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研究及市场探索
Research on the Mechanism and Market Exploration of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摘要: 随着旅游消费升级,独游正成为一个新趋势;此外,旅游者对体验的感知要求提高,且往本真性方向集中。作为旅游市场新兴崛起的女性独游者群体,也对本真性体验有了更多需求。因此,加强对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理论研究已成为旅游学术界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出发,将女性独游者这一特殊群体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旅游者的本真性体验,以此对女性独游市场进行探索。借助扎根理论这一质性研究方法,通过对数据的逐级编码,总结归纳存在主义层面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主要的结论包括:1) 识别出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结构维度,构建了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形成机理;2) 对女性独游的市场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企业应将开发重点转移到旅游者主体上,打造更有具倾向性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这些研究结论,不仅深化了关于本真性体验以及女性独游的理论研究,而且为女性独游市场的开发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实践思路。旅游企业也应从旅游者主体角度出发,抓住女性独游市场的开发,从服务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
Abstract: With the upgrading of tourism consumption, traveling alone is becoming a new trend. In addition, tourists’ perception requirements for experience have been improved and they have concentrated on authenticity. As an emerging group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in the tourism market, they also have more demand for authentic experience. Therefore,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opic for tourism academia to strength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authenticity of female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this paper takes the special group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tourists, so as to explore the female solo tourism market. With the help of grounded theory,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through the progressive coding of the data, we summarized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at the existential level. The main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s: 1) Identify the structural dimensions of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and construct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ouris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xistentialism; 2) It has a certain practical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market development of women’s independent tourism. Tourism enterprises should shift the focus of development to tourists and create more inclined and diversified tourism products. These conclusions not only deepe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authentic experience and women’s independent travel, but also provide a targeted practical thinking for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independent travel market. Tourism enterprises should als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independent tourism marke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urists, and transform from service economy to experience economy.
文章引用:曹柳, 王玲. 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研究及市场探索[J]. 社会科学前沿, 2022, 11(12): 5438-5451. https://doi.org/10.12677/ASS.2022.1112741

1. 引言

伴随着旅游消费升级,旅游者对体验的感知要求提高,且往本真性方向集中。游客在体验上的花费不断增加,如今已高于购物支出。从定义上来说,旅行的本质就是一种体验。然而,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模式转变更直白地突出了一点:游客渴望获得独特、真实、本土化、沉浸式的旅程。在追求体验真实的同时也对自我有了更多呼唤。特别是女性独游者这一群体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声音集中在自我实现层面。从社会现实角度分析,在社会信赖日益脆弱,品牌多样化但真实交杂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体验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本真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旅游者试图通过本真性体验来获得自我实现。从现实角度来讲本真性体验的市场也亟待开发。

此外,随着出游经验的提升,越来越多女性热衷于独自旅游,女性独游正成为一个新趋势。2019年,同程与途牛相继发布了《一人旅行报告2019》、《2019年独自旅游消费分析》,对国内旅游中异军突起的“独游”现象进行了相关研究分析。同程报告显示女性独游人均消费远超男性;途牛报告显示“一人游”同比增长18%,其中女性独游占比更是连续两年超过男性独游占比。对于“独游”这一旅游市场的关注,蚂蜂窝、携程、驴妈妈也基于自身平台数据发布过相关报告,都无一例外地提到女性独游群体的特殊性与发展潜力。

但目前,学界对旅游的本真性体验的研究较少,对独游群体的个体关注研究也比较缺乏,特别是关于女性独游者的感知和体验的研究,相对来说尚未系统化。因此,本文将从现实背景以及理论缺口出发,通过对大数据的采集、对真实群体的访谈,来进行探索分析,完成对论文的创新、研究及探讨。

本研究旨在结合中国本土情境探讨国内女性旅游者的独游体验,从中窥视出这种体验对寻找本真的自我的意义。本研究聚焦于女性独游者这一特殊群体,以及她们在旅游活动中获得的本真性体验,通过文献整理、质性研究的方式,探索本真性体验的维度内涵,重点关注并建构这一群体在独游过程中的本真性体验的机理。有利于为相关旅游企业提供经营思路。另外,本研究还可以为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本研究有助于让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重视女性独游者这一群体,并有效建立相关制度保障体系,与相关旅游企业一起为中国的女性独游市场营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带动女性独游经济发展。

