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财政职能”教学设计为例
Teaching Studie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ublic Finance”—Taking the Teaching Design of “Financial Functions” as an Example
DOI: 10.12677/CES.2022.1012477, PDF, HTML, XML, 下载: 213  浏览: 1,117  科研立项经费支持
作者: 程红丹*, 闫明明, 王 哲:武汉科技大学法学与经济学院,湖北 武汉
关键词: 财政职能课程思政思政嵌入Financial Function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mbedding
摘要: 《公共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收支及其管理,具有显著的课程思政特征。本文以“财政职能”的授课内容为例,通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案例设计等流程嵌入思政元素,加强过程管理,来保障专业课思政嵌入的教学效果。
Abstract: “Public Finance” mainly studies government revenue and expenditure and its management, which has signific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Taking the chapter of “Financial Functions”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illustrates the ways to emb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its course objectives, content, case designs and other processes, such as strengthening process management. With the curriculum design, the effec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mbedded in professional courses can be ensured.
文章引用:程红丹, 闫明明, 王哲. 《公共财政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财政职能”教学设计为例[J]. 创新教育研究, 2022, 10(12): 3068-3072. https://doi.org/10.12677/CES.2022.1012477

1. 引言

根据2020年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在全国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要全面提升教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公共财政学》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关系,具有显著的课程思政特征。虽然已有学者从思政教学实现路径、重新定位“财政学”的专业属性、课程思政内容设计等方面展开研究 [1] [2] [3] [4],但结合培养目标、课程内容设计、案例选取及效果评估等方面嵌入思政元素进行研究的学者很少。本文将以我校行政管理本科专业开设的《公共财政学》课程为例,来合理设计课程思政教学内容及教学体系。

2. 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导向

《公共财政学》是我校行政管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也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通过本课程学习,可以为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打下扎实的理论功底,培养学生的担当意识、公共意识与法治意识。传统的财政学教学实践缺乏明确的教学思政目标,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内容未紧跟时代潮流做调整。中西方财政差异知识讲解不够,很难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达不到课程思政学习效果及教学目的。

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课程思政教学要求,我校将《公共财政学》教学目标做了如下调整(见表1)。根据资料查阅及专业特点,我们把公共财政职能的内容权重设置为0.2,通过掌握公共财政特征及职能,来揭示财政收支管理规律性(整个权重为0.6);用案例教学,来引导学生透过财政现象看本质,从而矫正认识偏差,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国情观与大局观,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及责任担当。

3. 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设计

作为经济范畴的财政,已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作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匹配的财政模式,公共财政体制有着特殊的运行规律,必将对财政职能定位提出新要求。讲解公共财政职能内容时,先将以下思政问题切入。

3.1. 市场与政府:谁是配置资源主体

混合经济模式中,市场与政府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界定财政职能关键。划分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助于更好地界定公共财政职能,进而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各自优势。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能最大程度保证市场竞争效率,实现帕累托效率最优,但难以解决公共产品供给中“搭便车”问题,导致市场失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重要论断 [5],推动我国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来实现效益最大和效率最优。

Table 1.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objectives of “Public Finance”

表1. 《公共财政学》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遵循财政运行规律,以“市场为资源配置主体、政府弥补市场失灵”来界定财政职能,以公共产品的供给来确定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以财政支出规模来筹集财政收入,以经济运行态势评估来确定公共财政政策。故从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入手,结合公共产品的供给、矫正外部性及对自然垄断的管制等知识分析,来引出财政资源配置职能内容的讲解。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更加重视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购买性支出比重高。结合国际背景及目前的抗疫形势,我国越来越有大国担当,如遭受重大灾害提供国际人道主义援助,提出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发展理念。随着我国财政收支结构改革不断优化,财政配置资源职能实践不断演变,不同时期的财政改革成果让我们越来越多地享受政策红利。加强思政内容嵌入,有利于加强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的公共意识及国际视野。

3.2. 公平与效率:目标如何兼顾

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在任何社会都是非常重要的话题。从国家两大宏观调控手段来看,金融手段重视效率目标,而财政手段更侧重社会公平。市场机制调节可以实现效率优先,但容易带来贫富悬殊拉大,导致基尼系数偏高。财政利用多种方式(如累进所得税、转移支付等),通过参与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与再分配,可以实现收入分配的经济公平与社会公平。故公平与效率目标如何兼顾,是为了让学生在理解财政收入分配职能的同时,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以及我国财政调控的使命与担当。

讲解财政分配职能时,应该让学生了解我国与西方发达国家在财政收支方面存在的差异。基尼系数是国际衡量贫富差距的通用指标,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中国近几年的基尼系数维持在0.46~0.47之间,已经超过了很多发达国家(如英国0.34),有出现社会问题的潜在风险。如2021年我国城乡差异超过2.5倍,收入分配不公平是造成贫富差距拉大的重要因素。基尼系数过高,贫富差距过大,会激化社会阶级矛盾,容易造成社会动荡。故结合国情,我国应该重视公平目标的实现。一方面,初次分配是实现公平的最基础手段,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需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通过财政等再分配手段缩小贫富差距,需要优化我国的财政税收制度、规范工资制度、完善社会保障等,这便是财政分配职能的责任担当。

