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翻译观视阈下青海湖景区标识语英译现状调查及问题评析
A Survey and an Analysis on Public Signs in Qinghai Lak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Translatology
DOI: 10.12677/ML.2022.1011382, PDF, HTML, XML, 下载: 468  浏览: 684 
作者: 才让旺姆:青海师范大学,青海 西宁
关键词: 生态翻译青海湖标识语英译Eco-Translatology Qinghai Lake Public Signs English Translation
摘要: 本课题通过实地查考,以拍照形式收集青海湖景区藏、中、英三种标识语,以生态翻译理论的“适应选择论”和“新四生”理念为基本思路,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评析青海省5A级旅游景区青海湖标识语英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从“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新四生”理念,针对“译前–译中–译后”的翻译过程,向译者、政府、景区管理部门和群众等“诸者”提出建议,以期提升景区标识语规范性。
Abstract: Taking selective adaption and “Quadruple-Translation Doctrine” as the basic thread, the thesis is going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public signs in Qinghai Lake—A 5A nation scenic spot in Qinghai Province—from the dimensions of language,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It further studies the causes for the occurrence of translation errors and provides suggestion by applying “Quadruple-Translation Doctrine” to people (like translators and the masses) and institutions (like governments, and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s) to better translate public signs.
文章引用:才让旺姆. 生态翻译观视阈下青海湖景区标识语英译现状调查及问题评析[J]. 现代语言学, 2022, 10(11): 2820-2826. https://doi.org/10.12677/ML.2022.1011382

1. 引言

2006年8月,胡庚申教授在国际会议“翻译全球文化:走向跨学科的理论构建”上宣读了名为《生态翻译学诠释》的论文 [1],他在文中正式提出了生态翻译学这个概念,此后,生态翻译学被国内外学者广泛用于翻译研究。

旅游景区的标识语是引导性旅游文本信息,向旅游者提供游览线路、景点说明等信息 [2]。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和各种旅游营销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人士选择到“大美青海”进行旅游。根据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发布的青海省旅游事业发展情况1999~2020年的统计数据,到青海旅游的国内外游客从2015年的2315.4万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5080.2万人次(受疫情影响2020年减少到3311.8人次)。景区标识语作为景点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游客对景区的感受度。但在青海,作为国家5A级景区,青海湖的标识语出现了一些低级的英译错误,因此,有必要对青海湖景区标识语现状进行研究和评析,并提出规范化的英译建议。

2. 文献综述

2.1. 生态翻译学

国内学者对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可概括为两类:理论和应用型研究。在理论方面,国内学者不断完善生态翻译学的理念、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伦理原则、整体生态和未来发展等,如胡庚申教授在2019年发表的《翻译研究“生态范式”的理论建构》以托马斯·库恩的范式概念为出发点,首先揭示和阐述了20世纪末翻译理论研究出现“范式危机”的迹象,进而探讨了“生态范式”兴起的原因;在2020年发表的《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中明确说明文本移植的生命法则和文本生命的本质和其最基本的存在方式是“生生之谓译”,这种全新的理念深化了人们对生态翻译的理解,扩展了生态翻译学的研究内容与方式,且有助于提升生态翻译学的可解释性和理论价值;2021年,胡教授发表《生态翻译学的理论创新与国际发展》,指出生态翻译学的两大亮点在于理论创新和国际发展,表明生态翻译学方兴未艾,且影响力持续提升;其他学者像蒋骁华在2019年的论文《关于“翻译生态环境”的新思考》中探讨了“翻译生态环境”的性质、特点和内涵,并从生态伦理的角度讨论了译者在“翻译生态环境”中的位置;罗迪江、陶友兰和陶李春在同年发表的《生态翻译学“四译说”新解》中挖掘“四译说”(“何为译、如何译、谁在译、为何译”)背后所蕴含的“生”,揭示文本移植过程中文本生命在异域中的再生。

