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大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变化最剧烈的阶段,也许生理上已相对成熟,但心理发展情况却相对滞后。在这样的状况下,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难免受到威胁。心理发展阶段理论提到:大学生正处在成年早期,在该时期人们面临的主要变化是亲密与孤独的抗争,此时的主要任务是避免孤独感寻求亲密感 [1] 。在这样一个重要的时期,初入校园的新生无疑会面对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因此,大学新生们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消极情绪,其中就包括孤独感。
对孤独感的概念界定,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在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中,美国的研究者最早提出孤独感是个体主观的心理感受,是指个体觉知到自己缺乏良好的人际关系,渴望进行改善但没有达到预期时的心理体验 [2] 。Sermat将孤独感定义为一种使人感到不悦的体验,他们认为低水平的社会支持质量是造成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3] 。Rokach认为当个体意识到自身的社会关系网络在质量上出现某些问题时会产生孤独这一消极情绪 [4] 。随着中文版孤独感量表的修订,国内学者也开始对孤独感进行研究。国内学者认为,当人们对自己的人际交往状况不满意时会产生孤独这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 [5] 。随着对孤独感研究的日益完善,孤独感的概念更加体系化。孤独感可以划分为情感和社会两个层面,情感孤独被认为是由于个体缺乏可以带来安全感的亲密关系或者未能满足自己对依恋的需要时产生的体验;社会孤独是指当个体不能被所在团体接纳时导致的孤立状态 [6] [7] 。本研究主要认可孤独感是个体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距时产生的负性情绪,可以通过测量个体期望的社交情况与实际情况的差异获得 [8] 。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孤独感和焦虑抑郁情绪有着显著的正向相关 [9] [10] ,而且孤独的大学生往往不会主动去寻找和谐的人际关系并掌握建立人际关系的社交技能 [11] 。因此孤独感会成为威胁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的危险因子,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英国的精神分析学家John Bowlby最先提出“依恋”这一概念,他认为的依恋是一种主要作用在抚养者和幼儿之间的独特的情感联结,是一种本能的反应并不需要学习,而且它会被生活环境中所存在的各种适当的刺激所引起 [12]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学者发现,虽然依恋行为在儿童早期阶段是特别突出的,但在人一生的发展中依恋都一直存在 [13] 。因此许多研究者将目光转向成人依恋。本研究中依恋的相关内容指的都是成人依恋。目前成人依恋的定义可以从两个层面上划分:从认知层面来看,学者把成人依恋界定为“与父母关系的记忆和心理表征”,养育者与婴儿依恋的延续就是我们所说的成人依恋,把早期的经验作为基础,通过认知加工转换为现在的情感、认知和评价态度,可以看作是回忆或者再现儿童期的依恋经历 [14] ;从情绪情感层面出发,研究者们倾向于把它看作个体与现在已经建立起人际关系的重要他人之间的情感联系 [15] 。在这一层面,成人依恋是指人们在构建人际关系的过程中寻找能够让自己体会到安全感同时可以维持稳定关系的重要他人的能力。对于成人依恋而言,个体差异一直是研究的重点,根据个体不同的特点依恋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依照成人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成人依恋可以被划分为恐惧型、拒绝型、先占型和安全型,除了第四种之外,其他的三种都属于不安全型的依恋 [16] 。对成人依恋的研究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主要聚焦在亲子关系和父母抚养方式对孩子依恋和心理各方面的影响,当前已经发展到探讨各种特殊家庭结构对儿童依恋的影响 [17] 。另一部分关注成人依恋的关系研究,重点研究个体的自我觉察和人际关系等方面 [18] 。
大学新生们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环境与众多亲密关系发生了分离。这意味着,在此期间他们更容易出现由于社会交往的缺乏而失去部分来自亲密关系的社会支持,从而陷入孤独状态的问题 [19] 。但也并非所有的大学新生都会陷入孤独感这种消极情绪中,孤独感的高低还受到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学者认为其中相对较重要的就是早期的依恋方式 [20] 。依恋被认为对个体的影响是持久且重要的,儿童早期的依恋特征会反映到成年之后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上。它可以被当作一种应对资源,依恋对象可以成为个体在陌生情景中的避风港 [21] [22] ,儿时能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个体在成年后会形成一种有利于塑造安全、信任人际关系的无意识的心理作用模型,这种依恋安全水平较高的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更有自信,愿意与陌生人沟通,因此他们能收获更多社会支持并且能够更好地在新环境中建立新的亲密关系,能和他人进行良好的社会交往,从而降低在新环境中的孤独感 [23] 。
以往一些研究发现,孤独感存在性别差异 [24] ,孤独感与社会联系,抑郁焦虑等的关系也受到性别的影响 [25] [26] 。此外,性别在成人依恋对其他因素的影响中也有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发现,性别调节了成人依恋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 [27] 。还有研究发现成人依恋与工作绩效的关系也受到性别的调节作用 [28] 。这些研究表明成人依恋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可能也会受到性别的影响,但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性别在成人依恋和孤独感关系中的作用。