2. 文献综述

2.1. 本真性

“authenticity”是西方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最早起源于希腊语“authentes”。目前,“原真性”、“真实性”、“本真性”是学术界对“authenticity”的三种主要译法。一般在涉及旅游主体体验时,旅游学界普遍使用“本真性”这一表述。本真性的概念最早由卢梭提出,属于现代西方哲学范畴,是指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殊的个性,后被逐渐运用到旅游学科中,已成为现代旅游学中的一个重要新概念。

近年来,“本真性”在西方旅游学界是众多学者的研究方向,不少学者认为本真性是旅游研究的核心概念。西方学界本真性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些不同学派的变化,包括最初开始关注旅游客体的本真性的“客观主义”,基于旅游主体对旅游客体产生的认知差异的“建构主义”,强调主体对客体的感知和体验的本真性的“后现代主义”,以及强调主体体验的本真性的“存在主义”。如表1所示,本真性的观点经历了从对客体的关注到对主体的关注,但由于对“自我”这一概念的理解有分歧,所以国内外学者们对本真性的理解也有所不同。而本文所研究的存在主义视角的本真性,意味着是主体本身的、独特的、真实的、追求自我的个性。

Table 1. Viewpoints of various schools of Authenticity

表1. “本真性”各学派观点梳理

西方对本真性的探索不仅体现在对概念的丰富,也集中在旅游动机和体验,文化商品化,遗产旅游等应用领域。在旅游动机和旅游体验方面,美国社会学家Mac Cannell (1973)首次将本真性应用到旅游研究领域,并借助拟剧理论提出舞台真实理论,认为寻找本真性是不少旅游者的出发点 [2]。英国社会学家Sharpley (1994)则认为旅游者对现代社会认识的异化程度影响了她们对本真性的追求 [7]。Cohen (1988)完善补充,认为文化程度较高的探索性游客比观光型游客对本真性的要求要高 [3]。在对本真性概念丰富探索的基础上,西方学者们还对本真性展开了实证研究。Mura (2015)通过叙事分析法研究了游客对马来西亚民宿的本真性感知 [8]。Wang Y (2007)选取丽江民宿的游客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本真性体验进行了研究,透彻理解本真性至关重要的三个层面:物体、自身和家庭 [9]。

国内外对本真性的研究经历了多个阶段,在客观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围绕客体的本真性进行探讨时,Wang (1999)打破僵局,主张被旅游的客观产品是否真实并不影响存在的本真,而主观的旅游活动才是激发旅游者本真性的要素,这一观点更多落脚在旅游者的主观体验的本真,以及对本真的感知程度 [6]。她认为旅游者只是为了寻找本真自我,而被旅游的客体的本真性并不重要,并提出了存在本真性的两个分析维度:

1) 个人内在本真性(Intra-personal Authenticity)

旅游者的身体感知是重要旅游动机,自我认同是潜在旅游动机。

2) 人际本真性(Inter-personal Authenticity)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与同行旅伴的自然、友好的接触和真实感受,体验到共同体的感觉。存在主义学派认为,旅游不仅是为了开阔视野,还是一个表现自我,进行自我塑造,并最终获得自我本真的机会。

国内外围绕本真性展开的讨论,经历了从客观到主观的转变。在客观主义学派、建构主义学派、后现代主义学派后,社会学家Wang (1999)依托存在主义的哲学视角,提出了存在的本真性并对其内涵进行了丰富,完善了本真性的理论 [6]。相关研究者也普遍将重点放在对旅游者主体本真性体验的研究上。

国内外学者也通过各自的研究证明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存在的本真性。Graburn (1989)暗指旅游者追求本真的自我,认为旅游是世俗和神圣的仪式交替 [10]。Noy (2004)借助实证研究,证明旅游者追求的本真性与自我改变息息相关 [11]。Cary (2004)明确指出存在的本真性与旅游过程中的自我发现有关,尤其是意外发现的瞬间,最能有自我发现和本真体验 [12]。Obenour (2004)指出本真的旅游体验应该在提高对自我的理解的基础之上,旅游者追求的是自我的本真,而非文化的真实 [13]。Kim H (2006)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个人内在本真性中身体感知和自我认同的影响;认为人际间本真中形成的旅游共同体的组成部分有:互相尊重、不断接纳、嬉戏以及形成标准共同体 [14]。王宁(2007)提出并验证了互动本真性的概念,认为主客之间的本真性也是人际间本真的重要组成部分 [15]。

综上所述,存在主义本真性这一概念被引入旅游学界后,引起了国内外学者们较大的关注,由此产生了很多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但由于存在主义属哲学范畴,本身比较深奥晦涩,所以目前存在主义的本真性的概念仍有待研究,对其内涵的剖析也存在不足,再加上存在主义视角下旅游者的本真性在西方旅游学界研究较多。能否将存在本真性这个概念本土化,关注到国内旅游者主体本身,也是我国旅游学界需要继续探讨的。