在应用研究方面,国内大部分学者运用生态翻译学研究各类学科的翻译,如文学作品、法律文本、外交话语、字幕、标识语、外宣等,有些学者将生态翻译学作为标杆,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探究课堂教学模式、翻译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口笔译策略等,还有一些学者选择一个翻译文本,研究此文本的翻译是否达到生态翻译学的“三位转换”和译者身份等理念。如盛俐在2021年出版专著《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文学翻译研究》,探讨了文学翻译的生态环境、生态学基本原理在文学翻译中的体现、文学生态翻译系统的主体及主体间关系等;逯美俊在2020年发表《生态翻译学视角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策略研究》,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出发,对《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从词汇、句法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并基于三维转换理论提出翻译策略;2019年吴晓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景区标识语翻译探析》用生态翻译学解析旅游景区标识语汉英翻译中出现的错误,并从适应选择论角度研究标识语的翻译,说明译者通过“三位转换”不断适应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不断作出选择才能产生最佳译文。

2.2. 景区标识语

旅游景区的标识语作为外宣的一小分支,也被学者们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分析。2021年宋馨培发表的论文《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佳木斯市旅游景区及标识语的英译研究》在立足生态翻译学说的基础上,分析佳木斯地区的旅游景点及标识语方面现存的误译、漏译等问题;黄兰堞2020年发表的文章《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视角下的标识语汉英翻译——以桂林红色旅游景点为例》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来研究桂林红色旅游景点标识语汉英翻译;田静2019年发表的《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旅游标识语英译问题及策略——以河南省旅游景区为例》将生态翻译学三维转换引入景区标识语英译翻译活动,进行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方面的选择适应性转换,从而使译文同原文在多维度上实现原有功能。

在其他省市,虽然有不少文章从生态翻译学的理论研究旅游外宣翻译和标识语,但这些文章均聚焦于“三位转换”,没有涉及生态翻译学的“新四生”,而且在文化维度,仅涉及汉英,可青海的诸多景区体现的文化和少数民族文化相关,这涉及到三种文化间的语言转换。针对青海省的旅游外宣活动,还没有学者用生态翻译学的视角进行探析,这篇论文可弥补此空白。

现仅有两篇论文研究青海省旅游景区的标识语,一篇是2013年李增垠发表的《标识语英译的规范化问题研究——以青海主要旅游区为例》,另一篇是2019年曹妮发表的《青海省旅游景区标识语英译错误分析及规范化研究》。两篇文章均分析了青海省旅游景区的英译问题,也提出了提高青海省旅游景区标识语翻译的策略,但研究侧重于语言和交际,没有涉及文化,没有谈到双语(三语)的生态坏境,也没有从生态翻译学角度分析如何让译者与其他“诸者”产生“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译文。

通过实地考察,以拍照形式收集整理几乎所有青海湖景区标识语英译样本,运用生态翻译学理论,尝试从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的“三维”转换视角对样本进行分析,在“翻译生态”整体性的指导下,说明景区标识语英译存在的不足,运用“新四生”理念,提出改进建议,以便译出“整合适应选择度”最高的译文,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青海旅游景区标识语译文的质量,实现旅游景区标识语的功能,另一方面可以优化青海景区的语言生态环境,促进青海旅游产业的发展和青海文化的传播,构建青海文化旅游对外形象。

3. 生态翻译学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申教授在2006年提出的一个全新概念,此学说是把自然生态中的“适者生存”理念运用到翻译中,以生态整体主义、东方生态智慧和适应选择理论为哲学基础,从生态视角纵观翻译的研究范式。起初其核心理念为翻译即生态平衡、文本移植和适应/选择 [1]。2009年开始全面拓展,2013胡教授提出“三生”的概念,即翻译生态、译本生命和译者生存;2016年,他指出“生”是指翻译过程中文本的“生命”及其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在2018年,又提出“生生之谓译” [3],这成为生态翻译学的新发展和新方向;2019年,他进一步明确了“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生态翻译学“四生”理念 [4]。

生态翻译学提出的翻译适应选择论认为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原文、原语和译语所呈现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以及作者、读者、委托者等互联互动的整体,是译者做出适应和选择所必须考虑到的因素。但译者不可能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全部,只能做到多维度的“适应”。译者多维度地适应翻译生态坏境之后,需要做出与翻译生态环境相适应的选择。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本翻译原则便可概括为:“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即从语言、文化、交际、美学以及用户意图、语用场景、读者需要等多个维度,比较完整地转换原文的内容和其交际含义,较好地体现“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翻译原则 [1]。