综上所述,在大学新生群体中孤独感和依恋的关系是值得讨论的。因此,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探索其孤独感的特点,并进一步探究依恋与孤独感的关系以及性别的调节作用。在理论层面,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研究并且能够对大学新生这一群体的孤独感特点及其与依恋类型的关系进行深入探索;在实践层面,本研究希望向所有大学新生及其家长和老师阐释初入大学校园可能会存在的关于孤独感的问题,唤起人们对大学新生孤独感问题的关注。
根据已有研究,本文提出以下假设:H1大学新生群体的孤独感高于非大学新生;H2孤独感与成人依恋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H3依恋的不同维度可以预测孤独感水平;H4性别可以调节依恋对孤独感的影响。
2. 对象与方法
2.1. 对象
本研究以在校未满一年的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星在网络上发放问卷,共回收问卷326份,将填写时间过短和选项完全一致的问卷删去后共回收有效问卷314份(95.70%),其中大学新生填写的问卷有124份,被试具体情况如下:男性61位(49.20%),女性63位(50.80%);来自城镇78人(62.90%),来自乡村46人(37.10%);独生子女60人(48.39%),非独生子女64人(51.61%)。
2.2. 工具
2.2.1. 成人依恋量表(AAS)
本研究采用的量表是2004年吴微莉等人对AAS-1996版进行修订后的版本。整个量表包括18个题项,采用5点计分的方式设置答题项。量表分为3个维度,分别是依恋依赖,依恋亲近和依恋焦虑,依恋亲近和依恋依赖通过计算可以转换成亲近依赖。亲近依赖维度与依恋焦虑的分数通过与中间值“3”进行比较可以转换为不同的依恋类型:安全型、先占型、拒绝型、恐惧型 [29] 。在本研究中测得的三个分量表的α系数分别为:亲近分量表:0.74;依赖分量表:0.68;焦虑分量表:0.83。
2.2.2. 孤独量表(UCLA)
最初该量表由Russell等人编制而成,只有一个维度,用来测量个体一般的孤独感,可用来评价由于个体社交渴望和实际情况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感。研究采用的量表是中文修订版。整个量表共18个题项,采用四点计分法,得分越高意味着孤独感水平越高 [30] 。在本研究中,量表的α系数为0.88,分半信度为0.91。
2.3. 统计处理
使用SPSS21.0软件,采用描述性分析统计大学新生孤独感和成人依恋的基本情况;t检验和ANOVA (单因素方差分析)可以对各个人口学变量间的孤独感水平进行差异分析并能对孤独感进行不同依恋类型上的差异分析;用Pearson相关分析成人依恋各维度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的方法对成人依恋的各个维度和孤独感进行回归分析;采用分层回归探讨调节效应。
3. 结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为了验证研究中是否存在由于相同的测量环境、数据来源等产生的人为共变,即共同方法偏差。因此使用Harman单因素的方法进行检验 [31] ,结果表明,共有9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且第一个因子解释的变异量是25.37%,未达到40%这一标准,因此可以认为本研究不存在严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大学新生孤独感和成人依恋的描述性分析和差异分析
3.2.1. 大学新生孤独感的描述性统计结果

Table 1. Descriptive statistics of loneliness among college freshmen
表1. 大学新生孤独感描述性统计结果
由表1的结果可知,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平均得分为35.30,其中最大值为57.00最小值为19.00。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平均得分高于大学生整个群体的孤独感平均数(M = 34.26)。此外本研究将大学新生的孤独感得分与另外190名非大学新生的孤独感(M = 33.34)得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显示,非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显著地低于大学新生(t = 1.99, p = 0.048),这说明对于大学生而言,新生更容易处于孤独的情绪中。
3.2.2. 大学新生孤独感水平的人口学变量差异
表2结果表明,在大学新生群体中的男性的孤独感得分会高于女性的,但两者的差异未达到统计学意义的标准。城镇和乡村的大学新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显著(t = −2.506, p = 0.014),来自乡村的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37.80 ± 8.15)高于来自城镇的大学新生(33.82 ± 8.78)。大学新生中,有兄弟姐妹的学生孤独感得分高于没有兄弟姐妹的学生,但两者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Table 2. The differences in loneliness of college freshmen under different demographic variables
表2. 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下大学生新生孤独感比较
注:*p < 0.05。
3.2.3. 大学新生依恋类型分布

Table 3. The distribution of attachment types among college freshmen
表3. 大学新生依恋类型的分布
由表3可知,大学新生群体中恐惧型依恋和拒绝型依恋占比较少,先占型依恋次之,安全型依恋人数分布最多,大部分的大学新生的依恋类型为安全型。总体上安全型依恋的人数比非安全型依恋的人数多。