2.2. 女性独游

女性独游是目前国内外女性旅游的热门趋势,在西方,女性独游这一概念虽然历史悠久却一直没有被定义。状态、过程或独立性是国外学者对女性独游者进行界定的依据。

国内学者李月等(2015)在探讨女性独游市场开发时,认为女性独游和女性旅游虽然在特征上有共同点,但是在旅行的方式、个体的数量、旅行的同伴、选择的偏好上有明显的差异 [16]。因此,她认为女性独游的定义是“女性独立选择旅行目的地,以消费等形式进行旅行。”重点强调了女性的独立性。

国内学者徐文月等(2019)在探讨女性独游意义时将女性独游定义为“不与亲朋好友同行,独自一人自由行,但允许独游途中结交新朋友一起结伴旅行的女性。这一类群体的特点有:自主性,即自主决策、规划行程;自助性,即不寻求他人帮助,完全凭自己来解决困难;意义深刻性,即认为独游对个人女性独游者和这一类群体都有深刻意义 [17]。”鉴于徐文月学者比较全面、深刻地定义了女性独游这个概念,故本文也将以此概念为基础进行研究。

目前,关于女性独游的相关研究呈现出多样化、内容深度化的趋势。但是从女性主体视角出发的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对女性独游者的体验挖掘的研究也较少。

从研究的深度来看,现有研究中对女性独游者内在感知的研究较少。因此,关于女性独游的研究应该运用新的视角以及方法,进一步关注女性独游者的主体性存在,深入研究女性独游者的心理世界,挖掘其旅游体验,赋予其新的意义。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

本研究旨在探索“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多种方式采集大量的样本资料,并进行归纳、提炼,最终得到普适性的结论,因此本文选用扎根理论的方法,在样本资料采集中严格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为女性独游者,区别于男性独游者,这一群体在独游时顾虑较多,主要表现在安全问题和性别差异方面,比如安全感更弱、孤独感更强和危险应对能力更弱等。所以相较于男性,她们对待独游更谨慎,从出游动机到出游意义的思考上也更有自我意识和思考。另外,区别于结伴出行的女性旅游者,女性独游者更加自信、对女性的身份认同感更强烈、知识水平更高,她们的旅行体验也较多集中主体的本真性体验上。在样本采集过程中,需要遵守以下几点原则:

1) 样本采集是基于存在主义的理论基础,因此需要甄别样本对象是否符合“女性”、“热爱独游或是有多次独游经历”、“旅行中对自我主体有所思考”这三个特征。

2) 由于女性独游者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群体,而样本采集无法获取全部数据,因此本文站在个体女性独游者视角,推断女性独游者这一群体的本真性体验。

3) 样本对象能够顺利流畅地与研究人员进行交流沟通,能进行比较全面地描述,且具有明确的正向感知和情感评价。

3.2. 样本来源

本研究通过两种途径收集样本数据,从而实现笔者与女性独游者的有效“对话”。本文将通过集搜客(Gooseeker)进行数据挖掘得到的网络平台的旅行体验分享、游记等作为核心的样本数据,并辅以笔者与资深女性独游者的深度访谈进行补充,以此增加样本数据的科学性与可信性。

由于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并非个案或特例的现象,因此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的方法,严格遵循样本采集原则公开招募受访者。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符合要求的女性独游者进行深度访谈,在访谈对象选取时主要通过滚雪球抽样法予以确定,笔者先后在网络平台如微博、豆瓣、贴吧等公开征集对象,在确认该样本符合研究要求后再进行访谈,访谈结束之后请求受访者推荐介绍身边其他的女性独游者进行访谈,在联系到新的访谈对象并完成访谈之后,再询问是否可以继续向笔者介绍他人,不断循环反复,使样本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2020年1月,笔者开始公开招募受访者,至2020年3月,一共有12位女性独游者报名,其中有7位符合研究要求的女性独游者接受了笔者访谈,访谈对象基本资料如表2所示。本研究的深度访谈于2020年2月下旬,以一对一电话访谈的形式进行,本研究中每位受访者的访谈时长平均约为40分钟。

Table 2. 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表2. 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由于“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本真性体验”是一个比较小众且尚未成熟的学术概念,普通旅游者难以理解,故访谈中笔者用意思相似且通俗易懂的语言予以代替。在访谈时笔者还通过结合自身独游经历与受访者互动,营造轻松自在的访谈环境,以此避免访谈可能带来的紧张氛围,进而保证访谈质量。