4. 青海湖景区标识语英译现状调查及问题评析

2011年,青海湖风景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名单,成为青海首个国家5A级旅游风景区。5A级景区评定的标准之一是引导标识中外文对照明确无误,且文图相符,但像青海的青海湖景区虽有中英文对照的标识牌,却出现了不少语言、文化和交际方面的错误。

4.1. 语言维度

语言维度的错误包括拼写不规范、产生歧义和表达不够地道。

“通常采用英文直接翻译,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遵循英文语言习惯,英文单词可全部大写或首字母大写,其余小写” [5]。青海湖景区的很多英译标识语都出现了大小写拼写不规范的问题,如“景区出口方向”翻译为“Export direction of scenic spot”,先且不说将“出口”翻译为“export”有失妥当,英译的标识牌没有遵守最基本的大小写规则,除了第一个英文单词首字母大写之外,本应该大写的“direction”、“scenic”和“spot”都没有大写。又如“失物招领”写成了“Lost And Found”,“And”作为介词,应该小写,但景区标识牌却是大写。拼写不规范除了大小写问题,还存在拼写错误,例如,“休息区”写作“Rest Arer”,应为“Rest Area”;“应急避难场所”译为“Emergency Shel Ter”,应为“Emergency Shelter”。

语言维度的第二种错误是英译没有特别符合惯常的英文表达,用词不够地道。如“加油站”翻译为“Gasoline Station”,但“gas station”在国外更常用,也更地道,国家颁布的规范化表达还有“filling station”、“petrol station”;再如“您所在的位置”英译为“Your Location”,理解层面不会有出入,但翻译为“You Are Here”更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语言也够地道。除此之外,青海湖景区的一处英文标识语不符合英文定冠词的用法,“西王母”被译为“Queen Mother of the West”,准确的表达法应是“The Queen Mother of the West”。

语言维度的第三种错误是英语选词错误,导致表达不当。如和“停车须知”相对应的英文标识写为“Notices For Parking”,其恰当的表达应为“Instructions on Parking/Parking Instruction”。英文单词“notice”做名次虽有“通知、注意、声明”的意思,但也有“(告知对方将在某一时间中止雇佣、租赁等关系的)预先通知”的意思,parking notices有“罚单”之意,所以notice放在“停车须知”的英译中并不是最佳词汇。

4.2. 文化维度

文化维度上的错误包括专有名词误译和标识语直译导致的文化缺失。

在青海湖景区,专有名词误译较为常见,如“卧佛”被翻译为“Reclined Buddha”,实际可音译为“Wat Pho”或者译为“Reclining Buddha”;如“吉祥四瑞”被翻译为“Lucky Four Animals”,实际应为“Four Harmonious Animals/Four Harmonious Friends/Four Harmonious Brothers”。这类专有名词在英美国家已有确定的表达法,翻译人员只要稍加查阅,便能避免此类低级错误。

另一种导致文化缺失的原因为直译,如“诗歌广场”,此广场在景区是个展览诗作的小广场,被译为“Poetry Plaza”,但景区的“诗歌广场”用“square”表示更恰当。虽然“plaza”指“露天广场(尤指西班牙城镇的)”,但“plaza”也有“购物中心”的意思,“Poetry Plaza”可表示买卖诗作的地方,翻译为“Poetry Square”正好符合青海湖“诗歌广场”“较小”和“方形”的特点。再如“祭海区”,被直译为“Area For Sacrifice The Qinghai Lake”,英译和中文相契合(除了介词For该写为for),但是祭祀涉及到藏族文化。藏族祭祀一定会选在藏族人认为洁净的地方,而且一般设有煨桑炉,即使没有煨桑炉,也有类似台子的东西,让人们知道那是祭祀的地方。将“祭海区”直译为“Area For Sacrifice The Qinghai Lake”,会造成藏族文化的缺失,且“area”范围过大,藏族祭祀确定的地方为固定区,范围并不大,所以,进行语言转换时考虑藏族文化,将“祭海区”翻译为“Qinghai Lake sea sacrifice platform”是最好的。

