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
The Value Implication and Practice Pathway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Education in Schools
摘要: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学校虽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仍存在着教育内容模糊、方式落后;学生缺乏认识和认同;师资力量不足等实践层面的问题。因此,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需要明确基本路径。教师首先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能起到引导示范的作用。其次,学校要通过整合课程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保障。
Abstract: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an urgent need for schools in the new era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Strengthen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afeguarding national unity and national unity, and promoting the growth of students. Although schools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there are still vague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backward ways; students lack understanding and identification; teachers are scarce and there are other practical problems. Therefore, schools need a clear practical path to carry out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First of all, teachers should have a high level of political literacy, which can play a leading and exemplary role. Secondly, schools should integrate curriculum resources, innovate educational methods, and carry out rich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provide a solid guarantee for students to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文章引用:邵云慧.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 教育进展, 2023, 13(1): 203-207. https://doi.org/10.12677/AE.2023.131032

1. 引言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鲜明主线。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于2017年正式将其写入党章。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要求,“要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心下沉到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建立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常态化机制,从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在2021年第五次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搞好社会宣传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这些不仅表明了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日益重视,也体现了国家对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2.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价值意蕴

2.1.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基本要求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具特色的民族共同缔造了繁荣美丽的祖国。实现祖国统一是长期以来各民族人民的共同期盼。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国面临着民族分裂和地方恐怖主义活动的严峻形势,严重影响着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推进。因此,培养学生爱国爱党的家国情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有助于学生深刻的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义务,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扎根在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使各民族的学生在交流交往交融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感,在民族团结中凝聚共识。

2.2.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后备军和未来的主力军,广大中小学生需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学校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使命,培养深厚的国家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只有加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才能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深化民族责任感和认同感,真正的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要求

学生要实现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提升其道德素质。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通过对学生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使学生能深刻地意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各民族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分裂民族的行为是不可取的。只有团结在一起,民族才会有前途、有希望。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明确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和民族观。

3.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存在的问题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仅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进行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作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1. 学生缺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与认同

目前,中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概念缺少深刻性的认识,对其提出的背景、内涵以及意义等方面认识不够全面,理解不够深入,缺少对国家和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调查显示,有一些学生单纯的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民族团结意识或爱国主义意识,甚至有的学生认为进行共同体教育仅仅是少数民族学生的事情,和自己没有关系。这些理解都过于简单化或狭隘化,没有真正的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究其原因,一是中小学生很少关注国家民族政策的新进展,对民族平等与团结的理解仅仅停留在表面。二是中小学生所生活的环境,难以接触到不同民族的学生,与他们进行交流与沟通,难免会存在认知偏差。这也是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3.2. 教育内容不明确,同质化严重

目前,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这一概念,虽然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其进行了多种的解释与说明,由于研究不彻底不深入,社会各界尚未形成统一明确的界定和认识。因而,学校虽然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重要性,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具体内容以及如何开展还不明确,这就导致了不同学校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偏差。大多数学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普遍存在选取内容过于陈旧,内容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导致缺少针对性,教学实效不高。由于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缺乏深入的理解,导致部分学校及教师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简单的附属于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尽管它们有重合的部分,但忽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独特性,缺乏对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国家认同等方面的理解,势必会导致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认识的不全面,也就直接导致了学生对其理解的不系统、不深刻。

3.3. 教育模式存弊端,形式落后

学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主要依托思政课,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借助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标准和和研究方法开展,不仅缺乏特色具体的教学标准,也没有与其他学科形成良性互动,发挥其他学科的优势。同时,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缺少与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强调知识的传授和灌输,忽视了情感的交流和实践的运用,导致学生所学的内容形式化和片面化,难以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学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仍受制于课堂或书本的学习,实践活动开展不足,课外资源和网络资源有待进一步的挖掘。

4.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路径

学校在培养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教学中,学校要整合课程资源,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校内校外的各种资源,做到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角度为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出了具体可行的路径。赵伦娜 [2] (2020)认为发挥民族教育的作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一体多元理论是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前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是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李卫英 [3] (2022)以德育空间为视角,从德育空间的理论认知、实施形式、开发应用三个方面来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认同以及行动。袁同凯 [4] (2022)依据学校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实践问题,提出通过德育工作的完善、教育体系的构建、教育场域的衔接、创新教育思维等途径不断调整并改进学校教育的方式,更好地适应培育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必须以课程为依托,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理论走向实践。

4.1. 整合课程资源,建构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应整合现有的课程资源,构建系统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课程内容体系。褚远辉 [5] (2022)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增强五个认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情感依托,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和底线。”学校要以五个认同为基础,依托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整体推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其次,在课程上细化不同学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目标和内容,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由浅入深,不断加深学生对民族共同体的认知。蒋文静 [6] (2020)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分别从象征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培养,学前及小学教育阶段注重启蒙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爱国情感;初中阶段强化民族共同体认知,激发民族共同体情感;高中阶段注重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增强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大学阶段践行共同体意识,实现知行合一。最后,思想政治课程作为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要处理好民族共同体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并注重其他学科课程的渗透,使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教学有机融合,共同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2. 创新教育方式和方法

学校教师要改变重灌输和说教的传统教学模式,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依据不同主题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生活化教学,情景教学及问题教学等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名胜古迹等,引导学生加深对共同体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同时,借助互联网技术丰富共同体教育的手段。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提供了契机,打破了地域间交往的限制,对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具有深远的意义。因此,学校要积极主动的利用互联网弥补教育资源不足,改变教学手段单一等局限,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教学空间,搭建各民族学生交流交往的新平台,营造良好的网络育人氛围。

4.3. 开展实践和主题活动,营造实践育人氛围

学校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仅要落实在课堂中,使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有所认知和认同,还要通过开展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最终将其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并表现在实际的行动中。学校实践活动的开展要克服内容和活动载体单一,实效性不足等问题。因此,学校要打造内容完善,特色鲜明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实践体系。一方面,学校要依托校内的优势资源,组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和德育活动作为实践的载体,如开展能强烈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话剧、舞蹈、演讲等;另一方面,学校要基于地方和区域的特点,深入挖掘地方育人资源,吸收地方传统文化要素融入实践活动,发挥地方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同时,组织学生实地参观博物馆、纪念馆以及文化教育基地等,引导学生感受各民族多姿多彩的传统文化,体悟各民族团结互助艰苦奋斗的历史。通过对各种活动的参与和体验,增强对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认同,消除狭隘的民族边界意识,从而在实践中孕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4.4. 建立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与教学的质量和育人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如果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将大大地影响了共同体教育的效果。虽然大多教师都具有专业的学科背景,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高的道德素质,但对新时期党提出来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这就需要加强对相关教师的培养,学校要定期地组织专业培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专题教学观摩活动;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以此来丰富教学思路,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政治素养,从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校作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主渠道,除了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学生的认知外,还要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充分挖掘共同体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利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促进学生行为的产生,以此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 人民日报, 2021-08-29(008).
[2] 赵伦娜.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民族教育的使命[J]. 学术探索, 2021(1): 150-156.
[3] 李卫英, 李文钰, 海路. 德育空间视域下大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黑龙江民族丛刊, 2022(1): 25-33.
[4] 袁同凯, 冯朝亮.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J].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2, 42(3): 41-48+182.
[5] 褚远辉, 辉进宇. 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J]. 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 2022, 5(1): 78-88.
[6] 蒋文静, 祖力亚提•司马义. 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层次及实践路径[J]. 民族教育研究, 2020, 31(1): 13-21.