深度访谈提纲主要由以下六个问题构成:1) 请回忆和描述您的第一次独游经历。促成您这次独游的契机是什么?2) 请您描述下您印象最深的一次独游,并着重描述下心路历程。3) 有人说“一个人旅行能遇到真实的自己”,您同意这句话吗?您能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想法吗?4) 请问您喜欢独游吗?你认为独游与结伴出行有什么不同?独游能为您带来什么不一样的体验吗?5) 旅途中的您和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不一样?您感觉到身体、行为和心态出现了哪些变化?6) 您认为相比男性,女性在独游时有什么不同?

此外,网络文本作为学术研究重要的数据来源已被广泛运用,本文也收集了相关的网络文本作为重要的实物资料。在实物资料获取上,本研究首先选择较为公开且用户人数较多的两大社交媒体平台(知乎、简书),依托关键词搜索进行样本数据采集,关键词设置为“女性 + 一个人旅行 + 体验”、“女生 + 独游 + 自我”等与女性独游者旅行体验相关的关键词。二手数据的采集在2020年3月上旬进行,笔者通过集搜客这一软件对目标平台进行爬虫分析摘取数据。

本研究从网络平台中获得了851篇游记分享,共计30余万字的原始文本,笔者将这些实物资料进行整理并筛选,筛选标准如下:1) 通过账户性别判断发帖人是女性的旅游者;2) 文本内容为女性独游者的独游体验,如果并非是独游体验,则予以删除;3) 能够比较全面地描述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且具有明确的正向感知和情感评价,如果帖子包含信息较少或者内容较为模糊,则予以删除。

3.3. 样本资料筛选

在扎根理论的样本资料编码方式中,应用最广泛的是逐句编码,本研究亦通过此方式进行。对于深度访谈获得的访谈资料,笔者首先将通话录音整理成文本,再利用Nvivo11.0软件进行逐句编码;对于实物资料,则直接采用Nvivo11.0软件进行逐句编码。

样本数据逐句编码的具体规则如下:样本资料类型编号一资料编号,例如编码1-3-5,表示访谈资料(类型编号为1)中第3位受访者的第5句话;又比如2-4,表示来自于实物资料知乎平台(类型编号为2)的第4句话;又如3-6,表示来自于实物资料简书平台(类型编号为3)的第6句话。

在完成初步逐句编码后,按照本文的主要研究问题,对所有编码后的语句进行反复斟酌、合并相同意思的句子,并将与本研究主题以及研究内容无关的句子删去。多次筛选整理后本文最终得到953条原始语句,其中通过深度访谈所得访谈资料共225条,通过网络文本采集所得实物资料共728条。

4. 资料分析与理论提取

扎根理论是一个自下而上获得理论的研究过程。其资料分析与理论提取的主要步骤一般包括四个阶段:开放性编码、主轴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和理论检验。通过对样本资料概念化、范畴化、梳理故事线后,最终形成新的理论。

4.1. 开放性编码

本研究将基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前5份访谈资料(共155条原始语句)以及基于网络文本采集的600条实物资料用于理论建构,余下的2份访谈资料(共70条原始语句)以及128条源于实物资料所得原始语句用于理论饱和度检验;若未能达成理论饱和度检验,将再一次选择样本并继续编码研究。遵循扎根理论的研究思路,笔者首先对样本所有原始资料进行逐字分析与逐行分析,并尽可能地使用原始代码。

1) 概念化

通过对样本的多次整理和分析,以及对原始资料进行贴标签编码,初步概念化后笔者得到了102个初始概念,再通过整理,将意思相近的概念合并统一,以及一些与本研究主题无关的概念删除后,最终得出了96个概念。

2) 范畴化

经过初步概念化后获得的概念可以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样本数据的内容,但由于概念数量较多,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相似交叉,难以体现与本研究主题相关的逻辑关系。所以,笔者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反复比较、整理与归纳后,将一些性质类似、彼此有逻辑关系的概念聚类成一个范畴。通过开放性编码的概念范畴化分析,笔者一共得到了18个范畴,分别是:自我释放、不受他人影响、身体机能、高峰体验、安全感、世界观、人生观、性格塑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凝视、自我实现、社会纽带、平等、接纳、融入、传递。

4.2. 主轴式编码

主轴式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概念化后,把得到的范畴进行聚类分析的过程,是在开放性编码之后,通过一定的逻辑关系对范畴进行归纳整理,从而发现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再进一步提炼出主范畴。