3.2.4. 大学新生孤独感在依恋类型上的差异

Table 4. Comparison of loneliness of college freshmen with four attachment types
表4. 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新生孤独感得分差异比较
注:***p < 0.001。
如表4所示,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孤独感在不同依恋类型上的差异显著(F = 13.63, p < 0.001)。其中,依恋类型为拒绝型的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最高(M = 41.94),依恋类型为安全型的大学生孤独感水平最低(M = 31.30)。对方差分析进行事后检验,结果表明恐惧型和拒绝型在同一子集中,即孤独感在这两种类型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与其他类型差异显著。
3.3. 成人依恋的三维度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
采用Pearson相关对孤独感和依恋的三个因子进行相关分析,从表5可以看出,大学新生的孤独感与依恋亲近(r = −0.48)、依恋依赖(r = −0.58)、依恋焦虑(r = 0.44)均显著相关。其中大学新生孤独感与依恋亲近和依恋依赖的相关方向为负向,与依恋焦虑的相关方向为正向,也就是说孤独感会随着依恋焦虑得分的增加而增加。

Table 5.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ttachment closeness, attachment dependence, attachment anxiety and loneliness
表5. 依恋亲近、依恋依赖、依恋焦虑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
注:***p < 0.001。
3.4. 依恋三维度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Table 6.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of attachment and loneliness
表6. 依恋三维度对孤独感的多元回归分析
注:***p < 0.001。
为了探索大学新生群体中成人依恋的三个维度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选取成人依恋量表中的三个维度为预测变量,把孤独感作为结果变量,进行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构成三个回归模型,其中当依恋依赖,依恋焦虑和依恋亲近三个因子都依次进入模型中时模型的拟合度最优。表6结果表明成人依恋的三个维度可以显著地预测孤独感水平(F = 46.13***),R2 = 0.39表示依恋的三个因子能够整体解释孤独感39%的变异。β系数为负,表明依恋依赖和依恋亲近水平高时,孤独感可能会处于比较低的水平,β系数为正,表明依恋焦虑能够正向预测孤独感水平。
3.5. 性别对成人依恋三个因子与孤独感关系的调节作用
本研究使用分层回归探索性别对依恋与孤独感关系的调节作用。首先,将性别这一分类变量进行虚无编码(男生为1,女生为0)。然后,将成人依恋各维度得分进行中心化处理。最后,将性别的虚拟变量分别和依恋各维度得分中心化后的结果相乘,转换为交互作用项。把性别、依恋维度和性别×依恋维度按照次序放入回归方程中,检验性别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只有在依恋焦虑维度上性别起到调节作用。当把依恋焦虑×性别引入回归方程时,R2由0.18变为0.21即回归模型的解释力发生了变化,且F值改变显著(p = 0.04),这就意味着性别对依恋焦虑和孤独感的关系起调节作用。具体结果见表7。
为了进一步探索性别的调节作用,本研究把依恋焦虑分为高和低两个水平,将依恋焦虑得分高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数据设定为高水平组,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的数据设为低水平组,据此进行简单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性别上,依恋焦虑对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均显著。但根据图1可以看出,当依恋焦虑水平增加时,女生孤独感增加的水平(β = 1.19, p < 0.001)高于男生孤独感增加的水平(β = 0.55, p < 0.05)。

Table 7.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xiety and loneliness
表7. 性别对依恋焦虑与孤独感关系的调节作用
注:*p < 0.05,**p < 0.01,***p < 0.001。

Figure 1. Moderating effects of gender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tachment anxiety and loneliness
图1. 性别对依恋焦虑与孤独感关系的调节作用
4. 讨论
本研究以大学新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这一群体中孤独感和成人依恋的特点以及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得出的主要的结果如下。首先是大学新生孤独感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非新生,大学新生的孤独感程度会更高,且两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可能是因为正在适应新环境的大学新生还未建立相对稳定的人际关系,缺少比较稳固的社会支持来源,因此会体会到较多的孤独感 [19] 。将来自乡村和城镇的大学新生的孤独感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来自乡村的大学新生比城镇的大学新生孤独感水平更高,而且两者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这与李小玲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他们认为来自城市的大学生处在具有变动性的环境里,有机会接触各种新的环境,获得人际关系和社会支持的来源更加的丰富。生活在乡村的大学新生们生活环境会相对比较单一,与城市学生相比家庭经济条件也可能处于较低水平,因此获得的社会支持来源相对较少,从而在新的环境中更容易无法适应,处于孤独的情绪状态中 [32] 。