4.3. 交际维度

交际维度上存在明显的错误便是未达到传递信息、进行交际的目的,造成此问题的原因有三种。

一是字对字的直译,完全忽视英译所表达的意思。如“景区游览方向”想表达的意思是按指定方向行走可达到景区,进行游览,但将其翻译为“Tourist directions”没能准确转述中文意思,且把“Tourist”和“directions”连在一起,会让外国友人无法理解。采取意译方式,翻译成“To Scenic Spot”更加贴切。再如青海湖景区把“游轮售票处”直译为“Boat Tickets”,外国友人单看标识语会不明所以,靠猜测或看到其他游客买票,才会了解英文标识语想表达的是“游轮售票处”。但“Boat”是船的意思,游轮的英文对应词应是“cruise”,虽然青海湖供游客在海上享受的船种类大致有划桨船、电动船和游轮,但中文标识语“游轮售票处”相一致的英文只有“cruise”,所以翻译为“Boat”有欠妥当。“售票处”在国家颁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明确说明翻译为“Ticket Office”或“Tickets”,但是“售票处”前加“游轮”的组合方式运用到英文翻译,把“Boat”放到“Tickets”之前,完全失去了中文要表达的意思,其对应英文翻译为“Ticket Sales for Sightseeing Cruise”会更加恰当。

二是英文标识语存在歧义。稍有点英文基础的中国人能看明白英文标识语,并且能和中文标识语对应起来,但没有中文基础或中文基础弱的外国友人看到英文标识语会马上想到一个和中文标识语不一致的意思。以“广播室”为例,青海湖景区将“广播室”翻译为“Broadcasting Studio”,但在英语中,“Broadcasting Studio”是一种为了广播将音频和视频进行混合的一种机器,它不带有房间的意思。若用有道词典翻译“广播室”,给出的对应英文就是“Broadcasting Studio”,若用百度词典,会显示英文为“Broadcasting Room”,这种不确定的情况下,若查于2013年12月发布、于2014年7月开始实施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第3部分——旅游》就会发现国家把规模较大的广播室英译为“Broadcasting Room”,规模较小的译为“Broadcast Room”。青海湖景区广播室是一个常规大小的单人间,规模不大,按国家规定的英文译写规范,应该翻译为“Broadcast Room”。

三是英文标识语没有起到警示作用,没有达到警告的目的。标识语的类型之一是提示性标识语,使交际对象根据提示的内容作出相应的安排,开往青海湖的道路标识语“急弯慢行、注意安全”,英译为“Please be slow along the sharp turning. Take Care!”虽然中英文意思相近,但是却没有达到警示作用,翻译为“Caution: Sharp Turn, Drive Slowly!”更能让交际对象减缓车速,注意急转弯。

5. 景区标识语英译规范化策略

《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自实施起,虽已过去8年之久,但作为5A级景区的青海湖还是出现了很多翻译瑕疵和问题。现从“尚生–摄生–转生–化生”的“新四生”理念,针对“译前–译中–译后”的翻译过程,对译者、政府、景区管理部门和群众等“诸者”提出翻译要求,尽可能更好的实现英译规范化。

5.1. “尚生”:翻译总则

“尚生”要求所有与特定翻译活动的发生、发展、操作、结果、功能、效果等彼此影响、相互作用的、与翻译活动相关的“诸者”拥有观照文本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状态的态度 [1],这是从生态翻译学视角进行翻译的第一要点。当“诸者”拥有这种态度,就可以有效避免不必要的错误,如英文字母大小写错误、单词拼写错误。“诸者”中有一人发现问题,青海湖景区便可避免出现“Rest Arer”、“Emergency Shel Ter”这类最基本的拼写问题。

译者作为“诸者”中最主要的主体,需要有翻译能力和资源才能做到把文本(不论原作还是译作)看成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有效传递原语所要表现的语言、文化、交际等方面的信息。只有当译者把文本解读为具有“生”的整体时,才会有“尚生”所要求“诸者”面对文本时该有的立场,这也是完成“摄生–转生–化生”的前提。面对原语文本时,若有此种立场,那么遇到不确定的文本,不论原语还是译语,都应该持虚心学习的态度,多查阅资料,确定最佳“多维度适应”的译文,避免出现如翻译“景区游览方向”、“加油站”、“停车须知”时出现的错误。

而管理机构和国家作为权力机制,可以有效加强各“诸者”的翻译态度。国家已颁布《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各“诸者”可从上而下要求管理和参与翻译的人员按照译写规范和标准进行翻译。此外,可举办培训会,强调“诸者”在翻译过程中关照文本的生态环境,也可开设学习班,提升译者的翻译能力。