经过笔者的编码、提炼、反复比较与归纳分析,本研究对开放性编码所形成的18个互斥的范畴进行划分,综合考虑范畴间的各种可能关系构建逻辑框架,经过主轴式编码,研究得到2个主范畴以及6个次范畴,如表3所示。

Table 3. Axial coding: inductive subcategories and major categories

表3. 主轴式编码:归纳次范畴与主范畴

经过编码分析,本文共挖掘出6个次范畴,分别是:自我调节、直观感受、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日常交往观、旅游共睦态;通过分析总结,得到2个主范畴:即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

基于本研究主轴式编码的结果,虽然尚不能提出一个完整的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理论框架,但亦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进行大胆的推断:

1) 女性独游者在追求存在本真性体验的时候不仅要追求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也要追求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

2) 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存在多个维度,形成本真性体验是一个过程;

3) 本研究各范畴之间存在互相作用的逻辑关系,值得后续研究。

4.3. 选择性编码

选择性编码是一个通过构建故事线将前两个编码过程中所归纳出的范畴进行上升,继而统一到一个核心范畴的编码步骤,也是为了形成新的理论体系框架的探索过程。

根据研究目的,本文对采集到的原始样本数据,归纳得到的概念、范畴以及各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不断的斟酌,鉴于各范畴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主范畴之间也存在并行逻辑,所以在挖掘核心范畴时笔者从纵向出发,更多考虑本真性体验形成的过程。本研究中女性独游者获得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这两个主范畴是完全不同的方向,经过笔者上升总结,并参考王宁(1999)提出的两个分析存在本真性的维度后 [6],认为女性独游者在获得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后,最终可以获得更全面更完整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结合本研究的主题,笔者发现可以用“女性独游者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的形成机理”来统领其他的范畴,所以将其确定为核心范畴。

依照这个核心范畴,笔者梳理了故事线的机理结构:女性独游者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主要由个人内在的本真和人际间的本真组成,自我调节、直观感受、自我塑造、自我成就4个维度是获得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的主要因素,日常交往观、旅游共睦态2个维度是获得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的主要因素。

图1所示,参考编码程序确定的逻辑关系是:自我释放、不受他人影响、身体机能、高峰体验、安全感、世界观、人生观、性格塑造、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凝视、自我实现、社会纽带、平等、接纳、融入、传递这18个维度作为最基础的一级概念;自我调节、身体感受、自我塑造、自我成就、日常交往观、旅游共睦态这6个维度作为二级次范畴;获得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获得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这2个维度作为二级主范畴;女性独游者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的形成机理这1个概念作为核心范畴。

Figure 1. Alternative coding: existential and authentic experiences of female solo travelers

图1. 选择性编码:女性独游者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

5. 研究发现

5.1. 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维度内涵

通过上述几个阶段的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女性独游者在追求存在主义本真性上的维度内涵是多层次的,主要有个人内在的本真性和人际间的本真性两大层面。

5.1.1. 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

女性独游者在追求个人内在本真性层面,主要有4个次范畴和13个概念。对于全程参与了独游的女性独游者而言,获得个人内在本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如图2所示,本文将从时间逻辑对这几个范畴及其维度内涵进行阐释,并展示其推演过程。

Figure 2. The process of female solo travelers gaining personal inner authentic experience

图2. 女性独游者获得个人内在的本真体验的过程

1) 独游过程初期的自我调节

独游过程初期的自我调节,是指女性独游者在独游时的第一感受,表现为感觉自己非常放松、自由;摆脱压力、卸下伪装;不用妥协迁就、不在意他人等,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不受他人影响、释放自我。如1-2-41:“独游意味着完全是属于自己的放松,不会有其他方面的妥协,比如朋友的妥协,有你一定要去哪个地方的妥协,是完全属于你自己的一个东西。”自我释放和不受他人影响是女性独游者认为独游和结伴出行最大的不同,也是一部分女性独游者的独游动机和追求。这种自我调节能帮助女性独游者转换状态,进入探索本真性体验的过程,为之后更深层面的体验和感受做铺垫。

2) 独游过程中期的直观感受

独游过程中期的直观感受,是指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身体、心理上的感受,比如感觉自己拥有更好的精神状态、注意力更集中等身体机能方面的好转,例如3-15:“当你看多了美景,遇到了更多的人,体会到他们带给你的力量,容颜自然焕发出新的光芒。”或者是感觉自己身心投入、获得沉浸式体验的高峰体验类感受,例如 3-104:“享受一个人的时光,享受这种脱离俗世的自由,享受孤独,拥抱寂寞。”又或者是对于安全感的感知等。这些感知是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逐步产生的,也是最直接的直观感受。当然,这些直观感受是会受女性独游者的个人性格等因素的主观影响,但同时也影响了后续她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塑造。

