

3.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现存困境

面对新媒介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若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不主动调整去适应当代处于网络时代的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特点,如果仅仅坚持线下思政课堂为主要阵地,就不能充分利用网上渠道的功能,教育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样一来,无论是在传播内容方面,还是传播形式方面,都跟不上社会思潮。比如当今大多数都钟情于网络游戏、微博、抖音等等,这些短视频平台占据了他们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是在这些平台上却缺乏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传递出的多数思想都是零碎的、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文化。这也说明了网络阵地,“社会主义如果不去占领,资本主义就必然会去占领” [6]。如果我们不在网络中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思想,那么网民就会被非马克思主义思想所影响,因此,提高网民的辨别能力,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迫在眉睫。

3.1.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威弱化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重要与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相较于现实社会,人们在网络世界中更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更能够自由地与他人进行意见的交流,这就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不再拘泥于校园内部,而是要不断探索新区域,扩展到虚拟、开放性的虚拟环境,它将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等。这样一来,教育的官方权威就受到了冲击,面临着话语失语的困境,面临着话语“声音还比较小,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尴尬境地 [7]。

一方面,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以单向的灌输为主,缺乏主客体之间平等的交流与互动,受教育者就很难在思想上产生共鸣,无法达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在网络当中,积极的网络舆情能够发挥正面的作用,对话语客体能够产生激励引导的作用,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产生共振效应,但是消极的网络舆情就会映射出客体目前的认知并没有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所想要达到的满意的效果,折射出他们的认知偏差。

另一方面,教育者还没有适应新环境,没有掌握在网络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技巧和方法,在此过程中,无法协调好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没有发挥好“引导者”的角色,学生表达利益渠道不畅通,诉求得不到回应,同时受教育者在网络时代的一些用语得不到教育者的承认或者回应,可能会激化主客体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的信任和尊重程度都有所降低,对现存的话语权威提出质疑,实际上是在削弱其影响力,使其成为舆论引导和主流意识形态主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权威性。

3.2.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不足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网络中的流行语就在学生群体中泛化,受教育者理应在其中受到更大的吸引力,网络理应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然而,这种发展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从而削弱了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控制力。

其一,表达方式的方式呈现。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还是为统治阶级服务,它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厚。其中所蕴涵的政治、经济等各种向受教育者传授的思想就表现得比较刻板,其话语体系形式上规范统一,内容上政治性强,在教学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固定话语才能达到对学生的思想进行改造的目的,但是这种过于严格刻板的话语就会受到学生的抵制,特别是在当代网络话语不断流行的条件下,各种俏皮可爱、轻松幽默的话语备受年轻人的青睐。

其二,表现为话语的内容方面。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就是引导学生形成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会通过对国家相关政策和传达的思想进行解读,从而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这就可能导致话语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等问题,很难在短时间内进行调整,因此在内容方面会长期保持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变化性不强也是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吸引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三,表现为话语的传播方面。在以往的话语传播中多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灌输 [8],是一种教师向学生强制性灌输的单向传播,传播形式和传播渠道的单一性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缺少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情感。教育者过于注重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受教育者人格的培养,这就会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反感,导致话语传播与实际生活相脱节。因此,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抓准当代年青一代的特点,利用当代的形式多样话语活泼的网络流行语,改变传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传播。

3.3.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滞后

新媒体视阈下构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成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构建要从话语内容、话语方式、话语环境三个层面着力,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9]。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对话语的管理,只有在规范的制度管理之下才能保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正向价值,话语管理包括了话语平台建设的管理、话语机制的管理等方面。目前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管理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一,疏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建设。现在网络话语传播的形式和渠道比较单一,主客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导致主体难以通过话语去积极引导某些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无法控制网络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缺少权威的教学内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的构建还存在一些缺陷和短板,没有形成一个综合化、一体化的网络,无法在网络平台上进行有效的表达,“导致信息的不对称带来话语客体对话语主体的不信任” [10]。

第二,缺乏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管理。这就主要表现在没有重视网络信息安全,对网络信息安全监控不到位,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许多受教育者轻信网络谣言,或者受到网络不正确言论的引导,产生错误的行为,没有完善的机制管理,就无法有效地监测到他们错误,无法有效地规范他们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没有一支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的人才队伍,因而不能及时掌握网上思政动态,也不能动态预测、分析和监管网络思政,因而很难掌握社会舆论的潜在风险和矛盾。

4. 新媒体视阈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路径探析

4.1. 把握话语方向,供给话语内容,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认同

网络时代,人人具有话语权利。马克思说:“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 [11]。面临着海量多变、复杂多样的网络信息的情况下,教育主体要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必须使得其背后所蕴含的思想能够立得住、站得稳,而这就要求思想是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 [12]。因此,要切实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公信力,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群众中的认同度,就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马克思主义有着丰富的理论根源和现实依据,它是中国共产党数十年来不断摸索出来的有力的思想武器,它是我们党和人民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同时也是我们在新时期获得话语权的根本。然而在开放的网络空间中,价值观纷繁复杂,社会思潮多元化,这些现象都是由网络话语主体的单一化向多元化发展、网络话语内容简单化向复杂化发展以及网络话语传播固定化向分散化发展所导致的。西方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马克思主义,给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带来严峻的挑战,使“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在一些学科中‘失语’、教材中‘失踪’、论坛上‘失声’” [13]。新时代要牢牢掌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就要把握其深厚的理论基础,结合人民群众的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回应和解决民众所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切实用理论成果来武装人民群众的思想,增强当代社会的整体凝聚力,引领大众特别是当代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2. 深化融合转型,转变话语内容,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魅力