5.2. “摄生”:译前摄取文本的生命价值

“摄生”要求所有“诸者”,尤其译者对原作的生态进行适应,利用生态翻译资源理解原作的生态环境和生命状态,做到“多维度适应”,包括语言、文化、交际、美学、历史、宗教、语境、目的等。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一定会受到“自身知识结构的限制以及文化因素的冲击” [6],避免这种限制和冲击最好的方式就是摄取原文和译文文本的生命价值,了解原文和译文的生态环境。译者作为“多维度选择性适应”的操纵者,更应该具备关照文本生态环境的态度。在语言转换过程中,应同样遵循这一原则,杜绝随意翻译现象,如“吉祥四瑞”,只要稍加搜索便能知道英文有特定的表达方式。若这时译者随意凭自己理解翻译,极有可能造成错误,把“吉祥四瑞”直译为“Lucky Four Animals”,外国人士就会不明所以,无法理解“Four Animals”指哪四种,若使用被他们接受的专业名次,翻译为“Four Harmonious Animals/Four Harmonious Friends/Four Harmonious Brothers”其中之一,他们就会明白指的是“大象、猴子、兔子、鸟”。

“摄生”阶段另外需要考虑到的是文本背后的文化内涵,少数民族地区尤其如此。像青海这样的多民族地方,中文标识语有可能是从少数民族语言翻译而来,或者中文标识语涉及到少数民族文化。所以,当中文标识语翻译为英文的时候,还需要考虑中文标识语是不是和少数民族文化相关,如果相关,继而确定相关性,翻译时纳入考虑范围,以便最大程度的了解原文的生态环境,为外国游客呈现最佳翻译。例如“祭海区”,文本移植时把原语和原作的翻译生态环境纳入考虑范围,翻译为“Qinghai Lake sea sacrifice platform”更能体现藏族文化,达到文化纬度的要求。

5.3. “转生”:译中“多维度”移植文本

“转生”要求译者将“摄生”过程中获取的东西选择性地转译成目的语文本,这里是选择性的适应,要求译者平衡原作和译作,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较高的译文。

“转生”阶段其实是译者在做选择的过程,选项都为正确译文,关键看哪一个表达方式更能全面考虑各个维度、更能让外国人准确接受原语文本要传递的意思。如标识语“加油站”在青海湖景区被翻译为“Gasoline Station”,并没有错误,但在国外并不常用,而且国家颁布的《公共服务领域英文译写规范》中确定“加油站”英译为“filling station”或者“petrol station”。在这几个选项中,显然按照国家明文规定的译写规范进行选择是最合适的。

5.4. “化生”:译后“惩戒”和修正机制

“化生”要求“诸者”验证译作的“寿命”,译作的整合度在特定语境或情景下达到最高,则保留译作,若还有需要改进的空间,则进行修正,此阶段最需要管理机制和修正机制。经过“化生”之后的译作,要么长存,变成翻译规范和标准,要么不断修正,探索规范化的表达法。

“化生”阶段可成立工作小组,或聘请专家,检查翻译的准确度和规范性。也可以让中外游客及群众参与进来,对“不规范、不准确的标识牌可进行电话或邮件举报,并安排专人查实并回应,对确有问题的标识牌及时修正和更改,使其真正服务于民” [7],以便给国内外旅游者有更好的感受度。

参考文献

[1] 胡庚申. 生态翻译学: 建构与诠释[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3.
[2] 龙婷, 龚云, 刘璇. 江西5A景区牌示英译研究——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理论[J]. 上海翻译, 2018(6): 21-25.
[3] 胡庚申. 文本移植的生命存续——“生生之谓译”的生态翻译学新解[J]. 中国翻译, 2020, 41(5): 5-12.
[4] 胡庚申, 孟凡君, 蒋骁华, 边立红, 李素文. 生态翻译学的“四生”理念——胡庚申教授访谈[J]. 鄱阳湖学刊, 2019(6): 26-35.
[5] 王宗维. 汉英深圳公示语辞典[M]. 深圳: 海天出版社, 2010: 230.
[6] 王雪群. 生态翻译视域下的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探析[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4, 29(2): 65-68.
[7] 李增垠. 标识语英译的规范化问题研究——以青海主要旅游区为例[J]. 兰州学刊, 2013(12): 22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