将大学新生中男生和女生的孤独感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两者的差异不显著。这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33] 。在是否为独生子女这一变量上,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并不存在显著的差异。虽然非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感受到的来自父母的关怀与支持会不如独生子女充分,但来自兄弟姐妹的理解与支持常常可以弥补,他们两者都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亲密关系和社会支持,所以两者在大学新生时期的孤独感水平并没有显著的差异 [34] 。
大学新生的依恋风格的分布情况与大学生整个群体以及其他群体的情况基本一致,安全型占半数以上。不同依恋风格的大学生孤独感的差异比较结果表明,安全型的学生孤独感水平显著的低于其他类型的学生。这一结果与大多数研究者的结果一致 [35] 。这可能是因为,安全型的依恋者在人际关系中往往能更有自信,对自己和他人的关系持积极的态度并且有更多应对人际问题的技巧。与非安全型依恋者相比,他们有机会获得新的社会支持,更容易融入集体。因此,他们很少会处于由于社交情况达不到预期而产生的孤独感中。这一结果与研究最初的假设也一致。
成人依恋各因子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研究中,成人依恋的各维度与孤独感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这与研究假设一致。依恋焦虑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是正向的,依恋焦虑是测量不安全依恋的维度,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会随着依恋焦虑得分的增加而提高。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常常缺乏自信,这种缺乏安全感的状态会阻碍个体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和进行和谐的人际交往活动,让他们缺乏幸福感和归属感 [36] 。孤独的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缺乏社交强化就会产生孤独感,因此依恋焦虑者孤独感水平会相对较高。依恋依赖和依恋亲近两维度与孤独感呈负相关,这是测量安全依恋的维度 [29] ,这一结果表明安全的依恋也与孤独感有密切的关系。依赖亲近水平高的个体能够舒适自然地与他人进行人际交往,可以依赖他人。安全依恋者会主动地进行社交活动,以获得自己所渴望的人际关系,因此他们感受到的孤独水平会相对较低 [35] 。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新生群体中孤独感和成人依恋的关系,将孤独感作为结果变量,把成人依恋量表的三个维度当作预测变量,以此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依恋依赖、依恋焦虑和依恋亲近都可以显著的影响孤独感,其中依恋依赖的影响水平最高,依恋亲近的影响水平最低,依恋依赖和依恋亲近能够负向预测孤独感,依恋焦虑能够正向预测孤独感。这一结果表明成人依恋的三个因子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安全的依恋确实可以起到“安全基地”的作用,降低大学新生的孤独感 [37] 。
调节作用分析的结果表明,在依恋焦虑对孤独感的影响中性别起到了调节的作用。大学新生群体中当依恋焦虑水平提高时,女性孤独感增加的程度要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负性情绪的易感性有关 [38] 。依恋焦虑水平高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常常处在一种缺乏自信的状态,认为自己不可能在团体关系中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个体不可避免的会被各种负性情绪包围,孤独感就是其中之一。和男性相比女性更容易受到负性情绪的感染,从而会表现出比男性更强烈的负性情绪反应 [39] ,因此依恋焦虑由低变高时,女生孤独感水平增加的程度高于男生。
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首先,本研究认为在新生时期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会相对较高,但这一结果是由横断研究得出来的。如果使用纵向研究对同一批大学生的四年孤独感情况进行测量,或许对大学新生孤独感的探讨可以更加深入。其次,本研究探讨了孤独感和成人依恋的关系,结果表明成人依恋的三个因子的确可以影响孤独感,但并未进一步探讨依恋的各维度是通过怎样的路径对孤独感产生影响的。因此今后可以进一步研究影响依恋与孤独感关系的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通过对影响孤独感的因素的总结,提出更加完善的降低大学新生孤独感的干预措施。
5. 结论
大学新生的孤独感水平高于其他年级,在大学生中,刚刚入学的大学新生在孤独感方面处于不利的地位。在这一群体中来自乡村的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学生感受到的孤独更多。超过半数的大学新生属于依恋类型中的安全型,不同依恋类型的大学新生孤独感也有明显的差异,安全依恋者孤独感水平最低。成人依恋的三个维度与孤独感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回归分析表明依恋依赖和依恋亲近能负向预测孤独感,依恋焦虑能正向预测孤独感,安全的依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降低孤独感。性别可以调节依恋焦虑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依恋焦虑水平升高时,女生孤独感增加的程度高于男生。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