3) 独游过程中后期的自我塑造

独游过程中后期的自我塑造,是指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对自我的塑造以及完善,体现在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的塑造,比如开阔心胸视野、解放观念、领悟人生道理、变得更坚强自信等,是女性独游者在经历独游过程中的人和事之后的领悟和成长,例如3-16:“看得多了之后会发现世界比你想象的要大,你对世界的认识会变得不一样,因为每个人生活的方式都不同。”通过独游开阔了视野,改变了世界观;2-141:“我会更平静的去面对生活,我明白想要拿起一些东西,必然要舍弃另外的东西,只有真正接受了,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通过独游明白人生哲理,改变了人生观。通过这种在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性格上的自我塑造,女性独游者普遍认为能遇到更好的自己。

4) 独游过程后期的自我成就

独游过程后期的自我成就,是指女性独游者在完整的旅行体验后期的自我超越和自我成就,是一种较高境界的对自我的升华,也是一部分独游女性的独游目的和最终体验。但是这种自我成就不是一下子就能实现的,它是一个缓慢但有序的过程,要经历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凝视、自我实现这些环节,通过不断的认识、寻找、挑战、审视和领悟才能最终达到。例如3-71:“一个人出去了一个月,才发现,自己远比自己想象的要强大的多。”是在独游一个月后才有了自我发现,并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自我成就;又如3-88:“在旅行中认识自己,不断回到自己的内心。”通过独游过程中的自我感知、自我凝视实现了一定的自我成就。因此,笔者认为通过不断的对自我的新的认识和领悟,大部分女性独游者都能在自我成就层面有所获得,故笔者将自我成就作为获得个人内在本真性的最后阶段。

5.1.2. 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

但是在独游过程中,女性独游者不可避免的需要与他人接触,人际间的交往也不能被忽视。因而单单寻求个人内在的本真是远远不够的,独游女性要获得完整的本真性体验还需要寻求人际间的本真。但因为人际间的互动是穿插在独游的过程中,没有明确的时间顺序,所以本文从整体角度进行阐述分析,如图3所示。

1) 独游过程以外的日常交往观

独游过程以外的日常交往观,是指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对日常人际关系的思考以及平衡。女性

独游者虽然处于独游的远离的过程中,但仍无法逃避原有的人际关系,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种远离也给了她们置身事外做旁观者的机会,使她们对日常的人际关系以及交往观有了新的认识。比如3-12:“你还能感受到很多意外的关心,会发现之前你以为不太熟悉的朋友事实上也很关心你。”认为可以感受到更多的爱;1-3-36:“你不太需要那么强行的想要融入什么圈子,或者是一定要一个朋友什么样,不会这样的,对这方面的需求会变少。”认为择优门槛会变高。另外,这种日常交往观也深受个人内在层面的自我塑造的影响,同时也反过来对自我进行了塑造。

Figure 3. The dimensions of interpersonal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ravelers

图3. 女性独游者获得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的维度

2) 独游过程中的旅游共睦态

独游过程中的旅游共睦态,是指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与陌生游客交往的和谐人际关系,包括平等的地位、多方位的接纳和融入、以及极致人际关系的传递。这种旅游共睦态是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人际关系的平衡以及增进,比如主动交流、和旅伴成为朋友、融入环境、保持长期联系等,例如1-2-13:“我们之前是完全不认识,然后我们就和各自探讨自己国家怎么样,还有自己喜欢的东西。觉得际遇还挺奇妙的,我就是跟世界各国的小伙伴,对不同国家的,然后你可以今天跟他一起玩,然后明天跟他一起玩,就觉得还挺自由,就挺随性的。”认为可以独游中和旅伴成为朋友,达到一定的旅游共睦态。因此笔者认为共睦态是女性独游者在独游过程中与其他游客共建的一种共鸣式移情体验状态,也是一种极致的人际关系的体现。

5.2. 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形成机理

为了更清楚理解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各个维度间的内在关系及运行机理,本文通过对样本资料的扎根理论编码推演,在不同维度与范畴之间建立逻辑关系,将女性独游者的独游过程从纵向层面进行剖析,进而得出了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是从自我调节、直观感受开始,以获得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和获得人际间本真性体验为目标,最终形成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的过程。如图4所示,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的形成模型可较有力地阐释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