网络时代,网民不仅仅在网上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即关注“说什么”的问题,还会在意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和手段来表达,即“如何说”的问题。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创新、提升话语权的亲和力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选择行之有效的表达方式,其实就是要转变话语的方式,用大众化、民族化的话语来对思想进行表述和传达,提升话语在广大民众之中的吸引力。

第一,完成官方语言向民间语言的转化。列宁指出:“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 = 最高限度的通俗化” [14]。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道理能深入浅出阐释清楚,走到哪里能很快同群众打成一片,讲的话群众喜欢听,写的文章群众喜欢看” [15]。由此可见,抽象的思想只有通过大众化的语言加以表述,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只有将枯燥乏味的理论用生动活泼的方式讲述出来,才能够得到大众的喜欢和支持,将官方的语言通俗化,使马克思主义能够超越理性和感性之间的间隔,真正的沁入人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表述时就经常使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话语“撸起袖子加油干”、“打铁还需自身硬”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把官方话语生活化,用“大白话”才能够提高话语的亲和力。

第二,完成抽象语言向故事话语的转化。故事是传播思想的一种有效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是我国当代对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只有当我们用中国的故事讲好社会发展历程时,才能够展现故事背后所蕴涵的思想和精神力量,才能在国际上构建起中国的话语体系,真正地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和威望。同样,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利用好课堂教学等空间讲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讲好“四史”历史故事,使受教育者能够通过故事看到背后的精神,新时代要提高话语权,就应该“用故事话语的方式实现党的理论和主张入脑入心,提升话语感召力” [16]。

4.3. 构建话语平台,优化话语机制,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管理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提下发挥好积极的正向作用,就离不开对网络平台的建设和话语管理机制的完善。把握话语权的关键是要构建一个话语平台,尤其是要完善和优化平台,以提高其话语权。话语的本质是接受教育的对象接受教育的过程,包括接受时间、地点等各种不同的信息。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基本上是来自于课堂以及上网浏览信息的过程,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抓住这次机遇,构建一个由线下和网上共同构成的校园对话平台。简单来说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简单的教育环境,将课堂上所学习的思想与网络实时更新的话语结合起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加入网络流行语,吸引学生到教育内容中来。

其一,加强话语平台的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更要积极建设话语平台,充分发挥平台的沟通作用,架起教育主客体之间沟通的桥梁。在平台建设上,要实时更新官方消息,通过在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积极对网络中的虚假信息进行深刻的批判,引导学生看待问题时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去看,客观判断,理性分析。“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17],同时,需要结合时代热点,比如2019年的建国七十周年,2021的建党一百周年等重要节日进行教育引导,促使学生能够内化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为。

其二,完善网络话语管理机制。网络的开放使大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但是,目前很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不够强,受到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影响,成为网络暴力和网络谣言的推波助澜者。在此背景下,要进一步完善网络技术、净化网络环境、强化人才队伍。高校学生应加强网络信息素质和网络话语能力,充分运用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教育,重视教育对象的利益诉求,正确引导其行为,以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其行为。

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人们的生活网络化进程,在新时代更好地适应网络需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成为当代教育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既要立足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又不能局限于此,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创新,突破传统研究框架,以跨学科意识加以研究,提升研究高度,加大研究宽度,挖掘研究深度。在理论上进一步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地位,在实践上通过对话语权的优化路径进行探析,达到对客体思想和行为施加教育、引导,达到促进其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杭孝平. 传播学概论[M]. 北京: 中国书籍出版社, 2014.
[2]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 2017-10-28(001).
[3]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9: 550.
[4] 田雪.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提升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 北京化工大学, 2019.
[5] 王喆. 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构建的三个维度[J]. 继续教育研究, 2017(12): 89-91.
[6] 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 2019-03-19(001).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编. 毛泽东文集(第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9: 299.
[8] 杜晶波, 韩娇.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 18(5): 507-511.
[9] 葛红兵.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研究[M]. 北京: 中国文史出版社, 2016: 94.
[10] 金筱萍, 白琬婷. 论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构建的三个着力点[J]. 文化软实力研究, 2020, 5(2): 52-60.
[11] 周春晓. 高校网络舆情视阈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
[12] 马克思,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3]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 2016-05-09(002).
[14] 李丽. 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的建构路径[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9(3): 127-131.
[15] 列宁. 列宁全集(第36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 498.
[16]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振奋起全民族的“精气神”——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思想文化建设的新思想[J]. 党的文献, 2015(4): 18-24.
[1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 [M]. 北京: 外文出版社,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