3.3. 经济稳定与发展:是稳定器或助推器还是刹车器

在任何国家,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都是政府要追求的政策目标。要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一般要实现社会总供求平衡,即总量平衡与结构平衡。财政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既可以依靠财政“自动稳定器”(如累进所得税及失业救济等)的自动调节功能,也可以通过“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来人为调节,故财政收支政策、财政自动稳定的制度性安排及优化财政收支结构等,都是财政介入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机制与手段。在我国,“压倒一切的问题是需要稳定”,但同时也强调“发展是硬道理” [6]。

经济不稳定会出现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两种状态,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与国际收支平衡是衡量一国经济是否稳定的重要指标。采取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可以发挥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财政不仅可以是“稳定器”,也可以是“助推器”或“刹车器”。如:我国最近两年的失业率急剧上升,2021年全国城镇失业率平均为5.1%,故经济稳定与发展是头等大事。疫情越早控制住,就业压力就能缓解,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的职能越容易实现。2022年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从减税降费到稳岗就业,有效推动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如延续实施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提供一次性扩岗补助与吸纳就业补贴政策等,中央财政仅就业补助资金安排就达617.58亿元。故关注我国“相机抉择”财政政策,能更好地理解与掌握财政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的内涵与外延。

4. 课程思政的教学案例嵌入

为了取得良好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可以从官网及主流媒体所报道的财经新闻挑选真实数据及案例嵌入思政元素,建立《财政案例信息库》。通过中外比较以及个案横向与纵向数据比较,分析中外财政职能的差异,体会我国公共财政实质,能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建立制度自信。

下面结合我国应对疫情冲击采取的财政政策举措,重点选取两个经过官方媒体报道过的案例做思政内容嵌入。

4.1. 看懂财政部“抗疫账单”

2020年2月14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财政部晒出了“抗疫”以来的账单(即《财政部晒“抗疫”账单:各级财政支出805.5亿》)。结合2020年武汉抗疫的难度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湖北抗疫的速度,组织学生研讨与财政职能有关的话题,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国政府的责任与担当。例如:从财政部晒出的抗疫账单,分析我国公共财政履行了哪些职能;如何看待中国“抗疫”财政买单,是否认同“党和政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始终坚持生命至上、精准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的做法等等。

4.2. 读懂民生预算“国家账本”

央视网2021年3月11日的晚间新闻,有关于如何解读政府预算报告的内容报道。在财政非常困难的情况下,2021年我国政府预算仍然坚持“政府坚持过紧日子,确保基本民生支出只增不减”。其中,教育支出占到15.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13.8%,卫生健康支出占7.5%。大学生最关心的就是就业问题,而就业是最大的民生。政府采取资金补助与税收优惠相结合的办法,不仅缓解了企业稳岗就业压力,而且也补助了弱势群体,对实现经济稳定与发展职能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制定的民生预算“国家账本”案例,可以启迪学生思考。

5. 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评估

课程思政效果如何,离不开课情与学情分析。《公共财政学》以“知财政收支运行之规律、晓中外财政管理之差异、立建设民生财政之志向”为思政目标,以树立“发展观、国情观与大国观”为思政重点,突出专业知识点与思政知识点融合,通过“教学环境、教学过程、教学方式”等维度嵌入思政教学元素。思政案例嵌入的教学效果如何,不仅与案例选取和授课内容的契合度有关,而且与研讨问题设计有关。组织学生收集资料并建案例信息库,然后分组研讨,再做思想汇报,最后由老师点评,让思政元素不自觉地植入学生大脑,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效果。

为了巩固思政案例教学效果,老师课后可以布置开放式作业。如:平时要求学生定期查阅与国家规划、制度设计及财税法规等相关的内容,抓好课程思政的过程管理。如何评估课程思政的学习效果,需要在课程结业考试形式、题型及成绩构成等方面进行创新。将案例信息库整理、思政内容研讨、开放式作业及课堂提问等,作为平时分来考察。考试题型可以结合思政元素设计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是否具有国际视野,能否透过财政现象看财政职能本质,能否从中外财政收支差异看财政运行规律,能否读懂国家运用财政税收手段调控经济的初衷。考试兼顾“专业知识40% + 思政认识30% + 能力素养30%”考核内容,加强平时分所占权重,通过过程管理与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来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基金项目

本文受武汉科技大学2021年本科教学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公共财政》课程思政教学研究”资助,课题编号2021X045。

NOTES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 樊丽明. 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四个重点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 2020(9): 4-8.
[2] 魏火艳. 《财政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及实现路径[J]. 商业经济, 2020(3): 194-196.
[3] 茆晓颖. 新文科背景下“财政学”课程融合思政元素的改革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 78-81.
[4] 杨灿明. 意蕴与追求: “四位一体”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现代化进程[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9(5): 10-14, 36.
[5] 谭铮锷. 习近平关于公共财政的重要论述研究[D]: [硕士学位论文]. 湘潭: 湘潭大学, 2021.
[6] 樊丽丽, 杨志勇. 公共财政概论[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