1) 女性独游的时间线角度

本研究推演出独游过程初期最先体验到的自我调节以及直观感受,这两个维度是导致独游过程后期有更深层次体验的基础。通过自我调节以及直观感受,女性独游者能较快进入独游佳境,诱发更深层次更多维度的思考,因此本文将其界定为获得个人内在本真体验的前置因素。

Figure 4. A Mechanism model of the existential authentic experience of female solo travelers

图4. 女性独游者的存在本真性体验的机理模型

在独游过程中后期,女性独游者已经通过自我调节和直观感受加深了对自我的感知,使她们更清楚自己的内心,旅游体验也开始集中在主体本身。基于此,她们的体验开始逐步迈向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即不断地开阔视野、走出舒适区、发掘自身潜力、锻炼自己。

在经历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后,女性独游者们普遍会进入一段思考期,因为有了先后对比,她们开始审视过去的自己,解答从前的困惑并且接受不完美的自己,这是她们迈入自我凝视的标志。这种自我凝视也促使了她们的改变,在独游的后期她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她们的性格不断地被完善被更新,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自我塑造。

与此同时,女性独游者在经历过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凝视后;通过一定的自我塑造,改变世界观、人生观和性格后,也导致她们对待人际间交往的看法改变。比如在日常交往中,她们的择友门槛变高、感知爱的能力变强;在独游交往中,她们的接纳能力变强,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甚至能将善意传递,并最终达到旅游共睦态。与此同时,在独游人际交往中,女性独游者体会到的爱,经历过的故事也帮助她们进行自我塑造,影响改变她们的性格。所以,本文认为个人内在层面的自我变化以及情感输入对女性独游者人际间交往造成影响,人际间交往层面导致的心理变化也反向作用于女性独游者对自我的塑造,两大层面通过人际互动,互相影响。

在独游后期,女性独游者们已经经历了多元、复杂的体验过程,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她们普遍认为自己有所成长,变得更独立勇敢,获得满足感和自信,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自我实现。在经历自我感知、自我发现、自我挑战、自我凝视、自我实现这一整个漫长的过程后,女性独游者最终获得一定的自我成就感,形成了个人内在的本真性体验。另外,通过对日常交往观和旅游共睦态的打造,获得了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

通过获得个人内在和人际间的本真性体验,可以认为女性独游者最终形成了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

2) 从现有理论框架角度出发

目前学界普遍认为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可以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第一个是个人内在本真性的体验,另一个就是人际间本真性的体验。本文在进行扎根理论研究时参考了现有理论框架,并经由访谈和编码识别出了一些新的维度和层次,比如自我塑造、自我成就等范畴,本文认为这些范畴都是逐级递进的过程,通过这些环节的梳理可以更全面生动地阐释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形成过程,因此将这几个范畴融入到个人内在本真性的体验过程中。

另外,由于旅游环境和个人体验是互相影响,互动交融的关系,本研究还强调了获得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的协调关系,强调了个人自我塑造的情景性,补充了自我塑造和人际间本真体验的关系,认为其发挥调节效应。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本研究旨在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存在主义视角下的本真性体验,以女性独游者这一特殊群体为例,探索其本真性体验的内涵和形成机理,证明了女性独游者的存在主义本真性体验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形成过程,得出了以下结论:

1) 识别出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内涵维度,构建了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框架

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是由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这2个主范畴、6个次范畴构成。其中,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这2个主范畴较之以往文献并无明显差别,但主范畴对应的次范畴以及概念的内涵存在差异。比如在个人内在本真的研究中,世界观、人生观、改变性格对应的“自我塑造”是本文提炼的一个新范畴。又如在寻求人际间本真性体验的研究中,本文基于样本和编码归纳的2个次范畴,即日常交往观和旅游共睦态,也是本文的新发现。本文基于现有的文献梳理,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分析结果,在整合范畴与识别维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可以全面完整分析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模型。该模型明确了各关键维度之间的作用机制,厘清了寻求个人内在本真和人际间本真的互相作用关系,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

2) 对女性独游的市场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旅游企业应将开发重点转移到旅游者主体上,打造更有具倾向性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本文研究分析了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的多维度内涵和机理,对女性独游的市场开发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建议相关旅游企业经营者和政府管理部门从以下方向着手,向体验经济转型,将开发重点转移到女性独游者主体上,打造更有具倾向性更多样化的旅游产品:

① 从旅游者主体角度出发,关注和满足旅游者的内在需求

在旅游服务时要从主体角度出发,关注和满足旅游者的内在需求,在以旅游者为导向的逻辑下,旅游企业经营者应改变以往以产品为导向的逻辑。在旅游推广中,应重视旅游者,从旅游活动能带给旅游者的个体化价值角度出发进行市场定位和推广,把旅游产品作为构建旅游体验的物质或氛围基础。

② 开发女性独游市场要以女性独游者的诉求为基础,追求“共赢”

在女性独游市场开发上,可以从女性独游者的特征及个体诉求出发,策划符合其群体特质的旅游产品,着重开发提升安全感、减少孤独感的旅游产品,比如餐饮行业可以开发女性一人食套餐,酒店行业可以开发符合单身女性安全需求的短租公寓等。另外,要注重营造深层体验,从本文研究得到的女性独游者本真性体验的机理可知,女性独游者的高峰体验是基于自我调节后的直观感受,旅游企业经营者可以总结规律,为女性独游者精心打造“高峰体验”,提高女性独游者的参与度,为其打造获得本真性体验的机遇。

③ 注重环境营造,打造旅游共睦态

根据本文研究可知,人际间本真是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愉快的人际交往是女性独游者获得更好的本真性体验的重要保证因素,只有全面为女性独游者营造友好、无敌意的人际环境,才能提高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水平,为旅游目的地赢得口碑效应。

6.2. 未来研究方向

本研究是对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的探索性研究,基于本研究已有的结论和不足,未来的研究可以从方法、对象和视角等方面进行更加丰富和深入的探讨。本研究依托扎根理论,以网络文本内容为样本数据基础,分析存在主义视角下女性独游者的本真性体验,受一定主观影响。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重新采集、筛选网络文本,重新进行分析,从而获得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结论。此外,后续的研究可以从更微观的角度,综合考虑女性独游者的个体内部因素和外部旅游环境因素,例如女性独游者的精神状态、成长环境,外部的旅游吸引物等,丰富现有的理论框架,修正完善机理模型。

参考文献

[1] Boorstin, D.J. (1992) The Image: A Guide to Pseudo—Events in America. Vintage Books, New York.
[2] MacCannell, D. (1973) Staged Authenticity: Arrangements of Social Apace in Tourist Settings.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79, 589-603.
https://doi.org/10.1086/225585
[3] Cohen, E. (1988) Authenticity and Commoditization in 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5, 371-386.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88)90028-X
[4] Bruner, E.M. (1994) Abraham Lincoln as Authentic Reproduction. American Anthropologist, 96, 397-415.
https://doi.org/10.1525/aa.1994.96.2.02a00070
[5] Daniel, Y.P. (1996) Tourism Dance Performances: Authenticity and Creativ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3, 780-797.
https://doi.org/10.1016/0160-7383(96)00020-5
[6] Wang, N. (1999) Rethinking Authenticity in Tourism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6, 349-370.
https://doi.org/10.1016/S0160-7383(98)00103-0
[7] Sharpley, R. (1994) Tourism, Tourists & Society. ELM, Huntingdon.
[8] Mura, P. (2015) Perceptions of Authenticity in A Malaysian Homestay—A Narrative Analysis. Tourism Management, 51, 225-233.
https://doi.org/10.1016/j.tourman.2015.05.023
[9] Wang, Y. (2007) Customized Authenticity Begins at Hom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 789-804.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7.03.008
[10] Graburn, N.H.H. (1989) Tourism: The Sacred Journey. In: Smith, V.L., Ed., Hosts and Guest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Philadelphia, 21-25.
[11] Noy, C. (2004) This Trip Really Changed Me: Backpackers’ Narratives of Self-Chang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 78-102.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3.08.004
[12] Cary, S.H. (2004) The Tourist Moment.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1, 61-77.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3.03.001
[13] Obenour, W.L. (2004) Understanding the Meaning of the “Journey” to Budget Traveler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 6, 1-15.
https://doi.org/10.1002/jtr.466
[14] Kim, H. and Jamal, T. (2006) Touristic Quest for Existential Authenticity.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34, 181-201.
https://doi.org/10.1016/j.annals.2006.07.009
[15] 王宁. 旅游中的互动本真性: 好客旅游研究[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 2007, 29(6): 18-24.
[16] 李月, 费磊. 女性独自旅游的新兴趋势及市场开发对策[J]. 市场周刊, 2015(8): 76-77.
[17] 徐文月, 刘敏. 女性独游的意义阐释: 基于自传式民族志方法[J]. 旅游学刊, 2019, 33(3): 23-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